编辑推荐
如今的家教书多数关注在如何“教”,过于强调对孩子的“打造”,而本书则着重讲述如何“引”,强调如何顺应孩子去引导其发展自我。本书是作者培养教育自己两个双胞胎儿子的过程以及深入思考的真实记录,涉及情感教育、起跑线、素质培养、课程学习、升学压力、未来发展等孩子成长过程中方方面面的问题。作为深圳市名师和家教专家,作者通过深入的思考,对孩子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有着独到而又切实可行的应对之道和解决方法。
本书采用案例写作手法,从作者自身的事例入手讲述真切的育儿感受,生动有趣,可读性强;同时由于作者在家长学校任教的经验,其对事例中家教理念的提炼与归纳十分到位,有独到的教育观念,更闪现着教育的大智慧。
内容简介
一对双胞胎儿子,一个上学跳级后来就读于北京大学,一个小学主动休学一年而后来获全额奖学金就读于新加坡莱佛士书院。长着一样的外貌、同样在父母身边长大的他们,却养成了不同的性格,有着不同的兴趣与发展方向,走上了不同的成才之路。在这条道路上,他们的父母是怎样对他们因材施教加以引导的?怎样才算成功的个性化教育?
作者夫妻二人都是深圳市的名师和教育专家,他们以二十年最真切的育儿感受,向你讲述一个家庭中两条不同的育儿之路,为你展现个性化教育的成功范例!
作者简介
余云德和舒凤云,一对夫妻,一个教研员,一个数学教师。高级职称,有省优秀、市名师、区首席教师等称号。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中国奥林匹克数学金牌教练、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专家、教材编写组成员,深圳市人民政府督学、深圳电视台《读书坊》特约嘉宾。编写了《小学生优良习惯与培养》等教育教学专业书16本,有30多篇文章在《基础教育课程》和《小学数学教学》等专业刊物上发表。
精彩书评
故事里浸润着“孩子的起点”“生活的视角”“故事的表达”等教育艺术,读起来兴趣盎然,想起来感同身受,思起来意味深长。尊重孩子,放飞孩子,授孩子以“渔场”,让孩子个性化发展……值得家长们借鉴。
——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陆士桢教授
合上《做隐形父母》,嘴角仍然泛着微笑,意犹未尽——“一对双胞胎,一个跳级,一个则休学。”作者不仅懂得并且践行“学习风格理论”。这是一个典型的个性化教育范例,值得一读。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杨雄博士
读着这些故事,每一位读者都能够找回自己的童年,每一位家长都能够读懂自己的孩子,每一位教师都能够破解学生成长的奥秘……
——深圳大学教育学院熊贤君教授
读《做隐形父母》,犹如品味佳酿,香醇迷人。它,打开了一扇窗,清风徐来,给人以启迪:孩子的路,应该让孩子自己发现、自己行走,孩子的成长过程才会充满乐趣,孩子方可成为搏击长空的鹰。
——《深圳特区报》文教新闻部翁惠娟主任
目标上的“做‘四可’大众情人”;策略上的“多鼓励,少表扬”“‘有心’而‘无痕’”“成长比成功重要”“健康成长不单指快乐也包含磨砺体验”;方法上的“‘外婆式’学习”“示弱中享乐”“用‘笔’思考”“读书的孩子‘坏’不了”……这本书,不断地刷新我的育子理念。
——深圳市荔园小学一(3)班学生家长牛建波
目录
第一章 用尊重放飞孩子
我育双胞胎
一个跳级,一个休学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顺其自然
与儿子一起成长
向龙应台学习
“自由教育”与“低俗教育”
第二章 用阳光温暖孩子
走点冤枉路也好
“外婆式”学习
“口惠而实不至”
不“陪”也“伴”
静静地陪,默默地等
快乐学习
第三章 用雨露滋润孩子
一元硬币引发的思考
用语言抚摸孩子
这一天
文明礼仪要艺术地教练
“讲故事”的故事
第四章 用活动陶冶孩子
授孩子以“渔场”
欢欢的美国之行
示弱中享乐
操行评定都是A
生活真精彩
用“笔”思考
情难禁
第五章 用人格感染孩子
感谢父母
不忘母亲
感谢儿子
给心灵靠近的机会
“亲亲那位姐姐”
第六章 用期待陪伴孩子
在《西游记》里找到了
从小说实话
“关注”
等待
幸福取决于心态
第七章 用书信启迪孩子
写给乐乐
致欢欢
网线上的信任
重新出发 再接再厉
给儿子们17周岁生日
儿子,你一定行!
十八年前的回忆
第八章 用惩罚唤醒孩子
把不良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
儿子教会了我
强制——认同——内化
向后进生学习
宝贝,对不起!
前言/序言
小时候的我,在父母甜甜的“走啊,走”呵护声中长大;后来,我的孩子也在我“走啊,走”的鼓励声里慢慢成长。一直,“走啊,走”的声音萦绕脑海……
“走啊,走”,至少有两个层面的意思。
其一,当然是孩子自己亲自“摸爬滚打”。我在自家小区广场就亲历了这样一幕。
两岁的男孩被奶奶抱进一辆玩具吉普车里,男孩双手放在方向盘上,很有一副老司机的“范”。可是,车子启动后,孩子的奶奶弓着腰,小跑在车子的右侧,左手扶着车身,右手不离方向盘,嘴里还不停念叨:“向左打,往右转,转反了……”就这样持续了半个多小时。我看在眼中,怜在心头。可怜奶奶累得气喘吁吁,腰酸背痛,但我更可怜小男孩。本来是很开心的活动,整个过程,小男孩却面无表情。说句玩笑话,小孩心里也许不停地嘀咕:“哼,不知是我开车还是奶奶玩车呢?”这奶奶真是吃力不讨好!不仅硬邦邦地霸占了孩子的自主权,还活生生地剥夺了孩子学习力发展的机会。我实在憋不住了,建议奶奶放手让孩子自己玩。小男孩的奶奶担心地说:“不行啊!他玩很多次了,就是不会打方向盘,经常撞到路牙。”我没有放弃,好不容易说服奶奶坐在一边歇息,慢慢与小孩建立信任后,问他:“你现在想把车开到哪里去?”小孩说:“开到奶奶那里去,奶奶袋子里有巧克力吃。”我把手一扬:“好!开过去吧。”车子一启动,“嘣”,撞到右边的路牙了。小男孩向奶奶寻求帮助,被我拦住了。他又可怜地望着我。我慢慢地走过去,在孩子视线里,轻轻地示意着帮助小男孩向左打了一下方向盘,车子跑了起来。“嘣”,车子又撞到左边的路牙了,小男孩再次回头向我求助,我微笑地摇摇头,摆摆手。小男孩感觉求助无门,便学着我向左打了一下方向盘,不行……再向右,车子又跑了起来。就这样,小男孩在磕磕碰碰中,在歪歪斜斜里,终于将车开到奶奶休憩的地方了!其间,奶奶不止一次地想冲进来帮忙,都被我阻止了。车子停在奶奶身边,奶奶惊呼,孩子也有成就感!就这样,孩子在跌跌撞撞中很快学会了开车。孩子高兴,奶奶舒服。
孩子,是自己“走”成的。他们不断地在“走”中提高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受,在感受中感悟。
“走啊,走”,第二个层面的意思是:让孩子走在前面。
很早以前就读过这样的故事,路人问智者到罗马还要多长时间,智者说了一个“走”字。路人奇怪地再问,智者还是只说一个“走”字。路人很生气,责怪智者答非所问。智者平静地反问路人说:“你不走,我怎么知道你走路的速度?怎么知道你要走多少时间到达罗马?”教育孩子,就得以孩子为本,从孩子的实际出发。
记得1999年10月1日,深圳东门商业步行街改造后以崭新的姿态开街迎接宾客。那天,整个商业街人头攒动,我一家人也在人流中,当时的感受是与其说去购物,不如说是去凑热闹,因为想从人行道挤进门店都有点费劲。正当打消逛街念头准备去别处时,裤腿好像被人拉了一下,低头一看,原来是一个“洋娃娃”(一个外国女孩),一头金发卷曲着,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充满了好奇,真可爱!这个小孩应该刚过蹒跚学步之期,一会儿工夫,踉踉跄跄走到了我们前面。奇怪,如此小孩,怎么没大人抱着,至少是牵着呀,还居然是在杂乱的人群中“穿插”。担心之时,忽的发现孩子腰后系着一根带子,还是绿色的如部队战士捆扎背包用的那种帆布带,我寻着带子回头看去,约摸两三米远处的带子另一头是一手柄,手柄被握在一“老外”手中,带子还可以因为孩子走路的快慢而自动伸缩。妙!
此情此景,我油然想起遛宠物小狗来(尽管如此比喻不恰当)。小狗总是蹦蹦跳跳的,总是小跑在主人前面,小狗因为很自主,当然也就很快乐!
“对!”我倏地惊醒,“让孩子走在前面。”
孩子走在大人前面,成长过程中就充满乐趣,因为路,是他自己发现的。孩子走在大人前面,也有利于孩子创新精神的培养。
我们再让思路回到开玩具吉普车的小男孩身上。半年后的又一个周末,阳光明媚的广场上,两岁半的小男孩游刃有余地驾驶着玩具吉普车。一个6岁大男孩一直锲而不舍地跟在车的屁股后面跑,跑了很久。趁小男孩停了车,大男孩终于开口了:“弟弟,给我玩一下好吗?”小男孩脱口而出:“不,我还要玩的。”大男孩又跟着小男孩的车跑了几圈后,又说:“弟弟,你再玩一圈,就给我玩一圈;我玩一圈后再给你玩一圈……这样,好不好?”“好!”小男孩稍加思索后回答。小男孩驾驶了一圈后,果然停了下来,换上了大男孩;大男孩玩一圈后也守信用地换给小男孩……两个孩子有说有笑,其乐融融。不可否认,两个孩子一起玩的过程中学习了交际,学习了互助,学习了体谅……广场一角,坐着一个男人,是孩子的爸爸,始终没说一句话,低着头,悠然自得地剪着指甲。我纳闷:这位爸爸的指甲怎么这样难剪?都剪了一个小时了。我数了数,他双手也就10个指头,没比别人多长出指头呀。
我洗然产生这样的奇思妙想:如果那位爸爸一直盯着小男孩玩车,或者指手画脚,还会发生上面唯美的情景吗?一定不会。有大人教育两个男孩吗?没有。但仔细想想,是有的。谁?就是这个小男孩的爸爸。“教育”的“教”字,甲骨文中左边指孩子在学算术,右边的反文旁就是成人高举着鞭子;“育”字则指女人临盆,意味着弱小的生命要精心呵护,无声地培育。很明显,小男孩的爸爸虽没有“教”但是典型地“育”了孩子。他低头剪指甲,也许是无意的,也许是故意的。他用特殊的行为,把自己隐藏起来,给了两个小家伙以自由、安全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由此,我惊叹——教育专家在民间!我倡议——做隐形父母!
做隐形父母,让孩子走在前面,是对孩子的信任。信任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只有信任,才会尊重孩子的想法;只有信任,才会放心孩子的脚步;只有信任,才会理智地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自我发现,自我设计,自我调整,自我实现。作为父母,如果感觉越轻松,孩子可能成长越好;相反,如果感到非常劳累,可以肯定地说,父母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出问题了,极可能在很多事上越俎代庖了。
做隐形父母,让孩子走在前面,说着容易可做起来很难,尤其是对自己的孩子,那份爱的“割舍”,谈何容易。因为担忧和焦虑,许多父母生怕孩子走不好,走弯路,牵着孩子走,监督孩子走。好像如果不是这样,孩子一定输在起跑线上,一定以后只会“修地球”“拉板车”“捡垃圾”一样。
于是,我们有写书的冲动,主要用我们培育自家双胞胎儿子欢欢和乐乐的事例,传递一点教育理念和做法,以飨父母们探讨,也积德成善。
在“走啊,走”的有声和无言中,平静地跟在孩子的后面,做隐形父母!
做隐形父母:个性化教育的家庭故事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