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1.曹林的作品是客觀冷靜觀察中國現實的窗口,從這裏走進真實的中國。
2.聚焦曹林,聚焦這個時代!
作者簡介
曹林,中國青年報編委、知名時事評論員,在國內數傢媒體開有時評專欄,多傢電颱電視颱特約評論員,北京大學客座講授新聞評論課程。多次獲中國新聞奬等國內知名新聞媒體大奬。作品以尖銳、理性、客觀和視角獨到見長,代錶作為暢銷時評寫作參考書《時評十講》、時評著作《不與流行為伍》等。
精彩書評
慢不是速度,是有品。祝“吐槽青年”的評論之路越走越“慢”。
——網絡大V“巴鬆狼王”、北京市環保局前副局長杜少中
當下評論和評論者不少,有思想、閤邏輯、語言好且年輕的很少,曹林其人其論應當是很少中的一位佼佼者。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尤其喜歡本書中的教育評論。我很擔憂未來年輕人中理性思考和評論者愈來愈少,曹林及他的評論讓我少瞭一點憂。
——教育部前新聞發言人、語文齣版社社長王旭明
浮躁世事,過眼煙雲,曹林和他的慢評論,纔是對世界的最長情。
——《瀟湘晨報》前副總編輯、知名評論員楊耕身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這是《道德經》裏的一句話。快有快的好處,慢也有慢的價值。否則,人沒有瞭,發展還有什麼意義?思考沒有瞭,評論還有什麼意義?《快時代的慢評論》的背後,正是新聞評論的價值追求和戰略定力。
——人民日報評論部專欄編輯室主編範正偉
目錄
第一輯 這些年聽過的雷人雷語 /
官員的雷人雷語是中國輿論場中的一朵奇葩,所以雷,在於其反常識、反理性甚至是反人性的。當你驚訝於某個官員一句雷死人不償命的雷語後,沒幾天另一個地方另一個官員又會曝齣一句更突破你想象力的雷語。雷語各有不同,但共同的是話語背後權力的冷血、傲慢、囂張、自負、把公民當屁民、不把民意當迴事。評論無法對這些反常識的雷語無動於衷,這些年的評論記錄瞭這些層齣不窮的雷語,可悲是評論員和輿論的憤怒群嘲,並沒有讓雷人雷語絕跡。囂張的權力不被關進籠子,雷人雷語會不斷刷新著雷的記錄。
討論人治時彆用僞問題掩蓋真問題 /
法治權威永不能靠知錯不改維護 /
每一句雷語後都有一副冷血麵孔 /
“百姓要為呼吸新鮮空氣買單”彆成糊塗賬 /
“免費開水使國資流失”讓人目瞪口呆 /
“公務員無房影響反腐”是綁架財政 /
結婚不買房,到底誰在耍流氓 /
“大多數人是好的”是正確的廢話 /
東莞不哭:惡搞背後的輿論潛流 /
驚聞“政府不吃虧”成為炸樓理由 /
“公平導緻公務員熱”怎麼也說不通 /
告訴他“為何老百姓不公布財産” /
彆用“錢少為何不辭職”去嗆公務員 /
強力反腐改變瞭民間的“笑貧不笑貪” /
官員竟反問“你們憑什麼這麼相信我” /
不必輕易把一傢之言當“風嚮” /
“財産不公示”給官員製造無數障礙 /
第二輯 突破想象力的官場怪象 /
腐敗發展到瞭敢公然開房受賄的程度,亂花錢亂到瞭花韆萬改陋室的程度,造假嚴重到瞭用綁假桃花辦桃花節的程度,特權發展到瞭貪官能帶薪坐牢的程度,機構臃腫到瞭齣現“馬上就辦辦”這種奇葩機構的程度,人大弱勢到瞭需要嚮媒體求曝光的程度。比這些官場怪象更奇怪的是,輿論覺得很奇怪,而官場並不覺得奇怪,反而覺得記者大驚小怪瞭。官場與民間輿論場仿佛是兩個找不到交集、彼此無法理解的地方。
垃圾短信為什麼會躲著高官走 /
“開房”纔讓“受賄”成為新聞 /
無比天真的“紅段子抵製黃段子” /
“韆萬改陋室”後的權力燒錢癖 /
百萬攀親張藝謀 /
平民“自證活著”與貪官“帶薪坐牢” /
假桃花節後,假的不隻有桃花 /
組織市民雨中起舞:弱智的遮羞設計 /
考中央公務員奬6萬的醉翁之意 /
“刷綠漆”背後的粉刷政治學 /
貪官裝傻尿褲子不能僅當笑話看 /
“馬上就辦辦”後病態的疊床架屋 /
“應酬多脂肪肝高”隻是公眾的自慰 /
一個“走路死”足以讓所有繁華坍塌 /
每個貪官都曾有個完美的任職評價 /
第三輯 彆把兩會當“二會” /
每年全國兩會之際,網絡輿論場都會在圍觀和吐槽兩會中開另一種形式的兩會,網友喜歡把兩會稱作“二會”,覺得有些代錶委員的提案方案太二,覺得一些媒體不報道嚴肅議政而去追星的行為很二,覺得一些明星代錶委員不務正業的錶現很二,覺得相關政府部門不敢麵對尖銳提問的躲閃很二,覺得每年花那麼多錢集中開會卻收效甚微很二。其實,很多人對兩會存在不少誤解,包括代錶委員不一定瞭解兩會的意義,寫這些評論就是教代錶委員們彆二。
代錶委員不必諱言當“政治明星” /
高官退休纔放炮晚不晚 /
輿論不要逼代錶委員說假話 /
采訪兩會的媒體記者太多瞭嗎 /
打撈兩會上那些沉沒的聲音 /
為什麼沒高官參加代錶就不積極 /
“一邊倒贊成”未必就是好聲音 /
彆以明星腦殘粉心態跪著寫兩會 /
終於有委員對警車開道感到不安 /
崔永元為代錶委員議政樹標杆 /
承認改革阻力是消除阻力的前提 /
跨界炮轟可以,但一定要用腳調查 /
動輒提議立法,偷懶的拍腦袋議政 /
港澳颱代錶風頭被蓋,政治進瞭一步 /
看一個代錶,就看他的投票史 /
小組討論不是跟中央領導的閤影機會 /
農民工代錶,你不必屈尊受人“接見” /
為何不能給作報告的總理一把椅子 /
第四輯 失去年輕人就是失去未來 /
國民黨在2014年九閤一選舉中的慘敗,讓人們意識到一個問題,失去瞭年輕人,就失去瞭未來。其實比這個問題更重要的是,失去瞭教育,就失去瞭未來。中國當下最大的社會問題應該就是教育,我們常常反省自身與國外的差距,我們崛起瞭,變闊瞭,但人的文明程度並沒有隨GDP數字那樣立刻高起來。看到外國齣瞭個喬布斯,立刻有學校說要砸5000萬培養喬布斯,羨慕其他國傢齣瞭無數諾貝爾奬,也想砸錢去批量生産諾貝爾奬得主,這種土豪思維下教育豈有前途。
中國最缺的不是官員而是名校長 /
“砸5000萬培養喬布斯”暴露齣的浮躁 /
不要歌頌對抗高考體製的孩子 /
不要過度闡釋“小孩想當貪官” /
缺乏成人示範,班級民主不過一場遊戲 /
教育彆被“4個孩子進北大”遮望眼 /
“記領導人名字”嚮學生傳播何種暗示 /
為何不能把“嚮耶魯捐款”看成榮耀 /
大學與學生的距離,遠不是網語能彌閤 /
上瞭發條的社會,不斷前置的起跑綫 /
為什麼陸步軒會說“給北大丟臉瞭” /
高考應全體裸考,加分已失去正當性 /
“韆萬彆報體”背後的勤勞而不敬業 /
葛劍雄“公開是在救自己”說的是實話 /
第五輯 媒體不能成黴體 /
媒體報道社會問題,其實,媒體也是社會問題的一部分。我寫評論批評同行時,有些同行會批評我“同行何苦罵同行”“同行相煎何太急”,甚至有人說“媒體已經被人瞧不起瞭,我們媒體人自己還罵自己”。我迴應說,如果媒體人自己缺乏自我淨化和自我批評的話,就更被人瞧不起瞭。媒體是社會公器,也是商業機器。媒體是利益集團的監督者,但自身也是利益集團,需要自省。
事實不清時耐心等事實是最好的姿態 /
新聞敲詐背後的灰色生存心態 /
“麵露淫光”的網站編輯們 /
對“治汙怎麼能乾”的官話不能當頭棒喝 /
罵媒體最安全,媒體倫理便成焦點 /
謠言不死,因有人靠謠言活著 /
環保局局長戴不戴口罩都會挨罵 /
“扶老人”是怎樣成為大新聞的 /
民工緻信鐵道部,彆忙著先站隊批判 /
“無門圖書館”書沒增加,更讓人尊重 /
傳統媒體的自殺與他殺 /
彆臆想齣“良民證”這個稻草人去狂毆 /
“住人井”中的倫理睏境 /
不要動輒說“中國人如何如何” /
警惕缺胳膊少腿的“殘疾新聞” /
看到“某某潮”後彆跟著一起瞎高潮 /
清理報刊亭中“悲情想象”的誘惑 /
媒體須節製在打拐中的激情 /
第六輯 雜七雜八和鬍言亂語 /
鬍舒立在接受頒奬時稱,在中國做記者是幸運的,因為新聞素材取之不盡。鬍舒立這種積極和樂觀的態度,值得同行學習,做新聞的人需要這種樂觀的韌性。提起在中國做新聞,很多媒體人講述的都是消極、悲觀、無力、無奈和不幸感。掌握一定話語權的記者都悲觀無力,其他人又該怎麼辦呢?這是一份需要積極樂觀的職業。
應該允許新聞發言人說錯話 /
輿論硝煙中黨報黨刊的反逆襲 /
做官其實真的越來越容易瞭 /
落馬貪官為何成最弱的弱勢群體 /
彆驚訝於官員竟那麼支持八項規定 /
奶粉問題倒不必上升到國恥層麵 /
經受住監督的吳曉茅帶來的教訓 /
你永遠無法說服那些罵趙雅芝的網噴 /
楊衛澤們為什麼那麼恨網恐網 /
彆靠“美國人也亂扔垃圾”滋養自尊 /
復旦投毒案的仇恨需在沉寂中化解 /
“良心大廚”不是一碗心靈雞湯 /
反新聞規律的“貪官新聞” /
花瞭錢也要守規矩 /
為什麼對“旭日旗T恤”憤怒不起來 /
第七輯 職務寫作不說假話 /
這一輯裏選的都是給報社寫的社論或評論員文章,在中國當評論員,最難寫的就是這種規定動作和職務寫作,體製內的人說真話並不容易,但又不能說假話。我一直堅守一個原則,即盡可能說真話,絕不說自己都不信的話,絕不創造性地說假話。很多人寫社論都是當應付,我還是想爭取讀者,以對話的姿態寫社論纔會有人話。不能以這樣的心態寫社論: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也不信;不管你看不看,反正我寫瞭。這樣當然就沒人話。
60歲風華正茂,一份成熟大報的擔當 /
曆史銘記2008 /
從容嚮洋看世界 /
2006:新聞的力量 /
2008:堅守價值勇於擔當 /
2010:在理性的公民身上發現公民社會 /
2011:微時代中那些令人難忘的微進步 /
2012:我們都是這個時代列車的乘客 /
我眼中的2013年中國年度漢字:網 /
我們看著日本,世界看著我們 /
重塑“勞動最光榮”的價值共識 /
遠離互聯網幻覺,立足現實理解改革 /
離開國傢認同,改革寸步難行 /
當積極公民纔無愧這個改革時代 /
誠信不是奉獻而是資本 /
用敬業精神追夢,以實戰狀態接班 /
主席小舉動何以引發大反響 /
這一年,高速前行的中國學會瞭慢 /
用國傢公祭的重量將曆史刻在人心 /
我們欠春運服務者一聲謝謝 /
讓心靈在傢的港灣裏詩意棲息 /
第八輯 評論記錄災難史 /
在中國做評論員需要很強大的內心,一方麵是要用這種強大的內心去麵對各種噴子,一方麵是麵對災難。中國多災多難,有天災有人禍,一般人可以選擇不關注這些災難,而媒體人和評論人不可以。評論員不僅要關注災難,還要在公眾陷入恐懼或災難情緒之中時,作齣冷靜的判斷。寫瞭10年評論,評過無數災難,對災難的看法也在發生改變,這從我這10年寫的災難評論中可以看到我的心路曆程。這些評論,既是對災難的記錄,也是個人麵對災難時心理不斷成熟和理性的記錄。
這一次政府學會瞭與謠言賽跑 /
人命關天,攜手抗災優先於一切 /
收買得瞭工程監理,但收買不瞭地震 /
集體哀痛中的中國無比堅強 /
不苛責不添亂不輕疑 /
節製我們的“象徵癖” /
從今天開始保護孩子不再受傷害 /
把自己作為一個人融入救災 /
汶川後玉樹,這一次行動無需任何呼籲 /
微博讓災難中的人們更像公民 /
適當的節製和靜默有時更有力量 /
煽情退場,迴歸一個專業有序的救援 /
寬容對待救災背後的網絡雜音 /
彆藉彆人的災難尋找自己的存在感 /
不要僅把地震和救災當成一個熱點 /
哀悼雅安,建震不倒的房子勝過一切 /
輿論不要配閤恐怖分子傳播仇恨 /
對不起,孩子! /
避免幼童悶死悲劇更需愛的倫理 /
對礦難,我已無話可說 /
災難報道為什麼不會說人話 /
不能讓對踩踏悲劇的健忘再跨年 /
城市應該讓生活更美好 /
第九輯 圍觀名人窘事 /
名人常常成為輿論焦點,民眾喜歡圍觀名人,評論需要拿名人當典型,名人的小問題常常被放大。這個問題上名人不必抱怨,當你從這種名氣中獲得瞭無數商業利益時,也要承受這種名氣帶來的圍觀睏擾。看點名人不快樂的事,讓自己快樂快樂,這是很正常的大眾心態。名人被萬眾的鮮花掌聲追捧時,韆萬不能沉浸於幻覺中把自己當成上帝,當你倒黴的那一天,那些追捧的力量會立刻變成狠踩你的力量。
賣力的春晚毀於用力過猛 /
那英的“泄密”擊中瞭公眾的焦慮 /
高曉鬆醉駕被拘何以成大新聞 /
馬化騰“為誰說話”不是問題 /
“張藝謀迴絕倫敦”迎閤的大眾虛榮 /
馮小剛與評論傢要互相理解 /
黃海波嫖娼不可能得到主流認同 /
沒提案的劉翔與想參政的陳一冰 /
張紹剛是畸形電視文化的犧牲品 /
“冠軍逃課”何以引發輿論圍觀 /
倪萍委員不必跟媒體鬧彆扭 /
正常的柴靜生子遭遇不正常的輿論 /
效忠祖國還是效忠耐剋 /
柴靜花自己的錢做瞭人大代錶該做的事 /
姚明麵前,無比矮小的中國大學 /
精彩書摘
自序
10年中青報評論生涯:拒絕被貼標簽
近來微信上盛傳一篇《中國100名意見領袖名單大全及簡要評點》的文章,作者按自己的偏好列齣自己所認為的百名意見領袖並作瞭點評,評價標準是:發錶文章的數量,對其名字和相關問題的網絡搜索結果的質與量,其意見對特定問題、製度或人群産生的影響力或推動力,在一個行業的影響力,外媒對他的評價和傳播頻率,其文章或意見的公允度和公信力,主流媒體對其采訪的次數和深度,平時在網上和其他媒體上的活躍度,公眾對他的認知度和信任度,等等。名單包括左、中、右和其他立場的輿論活躍人物。
本人榮幸忝列其中,對我的點評是:他恐怕是100人中最年輕的,從學生時代開始寫政論和時評,及至今天,幾乎每篇文章都能掀起一個輿論熱潮,他一定是年輕人的偶像。——這個評價中多有溢美之詞,實不敢當。不過卻也說齣瞭一個事實:我在中青報發錶的評論常能引發業界、學界和輿論界的討論。我自認評論寫得並不好,但我對中國問題有著一定的評論敏感,評論所涉及的話題和觀點常能成為討論的熱點。比如《當新聞學院院長是需要資格的》《中國沒有鷹派,隻有咬自傢人的鳥派》《談論韓寒是一件危險的事》《中國應該如何深層“去周永康化”》《2013年度人物我選“中紀委”》《反新聞規律的“貪官新聞”》等評論都成為公共話題。
有人喜歡我的錶達並認同我的觀點,給瞭我很多美譽;也有人很不認同我的觀點,正如我的微博和評論下的跟帖和留言評價不一一樣。我身上被貼瞭很多標簽,有人罵我“公知”,有人罵我“五毛”,有人說我是“漢奸”,有人攻擊我是“憤青”,還有“體製婊”“人格分裂”之類的罵名。網上還流傳著一個某些極端網友排的“漢奸榜”,我名列其中。常有人問我的立場是左還是右,擬或中左或中右,我是很反感這種站隊的,我不左不右拒絕站隊,隻依據事實說是非作判斷。有人說我是體製內媒體的評論員,難免會為體製辯護。我並不認為體製內外有一道難以逾越的牆,無論站在什麼位置,都得講理,而且這個理得是一個理,事實隻有一個,邏輯是共通的講理原則,並非體製內講這個理,而體製外是另外一套理。
所以我比較認同人民網“網絡達人”的介紹中對我的評價:在一些重大社會熱點事件和話題中“立於中流”,在錯綜復雜的輿論場中標立方嚮,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嚮,體現瞭一名體製內“意見領袖”在網絡中的獨特價值。
時間過得真快,我在中青報已經寫瞭10年評論瞭,梳理這10年在海運倉2號的積纍,我覺得對我職業生涯最寶貴的是積纍瞭講理耐心。
一、評論不是掄道德大棒
我到中青報寫的第一篇“上瞭頭條”引發很大輿論影響的評論,應該是那篇《我們看著日本,世界看著我們》。評論所産生的輿論衝擊,讓我感受到瞭作為一傢大報評論員“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同時也體驗到瞭評論涉日話題的危險,感受到瞭如果沒有強大的內心,真不敢當評論員。
2004年,中國舉辦瞭那年的亞洲杯足球賽。由於曆史的恩怨,中日交戰的比賽總彌漫著一股很不友好、充滿火藥味的氛圍。決賽是在中日對抗,網友的帖子一個比一個激烈:我無意煽動人們的反日情緒,我隻是無法忘記那段曆史;體育精神沒有國界,可人的感情是有國界的;我們球迷有錶達自己感情的權利;我要在決賽上多貼反日標語,多“噓”日本人——球迷的躁動通過網絡論壇迅速地傳播和膨脹。此次在重慶的比賽中中國球迷已有過很不友好的錶示,甚至外交部都介入錶態“中方期待著中日球迷能在8月7日非常文明地欣賞到一場精彩比賽”。
剛進入中青報沒幾天的我接受瞭一個寫作任務,引導中國球迷理性觀賽,不要在球場上發泄仇恨。中青報以能盡最大限度地給年輕人創造機會而在媒體界聞名,隻要你有能力,能夠抓住機會,總能脫穎而齣。我在中青報工作10年,7次獲得中國新聞奬,很多都是前輩對後輩的提攜,把推薦的機會盡可能地讓給年輕人,讓年輕人在業界去“掙名氣”。
怎麼寫這樣的評論呢?領導並沒有給我什麼條條框框,而是讓我自由發揮。我雖然剛到中青報不久,但對中青報的氣質和文化還是比較瞭解的。絕不能像某些黨報機關報那樣,寫成一篇充滿說教和灌輸意味的文章。其他媒體寫成官樣說教文章,公眾不會當迴事,因為公眾根本不看,但如果中青報寫成那樣,就肯定被罵得體無完膚瞭(因為讀者對中青報有期待,覺得跟那些官派十足的媒體不一樣)。每逢大事,媒體有與人民日報“對版”的傳統,著名報人、剛退休不久的中青報前總編輯陳小川有一句很牛氣的名言:我們也要與他們對版,但對版絕不是為瞭一樣,而是為瞭不一樣。中青報有自己的特色和個性,年輕人的報紙就要敢於不一樣。
很多官媒肯定會對球迷說教一番,站在道德高地用那些大道理去做“輿論引導”。我知道這樣的評論肯定會引發抵觸,捫心自問,說服不瞭自己,何以說服得瞭彆人?我後來的立意是:我們看著日本,世界看著我們。迴避瞭講“文明觀球”之類大道理,而是讓球迷在更大的視野中看待自身的行為可能帶來的傷害。首先對球迷的情緒錶達瞭理解,然後苦口婆心地提醒球迷:作為一次國際體育盛會,亞洲杯的決賽決非兩個國傢的事,觀眾絕非隻有中國人和日本人,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通過衛星的傳送看到現場直播。退一萬步講,即使我們可以不尊重日本人的感受,但我們能夠不在乎自己在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嗎?我們是東道主,邀請客人來踢球,卻在球場上噓請來的客人,會嚴重影響中國人的大國國民形象。
因為角度的新穎和說理的誠懇,這篇評論發錶後立刻成為熱議的焦點,很多網站都放到瞭頭條的位置。第一次“上頭條”,就體驗到瞭中青報的影響力。我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網站看重這篇評論,並非自己寫得多牛逼,而是這篇文章是發在中青報頭版,意味不一般。後來副總編輯毛浩訪日時,很多日本媒體同行竟然都看過這篇評論,並錶達瞭對中青報在中日問題上這份理性的敬意。
二、論證的耐心
給學生講新聞評論的時候,我常說的一句話是:不要把自己的評論降低到網絡跟帖的層次。網絡跟帖很多都是情緒,即使有觀點,也沒有論證,所以是“不講理”的代名詞。對於時事評論,想到一個論點並不難,難的是你能不能去論證它。論點的說服力依賴於論證的有效性。
很多評論都染上瞭一種霸道的強迫癥,帶著一種真理在握毋庸置疑的口吻強迫彆人接受。沒有論證的耐心,急於讓彆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沒有傾聽不同觀點的心理準備;沒有一種“假如彆人更有理就會接受彆人觀點”的準備。有些人常抱怨公眾不講理,自己講的理為什麼彆人就聽不進去。其實沒有說服不瞭的公眾,關鍵是你沒有論證和說服的耐心,隻有缺乏說服力的論證。
2014年我獲得中國新聞奬的作品《防範和剋製我們的災難情緒》,就是通過有力的論證,讓情緒化的公眾看到自己身上的問題。浙江餘姚發生水災,全城被淹,公眾習慣性地把矛頭指嚮政府,認為政府預警不力、救災不力、善後不力。甚至發生瞭圍攻市府、遷怒媒體等群體性事件。這種語境下,我知道講大道理是沒有用的,空洞的“讓市民冷靜”的呼籲起不到作用,隻會激起抵觸。
我通過講一個故事,讓情緒化的公眾看到瞭自己在陷於情緒中所帶來的誤判。有網友曝料稱:餘姚三七市鎮某領導下鄉視察水災,某領導因穿高檔鞋子,迫不得已由年近六旬的村書記將其背進災民傢裏——水災
快時代慢思考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