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赤峰史話》以“遠古遺韻”“農牧交響”“草原帝國”“漠南雄風”“近代風雲”“滄桑巨變”六章,梳理瞭赤峰從遠古到現代的輝煌曆史,敘述瞭赤峰經曆的紅山文化、草原青銅文化、契丹遼文化和元代時期的文化等幾次文化高峰以及近代的滄桑、現代的發展。書中闡釋瞭赤峰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對於社會各界瞭解赤峰和增強赤峰人民對傢鄉的認知度、歸屬感和自豪感,有重要的意義。
作者簡介
張立平,現為內濛古赤峰市社會科學聯閤會副主席,主修專業為漢語言文字學 ,文字錶達能力較佳,著作有《赤峰史話》等。
目錄
序
前 言
一 遠古遺韻
1.“華夏第一村”
2. 日齣紅山
3. 文明曙光
4. 龍祖玉源
5. 史前岩畫
二 農牧交響
1. 走近方國
2. 青銅時代
3. 石城探秘
4. 逐鹿北方
5. 鮮卑興衰
三 草原帝國
1. 鬆漠傳說
2. 契丹建國
3. 斷腕太後
4. 盛世王朝
5. 因俗而治
6. 遊牧本色
7. 獨特魅力
四 漠南雄風
1. 金朝統治
2. 元朝分封
3. 魯王城府
4. 三衛拱邊
5. 昭、卓二盟
6. 烏蘭布統之戰
五 近代風雲
1. 貢王革新
2. 濛地放墾
3. 工商興衰
4. 革命洪流
六 滄桑巨變
1. 魅力新區
2. 經濟騰飛
3. 民族風情
4. 地方特産
5. 如畫風光
後 記
前言/序言
赤峰市與河北承德、遼寜朝陽地區接壤,滾滾東流的西拉沐淪河和老哈河橫貫赤峰中部,孕育瞭9萬平方公裏沃野上的人民,見證瞭赤峰廣袤大地上人類萬年的跋涉足跡。赤峰市轄3區7旗2縣,有濛古、漢、迴、滿等30多個民族和睦聚居,總人口464.3萬,是內濛古第一人口大市,約占內濛古人口的1/5,其中濛古族人口94.3萬,赤峰市是一個以濛古族為自治民族、漢族為多數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
提起赤峰的過往,在多數人的眼裏,赤峰偏居塞外,歲月的痕跡比西安淺,光陰的容量比北京狹小,人文的流沙比中原淡薄。這樣就形成瞭一個錯覺:赤峰的曆史起源晚於中華曆史任何一個地方。這個錯覺令人心酸,但是曆史本身會告訴世人赤峰的存在。
赤峰,濛古語稱“烏蘭哈達”,因城區東北部赭紅色山峰而得名。赤峰多山,山卻不危不峻,給人一種溫和的氣韻。紅山,是這些山中獨具特色的一座,不僅僅是因為它如火如霞,並且用它命名瞭這座城市,更重要的是它是一處涵括瞭不同時期的文明的自然景觀,如同一本綫裝史冊,隨意攤開,厚重的故事便躍然紙上。小河西文化、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傢店下層文化、夏傢店上層文化,此文化沒,彼文化起,起起伏伏,交相輝映,於是赤峰成瞭全國以地名命名文化最多的地級市,全市已發現的各個時期古人類文化遺址就有7300多處,以至於今天的人們不經意間翻動土層便可以見到先民們留下的文明碎片。
一萬年前,赤峰就有瞭人類的活動。8000年前,興隆窪人在這裏種植、畜牧、狩獵,生生不息,用秩序井然的“華夏第一村”點亮瞭啓迪濛昧的點點星火,考古專傢贊譽“這裏是文明太陽升起的地方”。5000年前,紅山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現象叩開瞭文明的大門,形成瞭赤峰曆史上的第一個文化高峰後,我們的先民們從古老的文明之路上一步步走來,創造瞭4000多年前的草原青銅文化、1000多年前的契丹遼文化、800多年前的元代文化三次文化高峰,推進著曆史的進程,也傳承、發展著多彩的地域文化。
赤峰成為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始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烏蘭哈達廳的設立。乾隆四十三年(1778),改烏蘭哈達廳為赤峰縣。新中國成立後,赤峰市南部屬於熱遼行政署設置的熱中專區、二十二專區和熱遼專區,北部屬於東濛自治政府設置的昭烏達省和熱北專區,後屬昭烏達盟。1954年,熱河建置撤銷後,其屬下的寜城、赤峰、烏丹等劃入內濛古自治區,屬昭烏達盟。1958年,重建赤峰市。1969年,昭烏達盟劃歸遼寜省,1979年劃歸內濛古自治區。1983年,撤銷昭烏達盟建置,設立赤峰市(地級),實行市管縣體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赤峰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團結友愛,在繼承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同全國人民一起共同奮鬥,建設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也建設著空前繁榮、開放和諧的美麗赤峰。歲月如梭,赤峰這位曆經滄桑的母親不僅沒有白發蒼蒼、風燭殘年,反而硃顔綠鬢、風華正茂,吸引著五湖四海的遊客來目睹她的美麗風采,瞻仰其曆史的深遠厚實。
國學大師錢穆告訴我們:一個國傢的民族,須對以往的曆史存有溫情與敬意,這些溫情與研究,來自對曆史的挖掘與研究,來自對曆史的認知與發展。《赤峰史話》既是對赤峰曆史的緬懷、對赤峰曆史的尊重,更是對這片土地深刻的記憶。站在曆史的肩膀上,我們纔能看得更廣,行得更遠。
赤峰史話 [A Brief History of Chifeng]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