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1
★ 精英人群的成长感悟
★ 人民政协报年度优秀栏目内容精华集结
★ 千里之行,始于教育,挖掘政协委员们身上的建设性力量
本书是《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栏目组编选的文章合集。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是人民政协报社关注教育问题的板块,倡导专业理念、实践意识、百姓关怀,特别强调凝聚社会各界人士,“联结体制内外、促进多元参与、推动中国教育”,是教育决策者、教育理论并实践工作者、优秀的媒体人与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互动的平台。
本书共分六部分:谈家风家训家教、谈师恩师爱、谈读书、谈人生经历与感悟、谈职业事业、谈人生选择。
周北川,汉,1964年4月出生,湖北松滋人,1985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硕士研究生。2005年12月至2008年12月在中国政协杂志社工作,任副总编辑;2008年12月至2014年5月任中国政协杂志社总编辑;2014年6月到人民政协报社工作,任党组书记、总编辑至今。2014年9月获“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物”。
贺春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1997年硕士毕业后进入人民政协报社工作,2003年1月在报社党组支持下创办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任主编至今。曾获教育部、首都女记协等单位颁发的“优秀新闻奖”、全国政协机关团委、机关青联颁发的“全国政协机关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妇联颁发的“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所率教育周刊编辑部团队亦于2015年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荣誉称号。
谈家风、家训、家教
朱和平??家庭影响定格了我的人生观 3
仲呈祥??您教我做人要有理想、讲定力 6
赵丽宏??意外儿子的成长 8
张胜友??清贫为乐的父亲 12
张其成??过年,回到安顿心灵的“家” 15
翟惠生??我们拿什么给孩子 18
叶少兰??父亲的印记 21
杨?佳??父亲的陪伴让我在困境中重生 24
严陆光??做人贵在清白 做事必须认真 26
徐贵祥??让孩子像孩子那样欢笑 30
许?进??祖父的教诲,我一直珍藏 34
徐玖平??大爱至微?至爱无声 36
王?涛??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 39
王安忆??母亲的印记 42
饶戈平??与父亲相处的几件难忘小事 45
刘慕仁??家教之道在传递 49
梁晓声??母亲的希望让我成为写书人 52
李象群??对人生保持善念 54
柯?杨??滋养人一生的常识常常从家庭中得来 57
蒋惠园??带着父母的期待前行 59
黄国柱??两位父亲的“价值观” 62
关牧村??父亲的教导:像翠竹一样向着阳光生长 65
顾?久??父亲的熏陶 67
冯?俊??“耕读传家”也是一种家风 70
崔永元??父母的教诲影响一生 72
陈?勉??天下最不合格”的爸爸和“天才女儿”的故事 74
陈建国??身教胜于言传 77
艾克拜尔?米吉提??祖母给我了人生底色 79
谈师恩、师爱
朱?星??绵延半世纪的心灵相望 83
于?海??我的人生“贵人”助 85
杨?文??曾经老师,一直老师 87
夏建白??一辈子的成长与老师分不开 89
王松灵??“认真严谨”成就人生 93
秦?和??投身教育、奉献教育,我无怨无悔 96
孙惠玲??老校长的目光 98
庞晓丽??老教师的鼓励让我在教坛“绽放” 101
聂震宁??小学老师给了我人生支点 103
鲁景超??一定要做好人,做老实人 106
刘吉臻??生命在褒奖中迸发活力 108
李向玉??忆心中敬仰的那颗“星” 111
李世济??中华美学对我影响至深 113
郝际平??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115
谈读书
朱永新??追寻伟大的灵魂 119
叶小纲??音乐、书籍,人生路上的两位密友 123
郁钧剑??读书七章 126
王东林??野马般的童心被书收服 129
唐?瑾??与青少年朋友一起读书 132
莫?言??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135
侯?露??偷偷读书的快乐 137
何香久??少年书香让我拥抱创作 139
谈人生经历与感悟
赵士英??不要问今天的学习能给明天带来什么 143
赵鹏大??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奉献于社会 146
赵?平??岁寒方显松柏青 149
张杰庭??一位华侨的嘱托带来的触动 152
王长华??不忘初心,在路上 155
姚珠珠??成长的阳光:爱与挫折 157
曲?伟??在体验中成长 160
欧阳中石??搞艺术要有科学的思维 163
茅玉麟??引桥上,瞩望明月团圆 166
马玉涛??习惯了努力 169
马?敏??人生每一个阶段,都要做最好的自己 172
卢中南??习书法养心性 175
李维康??执着艺术 简单生活 178
.....
王安忆?母亲的印记
天下的母亲都爱操心,我妈妈是天下母亲中最爱操心的母亲。在她眼里,我们儿女全是没孵出蛋壳的鸡,她必须永远孵着我们。
小时候,姐姐上小学后最惧怕的是毛毛虫和图画课。她画出的人全有着一副最可怕的嘴脸,图画老师只能摇头,叹息也叹息不出了。有一次,她有点不舒服,可是有一项回家作业却没有完成,那是一幅画,要画一只苹果。她为难地哭了,妈妈说:“我来帮你画。”吃过晚饭,妈妈拿来姐姐的蜡笔和纸,在灯下铺张开来。她决心要好好画一只苹果,为姐姐雪耻。妈妈画得很仔细,很认真,运用了多种颜色。记得那是一只色彩极其复杂的苹果,一半红,一半绿,然后,红和绿渐渐接近,相交,汇合,融入。姐姐则躺在床上哭:“老师要一只红的。”
妈妈时常辅导我们功课,尤其是算术。她不希望我们去搞文科,而要我们搞理工科。她明白理工科的基础,在小学里便是算术了。有一次,临近大考,她辅导我“换算”。她一定要问我:“一丈等于多少米?”我说,“老师只要我们知道一米等于多少市尺就行了。”可是,妈妈说,“万一有一道题目是一丈等于多少米,你怎么办呢?”她的逻辑是对的,我想不出任何道理来反驳,于是便只能跳脚了。
其实,她辅导我语文恐怕更合适一些,可她并不辅导,只管制我读书。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我小学四年级,妈妈把那些不适合我读的地方全部用胶布贴了起来,反弄得我好奇得难熬,千方百计想要知道那胶布后面写的是什么。
后来,我和姐姐先后插队,终于离开了家,可我们却像风筝,飞得再高,线还牢牢牵在妈妈手里,她时刻注意我们的动向。后来,我到了一个地区级文工团拉大提琴,妈妈凡是路过那里,总要下车住几天。有一次,我告诉她,我们去了一个水利工地演出,那里有一座大理山,有许多大理石等等。妈妈便说:“这是个散文的意念,你可以写一篇散文。”这时候,我已年过二十,大局已定,身无所长,半路出家的大提琴终不成器。妈妈在我们身上寄托的理工之梦早已破灭,又见我一人在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反倒生出许多无事烦恼,便这么劝我了。之后,闲来无事,写成一篇散文,不料想这成了我第一篇印成铅字的作品,给了我一个当作家的妄想。
然后,我便开始舞文弄墨,每一篇东西必须妈妈过目,然后根据她的意见修正,才能寄往各编辑部,再聆听编辑的意见,再次修正。她比编辑严格得多,意见提得极其具体、细微。我常有不同意之处,可是总不如她合乎逻辑,讲不清楚,于是又只好跳脚了。
然后,我去了北京讲习所,风筝的线仍然牵在她手里,每一篇东西总是先寄给她看。不过,与先前不同的是,妈妈同意让我听了编辑部的意见以后,再考虑她的意见。这时,我如同闸门打开,飞得飞快,一篇连一篇,她实在有些应接不暇了。终于有一天,她紧接一封谈意见的信后又来了一封信,表示撤销前一封信,随我去了。风筝断了线,没头没脑地飞了起来,抑或能飞上天,抑或一头栽了下来,不过,风筝自己也无须有什么怨言了。这后一封信是在我爸爸的劝说下写的,爸爸劝妈妈不要管我,随我自己写去。这是爸爸对我们的一贯政策,他对我们所有的担心只有一点,就是过马路。出门必须说一句:“过马路小心!”其他都不管了。似乎普天下只有过马路这一危机,只要安全地穿过马路,人平安无事地在,做什么都行,什么希望都有。倒也简练得可以。
长大以后,说话行事,人家夸,总夸“你爸爸妈妈教养得好。”有所不满,总说:“给你爸爸妈妈宠坏了。”似乎,对于我们,自己是一点功绩也没有的。或许也对。小时候,我喜欢画画,画的画也颇说得过去,老师总说:“和你姐姐一点不像。”可无奈大人要我学外语,请来老师,一周三次上英语课。只能敷衍应付。到了末了,连敷衍也敷衍不下去了,只得停了课。如今,我每周两次,心甘情愿地挤半小时汽车,前往文化宫学习英语,苦不堪言地与衰退的记忆力做着搏斗,不由想,假如当年,父母对我拳棒相加,也许这会能看懂原版著作了。再一想,假如当年,大人听顺我的志趣,或许现在也能画几笔了。倒是这样似管非管,似不管也非不管,弄出了一个做小说的梦。想来想去,儿女总是父母的作品。他们管也罢,不管也罢,都是他们的作品。风筝或许是永远挣不断线的。
莫?言?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我1955年出生于山东省的农村,十几岁的时候正赶上“文化大革命”,辍学回家。但那时的我已经具备了很强的阅读能力与对读书的渴望。但最大的痛苦是,没有书读。为了读到一本书,我常常要付出沉重的劳动来进行交换。
记得我邻村同学家里有一本绘图版的《封神演义》,为了读到这本书,我经常要去那个同学家中替他推磨。推磨是让孩子痛苦不堪的一种劳动,因为它非常单调,没有任何趣味。
后来我认识了一个小学老师,他收藏了十几本革命小说,比如《苦菜花》《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这些书被我借到之后,都是用最快的时间读完。当时我们家养了两只羊,放羊的任务就落在我的肩上,但借到书后,我往往钻到草垛里以最快的速度把书看完。书读完了,天也黑了,羊饿得咩咩直叫,回到家难免要受到家长的惩罚,即便这样心里也不后悔。
现在回忆起来,像我刚才提到的红色经典小说,它们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甚至主要人物讲过的一些非常重要的话,至今记忆犹新。这说明童年确实是一个读书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记忆力特别强,读书的热情特别高,读过了也能够记得住。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得来一本书确实不易,因此对得来的机会格外珍惜。
让我受益最大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大哥家中留下很多中学语文教材,每逢雨天无法下地,我便躲到磨房里去读这些课本。当时的语文课本分为汉语和文学两种教材,汉语教材主要讲逻辑、语法、文言文;文学教材主要选录了古今中外名著的片段,比如《林家铺子》《骆驼祥子》《说岳全传》《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这些教材虽然很薄,但它们打开了农村少年 教育的启示——百位全国政协委员的成长感悟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教育的启示——百位全国政协委员的成长感悟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教育的启示——百位全国政协委员的成长感悟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好书!
评分朋友推荐的,还没看!
评分很不错的书,京东自营就是快。
评分很不错的书,京东自营就是快。
评分好学习
评分很不错的书,京东自营就是快。
评分好书!
评分朋友推荐的,还没看!
评分好学习
教育的启示——百位全国政协委员的成长感悟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