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女科23):秘传内府经验女科》分为五卷,分别为调经门、众疾门、胎前门、临产门和产后门,涵盖了妇产科常见病证,收载处方及验方。所论各门病证均以论带脉症,并有歌赋,后设处方及加减。
目录
卷一
调经门
调经总论第一
调经脉论第二
调经治论第三
经闭不通第四
经闭发热第五
女子暗闭第六
血虚发热第七
经行潮热第八
热入血室第九
经未尽潮热第十
月经先期第十一
月经后期第十二
月经或前或后第十三
每月经来二三次第十四
经来不节第十五
经如黄泥水第十六
经如铜绿水第十七
经来全白色第十八
经来如葱白片第十九
经如牛膜片第二十
经来如鱼髓第二十一
经来下肉泡第二十二
经臭如腐第二十三
经逆上出第二十四
经逆咳嗽第二十五
经来咳嗽第二十六
经来呕吐第二十七
经来吐蛔第二十八
经行作痛第二十九
经行腹痛第三十
经来胁痛第三十一
经来小腹块痛第三十二
小腹痛如刀刺第三十三
吊阴痛第三十四
经来遍身痛第三十五
触经伤寒第三十六
经阻腹大如鼓第三十七
经来浮肿第三十八
经来泄泻第三十九
前经后痢第四十
经来大小便俱出第四十一
小便出白虫第四十二
狂言见鬼第四十三
卷二
众疾门
崩漏论治第一
血山崩下第二
赤白带下第三
白浊白淫第四
风邪癫狂第五
梦与鬼交第六
寡妇寒热似疟第七
血风历节走疰第八
痃癖诸气第九
血气心痛第十
种子方论第十一
卷三
胎前门
安胎总论第一
胎前脉论第二
安胎治论第三
逐月安胎论第四
验胎法第五
转女为男法第六
孕妇食忌第七
妊娠药忌第八
妊娠恶阻第九
胎气第十
胎肿第十一
胎漏第十二
子烦第十三
子痫第十四
子悬第十五
子淋第十六
孩儿攻心第十七
胎前中风第十八
胎前瘫痪第十九
胎前脚气第二十
胎前怔忡第二十一
胎前咳嗽第二十二
胎前消渴第二十三
胎前头痛第二十四
胎前心痛第二十五
胎前腹痛第二十六
胎前腰痛第二十七
胎前疟疾第二十八
胎前泄泻第二十九
胎前痢疾第三十
胎前时气第三十一
大便不通第三十二
小便闭塞第三十三
胎前赤带第三十四
胎前白带第三十五
胎前乳肿第三十六
遍身瘙痒第三十七
阴门痒第三十八
阴门肿第三十九
鬼胎第四十
胎前下血第四十一
妊妇半产第四十二
卷四
临产门
坐月将护论第一
临产脉论第二
杂病生死歌第三
十产论第四
产难治论第五
催生方论第六
交骨不开第七
死胎上喘第八
死胎不下第九
逆产横生第十
胎不降生第十一
束胞滑胎第十二
断产方论第十三
卷五
产后门
产后总论第一
产后脉论第二
产后论治第三
产后症治活法第四
产后调护法第五
世俗十弊第六
用药十误第七
产后药忌第八
胞衣不下第九
产后血晕第十
产后腹痛第十一
小腹痛第十二
精彩书摘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女科23):秘传内府经验女科》:
调经治论第三
经者,常候也。太过不及,皆为不调。或六淫外感、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不和,心火旺动,则经不调矣。故趱前为热,退后为虚。血滞宜破,血枯宜补,血热宜清,血冷宜温。经前作痛,乃脾经湿滞,肝经郁火;经后作痛,乃脾经血亏,肝经血积。常时发热,为血虚有积;经行发热,乃血少生热。均宜四物汤主之。
主令妇人坤道血为基,营卫调和最得宜,血盛气衰宜养卫,血虚气旺补营滋。经行血热来多紫,色淡由痰湿在脾,先痛动红因气滞,过期痛甚血虚医。调经四物汤为主,虚热逍遥散可施,荆芥黄芩因脉数,痰湿枳术二陈惟。脉迟寒滞宜姜桂,胸闷青皮快胃脾,力弱参芪能补气,和之经血自如期。
四物汤
当归酒洗,三钱地黄三钱白芍二钱川芎一钱五分
治血虚发热,失血诸症,烦躁不安,经候不调,并皆治之。四物汤者,四般之药,相影而各建奇功,并行不悖,川芎上行达郁,当归补虚养血,芍药平肝泻热,地黄滋阴凉血,能使肝胆之血调,阴阳之气畅,故主女科要药。
四物汤加减室女二七而天癸至,有当时未至而后至者,有卒然暴下淋漓不止如崩漏者,失血过多,变生诸症,故立减加法。
经事先期作痛者,气滞也,加木香、香附。
经事不及期来者,血热也,加酒炒黄连。
经候正行腹痛者,虚热也,加丹皮、地骨。
经候过期作痛者,虚中有寒也,去生地,加肉桂、炮姜、熟地。
过期有块作痛者,寒凝血滞也,去生地,加肉桂、延胡、灵脂。
过期色淡者,夹痰也,加陈皮、半夏。
常过期者,血少也,加阿胶、川断肉。
血色鲜而不止者,亦血热也,倍生地。
经来紫黑色者,热极也,加黄芩、山栀。
经行或时断续不来,积块痛如芒刺者,血涩也,加红花、桃仁、泽兰。
肥人子少者,由痰多脂满,闭塞子宫,不能施化也,加陈皮、半夏、枳壳。
……
前言/序言
中医药古籍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学传承数千年的知识宝库,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法、生命理论和医疗经验,不仅对于传承中医学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是现代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的源头和根基。保护和利用好中医药古籍,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医学术的必由之路,事关中医药事业发展全局。
1949年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开展了系统的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1958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在北京成立,负责指导全国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1982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召开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制定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卫生部先后下达了两批200余种中医古籍整理任务,掀起了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新高潮,对中医文化与学术的弘扬、传承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古籍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以及“保护为主、抢救第1、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强调继承与创新并重,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2003-2010年,国家财政多次立项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展针对性中医药古籍抢救保护工作,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设立全国的行业古籍保护中心,影印抢救濒危珍本、孤本中医古籍1640余种;整理发布《中国中医古籍总目》;遴选351种孤本收入《中医古籍孤本大全》影印出版;开展了海外中医古籍目录调研和孤本回归工作,收集了11个国家和2个地区137个图书馆的240余种书目,基本摸清流失海外的中医古籍现状,确定国内失传的中医药古籍共有220种,复制出版海外所藏中医药古籍133种。2010年,国家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资助整理400余种中医药古籍,并着眼于加强中医药古籍保护和研究机构建设,培养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后备人才,全面提高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女科23):秘传内府经验女科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