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醫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女科23):秘傳內府經驗女科》分為五捲,分彆為調經門、眾疾門、胎前門、臨産門和産後門,涵蓋瞭婦産科常見病證,收載處方及驗方。所論各門病證均以論帶脈癥,並有歌賦,後設處方及加減。
目錄
捲一
調經門
調經總論第一
調經脈論第二
調經治論第三
經閉不通第四
經閉發熱第五
女子暗閉第六
血虛發熱第七
經行潮熱第八
熱入血室第九
經未盡潮熱第十
月經先期第十一
月經後期第十二
月經或前或後第十三
每月經來二三次第十四
經來不節第十五
經如黃泥水第十六
經如銅綠水第十七
經來全白色第十八
經來如蔥白片第十九
經如牛膜片第二十
經來如魚髓第二十一
經來下肉泡第二十二
經臭如腐第二十三
經逆上齣第二十四
經逆咳嗽第二十五
經來咳嗽第二十六
經來嘔吐第二十七
經來吐蛔第二十八
經行作痛第二十九
經行腹痛第三十
經來脅痛第三十一
經來小腹塊痛第三十二
小腹痛如刀刺第三十三
吊陰痛第三十四
經來遍身痛第三十五
觸經傷寒第三十六
經阻腹大如鼓第三十七
經來浮腫第三十八
經來泄瀉第三十九
前經後痢第四十
經來大小便俱齣第四十一
小便齣白蟲第四十二
狂言見鬼第四十三
捲二
眾疾門
崩漏論治第一
血山崩下第二
赤白帶下第三
白濁白淫第四
風邪癲狂第五
夢與鬼交第六
寡婦寒熱似瘧第七
血風曆節走疰第八
痃癖諸氣第九
血氣心痛第十
種子方論第十一
捲三
胎前門
安胎總論第一
胎前脈論第二
安胎治論第三
逐月安胎論第四
驗胎法第五
轉女為男法第六
孕婦食忌第七
妊娠藥忌第八
妊娠惡阻第九
胎氣第十
胎腫第十一
胎漏第十二
子煩第十三
子癇第十四
子懸第十五
子淋第十六
孩兒攻心第十七
胎前中風第十八
胎前癱瘓第十九
胎前腳氣第二十
胎前怔忡第二十一
胎前咳嗽第二十二
胎前消渴第二十三
胎前頭痛第二十四
胎前心痛第二十五
胎前腹痛第二十六
胎前腰痛第二十七
胎前瘧疾第二十八
胎前泄瀉第二十九
胎前痢疾第三十
胎前時氣第三十一
大便不通第三十二
小便閉塞第三十三
胎前赤帶第三十四
胎前白帶第三十五
胎前乳腫第三十六
遍身瘙癢第三十七
陰門癢第三十八
陰門腫第三十九
鬼胎第四十
胎前下血第四十一
妊婦半産第四十二
捲四
臨産門
坐月將護論第一
臨産脈論第二
雜病生死歌第三
十産論第四
産難治論第五
催生方論第六
交骨不開第七
死胎上喘第八
死胎不下第九
逆産橫生第十
胎不降生第十一
束胞滑胎第十二
斷産方論第十三
捲五
産後門
産後總論第一
産後脈論第二
産後論治第三
産後癥治活法第四
産後調護法第五
世俗十弊第六
用藥十誤第七
産後藥忌第八
胞衣不下第九
産後血暈第十
産後腹痛第十一
小腹痛第十二
精彩書摘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女科23):秘傳內府經驗女科》:
調經治論第三
經者,常候也。太過不及,皆為不調。或六淫外感、七情內傷,或飲食不節、起居不時,以緻脾胃不和,心火旺動,則經不調矣。故趲前為熱,退後為虛。血滯宜破,血枯宜補,血熱宜清,血冷宜溫。經前作痛,乃脾經濕滯,肝經鬱火;經後作痛,乃脾經血虧,肝經血積。常時發熱,為血虛有積;經行發熱,乃血少生熱。均宜四物湯主之。
主令婦人坤道血為基,營衛調和最得宜,血盛氣衰宜養衛,血虛氣旺補營滋。經行血熱來多紫,色淡由痰濕在脾,先痛動紅因氣滯,過期痛甚血虛醫。調經四物湯為主,虛熱逍遙散可施,荊芥黃芩因脈數,痰濕枳術二陳惟。脈遲寒滯宜薑桂,胸悶青皮快胃脾,力弱參芪能補氣,和之經血自如期。
四物湯
當歸酒洗,三錢地黃三錢白芍二錢川芎一錢五分
治血虛發熱,失血諸癥,煩躁不安,經候不調,並皆治之。四物湯者,四般之藥,相影而各建奇功,並行不悖,川芎上行達鬱,當歸補虛養血,芍藥平肝瀉熱,地黃滋陰涼血,能使肝膽之血調,陰陽之氣暢,故主女科要藥。
四物湯加減室女二七而天癸至,有當時未至而後至者,有卒然暴下淋灕不止如崩漏者,失血過多,變生諸癥,故立減加法。
經事先期作痛者,氣滯也,加木香、香附。
經事不及期來者,血熱也,加酒炒黃連。
經候正行腹痛者,虛熱也,加丹皮、地骨。
經候過期作痛者,虛中有寒也,去生地,加肉桂、炮薑、熟地。
過期有塊作痛者,寒凝血滯也,去生地,加肉桂、延鬍、靈脂。
過期色淡者,夾痰也,加陳皮、半夏。
常過期者,血少也,加阿膠、川斷肉。
血色鮮而不止者,亦血熱也,倍生地。
經來紫黑色者,熱極也,加黃芩、山梔。
經行或時斷續不來,積塊痛如芒刺者,血澀也,加紅花、桃仁、澤蘭。
肥人子少者,由痰多脂滿,閉塞子宮,不能施化也,加陳皮、半夏、枳殼。
……
前言/序言
中醫藥古籍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中醫學傳承數韆年的知識寶庫,凝聚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法、生命理論和醫療經驗,不僅對於傳承中醫學術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更是現代中醫藥科技創新和學術進步的源頭和根基。保護和利用好中醫藥古籍,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中醫學術的必由之路,事關中醫藥事業發展全局。
1949年以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開展瞭係統的中醫藥古籍整理研究。1958年,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古籍整理齣版規劃小組在北京成立,負責指導全國的古籍整理齣版工作。1982年,國務院古籍整理齣版規劃小組召開全國古籍整理齣版規劃會議,製定瞭《古籍整理齣版規劃(1982-1990)》,衛生部先後下達瞭兩批200餘種中醫古籍整理任務,掀起瞭中醫古籍整理研究的新高潮,對中醫文化與學術的弘揚、傳承和發展,發揮瞭極其重要的作用,産生瞭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
2007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提齣進一步加強古籍整理、齣版和研究利用,以及“保護為主、搶救第1、閤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2009年《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乾意見》指齣,要“開展中醫藥古籍普查登記,建立綜閤信息數據庫和珍貴古籍名錄,加強整理、齣版、研究和利用”。《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強調繼承與創新並重,推動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發展。
2003-2010年,國傢財政多次立項支持中國中醫科學院開展針對性中醫藥古籍搶救保護工作,在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設立全國的行業古籍保護中心,影印搶救瀕危珍本、孤本中醫古籍1640餘種;整理發布《中國中醫古籍總目》;遴選351種孤本收入《中醫古籍孤本大全》影印齣版;開展瞭海外中醫古籍目錄調研和孤本迴歸工作,收集瞭11個國傢和2個地區137個圖書館的240餘種書目,基本摸清流失海外的中醫古籍現狀,確定國內失傳的中醫藥古籍共有220種,復製齣版海外所藏中醫藥古籍133種。2010年,國傢財政部、國傢中醫藥管理局設立“中醫藥古籍保護與利用能力建設項目”,資助整理400餘種中醫藥古籍,並著眼於加強中醫藥古籍保護和研究機構建設,培養中醫古籍整理研究的後備人纔,全麵提高中醫藥古籍保護與利用能力。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女科23):秘傳內府經驗女科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