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是徐克成院长出版的抗癌科普著作,徐院长对癌症的认识,既来自其作为一个医生的专业性探讨,也来自其自身的经历,令其在肿瘤诊治上开辟了一条新路,为抗癌治疗指明了方向。
内容简介
《与癌共存》作者徐克成教授剖析癌症真相和奥秘,联系自己癌症治疗实践和经验,写成了《与癌共存》一书。书中的故事、观点、设想,生动晓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来不枯燥,不乏味。患者可从获得指引,健康者可从中获得知识和教益。《与癌共存》主要记录了作者的临床实践,披露了作者的真实感受。
作者简介
徐克成,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南通医学院,从助教、讲师、副教授一直做到教授。始终工作在临床和科研*一线,在消化系癌症早期诊断,尤其是肝病酶学、肿瘤标记方面,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曾赴国外多家大学师从国际知名导师,研修肝癌和胰腺癌。先后发表了200多篇论文,主编或参与编著了《肝病实验室检查临床意义》《临床胰腺病学》等近30余本专著。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与癌共存 ………………………………………………… 001
“与癌共存”:思路的历程 ……………………………………… 002
丹麦女士的故事 …………………………………………………… 012
当你被诊断出癌症后…… ………………………………………… 019
“循证”性免疫治疗 ……………………………………………… 022
孔子75世孙患的“慢性病” ……………………………………… 025
皇族夫人的故事 …………………………………………………… 027
他开着汽车来看我 ………………………………………………… 030
王教授的胆管细胞癌“原地不动”了 …………………………… 033
第二章 癌细胞是“坏孩子”…………………………………… 035
癌症是进化产物 …………………………………………………… 036
让癌细胞“改邪归正” …………………………………………… 038
每天看病时的郁闷…… …………………………………………… 041
懊恼的风水师 ……………………………………………………… 045
第三章 抗癌大战 ………………………………………………… 047
“抗癌大战”:喜、忧和期望 …………………………………… 048
癌症病人需要吃营养品吗? ……………………………………… 052
癌症治疗真的那么复杂吗? ……………………………………… 055
困惑的“癌症文化” ……………………………………………… 058
让患者参加抗癌战斗 ……………………………………………… 063
爱的接力 …………………………………………………………… 066
关于前列腺癌 ……………………………………………………… 069
老教授患上第四种“重复癌” …………………………………… 071
老厅长从美国回来 ………………………………………………… 073
美国一本书引起的故事 …………………………………………… 075
生死之间 …………………………………………………………… 078
死亡时的尊严 ……………………………………………………… 082
万里求医的美国人 ………………………………………………… 085
细菌抗癌:从一本书说起 ………………………………………… 087
一场创历史的拯救生命的手术 …………………………………… 090
令我们自豪的一条微信 …………………………………………… 094
英国来的罕见病人 ………………………………………………… 098
第四章 走出肝癌治疗的困境 …………………………………103
非早期肝癌的治疗:困境和出路 ………………………………… 104
肝癌治疗,关键在于“小” ……………………………………… 107
对一位肝癌患者的内疚 …………………………………………… 110
肝癌“三兄弟” …………………………………………………… 112
我们都有梦 ………………………………………………………… 115
“禁区”内肝癌可以消融了 ……………………………………… 119
从柔佛三王子去世联想开来 ……………………………………… 122
第五章 呵护癌症 …………………………………………………… 125
再遇皇族夫人 ……………………………………………………… 126
癌症“绿色”治疗 ………………………………………………… 128
日本的“冷冻”…………………………………………………… 132
寄望于媒体 ………………………………………………………… 135
化疗的“反作用” ………………………………………………… 139
日本关于两位天皇的手术的争论 ………………………………… 142
他为什么拥抱李教授? …………………………………………… 144
长寿和癌症 ………………………………………………………… 147
治疗癌症的哲学思考 ……………………………………………… 149
生命有限,爱情无限 ……………………………………………… 153
情牵民都鲁 ………………………………………………………… 156
附录:媒体报道(选摘) ……………………………………… 161
一名癌症医生的布道之路 …………………………………………162
徐克成:用生命谱写厚德行医之歌 ………………………………169
徐克成:癌症克星 …………………………………………………172
救命 …………………………………………………………………185
精彩书摘
孔子75世孙患的“慢性病”
命运,只有“运行”才有命。他把握了自己,赢得了命。
2014年春节后,6区主任胡勇对我说:“老孔打电话来,向你祝贺新年。”我问哪个老孔,他说是孔子75世孙。我又惊又喜。老孔患的是晚期肺癌,能“健康”活到今天,真是奇迹!
老孔是孔子的75世孙,住在云南昆明,是一位经营化工的企业家。在一次体检中,他被检查出肺癌,还是晚期。当地医生告诉他及家人:不能手术治疗,寿命不会超过六个月。老孔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他奉行祖训“义以为质,礼以行之”“礼之用,和为贵”,相信会有“贵人”相救。2008年,他来到我院,接受了包括冷冻在内的“温和智慧治疗”。出院前,他来到我办公室,送给了我一本《孔子研究》。
我向胡主任要来老孔的电话,马上打过去。老孔一下子听出了我的声音,高兴地说:“徐院长,您什么时候能来我们昆明作客呀?”我问他身体怎么样,他连声说:“托您的福,好得很呢!”我要他无论如何要来我院检查一次。
2014年4月底,他来了。他满面红光,精神奕奕。在一旁的孔太太告诉我,几年来,老孔早忘记了自己是病人,天天忙个不停。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老孔接受了CT、MR和与肺癌相关的各种检查,结果令人欣慰:没有发现“癌症证据”。老孔十分开心,他接受了免疫治疗后,就出院了。
老孔患的是晚期肺癌,现在真的是“治愈”了吗?从我的经验看,很难说,因为CT和MR没有查到癌症,不等于癌细胞已被斩尽杀绝了。
……
前言/序言
旅途的风景 这是一本关于人生风景的记录,没有具体的叙事主线,却充满了细微的情感触动。它像一本散落的书签,收藏着那些在不经意间打动心扉的瞬间。 翻开这本集子,你或许会遇到一位晨起散步的老人,他步伐虽慢,却享受着第一缕阳光洒在肩头的温暖;或许会遇见一个放学回家的小孩,他哼着不成调的歌,怀里紧紧抱着心爱的玩具;又或许会听到一段街角咖啡馆里低语的对话,关于梦想,关于错过,关于那些未能实现的承诺。 作者没有刻意去雕琢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将目光聚焦在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那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场景,在文字的描绘下,却折射出独特的光芒。一滴雨水落在窗户上的痕迹,在作者笔下可以变成对时间流逝的细腻感悟;一簇野花在路边悄然绽放,则能引发对生命顽强与美丽的深思。 这本书没有宏大的主题,也没有沉重的说教,它更像是一场温和的陪伴。它会带你走进清晨微凉的空气,感受露珠在叶尖闪烁的光泽;会带你穿梭于午后喧嚣的市集,捕捉人群中涌动的人情味;会带你徜徉在黄昏静谧的街巷,聆听晚风吹拂树叶的沙沙声。 你会在字里行间读到对过往的追忆,但并非沉溺于怀旧,而是从中汲取经验与力量。你会看到对未来的期许,但并非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对生活的热爱与积极的探索。作者善于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并将它们凝固成文字,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与之产生共鸣。 这本书没有固定的阅读顺序,你可以随意翻阅,停留在任何一个让你感到舒适的角落。每一页都可能是一扇窗,窗外是你熟悉又陌生的风景。它不会强迫你接受某种观点,也不会要求你做出某种改变,它只是静静地呈现,等待你去感受,去体会。 它就像是你生活中的一处留白,让你在匆忙的脚步中,能找到片刻的喘息。在那里,你可以卸下疲惫,放空思绪,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细节。那些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关于自然界的美好,关于内心深处的宁静,都将在这本书中悄然舒展。 读完这本书,你或许不会感到醍醐灌顶,但你可能会发现,那些曾经让你感到平淡无奇的日子,原来也蕴含着如此丰富的色彩。你会更加懂得去珍惜身边的人,去欣赏眼前的景,去感受生命中那些微小的、却无比珍贵的幸福。 这本书,就是一段关于“看”的旅程。看风景,看人心,看自己。在不同的风景中,你将遇见不同的自己,然后带着这份遇见,继续前行。它没有结局,因为它还在继续,就像生活本身一样,充满着未知与可能,等待着你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它是一次关于“看见”的邀请。看见那些藏在日常琐碎背后的动人细节,看见那些在不经意间流淌的温暖情感,看见那些在平凡日子里闪耀着微光的生命力量。作者用朴实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也置身其中,与那些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 它是一次关于“感受”的体验。感受清晨微风拂过脸颊的轻柔,感受午后阳光洒在皮肤上的温暖,感受黄昏时分归家的脚步声,感受夜空中点点繁星的静谧。这些感受,都是生活最真实、最动人的回响,而这本书,恰恰捕捉住了这些回响,并将它们用文字的形式,传递给了每一个翻阅它的人。 它是一次关于“发现”的惊喜。在那些看似寻常的场景中,我们常常能发现作者别具匠心的观察视角。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在作者笔下可以饱含着浓浓的乡愁;一段简单的对话,却能揭示出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一个熟悉的场景,也能因为作者的描绘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些发现,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感悟,也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那些我们以为已经熟知的事物。 它是一次关于“陪伴”的慰藉。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或许会感到孤单,或许会感到迷茫。而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的朋友,静静地陪伴在我们身边。它不强迫我们去改变,也不说教,只是用一种平和的方式,与我们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它的文字,就像一盏温暖的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给予我们力量和勇气。 它是一次关于“回味”的留恋。读完这本书,我们可能会久久回味其中的某个场景,某个句子。那些美好的画面,那些细腻的情感,会留在我们的脑海中,成为我们心中一份珍贵的记忆。它让我们更加懂得去欣赏生活的美好,去珍视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它是一次关于“连接”的契机。这本书,不仅仅是作者的独白,更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次心灵对话。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经历、情感投射到文字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这种连接,让我们感受到自己并非孤身一人,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它是一次关于“沉淀”的体验。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来不及停下脚步,去思考,去感受。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让我们沉淀下来的空间。在那里,我们可以暂时放下外界的喧嚣,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去梳理那些纷繁的思绪,去发现内心深处的声音。 它是一次关于“滋养”的润泽。这本书的文字,就像甘霖一样,滋养着我们干涸的心灵。它让我们在浮躁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宁静,一份平和。它的力量,在于它的真实,在于它的细腻,在于它对生命的热爱。 它是一次关于“看见”的重塑。通过这本书,我们可能会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那些曾经被忽略的角落,那些曾经被低估的价值,都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出了它们应有的光彩。它让我们学会用更加宽广的视野,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 它是一次关于“期待”的延续。读完这本书,我们可能会对生活充满新的期待。我们可能会更加渴望去体验,去感受,去发现。因为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生活更多的可能性,也让我们坚信,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都隐藏着属于自己的精彩。 它是一次关于“分享”的愿望。读完这本书,我们可能会迫不及待地想要与他人分享。因为我们知道,这份美好,也应该被更多的人看见,被更多的人感受。它就像一颗种子,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然后渴望着去传递,去播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