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澄鉴堂琴谱》是广陵琴派*早的琴谱。为清代徐常遇父子所著。
徐常遇,字三勋,别号五山老人,善琴,其古琴演奏风格崇尚『淳古淡泊』,取音柔和,善用偏锋,节奏自由而不拘束。因其在琴学上开创性的成就,而被公认为广陵琴派的创始人、一代宗师。徐常遇长子徐祜,字周臣,三子徐弗,字晋臣,均秉承家学,琴艺高超,被称为『江南二徐』。
《澄鉴堂琴谱》是徐常遇之子徐弗在其父所著琴谱基础上辑刻而成。徐常遇曾编有《琴谱指法》,清康熙丙寅年(一六八六)初刻于响山堂,故名为《响山堂琴谱》。后来,其子徐稀在此谱基础上于康熙壬午年(一七〇二)在澄鉴堂校刊重刻后,就成了闻名于世的《澄鉴堂琴谱》。
《澄鉴堂琴谱》收录有徐祎修订的《琴谱指法》两卷及三十七首琴曲。古人多视指法为秘谱,故古谱多简洁不传。而徐稀于此谱阐述详尽,年希尧题日:『晋臣指法探微泄奥,极古人所未尽。』徐祎修订指法十分严肃认真,曾『迹北山僧舍,严加考详,审音辨调,附以己意撰成』,足见其用意之深。严谨的指法记录与阐释,奠定了广陵琴派的演奏风格。方象璜在《琴谱指法序》中评曰:『左右手参弦按徽,诸法精晰详明,堪为准度。学者循而习之,其于疾徐清浊之间,自有悠然移人情。』
琴谱中收录三十七首经典琴曲,其中一些传世名曲’因其独特的演奏风格,逐渐成为广陵琴派的代表琴曲。琴谱中还收录有序言和跋文共十六篇,多为雅士名流所写,这些序言和跋文,为后人研究广陵琴学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澄鉴堂琴谱》是迄今所见的第一部广陵派琴谱。此琴谱后来又于康熙戊戌年(一七一八)和乾隆癸巳年(一七七三)先后刊刻。《澄鉴堂琴谱》的一再刊行,对广陵琴派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对广陵琴派在琴界地位的确立和影响扩大,起到了重要作用。《澄鉴堂琴谱(套装1-5册)》据清康熙戊戌年版《澄鉴堂琴谱》影印出版。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序言
古琴是中华文化中颇具魅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其与书法、绘画、围棋并为文人雅士必备之艺,而在中国古代文明历程中绵延不息,成为人们修身养性,以为文雅的具体表现,故有『琴棋书画』四雅之说。
中国古琴有着悠久历史,早在远古时期便出现在古代的祭祀或盛典之上。传说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琴,也有『伏羲作琴』之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传。古琴,以其历史之悠久、蕴育之深邃、意境之空灵,在中国乐坛,乃至中华文明历程中,显示出极其显著的艺术魅力,并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之中,为儒、道、佛各家分别赋予了更为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此,琴被视为『八音之首』,『冠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二〇〇三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我国古琴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也恰恰体现出中国古琴的丰厚的文化内涵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我国古琴艺术经过历朝各代的发展演变,已经成为以音乐的方式展现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艺术载体。在古琴的传承发展进程中,由于地域文化的影响以及师承之异、传谱之差,古琴艺术逐渐形成了虞山派、广陵派、金陵派、松山派、绍兴派、诸城派、岭南派、中州派、梅庵派等风格各异的琴学流派。而各个不同流派的琴学传承、延续和发展,往往通过古琴琴谱来记录和反映其原貌。目前所能看到的历朝各代琴谱有一百五十余种,这些琴谱的刊行、传播,既是古琴艺术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古琴艺术传承的重要内容。因此,对这些经典琴谱进行整理和出版,是我们传承和弘扬古琴艺术的关键举措。
中国书店出版社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陆续整理出版古代琴谱,先后以绒装形式整理出版了近四十种古琴琴谱,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历代琴谱丛刊》。面对近两年古琴快速发展的变化,同时也充分考虑目前琴人、琴友习琴的实际需要以及抚琴吟唱的优雅古典氛围,中国书店出版社选择较为适应琴友习琴需要,并适当兼顾历史不同时期以及不同流派具有代表性的琴谱,以《中国古琴谱丛刊》之名再次刊行。此外,我们还将陆续精选古琴传承中版本特色突出的琴谱,纳入到这套新编的琴谱丛书之中,以更好地为海内外琴友研习古琴提供便利。
澄鉴堂琴谱(套装1-5册)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