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澄鑒堂琴譜》是廣陵琴派*早的琴譜。為清代徐常遇父子所著。
徐常遇,字三勛,彆號五山老人,善琴,其古琴演奏風格崇尚『淳古淡泊』,取音柔和,善用偏鋒,節奏自由而不拘束。因其在琴學上開創性的成就,而被公認為廣陵琴派的創始人、一代宗師。徐常遇長子徐祜,字周臣,三子徐弗,字晉臣,均秉承傢學,琴藝高超,被稱為『江南二徐』。
《澄鑒堂琴譜》是徐常遇之子徐弗在其父所著琴譜基礎上輯刻而成。徐常遇曾編有《琴譜指法》,清康熙丙寅年(一六八六)初刻於響山堂,故名為《響山堂琴譜》。後來,其子徐稀在此譜基礎上於康熙壬午年(一七〇二)在澄鑒堂校刊重刻後,就成瞭聞名於世的《澄鑒堂琴譜》。
《澄鑒堂琴譜》收錄有徐禕修訂的《琴譜指法》兩捲及三十七首琴麯。古人多視指法為秘譜,故古譜多簡潔不傳。而徐稀於此譜闡述詳盡,年希堯題日:『晉臣指法探微泄奧,極古人所未盡。』徐禕修訂指法十分嚴肅認真,曾『跡北山僧捨,嚴加考詳,審音辨調,附以己意撰成』,足見其用意之深。嚴謹的指法記錄與闡釋,奠定瞭廣陵琴派的演奏風格。方象璜在《琴譜指法序》中評曰:『左右手參弦按徽,諸法精晰詳明,堪為準度。學者循而習之,其於疾徐清濁之間,自有悠然移人情。』
琴譜中收錄三十七首經典琴麯,其中一些傳世名麯’因其獨特的演奏風格,逐漸成為廣陵琴派的代錶琴麯。琴譜中還收錄有序言和跋文共十六篇,多為雅士名流所寫,這些序言和跋文,為後人研究廣陵琴學提供瞭豐富的文獻資料。
《澄鑒堂琴譜》是迄今所見的第一部廣陵派琴譜。此琴譜後來又於康熙戊戌年(一七一八)和乾隆癸巳年(一七七三)先後刊刻。《澄鑒堂琴譜》的一再刊行,對廣陵琴派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奠基意義,對廣陵琴派在琴界地位的確立和影響擴大,起到瞭重要作用。《澄鑒堂琴譜(套裝1-5冊)》據清康熙戊戌年版《澄鑒堂琴譜》影印齣版。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序言
古琴是中華文化中頗具魅力的藝術形式之一,其與書法、繪畫、圍棋並為文人雅士必備之藝,而在中國古代文明曆程中綿延不息,成為人們修身養性,以為文雅的具體錶現,故有『琴棋書畫』四雅之說。
中國古琴有著悠久曆史,早在遠古時期便齣現在古代的祭祀或盛典之上。傳說神農氏『削桐為琴,繩絲為弦』創造瞭琴,也有『伏羲作琴』之說,『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之傳。古琴,以其曆史之悠久、蘊育之深邃、意境之空靈,在中國樂壇,乃至中華文明曆程中,顯示齣極其顯著的藝術魅力,並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之中,為儒、道、佛各傢分彆賦予瞭更為深邃的文化內涵,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內容之一。故此,琴被視為『八音之首』,『冠眾樂之長,統大雅之尊』。二〇〇三年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將我國古琴列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産代錶作』,也恰恰體現齣中國古琴的豐厚的文化內涵和無窮的藝術魅力。
我國古琴藝術經過曆朝各代的發展演變,已經成為以音樂的方式展現中國古代精神文化的藝術載體。在古琴的傳承發展進程中,由於地域文化的影響以及師承之異、傳譜之差,古琴藝術逐漸形成瞭虞山派、廣陵派、金陵派、鬆山派、紹興派、諸城派、嶺南派、中州派、梅庵派等風格各異的琴學流派。而各個不同流派的琴學傳承、延續和發展,往往通過古琴琴譜來記錄和反映其原貌。目前所能看到的曆朝各代琴譜有一百五十餘種,這些琴譜的刊行、傳播,既是古琴藝術傳承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古琴藝術傳承的重要內容。因此,對這些經典琴譜進行整理和齣版,是我們傳承和弘揚古琴藝術的關鍵舉措。
中國書店齣版社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陸續整理齣版古代琴譜,先後以絨裝形式整理齣版瞭近四十種古琴琴譜,形成瞭初具規模的《曆代琴譜叢刊》。麵對近兩年古琴快速發展的變化,同時也充分考慮目前琴人、琴友習琴的實際需要以及撫琴吟唱的優雅古典氛圍,中國書店齣版社選擇較為適應琴友習琴需要,並適當兼顧曆史不同時期以及不同流派具有代錶性的琴譜,以《中國古琴譜叢刊》之名再次刊行。此外,我們還將陸續精選古琴傳承中版本特色突齣的琴譜,納入到這套新編的琴譜叢書之中,以更好地為海內外琴友研習古琴提供便利。
澄鑒堂琴譜(套裝1-5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