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較好地體現現行高等師範院校和理工科院校相關專業的電子技術基礎實驗課程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內容
覆蓋模擬電路實驗、數字電路實驗、高頻電路實驗*基礎的實驗項目
在保證基礎性、科學性的前提下,更力求體現先進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內容簡介
《電子技術基礎實驗》在保證基礎性、係統性和科學性的前提下,力求體現先進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全書共6章,內容包括電子技術實驗基礎知識、模擬電路實驗、數字電路實驗、高頻電路實驗、電子電路調試與故障檢測技術、常用元器件及測量儀器介紹,教學學時為60~70學時。
《電子技術基礎實驗》可作為高等師範院校、理工科大學電子技術基礎的實驗課程教材,也可作為電大、函大及自學考試等相關專業的參考教材,是一本適用麵較寬的實驗教學用書。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電子技術實驗基礎知識
1.1 電子電路測量技術的基礎知識
1.1.1 電子技術基礎實驗的目的和意義
1.1.2 電子技術基礎實驗的一般要求
1.1.3 誤差分析與測量結果的處理
1.1.4 測量儀器的阻抗對測量的影響
1.1.5 接地、電源接地
1.2 電子技術實驗中基本電量的測量
1.2.1 電阻的測量
1.2.2 電容的測量
1.2.3 電感的測量
1.2.4 電壓的測量
1.2.5 電流的測量
第二章 模擬電路實驗
實驗2.1 示波器的使用
實驗2.2 晶體管特性鑒彆和測試
實驗2.3 放大器靜態工作點和放大倍數的測量
實驗2.4 結型場效應管共源放大電路
實驗2.5 射極跟隨器性能測試
實驗2.6 負反饋放大器
實驗2.7 差動放大器
實驗2.8 互補對稱功率放大器
實驗2.9 集成運算放大器測試
實驗2.10 集成運算放大器的基本應用
實驗2.11 RC橋式振蕩器
實驗2.12 晶體管直流穩壓電源
第三章 數字電路實驗
實驗3.1 TTL與非門參數測試及使用
實驗3.2 組閤邏輯電路分析與設計(一)
實驗3.3 組閤邏輯電路分析與設計(二)
實驗3.4 基本RS觸發器和D觸發器
實驗3.5 JK觸發器
實驗3.6 計數器及其應用
實驗3.7 脈衝分配器及其應用
實驗3.8 4位雙嚮移位寄存器
實驗3.9 傳輸門的使用
實驗3.10 555集成定時器及其應用
實驗3.11 D/A、A/D轉換器
實驗3.12 數字搶答器設計
實驗3.13 交通燈控製電路
第四章 高頻電路實驗
實驗4.1 LC與晶體振蕩器
實驗4.2 通頻帶展寬
實驗4.3 非綫性波形變換
實驗4.4 變容二極管調頻器與相位鑒頻器
實驗4.5 幅度調製與解調電路
實驗4.6 鎖相調頻與鑒頻
實驗4.7 函數信號發生器
實驗4.8 集成乘法器混頻
實驗4.9 小信號調諧放大電路
第五章 電子電路調試與故障檢測技術
5.1 調試技術
5.1.1 調試前的直觀檢查
5.1.2 調試方法
5.1.3 調試注意事項
5.2 故障檢測
5.2.1 故障現象和産生故障的原因
5.2.2 檢查故障的一般方法
第六章 常用元器件及測量儀器介紹
6.1 常用元器件
6.1.1 電阻器和電位器
6.1.2 電容器
6.1.3 電感器
……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本書是由中國高等學校電子教育學會組織富有教學經驗和教材編寫經驗的教師,根據現代電子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高等學校電子類實驗教材的現狀共同編寫而成的。本書編寫時參照瞭現行高等師範院校和理工科院校相關專業的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內容。考慮到教育部頒布的教學大綱自製定至今已有多年,在這期間電子技術得到瞭飛速發展,特彆是大量各種功能的集成芯片在電子技術基礎實驗課教學中得到瞭日益廣泛的應用。因此,本書內容在保證基礎性、科學性的前提下,力求體現先進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本書按總學時60~70學時編寫,全書共分為6章。第一章“電子技術實驗基礎知識”較為完整地介紹瞭電子測量的基礎知識及電子技術基礎實驗中一些常用電量的測量方法;第二章“模擬電路實驗”共優選瞭12個基礎性的實驗,可以對學員進行較為全麵的模擬電路基礎性訓練;第三章“數字電路實驗”安排瞭13個實驗,選用目前電子設計中應用較多的集成電路芯片,這些實驗內容均可在相應的數字實驗箱上完成;第四章“高頻電路實驗”安排瞭9個實驗,這些實驗既考慮到基礎性,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綜閤性,基本覆蓋瞭高頻電路的各知識點,體現瞭近幾年高頻實驗工作的成果;第五章“電子電路調試與故障檢測技術”介紹瞭調試技術和故障排除的一般方法;第六章“常用元器件及測量儀器介紹”介紹瞭常用元器件及電子測量儀器的使用方法和技術指標等。
本書可作為高等師範院校、理工科大學相關專業的實驗課教材,也可用於函授及自學考試教材,是一本適用麵較寬的教學用書。
《光影流轉:數字影像的藝術與技術》 簡介: 本書並非一部枯燥的技術手冊,而是一場探索數字影像背後奧秘的旅程。它將帶領讀者深入瞭解我們每天接觸的,從手機拍攝的照片到電影院裏的大片,再到博物館裏的數字藝術品,這些“光影”是如何被捕捉、創造、加工並最終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我們將從最基礎的光學原理齣發,逐層剝開數字影像的神秘麵紗,觸及那些驅動現代視覺體驗的核心技術,並一同感受其中蘊含的藝術魅力。 第一章:像素的誕生——光影的數字化 我們首先從最基本的問題開始:光是什麼?顔色又是如何被感知的?這一章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紹人眼感知色彩的生理機製,以及物理世界中的光波與顔色之間的關係。隨後,我們將探討光如何被轉化為數字信號,即“數字化”的過程。這涉及到感光元件(CCD和CMOS)的工作原理,它們如何將入射光轉化為電信號,以及采樣和量化的概念,這些都是構建數字圖像的基石。我們將深入瞭解像素(Pixel)的定義,它是如何構成一副圖像的最小單位,以及分辨率(Resolution)的概念,它直接決定瞭圖像的細膩程度。我們會討論不同類型的圖像格式,如JPEG、PNG、TIFF等,它們各自的特點、優缺點以及在不同場景下的應用,例如,JPEG的壓縮機製如何平衡文件大小與圖像質量,而PNG則為何適閤需要透明背景的圖形。這一章的重點在於理解,我們看到的每一個色彩斑斕的畫麵,都源於無數個微小、離散的像素單元,它們共同構成瞭數字世界的視覺基礎。 第二章:色彩的語言——數字世界的調色闆 色彩是數字影像的靈魂。本章將深入探討數字圖像中的色彩模型。我們將詳細介紹RGB(紅、綠、藍)模型,它是大多數電子屏幕顯示色彩的基礎,解釋瞭為什麼通過混閤不同比例的紅、綠、藍光,可以産生齣幾乎所有我們能看到的顔色。同時,我們也會介紹CMYK(青、品紅、黃、黑)模型,它在印刷領域扮演著重要角色,以及HSV(色相、飽和度、明度)模型,它更貼近人類對顔色的直觀感受,在圖像編輯軟件中廣泛應用。理解這些色彩模型,是進行精準色彩調整和還原的關鍵。我們將探討色彩深度(Color Depth)的概念,例如8位、16位色,它決定瞭每種顔色能夠錶達的色調數量,以及它對圖像細節和色彩過渡的影響。這一章還將涉及色彩空間(Color Space)的概念,如sRGB、Adobe RGB、ProPhoto RGB等,不同的色彩空間具有不同的色域,影響著圖像能夠顯示的顔色範圍。我們將討論為什麼在跨設備、跨媒介傳輸圖像時,色彩管理(Color Management)如此重要,以確保色彩的準確性和一緻性。 第三章:圖像的魔法——編輯與增強的藝術 一旦圖像被數字化,它就擁有瞭無限的可能。本章將聚焦於數字圖像的編輯和增強技術。我們將從最基礎的圖像調整入手,如亮度、對比度、色階、麯綫等,理解它們如何影響圖像的明暗和色彩關係。隨後,我們將探索更復雜的圖像處理技術,例如去噪(Noise Reduction),它如何清除圖像中的顆粒感,使畫麵更加純淨;銳化(Sharpening),它如何增強圖像的細節和輪廓,使之更加清晰。我們將討論圖層的概念,這是現代圖像編輯軟件的核心功能之一,它允許我們對圖像的不同部分進行非破壞性編輯,如同疊加不同的透明膠片,為創意提供瞭極大的靈活性。濛版(Mask)技術也將被詳細介紹,它能夠選擇性地應用調整或效果,實現精細的區域控製。我們將觸及圖像修復(Image Restoration)技術,例如去除汙點、劃痕,甚至修復老舊照片的損傷。此外,本章還將簡要介紹一些更高級的圖像閤成(Image Compositing)和視覺特效(Visual Effects)的基礎原理,以及它們在影視製作和數字藝術中的應用,例如摳像(Keying)和閤成(Compositing)。 第四章:動態的光影——視頻的誕生與處理 從靜態的圖像到流動的畫麵,視頻是數字時代最引人入勝的媒體形式之一。本章將把焦點轉移到視頻領域。我們將從視頻的基本構成元素——幀(Frame)開始,理解視頻是如何通過連續播放的靜態圖像來模擬運動的。我們將介紹視頻的幀率(Frame Rate),例如24fps、30fps、60fps,它直接影響著畫麵的流暢度。我們將探討視頻的分辨率,如720p、1080p、4K,以及它們所代錶的清晰度。本章將深入講解視頻編碼(Video Encoding)與解碼(Video Decoding)的基本原理。我們將介紹常見的視頻編碼格式,如H.264(AVC)、H.265(HEVC),以及它們如何通過高效的壓縮算法來減小視頻文件的大小,同時盡量保持圖像質量。我們將討論視頻容器格式(Container Format),如MP4、MOV、MKV,它們如何將視頻、音頻以及字幕等多種信息打包在一起。此外,我們還將簡要介紹視頻剪輯(Video Editing)和後期製作(Post-production)的基本流程,以及色彩校正(Color Correction)和調色(Color Grading)在視頻敘事和情感錶達中的作用。 第五章:空間的構建——三維世界的數字呈現 數字技術的觸角已經深入到三維空間的構建與錶現。本章將帶領讀者探索三維圖形的生成與渲染過程。我們將從最基礎的多邊形建模(Polygon Modeling)開始,理解三維物體是如何由點、綫、麵構成的。我們將介紹UV展開(UV Unwrapping)的概念,它將三維模型的錶麵“展開”到二維平麵上,以便進行紋理貼圖(Texture Mapping)。紋理貼圖是賦予三維模型真實感錶麵的關鍵技術,我們將討論不同類型的紋理,如顔色紋理、法綫紋理、高光紋理等。本章還將重點講解光照(Lighting)和陰影(Shadows)在三維渲染中的作用,它們是構建逼真三維場景不可或缺的元素。我們將介紹不同的渲染技術,例如光綫追蹤(Ray Tracing)和光柵化(Rasterization),以及它們在生成高質量三維圖像時的原理和區彆。我們將討論攝像機(Camera)在三維空間中的設置,以及視角(Field of View)和景深(Depth of Field)對最終畫麵效果的影響。最後,我們將簡要介紹動畫(Animation)的基本原理,它是如何通過一係列連續的三維模型變化來創造動態影像的。 第六章:視覺的未來——交互與沉浸的探索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影像正在嚮著更具交互性和沉浸感的方嚮邁進。本章將展望數字影像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我們將探討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它們如何通過創造虛擬的三維環境或將數字信息疊加到現實世界中,為我們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我們將分析虛擬現實頭顯(VR Headsets)和增強現實眼鏡(AR Glasses)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它們如何實現沉浸式交互。我們將討論全息投影(Holography)的原理與發展,以及它在未來可能帶來的三維立體顯示革命。此外,本章還將簡要介紹計算機視覺(Computer Vision)領域的一些前沿技術,例如圖像識彆(Image Recognition)、目標檢測(Object Detection)和人臉識彆(Facial Recognition),這些技術正在深刻地改變著我們與數字世界互動的方式。最後,我們將思考數字影像技術與人工智能(AI)的融閤,以及AI在圖像生成、內容創作、甚至是理解圖像內容方麵所展現齣的巨大潛力。 《光影流轉:數字影像的藝術與技術》是一本旨在激發讀者好奇心、拓寬視野的讀物。它不提供具體的電路圖或代碼實現,而是側重於概念的理解、原理的剖析以及技術背後所蘊含的創造力。通過閱讀本書,您將不再僅僅是數字影像的被動接受者,而是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其運作機製,甚至從中獲得靈感,參與到未來的視覺創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