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心灵课——孩子、家庭和大千世界(万千心理)

妈妈的心灵课——孩子、家庭和大千世界(万千心理)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温尼科特(Winnicott D. W.) 著,魏晨曦 译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5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091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3269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0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温尼科特论述情绪发展过程的代表作品之一。书中大部分内容是基于作者在英国国家广播公司所做的系列广播节目,而该节目帮助了英国成千上万的父母,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了孩子的情绪世界,更好地建立母婴养育关系。尤其重要的是,作者以一种共情、关怀、乐观的态度看待育儿工作,并且由衷地欣赏和肯定父母们的天性潜质,这无疑也是对父母育儿的极大支持。

  这本书尤其适合父母或准父母阅读。读者可以看到“乳房哺乳”“断奶”“独生子女与多子女的利弊”“幼儿园与学校的教育”等主题,对育儿过程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对于各个领域的专业工作者,如社会工作者、幼儿园老师、中小学老师、儿科医护人员、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等,都很有必要了解温尼科特的理论思想,以了解人类心理的早期成长过程,本书就是一本很好的入门参考书。


作者简介

在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流派中,温尼科特具有非凡的创新精神和独特的视角。他远离了弗洛伊德对本能的强调,撰写了大量著作,阐释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滋养或阻碍孩子发展。他在英国BBC的无线广播节目中帮助了成千上万的父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绪世界。

  温尼科特是一名儿科医生,也是一名精神分析师。他治疗了大量具有精神困扰的孩子和他们的母亲,在这过程中,他积累经验,构建了自己有影响的那些概念。比如说,对治疗至关重要的“抱持性环境”,还有“转换性过渡性客体”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妈妈与宝宝

第一章 男人眼中的母亲们

第二章 开始认识你的宝宝

第三章 相信宝宝的发展潜能

第四章 哺乳:在关系中养育心灵

第五章 食物都吃到哪里去了?

第六章 消化过程的终点

第七章 宝宝喜欢的喂奶方式特写

第八章 乳房喂养最好

第九章 宝宝为什么哭泣?

第十章 一点一滴了解这个世界

第十一章 把宝宝当作一个人

第十二章 断奶的问题

第十三章 进一步把宝宝看作是个人

第十四章 宝宝与生俱来的品德

第十五章 孩子的本能与正常困难

第十六章 幼儿与周围人的关系


第二部分 孩子与家庭

第十七章 父亲究竟起什么作用

第十八章 别人的标准和你的标准

第十九章 什么是“正常的孩子”?

第二十章 独生子女问题

第二十一章 双胞胎问题

第二十二章 孩子们为什么要玩游戏

第二十三章 孩子与性

第二十四章 偷窃和撒谎

第二十五章 孩子首次尝试独立

第二十六章 对正常父母的支持


第三部分 孩子与大千世界

第二十七章 五岁以下婴幼儿的需要

第二十八章 妈妈、老师和孩子的需要

第二十九章 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

第三十章 孩子学习能力的评估

第三十一章 孩子的羞怯与紧张性失调

第三十二章 学校中的性教育

第三十三章 如何探视住院儿童

第三十四章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性质

第三十五章 孩子攻击的根源


精彩书摘

第十四章 宝宝与生俱来的品德

我们或早或晚都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父母对于成长中的孩子究竟应不应该施加自己的影响,以及要施加多少父母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信念的影响呢?通俗地讲,我们大家所关心的其实是如何“训练”孩子的问题。说到“训练”,也让我想到了接下来我正想谈到的事情,就是关于如何让你的小孩子变得乖巧又爱干净、听话又孝顺、友善合群,而且品德高尚,等等。我本来还想说让宝宝变得快乐又幸福,可是我们都知道,任何人都没办法通过“训练”让一个孩子感到快乐和幸福。

在我看来,“训练”这个词多多少少都跟养狗有关,而狗也的确需要接受主人的训练。我倒觉得我们能从训狗中学点东西,比如要是主人能拿定主意,狗也会比较开心。小孩子也一样,他们也喜欢父母对什么事都有主见。可是,狗可以不用最终长大成人,孩子可不能像训练狗一样被训练长大,所以当我们再回来说你的小孩子时,我们还得从头来过,最好是看看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完全忽略掉“训练”这个说法。

其实和其他许多事情一样,只要婴儿和小孩子能够理所当然地享受到特定条件与环境的养育和照顾,那么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发展出好和坏的感觉,而为孩子将来是非观念的形成留有了空间。当然啦,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原先小婴儿是靠本能冲动和自以为能控制一切的幻象来行事的,经过相当复杂的过程,孩子最后要发展出适应环境的能力。我都没办法告诉你这个过程有多复杂,只能说这需要花点时间从容进行。只要你觉得这个事值得一做,你自然就会安下心来静待时机,让孩子该发生的事情发生。

自发性是品德的基础

我还想继续谈论小婴儿,但是想要从婴儿的角度说明白在生命的头几个月里婴儿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件事实在是太难了。为了更容易理解一些,我们先来看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画画的例子。我必须先假定他知道正在发生什么事情,以便我从他的角度来说说这个过程,但实际上他可能并不真的知道我所说的这些情况。好,他准备画一张画啦,那么他会怎么做呢?首先,他之所以想画画是因为他有一种内心冲动,这种冲动让他想乱写乱画和把画纸涂得一团糟,但仅仅这样做可算不上是一张画。画画是因为他既想保持这种原始快乐的新鲜感,同时又想表达出他自己的想法,而且表达方式还得能让别人理解他想表达的内容。照此来看,如果他真可以完成一张画的话,那就是说他已经找到了一套让自己满意的(心理和身体)控制技巧了。比如,他首先要找到一张合适的画纸,这张纸要满足他对尺寸和形状的要求。接下来,他期待着能把从练习画画当中得来的一系列技巧都用到画画上。然后,他还知道画作完成时必须要让画面保持平衡——像是房子的两边都要有树——这是他对公平需要的表达,而这一点很可能是从父母那儿学来的。总之,他会注意让画中有乐趣的内容都均衡地表现出来,而且光线、阴影、色彩搭配也都要匀称。不仅如此,除了有趣的画面要遍布整张画纸外,他还不忘用一个中心主题把所有内容都串接起来。你看,这个小男孩确实是在自发控制系统的帮助下,通过创造了这一整套可以让别人接受的图画,试着表达了一个自己的想法,而且还尽可能保留了这个想法诞生之初的新鲜感。仅仅是描述这一切就已经几乎让我喘不过气来了,可是你的孩子却能轻而易举地做到并完成这些过程,所以其实只需要你给他们一点点机会就行了,根本不需要你做过多的事情。

当然,正如我说过的,这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还不知道发生了这么多事,他也就没办法讲出整个过程。可想而知,小婴儿就更不知道自己的内心里面都发生着什么了,只能靠我们的观察研究才能得出结论。

小婴儿的心理过程其实和这个小男孩很相像,只不过一开始小婴儿的表达更加晦涩难懂。一张还没上色的画就已经够让人难以辨认的了,更何况小婴儿表达的内容可能连草图都算不上,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内容已经是小婴儿对社会所做出的小小贡献了,也只有那些足够敏感的妈妈才懂得欣赏宝宝的表达。宝宝的一个微笑、一个笨拙的手势,或是一个准备要吃奶的咂嘴声,都是宝宝的表达,都饱含着宝宝的千言万语。也许通过一个呜咽的声音,敏感的妈妈就能得知宝宝需要她,只要她到来的及时,她就能身体力行地帮宝宝排除困难,而不是让事情白白变得一团糟。这就是孩子将来发展出合作感和社会合群感的开端,所以再怎么麻烦也是值得妈妈去做的。许多小孩在长到可以起夜、省去了妈妈洗尿布的麻烦后,却还连续尿床好几年,这是因为他们要在夜里重新回到小婴儿时代,用这种方式重温过去的经历,尝试着去发现和弥补那些曾经错过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错过的事其实就是妈妈的敏感性和注意力不够精准,宝宝发出的兴奋或烦恼的信号,本来足以吸引妈妈亲临现场并把事情做好,可是妈妈错过了这些信号,那可真是白白浪费了妈妈帮助宝宝发展的大好机会,毕竟只有妈妈才能参与和分享宝宝的这一切,而其他代理抚养人是做不到的。

小婴儿不仅需要把自己的身体感受与妈妈爱的关系联结在一起,他还需要依靠这种爱的亲子关系作为一个安全基地来解决自己的恐惧感。这些恐惧感从本质上说是原始的,恐惧感存在的基础是小婴儿对环境的残酷报复有一种(预期)担心。当小婴儿变得兴奋时,他也会伴有攻击性和破坏性的冲动或念头,其表现就是他控制不住要尖叫或者想咬东西,可是他很害怕因此而被养育者残酷地报复,于是对于此刻的小婴儿来说,外部世界马上就像变成了能咬人的嘴巴、怀有敌意的尖牙利爪,以及带有各种威胁的敌人。这种时候,小婴儿早期的生存经验就会被激活,那种不知道还能不能活下来的感受和体验就会让他感到非常的恐惧和害怕,要不是妈妈一如既往地发挥了保护作用,帮助小婴儿把这些恐惧隐藏起来,恐怕他的世界真要变成可怕的地方了。妈妈(我没有忘记,爸爸也是这样的),其实只要作为一个人出现在那里,就能改变小婴儿感到恐惧的性质,让他渐渐能把妈妈和其他人也当成人类来看待。这样一来,小婴儿将得到一个体贴的、安全的妈妈,这个妈妈会理解小婴儿,会响应小婴儿的冲动念头,甚至可以被小婴儿惹得伤心或生气,但就是不会让婴儿的世界中出现不可思议的报复性质。当我这么说时,你马上就能看出来,这种报复的力量能否变得人性化,对小婴儿的影响来说有着天壤之别。首先,妈妈自己很清楚“实际破坏”和“破坏意图”之间是有差别的。所以当她被宝宝咬到时,她虽然会叫一声:“哎哟!”但同时也能识别出宝宝仅仅是有想吃掉她的破坏意图,但她一点也不会慌乱,因为她自信小婴儿不可能真正破坏她。事实上,她反而会觉得这是宝宝在恭维她,赞赏她有这么好的乳房和奶水,这一咬也是宝宝在表达兴奋的爱。当然了,妈妈本身也没那么容易被吃掉,叫一声“哎哟”只是因为她觉得有点儿疼。要是不巧宝宝太早长牙的话,他确实可以咬伤乳房。但是妈妈一定要有能力忍受住婴儿给自己带来的一些痛苦,一定要挺过来,给宝宝一个机会,让宝宝对妈妈能够忍受住和幸存活下来这件事感到安心和有保证。你也可以给宝宝一些硬的东西,一些有这种幸存价值的东西,像是拨浪鼓或磨牙玩具,让他去咬,当他发现自己能好好咬个够时,他就能很放心,不会因为有个想咬的意图就会遭到妈妈的报复,结果就把小婴儿自己也吓得不行。


前言/序言

大约20年前,当我完成了我的儿科学训练之后,我便开始接触唐纳德·温尼科特(D. W. Winnicott)的著作。那时John Kennell和我正在研究正常父母与婴儿建立联结的发展过程。我发现,温尼科特著作中的理论和知识,对解释我们在研究和临床观察中所得出的结果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我们研究了婴儿与母亲早期和延伸联结的远期及近期效应的诸多原因,但是我们没能想到温尼科特所提出的基本原理。他强调,早期的联结给了妈妈一个保证,即她的宝宝是正常的,而且这个保证也是需要的,因为大多数妈妈都会担心或梦到她有个畸形的宝宝,她们很难相信自己能生出一个完美的宝宝。此外,温尼科特还认为,在婴儿生命的头几天内,大多数妈妈并没有与她们的宝宝完全分开(就和宝宝还在肚子里的时候一样)。这就部分解释了许多女人在婴儿出生后的头几天不愿意离开家的现象。


唐纳德·温尼科特成长于二战前的英国,那是一个乐观和有希望的年代。他对人类自我恢复、发展和成长的能力从来就没有失去过信心。他一开始在英国帕丁顿绿色儿童医院做一名小儿科医师,同时也开始了他自己的精神分析事业。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他获得了精神分析师的资格,之后他两次当选为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主席。他一直在帕丁顿绿色儿童医院属于他自己的部门工作,并且一干就是40年。他在小儿科领域的兴趣和探索性工作在《儿童期疾病的临床笔记》一书中有所描述,该书于1931年出版。


《孩子、家庭和大千世界》(The Child, the Family, and the Outside World)这本书的绝大部分内容来自于他在BBC广播电台所做的一个系列节目。这本书在1964年第一次出版,很快就变成了全英国父母的指路牌。


本杰明·斯波克与唐纳德·温尼科特二人职业生涯之间的平行和差异是十分有趣的。这两个人开始都是儿科医师,也都接受过精神分析训练,但他们所做的贡献和日常工作的方向则完全不同。本杰明·斯波克是非常有才华的儿科学家,他对行为的复杂性能够理解,并进行教学和写作。唐纳德·温尼科特则毕生致力于他的临床工作,几乎专注于儿童精神病学领域,而他的著作都围绕着儿童和他们家庭的精神动力学。


尽管乍看起来温尼科特的著作几乎总是显得平淡无奇,但是认真思考就会发现他的思想是非常意义深远和有用的。例如,他在本书第三章写道,“有些宝宝甚至从婴儿早期就不被容许静静地躺在床上,也不被允许自由随意地躺在那儿乱动。”他观察到,婴儿的父母经常刺激、逗弄或抱起婴儿到处走动,以此来感觉婴儿还活着,以及担负起刺激婴儿使其有活力的责任。温尼科特指出,每一个宝宝都有自主的发展潜能,他们鲜活而独特,绝对不能被一视同仁或一成不变地对待。每一个宝宝都有活力无比的生命之火,驱动着他们朝向存活和发展。成长和发展是宝宝生命中与生俱来的一部分,它自会促进宝宝长大成人,而“不需要我们搞懂它是如何运作的。”他把婴儿比作窗台上花盆中种植的一个球茎,注意你没有必要非要让这个球茎长成水仙花。只要有肥沃的土壤,适量的水和阳光,球茎中的生命就会发展,不需要你再做什么了。温尼科特强调,父母试图像捏一块泥土那样塑造一个婴儿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那样做的话,父母就要为结果而负责了,没有任何父母能负得起这个责任。他观察到,“要是你能相信你的宝宝具有自主性‘发展潜能’,你反而能从容地陪在宝宝身边,欣赏宝宝的成长,发现他在发展过程中带给你的许多乐趣,并且享受性地回应着宝宝的各种需要。”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温尼科特对婴儿的最早时期进行了观察,这让我获悉了新生儿触及客体的能力(现在被称为“无拘束的肌体活动”)。在第二章中,他记录到,“从孩子出生当天起,每一次喂奶后,细心体贴的保姆都会把孩子放进妈妈床边的小摇篮里,让母子待在一起。房间里很安静,有那么一会儿,孩子是眯眼醒着的,这时候,妈妈也会把手放在孩子旁边;在孩子一周大之前,他已经开始能抓住妈妈的手指并朝妈妈的方向看了。”30年之后,有两位法国医生Claudine Amiel-Tison和Albert


Grenier证实,在法国,当正常的新生婴儿处在安静的警觉状态中,如果扶着他们的脖子,其中大约50%的婴儿在生命的头一天就能够伸手去寻找客体。之前,我们一直认为4~5个月龄大的婴儿才开始伸手触及客体。我认为温尼科特的这个观察是非常吸引人的,因为我最近才从Amiel-Tison教授的证实中确信了温尼科特30年前的观察结果。


在阅读这本内容丰富的书时,我发现非常值得去仔细咀嚼和琢磨每一章的内容,这样才能细致地思考温尼科特所写内容激发出来的许多想法。作为一个父亲,现在又成了祖父,我一直希望在我养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就知道温尼科特的那些发现。


对我来说最有趣的是第10章“一点一滴了解这个世界”。温尼科特开始写道,“健康的成年人同时能感受到外在世界的真实性和意识到想象性和内在世界的真实性。”然后他问道,“我们是生来就能成长为这样的人吗?”于是他回答了这个问题,“除非我们每个人在生命一开始就有一个妈妈能够向我们一点一滴地介绍这个世界,”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发展成为这样的人的。然后他解释道,“对那些蹒跚学步的孩子来说,每一种感知觉都是极为强烈的,同时也是好奇的。这种儿时特有的绝妙而强烈的感受,在我们成年后,只能在一些特殊时刻才能再次触及,而任何能帮助我们通达这种感受,且又不会威胁到我们的事情,都是受欢迎的。”小孩子同时生活在两种世界中,而成年人与孩子分享的那个世界也是孩子自己特有的想象性世界。因此,“……当我们对待这个年龄阶段(2~5岁)的孩子时,我们就不能坚持要孩子对外在世界有准确的感知和认识。……


如果一个小女孩想要飞起来,我们就不能只是对她说,‘孩子不能飞。’……


我们会做的事情是把小女孩举起来,举过我们的头顶,带着她转一圈。”他强调了大人不去熄灭小孩子想象力火花的重要性,这源自于他的广泛观察结果,“只要对真实世界的接受并不意味着要失去个人想象性或内在世界的现实,那么这个真实世界就能够提供很多的内容。”当然,这就会为我们现在的2~5岁孩子的教育规划增加很多问题。在试着培训他们,教会他们认识到“真实世界”,或把他们塑造成小科学家的教育工作中,存在着一种真正的危险,即我们可能会摧毁孩子们那个早期的想象性世界。教育必须要提供一个环境,以使孩子们的心智发展能够展开,同时又不能熄灭孩子们的幻想或“享受强烈感受的能力”。


第33章“探视住院的孩子”的内容有些过时了,因为在英国这个领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本书出版的那个时代,父母刚刚开始被允许自由地进出医院探视他们的孩子。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前,父母只被允许每周去医院探视孩子半个小时。回顾过去,温尼科特非常关注父母探视住院孩子这个问题。他完全理解了孩子和父母的需要,并力促医院探视制度的改革。“我一直想方设法引起大家对这些困难的关注,”他写道,“这些困难是实实在在的,因为我认为探视住院儿童是非常重要的。”


温尼科特对于父亲的态度也与时下流行的态度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在温尼科特看来,父亲是妈妈的保护者和照顾者。正是因为父亲保护着妈妈,妈妈才能与婴儿发展出亲密的关系;“……家庭中需要父亲来让妈妈在身体上感到舒服,在心灵上感到幸福。”这与我们现在观察到的许多家庭中的情形大相径庭,现代婚姻家庭都努力尝试着在母亲与父亲之间平衡家务劳动和照顾婴儿的责任。尽管有这些差异,温尼科特对父亲“极大地丰富孩子的世界”(第17章)


之方式所进行的观察结论在今天仍然是中肯的。我们逐渐地认识到,父亲和母亲对于成长中的婴儿来说,分别起着同等重要的不同作用。


仔细研读这本书就会发现一个问题,温尼科特有着独特的想象自己在母亲位置上的能力。他深刻地同理和共情了母亲的体验和感觉,并能够用一种具有帮助性的、理解性的和非常令人安心的方式表达出这些感受。温尼科特以一种尊重的、欣赏的和允许犯错误、顾及到暂时进步和退行、以及体谅到所有父母的人性的方式来做这些事情。温尼科特让父母们真正懂得了一个道理,即作为一个人是可以犯错误的,同时也是可以纠正和恢复的。


最后,我发现在这些谈论母亲的内容中最令人愉快的东西是温尼科特那热情的、乐观的语气,他对母亲养育天赋的欣赏,以及他发现父母在养育自己孩子过程中的真正快乐。下面是本书中我特别喜欢的一段话。


“在这段时间里,妈妈也算是孤注一掷了。那么接下来妈妈打算怎么办呢?那就是,好好享受这一切吧!享受被大家重点关注;享受让其他人照料外面的世界,而你只需要专心为这个世界养育一个新的成员;享受把爱收回到自己身上,你可以变得几乎只爱你自己和你的心肝宝贝;享受你的男人为了你和宝宝的幸福而尽职尽责地付出;享受不断发现自己新领域的过程;享受你从未享有过的新权利,去按你觉得舒服的方式行事……


为了你自己,好好享受这一切吧,要知道,你能专注地做好养育宝宝时的那些脏活儿和累活儿,并能从中收获快乐,从宝宝的角度来看,这恰恰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情……


在宝宝看来,柔软舒适的衣物、温度合适的洗澡水,这些条件都是理所当然要有的。但是在为宝宝提供这些条件时妈妈开不开心,却不是宝宝能做主的事情,这要看妈妈当时的心情和态度。假如妈妈做这些事时是耐心和快乐的,对宝宝来说,那就像和煦的阳光洒在身上一样地享受。”


Marshall H. Klaus, M.D.


1987年1月




妈妈的心灵课——孩子、家庭和大千世界(万千心理)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妈妈的心灵课——孩子、家庭和大千世界(万千心理)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妈妈的心灵课——孩子、家庭和大千世界(万千心理)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妈妈的心灵课——孩子、家庭和大千世界(万千心理)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书很精致,非常丰富,好书。

评分

还算便宜吧,每天晚上给儿子看

评分

京东搞活动买的,基本上是半价,很不错,送货也快一次囤了不少,可以到过年不用买了!现在基本不去超市了,不但费时间价格不便宜还要收我停车费,这个多好啊,又便宜方便还送到家门口!

评分

妈妈的

评分

早上订单,傍晚就到了,神速啊!本以为是厚厚的一本,收到看了一254页,相信很快能看完!

评分

送货快,内容好,印刷质量很好

评分

叠加优惠的时候,直接下架。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

很棒啊很棒啊哈哈哈!

评分

朋友推荐的,买来读一下,新妈妈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妈妈的心灵课——孩子、家庭和大千世界(万千心理)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