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14
在改革30年时间里,不了解中国的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反复声称中国必崩溃。他们或者预言中国将回到国家计划,或者预言中国会像苏联那样走向政权的分崩离析。这些经济学家对中国政策和绩效的评估,通常是基于新古典主义无限个人理性和完美可预见的市场均衡模型。然而,过去三十多年中国蓬勃发展的现实对这些有缺陷的观点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事实证明,中国改革并不是一个向理论化标准概念中较优经济均衡收敛的过程,而是一个持续的经济结构与社会制度共生演化的过程。
本书是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评价与分析。通过历史研究与经济学分析,本书提出中国将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在改革30年时间里,不了解中国的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反复声称中国必崩溃。他们或者预言中国将回到国家计划,或者预言中国会像苏联那样走向政权的分崩离析。这些经济学家对中国政策和绩效的评估,通常是基于新古典主义无限个人理性和完美可预见的市场均衡模型。然而,过去三十多年中国蓬勃发展的现实对这些有缺陷的观点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事实证明,中国改革并不是一个向理论化标准概念中较优经济均衡收敛的过程,而是一个持续的经济结构与社会制度共生演化的过程。
白果,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法国巴黎高等商学院(HEC Paris)战略管理专业博士。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曾任法国驻华大使馆经济处经济金融专员,啥佛大学访问学者。是巴黎高商(HEC)的博士候选人。
米歇尔?阿格列塔(Michel Aglietta)调节学派创始人,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巴黎第十大学国际经济学教授,巴黎大学荣誉教授,总理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国际经济与预测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法兰西学术院荣誉成员。
★此书有两个特别的优点。一是对中国改革演化进程解释的细致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丰富的统计数据清晰展现事件的发展脉络与趋势,无论是普通读者还是专业人士均能获益良多。二是此书摆脱了标准经济学的模型,从演化的角度解读了中国的进步历程。其对社会经济学、复杂理论、非线性自适应、共生演化等思想的融合,正好符合中国目前这种在政治目标领导下的大型社会实验室的状态。此书结论基础扎实、表达清晰,是一部值得所有对中国未来感兴趣的人关注的著作。
——Gordon Redding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中国今天的崛起离不开中华文明的传统,离不开中国近代以来的探索,离不开共和国前三十年所奠定的基础,但从经济学出发对此进行研究的学术著作尚不多,米歇尔·阿格列塔与白果合著的本书某种意义上填补了这个空白,他们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原创性见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崛起及其深远的世界意义。
——张维为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中国震撼》作者
★本书试图从历史与比较的视角重新解读中国道路的独特性与普适性。作者敢于挑战种种流行定见,提出自己的理论框架,值得一读。
——王绍光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引言:从中华历史到自成一格的发展模式
0.1 资本主义:包括非市场社会制度的权力关系系统
0.2 历史视角下的资本主义多样性
0.3 中国: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0.4 中国改革的辩证法:自成一格的发展模式
第1篇 历史视角下的当代中国
第1章 历史和文化对中国制度框架韧性的作用
1.1 中华帝国早期
1.2 基于家庭的社会结构
1.3 绝对中央权威与分权化行政管理并存的政治制度
1.4 社会声望与财富的垂直流动性
1.5 小结
第2章 资本主义历史中的增长体制
2.1 中国经济史的五个世纪
2.2 从中国经济史到增长理论
2.3 小结:改革前夕的中国
第2篇 理解中国过去30年改革
第3章 改革的政治经济学
3.1 改革的基础:1949-1978年间的中国
3.2 中国改革第一阶段的政治过程
3.3 小结
第4章 中国改革的第二阶段
4.1 中央政府加强政治控制
4.2 经济的行政控制增加
4.3 以保持快速增长和宏观经济稳定来确保总体福利水平
4.4 出口对中国快速增长的重要性
4.5 小结
第5章 中国经济对外开放
5.1 贸易开放与外商投资
5.2 中国的外币政策与全球不平衡
5.3 小结
第3篇 面向可持续性的改革新阶段
第6章 可持续增长的起源
6.1 可持续增长:中国新阶段包罗万象的概念
6.2 劳动力和服务市场改革
6.3 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6.4 经济发展与气候变化
6.5 小结
第7章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路径
7.1 解决改革第二阶段(1994-2008)的核心矛盾
7.2 中国经济再平衡关键在于服务业的发展
7.3 继续推进未完成的财税改革
7.4 社会福利:强化社会归属感
7.5 小结
第8章 从政策到政治
8.1 民主与社会福利
8.2 伦理与好政府
8.3 中国的政治学
8.4 中国与世界
8.5 小结:从霸权到国际制度
参考文献
1 历史和文化对中国制度框架韧性的作用
在改革30年时间里,不了解中国的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反复声称中国必崩溃。他们或者预言中国将回到国家计划,或者预言中国会像苏联那样走向政权的分崩离析。这些经济学家对中国政策和绩效的评估,通常是基于新古典主义无限个人理性和完美可预见的市场均衡模型。然而,过去三十多年中国蓬勃发展的现实对这些有缺陷的观点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事实证明,中国改革并不是一个向理论化标准概念中最优经济均衡收敛的过程,而是一个持续的经济结构与社会制度共生演化的过程。
与目前主流经济学理论强调市场无所不能的协调作用不同,资本主义调节理论认为:介于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公民社会及其制度安排,通过与经济动力不断相互作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比如,一些公民社会制度安排能够缓和经济主体之间的张力,确定行为惯例和非正式规则以促进信任和减少不确定性,等等。市场、公民社会、政府三个方面制度安排之间的一致性和冲突,推动着经济增长模式的形成及其动态演化。公民社会制度植根过去,以民众文化为支撑,代际相传。它们促进信仰和行为模式的生成,并对缓解冲击具有重要贡献。因此,要理解和探索中国今天的路径,就必须认识中国历史轨迹的特殊性,以及中国的社会结构和集体记忆。它们源于远古文化基因,但至今仍对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的结构有着重要影响。
以中华帝国国家形成的特殊过程为出发点,这一章试图识别中国传统中一些具有基本重要性的社会制度。它们不但对稳定社会秩序起着显著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创造性和持续变革。这些社会制度随时间而演化,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一个有条不紊的系统,大大促进了中华文明相对不间断的延续。这些制度对于我们理解以下问题非常重要:中华文明的认同感来自何方,这种认同感又是如何表达为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民主国家的政权合法化模式,以及基于欧洲经验的经典增长模型所无法解释的经济动力逻辑。
1.1中华帝国的国家形成和早期历史
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文明远不是最古老的,埃及和古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都比中国更早出现。中华文明的特殊性,在于她超强的生命力。从公元前到今天,中华文明虽然不断变化,但始终保持其清晰可辨的传承。特别是漫长的中华帝国。她始于秦国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在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得到巩固。之后两千年的政体一直保持着汉代的制度基础。许多所谓“中国的”文化、社会及政治特征都形成于这一漫长的中华帝国时期。这些特征甚至在今天仍对中国人的行为具有深远影响。本章所总结的这些特性也大都基于这一历史时期。
中华帝国不单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她的独特性基于对某些社会及政治秩序的维持和再生。这些秩序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持续演化的历史进程,受给定历史环境和各种偶然因素共同影响。本章将概述西周(公元前1122年~公元前770年),特别是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到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初期的这段历史。这是中华帝国基本秩序的早期形成阶段。在这一历史时期,特别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的转折点前后,中华文明取得了十分重要的社会政治发展。这些发展改变了中国人之间互动和协调的方式,并最终促成了我们今天认定为“中华文明”的宏观秩序之出现。
中国道路:超越资本主义与帝制传统 [China's Development Capitalism and Empire]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中国道路:超越资本主义与帝制传统 [China's Development Capitalism and Empire]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学习学习中国经济发展之路
评分学习学习中国经济发展之路
评分学习学习中国经济发展之路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好书
评分好
评分很好~~~~~~~~~~~~
评分好书,可供参考~~
评分不错
中国道路:超越资本主义与帝制传统 [China's Development Capitalism and Empire]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