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參考瞭國內多所高校通信工程等電子信息類專業“通信原理”課程教學標準(大綱),精選瞭68個具有代錶性的實驗內容與項目,涵蓋瞭通信原理理論課程的主要內容。以NI-USRP軟件無綫電平颱與JH5004通信原理綜閤實驗係統為平颱,通過驗證性基本實驗、綜閤性係統實驗、提高創新性實驗、自主設計性實驗以及課程設計指南的形式,設計瞭通信原理課程實踐性教學內容。本書是一本指導學生實驗、課程設計及電子設計與製作等實踐性教學活動的實用性書。
達新宇,博士,空軍工程大學教授,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從1983年起一直從事通信原理、通信係統的教學工作,教齡31年;獲省部級及軍隊科技進步奬4次;主持國傢自然科學基金2項;國傢精品課程《通信原理》負責人(2006年);獲軍隊優秀教學成果奬3次。
第1部分概述
1.1JH5001?4通信原理實驗係統2
1.2基於NI軟件無綫電教學平颱6
第2部分驗證性基本實驗
實驗1AMI/HDB3碼型變換10
實驗2CMI碼型變換16
實驗3FSK傳輸係統21
實驗4BPSK傳輸係統31
實驗5DBPSK傳輸係統42
實驗6模擬鎖相環時鍾提取46
實驗7PAM編譯碼器係統49
實驗8PCM編譯碼器53
實驗9ADPCM編譯碼器57
實驗10CVSD編譯碼器59
實驗11幀成形及其傳輸64
實驗12幀同步提取係統69
第3部分綜閤性係統實驗
實驗1QPSK傳輸係統74
實驗2DQPSK傳輸係統80
實驗3OQPSK傳輸係統83
實驗4MSK傳輸係統88
實驗5GMSK傳輸係統93
實驗6π/4DQPSK傳輸係統98
實驗7漢明碼係統(擴展模塊)104
第4部分提高創新性實驗
實驗1幅度調製仿真實驗112
實驗2頻率調製仿真實驗116
實驗3幅移鍵控仿真實驗120
實驗4頻移鍵控仿真實驗124
實驗5相移鍵控仿真實驗127
實驗6正交振幅調製仿真實驗131
實驗7傳輸帶寬仿真實驗135
實驗8鄰道乾擾仿真實驗137
實驗9可變分頻器實驗142
實驗10M序列産生實驗146
實驗11噪聲信號的産生150
實驗12復接實驗153
實驗13幀同步實驗157
實驗14擾碼實驗161
實驗15解擾實驗165
實驗16BPSK相位調製實驗168
實驗17QPSK相位調製實驗172
實驗18CMI編碼實驗176
實驗19CMI譯碼實驗179
實驗20捲積編碼器實驗182
實驗21CDMA擴頻調製實驗186
實驗22CDMA擴頻解調實驗190
第5部分自主設計性實驗
實驗1FM接收機設計實驗196
實驗2頻分多路復用實驗199
實驗3雙邊帶抑製載波調製解調實驗203
實驗4數字基帶信號産生及傳輸係統性能仿真207
實驗5窄帶高斯白噪聲仿真209
實驗6AM/DSB/SSB調製係統210
實驗7殘留邊帶調製(VSB)211
實驗8FM調頻信號的調製與解調212
實驗92ASK傳輸係統214
實驗10采樣定理與PCM編譯碼215
實驗11AWGN信道+漢明碼係統性能仿真216
實驗12碼分多址通信217
實驗13數字基帶和頻帶傳輸係統仿真218
第6部分課程設計指南
題目1數字通信係統設計與實現220
題目2無綫車鑰匙信號譯碼器222
題目30FDM收發信機223
題目4多輸入多輸齣(MIMO)係統225
題目5PCM編碼器227
題目6DSB/AM信號調製器228
題目7連續波2DPSK信號調製器230
題目8平方環法提取載波同步信號232
題目9數字鎖相法提取位同步信號234
題目10逐碼移位法實現幀同步236
題目11變參信道的計算機仿真238
題目124PSK/4DPSK調製解調係統仿真239
題目13低通型信號的采樣240
題目14數字基帶傳輸係統與碼間串擾242
附錄AJH9001A誤碼測試儀簡介244
附錄BTDS1000係列數字存儲示波器簡介250
附錄C實驗係統跳綫默認位置狀態圖255
參考文獻256
編寫本書主要基於兩個方麵考慮:一是“通信原理”課程理論性強、用到的數學、電路等基礎知識多,它高度概括、高度抽象,學員在學習過程中有許多概念和原理難理解,非常需要與之配套的實驗實習環節,以便掌握與鞏固知識,而目前“通信原理”課程實驗方麵的教材不多;二是電子信息類專業學生不僅要有紮實的理論知識,而且更要有強的實際動手能力。加強實驗、實習、課程設計、電子設計與製作等實踐性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第一任職能力培養,已經成為當前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之一,因此,實踐性教學書籍必將越來越受到歡迎。
全書共6部分:第1部分概述,簡單介紹NI�玻眨櫻遙型ㄓ萌砑�無綫電平颱與JH5001-4通信原理綜閤係統;第2部分驗證性基本實驗,設置有AMI/HDB3碼轉換、BPSK/DBPSK等12個實驗項目;第3部分綜閤性係統實驗,設置有QPSK、GMSK傳輸係統等7個實驗項目;第4部分為提高性創新實驗,設置有可變分頻器、捲積編碼器等22個實驗內容;第5部分自主設計性實驗,設置有窄帶噪聲仿真等13個實驗項目;第6部分課程設計指南,從實用性、可實現性、經濟性等方麵考慮,設置瞭14個課程設計內容。
在編寫過程中,參閱瞭南京捷輝科技有限公司、NI公司、泰剋科技(中國)有限公司等相關技術資料,在此錶示感謝。
該教材是國傢精品課程、國傢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全軍百門優質課程“通信原理”課程所采用的實踐性教材,與該教材配套的資料有:
理論教材《通信原理教程》(ISBN978-7-121-28837-1,電子工業齣版社,2016年5月):
供教師使用的“通信原理實驗與課程設計”電子教案;
通信原理網絡課程;
通信原理習題集;
通信原理習題解答;
通信原理PPT。
歡迎各位老師索取。E�玻恚幔椋歟海耄紓洌洌�y2008@163.com
由於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錯誤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讀者不吝賜教。
這本書的課程設計部分,真是給瞭我極大的啓發!我一直覺得通信原理的學習,最終還是要落腳到實際的應用和創新上,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這種需求。它沒有提供標準化的、一步到位的解決方案,而是提供瞭一個清晰的框架和大量的案例,引導讀者進行自主的設計和探索。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基於FPGA的OFDM係統設計”的章節,它不僅僅是講解OFDM的原理,更重要的是提供瞭從需求分析、係統架構設計到關鍵模塊實現的全流程指導。讀完這一部分,我纔意識到,原來一個復雜的通信係統,可以被拆解成如此清晰的模塊,並且可以通過FPGA這樣強大的平颱來實現。書中對於不同模塊之間的接口設計、資源分配等細節的講解,更是讓我受益匪淺。即使我目前的技術水平還不足以完全實現書中所有內容,但這本書提供的設計思路和方法論,已經足夠我消化和吸收,並運用到我自己的課程設計中瞭。
評分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原本以為通信原理實驗隻是枯燥的理論堆砌,沒想到作者通過細緻的實驗設計和深入淺齣的講解,將抽象的概念變得如此生動形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信道編碼的部分,書中詳細介紹瞭RS編碼和捲積編碼的原理,並通過實驗演示瞭它們在糾錯方麵的強大能力。我之前對這些編碼方式隻停留在模糊的概念層麵,看完實驗部分,我纔真正理解瞭它們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在實際通信中扮演著怎樣的關鍵角色。特彆是看到實驗數據圖錶時,那種清晰直觀的效果,讓我仿佛置身於實驗室,親手操作設備,感受著信號的傳輸和糾錯過程。而且,書中不僅僅是講解技術,還融入瞭大量的課程設計思路,引導讀者如何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這對於我這種希望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學生來說,簡直是福音。實驗步驟清晰,代碼示例也十分貼心,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很快上手。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和編排方式,讓我覺得非常親切和易於理解。作者在講解每一個實驗原理時,都會先用簡潔明瞭的語言概述核心概念,然後通過詳細的步驟引導讀者進行實際操作。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信號的頻譜分析”的實驗。書中詳細講解瞭FFT(快速傅裏葉變換)的原理,並提供瞭利用示波器和頻譜儀進行實際測量的指導。我之前對頻譜分析一直感到很睏惑,看完這個實驗,我纔真正理解瞭信號在頻域上的錶現是怎樣的,以及如何通過頻譜分析來識彆信號的特性和潛在問題。而且,書中還附帶瞭大量的圖示和錶格,使得復雜的概念變得一目瞭然。這種“寓教於樂”的學習方式,大大提升瞭我學習的積極性。
評分說實話,我拿到這本書之前,對通信原理的理解還停留在一些基礎概念上,比如調製解調、噪聲抑製等等。但這本書的實驗部分,尤其是關於多徑衰落和均衡技術的章節,徹底顛覆瞭我之前的認知。書中通過精心設計的實驗,模擬瞭真實通信環境中多徑效應對信號的乾擾,並通過各種均衡算法,如LMS算法和RLS算法,展示瞭如何有效地減輕這種乾擾。我特彆驚喜地看到,書中不僅講解瞭算法的原理,還給齣瞭相應的實驗代碼和仿真結果,讓我能夠直觀地看到不同均衡算法的效果差異。這比單純閱讀理論書籍要有效得多,也更加有趣。而且,作者在實驗設計上考慮得非常周全,每一步都有詳細的說明和注意事項,即使是通信初學者,也能在指導下順利完成實驗。
評分這本書在“課程設計”的定位上,做得非常到位。它不是一本簡單的教科書,而更像是一個“項目指導手冊”。它非常注重培養讀者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軟件無綫電(SDR)在通信係統中的應用”的章節。它沒有局限於傳統的硬件實現,而是深入探討瞭如何利用SDR平颱,通過軟件來靈活地實現各種通信功能。書中提供瞭基於SDR的信號捕獲、分析和處理的實驗流程,並詳細講解瞭如何利用MATLAB/Simulink等工具進行仿真和開發。這對於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看到瞭通信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嚮。通過這些實驗,我不僅掌握瞭SDR的基本操作,更重要的是學會瞭如何從軟件層麵去理解和設計通信係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