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参考了国内多所高校通信工程等电子信息类专业“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标准(大纲),精选了68个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内容与项目,涵盖了通信原理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以NI-USRP软件无线电平台与JH5004通信原理综合实验系统为平台,通过验证性基本实验、综合性系统实验、提高创新性实验、自主设计性实验以及课程设计指南的形式,设计了通信原理课程实践性教学内容。本书是一本指导学生实验、课程设计及电子设计与制作等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实用性书。
达新宇,博士,空军工程大学教授,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从1983年起一直从事通信原理、通信系统的教学工作,教龄31年;获省部级及军队科技进步奖4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精品课程《通信原理》负责人(2006年);获军队优秀教学成果奖3次。
第1部分概述
1.1JH5001?4通信原理实验系统2
1.2基于NI软件无线电教学平台6
第2部分验证性基本实验
实验1AMI/HDB3码型变换10
实验2CMI码型变换16
实验3FSK传输系统21
实验4BPSK传输系统31
实验5DBPSK传输系统42
实验6模拟锁相环时钟提取46
实验7PAM编译码器系统49
实验8PCM编译码器53
实验9ADPCM编译码器57
实验10CVSD编译码器59
实验11帧成形及其传输64
实验12帧同步提取系统69
第3部分综合性系统实验
实验1QPSK传输系统74
实验2DQPSK传输系统80
实验3OQPSK传输系统83
实验4MSK传输系统88
实验5GMSK传输系统93
实验6π/4DQPSK传输系统98
实验7汉明码系统(扩展模块)104
第4部分提高创新性实验
实验1幅度调制仿真实验112
实验2频率调制仿真实验116
实验3幅移键控仿真实验120
实验4频移键控仿真实验124
实验5相移键控仿真实验127
实验6正交振幅调制仿真实验131
实验7传输带宽仿真实验135
实验8邻道干扰仿真实验137
实验9可变分频器实验142
实验10M序列产生实验146
实验11噪声信号的产生150
实验12复接实验153
实验13帧同步实验157
实验14扰码实验161
实验15解扰实验165
实验16BPSK相位调制实验168
实验17QPSK相位调制实验172
实验18CMI编码实验176
实验19CMI译码实验179
实验20卷积编码器实验182
实验21CDMA扩频调制实验186
实验22CDMA扩频解调实验190
第5部分自主设计性实验
实验1FM接收机设计实验196
实验2频分多路复用实验199
实验3双边带抑制载波调制解调实验203
实验4数字基带信号产生及传输系统性能仿真207
实验5窄带高斯白噪声仿真209
实验6AM/DSB/SSB调制系统210
实验7残留边带调制(VSB)211
实验8FM调频信号的调制与解调212
实验92ASK传输系统214
实验10采样定理与PCM编译码215
实验11AWGN信道+汉明码系统性能仿真216
实验12码分多址通信217
实验13数字基带和频带传输系统仿真218
第6部分课程设计指南
题目1数字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220
题目2无线车钥匙信号译码器222
题目30FDM收发信机223
题目4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225
题目5PCM编码器227
题目6DSB/AM信号调制器228
题目7连续波2DPSK信号调制器230
题目8平方环法提取载波同步信号232
题目9数字锁相法提取位同步信号234
题目10逐码移位法实现帧同步236
题目11变参信道的计算机仿真238
题目124PSK/4DPSK调制解调系统仿真239
题目13低通型信号的采样240
题目14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与码间串扰242
附录AJH9001A误码测试仪简介244
附录BTDS1000系列数字存储示波器简介250
附录C实验系统跳线默认位置状态图255
参考文献256
编写本书主要基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性强、用到的数学、电路等基础知识多,它高度概括、高度抽象,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概念和原理难理解,非常需要与之配套的实验实习环节,以便掌握与巩固知识,而目前“通信原理”课程实验方面的教材不多;二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更要有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加强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电子设计与制作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第一任职能力培养,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因此,实践性教学书籍必将越来越受到欢迎。
全书共6部分:第1部分概述,简单介绍NI�玻眨樱遥型ㄓ萌砑�无线电平台与JH5001-4通信原理综合系统;第2部分验证性基本实验,设置有AMI/HDB3码转换、BPSK/DBPSK等12个实验项目;第3部分综合性系统实验,设置有QPSK、GMSK传输系统等7个实验项目;第4部分为提高性创新实验,设置有可变分频器、卷积编码器等22个实验内容;第5部分自主设计性实验,设置有窄带噪声仿真等13个实验项目;第6部分课程设计指南,从实用性、可实现性、经济性等方面考虑,设置了14个课程设计内容。
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南京捷辉科技有限公司、NI公司、泰克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等相关技术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该教材是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全军百门优质课程“通信原理”课程所采用的实践性教材,与该教材配套的资料有:
理论教材《通信原理教程》(ISBN978-7-121-28837-1,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5月):
供教师使用的“通信原理实验与课程设计”电子教案;
通信原理网络课程;
通信原理习题集;
通信原理习题解答;
通信原理PPT。
欢迎各位老师索取。E�玻恚幔椋欤海耄纾洌洌�y2008@163.com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编排方式,让我觉得非常亲切和易于理解。作者在讲解每一个实验原理时,都会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述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详细的步骤引导读者进行实际操作。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信号的频谱分析”的实验。书中详细讲解了FFT(快速傅里叶变换)的原理,并提供了利用示波器和频谱仪进行实际测量的指导。我之前对频谱分析一直感到很困惑,看完这个实验,我才真正理解了信号在频域上的表现是怎样的,以及如何通过频谱分析来识别信号的特性和潜在问题。而且,书中还附带了大量的图示和表格,使得复杂的概念变得一目了然。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大大提升了我学习的积极性。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之前,对通信原理的理解还停留在一些基础概念上,比如调制解调、噪声抑制等等。但这本书的实验部分,尤其是关于多径衰落和均衡技术的章节,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书中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模拟了真实通信环境中多径效应对信号的干扰,并通过各种均衡算法,如LMS算法和RLS算法,展示了如何有效地减轻这种干扰。我特别惊喜地看到,书中不仅讲解了算法的原理,还给出了相应的实验代码和仿真结果,让我能够直观地看到不同均衡算法的效果差异。这比单纯阅读理论书籍要有效得多,也更加有趣。而且,作者在实验设计上考虑得非常周全,每一步都有详细的说明和注意事项,即使是通信初学者,也能在指导下顺利完成实验。
评分这本书在“课程设计”的定位上,做得非常到位。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个“项目指导手册”。它非常注重培养读者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软件无线电(SDR)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的章节。它没有局限于传统的硬件实现,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SDR平台,通过软件来灵活地实现各种通信功能。书中提供了基于SDR的信号捕获、分析和处理的实验流程,并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MATLAB/Simulink等工具进行仿真和开发。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通信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这些实验,我不仅掌握了SDR的基本操作,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从软件层面去理解和设计通信系统。
评分这本书的课程设计部分,真是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一直觉得通信原理的学习,最终还是要落脚到实际的应用和创新上,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它没有提供标准化的、一步到位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和大量的案例,引导读者进行自主的设计和探索。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基于FPGA的OFDM系统设计”的章节,它不仅仅是讲解OFDM的原理,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从需求分析、系统架构设计到关键模块实现的全流程指导。读完这一部分,我才意识到,原来一个复杂的通信系统,可以被拆解成如此清晰的模块,并且可以通过FPGA这样强大的平台来实现。书中对于不同模块之间的接口设计、资源分配等细节的讲解,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即使我目前的技术水平还不足以完全实现书中所有内容,但这本书提供的设计思路和方法论,已经足够我消化和吸收,并运用到我自己的课程设计中了。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本以为通信原理实验只是枯燥的理论堆砌,没想到作者通过细致的实验设计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如此生动形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信道编码的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RS编码和卷积编码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演示了它们在纠错方面的强大能力。我之前对这些编码方式只停留在模糊的概念层面,看完实验部分,我才真正理解了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在实际通信中扮演着怎样的关键角色。特别是看到实验数据图表时,那种清晰直观的效果,让我仿佛置身于实验室,亲手操作设备,感受着信号的传输和纠错过程。而且,书中不仅仅是讲解技术,还融入了大量的课程设计思路,引导读者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这对于我这种希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生来说,简直是福音。实验步骤清晰,代码示例也十分贴心,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上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