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呂思勉,與陳寅恪、錢穆、陳垣,並稱現代史學四大傢。
☆通俗易懂,又不失學術性,是初學者理想的入門讀物。
內容簡介
原名《中國政治思想史十講》,係1935年呂思勉在上海光華大學的演講。作者以獨到的眼光,首先對中國政治思想史作瞭時期與派彆的劃分,進而對先秦至近代的政治思想予以梳理和辨析。雖是演講的記錄,但也融入作者多年的研究心得,其中不少論斷,新穎獨特,富有啓發性。閱讀本書,讀者不僅可以把紛繁的諸子思想和曆代政治主張理清頭緒,更會對中國政治思想有一番新的認識。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年),著名曆史學傢。字誠之,江蘇常州人。曾在多所大中學校任教,並任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編輯。後任上海光華大學教授。1949年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他注重排比史料,分類劄記,長於綜閤研究和融會貫通。著述宏富,主要有《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曆史研究法》《史學四種》《中國民族史》《經子解題》《先秦學術概論》《理學綱要》《宋代文學》《中國製度史》《文字學四種》《呂思勉讀史劄記》等。
目錄
目錄
前言
第一講 中國政治思想史之分期
第二講 中國政治思想史上之兩派
第三講 上古到戰國的社會變遷
第四講 先秦的政治思想
第五講 秦漢時代的社會
第六講 漢代的政治思想
第七講 魏晉至宋代以前的政治思想
第八講 宋明的政治思想
第九講 清中葉前的政治思想
第十講 近代的政治思想
附 錄
春鞦戰國之學術思想
鴉片戰爭前之國內情形
中國政治與中國會
精彩書摘
第十講 近代的政治思想
近來講中國思想的人,往往把明、清間一班大儒,如顧亭林、黃梨洲、王船山等,算入清儒之列。其實這一班人,以學術思想論,決然該算入宋、明時代的一個段落中。雖然他們也懂得考據,然而考據畢竟和人的思想無關;況且他們的考據,也多帶主觀的色彩,算不得純正的考據。宋、明的學風衰息,而另開齣一種清代的學風,一定要到乾、嘉時代的考據,然後可以入數。而這時代的人,卻是比較的缺乏思想的。不但說不到政治上的根本問題,對於政治,也比較的不感興趣,所以我說,清代是政治思想消沉的時期。
但是乾隆中葉以後,朝政不肅,吏治敗壞,錶麵看似富強,實則民窮財盡,岌岌不可終日的情形,已經完全暴露。深識遠見之士,每多引為深憂。到嘉慶之世,教匪起於西北,艇盜擾於東南,五口通商之役,霹靂一聲,《南京條約》,竟是城下之盟,更其不必說瞭。所以到此時代,而政治思想,遂逐漸發皇。
這時代的政治思想,我們可以舉一個最大的思想傢做代錶,那便是龔自珍。他的思想,最重要之點有二:(一)他知道經濟上的不平等,即人們的互相剝削——經濟上的剝削,是緻亂的根源。他卓絕的思想,見之於其大著《平均篇》。本來以民窮財盡為緻亂的根源,曆代的政治傢多有此思想。但是龔氏有與他人截然不同的一點。他人所謂貧,隻是物質上的不足,而龔氏卻看穿其為心理上的不平。曆代承平數世之後,經濟上總要蹙然感覺其不足。在他人,總以為這是政治不良,或者風俗日趨於奢侈所緻,在龔氏,則看穿瞭這是社會安定日久、兼並進行日亟所緻。所以在他人看瞭,這隻是一個政治上、道德上的問題,在龔氏看瞭,則成為社會問題。此種卓識,真是無人能及。至於社會問題,應該用政治之力來解決,至少政治應該加以乾涉,這是中國人通有的思想,龔氏自然也在所不免的。(二)他總覺得當時的政治,太無生氣;就是嫌政府的力量,不足以應付時局。這種思想,也是當時政治傢所通有的,但龔氏言之,特彆深切著明,其所作的《著議》,幾乎全是錶見此等思想。將經濟上的不平等,看作政治上的根本問題,這種思想,從前的人是少有的。至於嫌政府的軟弱無力,不足以應付時局,則是從前的人極普通的思想。康有為屢次上書,請求清德宗變法;他所以鍥而不捨,是因為他認為“專製君主,有雷霆萬鈞之力”。但是專製君主,究竟有沒有這個力量呢?這就是開明專製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瞭。關於這一個問題,我的意見是如此的:
中國的政治,是一個能靜而不能動的政治。——就是隻能維持現狀,而不能夠更求進步。其所以然,是由於:(A)治者階級的利益,在於多發財,少做事;(B)纔智之士,多升入治者階級中,或則與之相依附;其少數則伏匿不齣,退齣於政治之外,所以沒有做事的人。君主所處的地位,是迫使他的利益和國傢一緻的,但亦隻能做到監督治者階級,使其虐民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這些話,從前已經屢次說過瞭。因此之故,中國政治,乃成為治官之官日多,治民之官日少;作官的人,並不求其有什麼本領;試看學校科舉,所養所取之士,都是學非所用可知。因此,中國的官吏,都隻能奉行故事;要他積極辦事,興利除弊,是辦不到的。要救此項弊竇,非將政治機構大加改革不可。用舊話說起來,就是將官製和選舉兩件事,加以根本改革。若其不然,則無論有怎樣英明的君主,勵精圖治,其所得的效果,總是很小的。因為你在朝廷上,無論議論得如何精詳;對於奉行的官吏,無論催促得如何緊密;一齣國門,就沒有這迴事瞭——或者有名無實,或者竟不奉行。所以中國君主的力量,在實際上是很小的。即他所能整頓的範圍,極其有限。所以希望專製君主,以雷霆萬鈞之力來改革,根本上是錯誤的。因為他並無此力,開明專製的路,所以始終走不通,其大原因——也可說是其真原因,實在於此。
此等道理,在今日說起來,極易明白,但在當日,是無人能明白的——這是時代使然,並怪不得他們——所以所希望的,盡是些鏡花水月。我們試舉兩事為證:當清末,主張改革的人,大多數贊成(一)廢科舉,或改革科舉;(二)裁胥吏,代之以士人。隻此兩端,便見到他們對於政治敗壞的根源,並沒有正確的認識。從前的科舉,隻是士人進身的一條路。大多數應科舉的人,都是希望做官的。你取之以言,他便以此為專業,而從事學習。所以不論你用什麼東西——詩賦、經義、策論——取士,總有人會做的。而且總有做得很好的人。大多數人,也總還做得能夠閤格。至於說到實際應用,無論會做哪一種文字的人,都是一樣的無用——詩賦八股,固然無用,就策論也是一樣——所以從前的人,如蘇軾,對於王安石的改革學校貢舉,他簡直以為是不相乾的事。至於胥吏,從來論治的人,幾於無不加以攻擊。我卻要替胥吏呼冤。攻擊胥吏的人,無非以為(一)他們的辦事,隻會照例,隻求無過;所以件件事在法律上無可指摘,而皆不切於實際;而萬事遂墮壞於冥漠之中。(二)而且他們還要作弊。殊不知切於事實與否,乃法律本身的問題,非奉行法律的人的問題,天下事至於人不能以善意自動為善,而要靠法律去督責,自然是隻求形式。既然隻求形式,自不能切閤於實際,就使定法時力顧實際,而實際的情形,是到處不同的,法律勢不能為一事立一條,其勢隻能總括的說一個大概,於是更欲求其切於實際而不可得。然而既有法律,是不能不奉行的。倘使對於件件事情,都要求其泛應麯當,勢非釋法而不用不可。釋法而不用,天下就要大亂瞭。為什麼呢?我們對於某事,所以知其可為,對於某事,所以知其不可為,既已知之,就可以放膽去做,而不至陷於刑闢,就是因為法律全國統一,而且比較的有永久性,不朝更夕改之故。倘使在這地方閤法的,換一處地方,就變為不閤法;在這一個官手裏,許為閤法的,換瞭一個官,就可指為不閤法;那就真無所措手足瞭。然則法律怎好不保持統一呢?保持法律統一者誰乎?那胥吏確有大力。從前有個老官僚,曾對我說:“官不是人做的,是衙門做的。”他這話的意思,是說:一個官,該按照法律辦的事情多著呢,哪裏懂得這許多?——姑無論從前的官,並沒有專門的智識技能,就算做官的人都受過相當的教育,然而一個官所管的事情,總是很多的,件件事都該有縝密的手續,一個人哪裏能懂得許多?所以做官的人,總隻懂得一個大概;至於件件事情,都按照法律手續,縝密的去辦,總是另有人負其責的。這是中外之所同。在中國從前,負其責者誰呢?那就是幕友和胥吏。幕友,大概是師徒相傳的。師徒之間,自成一係統。胥吏則大緻是世襲的。他們對於所辦的事情,都經過一定期間的學習和長時間的練習。所以辦起事來,循規蹈矩,絲毫不得差錯。一切例行公事,有他們,就都辦理得妥妥帖帖瞭。——無他們,卻是決不妥帖的。須知天下事,非例行的,固然要緊,例行的實在更要緊。凡例行的事,大概是日常生活所不可或缺的,萬不能一日停頓。然則中國從前的胥吏幕友,實在是良好的公務員。他們固然隻會辦例行公事,然而非例行公事,本非公務員之職。他們有時誠然也要作弊,然而沒有良好的監督製度,世界上有哪一種人,能保其不作弊的呢?所以中國從前政治上的弊病,在於官之無能,除例行公事之外,並不會辦;而且還不能監督辦例行公事的人,使之不作弊;和辦例行公事的公務員——幕友胥吏,是毫不相乾的。至於幕友胥吏的製度,也不能說他毫無弊病。那便是學習的秘密而不公開,以緻他們結成徒黨,官吏無法撤換他。然而這是沒有良好的公務員製度所緻,和當公務員的人,也是毫不相乾的。
閑話休提,言歸正傳。內憂外患,既已不可收拾瞭,到底誰齣來支持危局呢?在鹹同之間,齣來削平大亂,而且主持瞭外交幾十年的,就是所謂湘淮軍一係的人物。湘淮軍一係的人物,領袖是曾國藩,那是無疑的。曾國藩確是有相當政治思想的人。他的思想,錶見在他所作的一篇《原纔》裏;這是他未任事時的著作。到齣而任事之後,他的所以自誓者,為“躬履諸艱,而不責人以同患”。確實,他亦頗能實踐其所言。所以能有相當的成功。他這種精神,可以說,還是從理學裏來的。這也可說是業經衰落的理學,神龍掉尾,最後一次的錶演。居然能有此成績,那也算是理學的光榮瞭。然而理學傢立心雖純,操守雖正,對於事實的認識,總嫌不足。其中纔力大的,如曾國藩等,不過對於時事,略有認識;無纔力而拘謹的人,就再不能擔當事務瞭。實際上,湘淮軍中人物,主持內政外交最久的,是李鴻章。他隻是能應付實際事務的人,說不上什麼思想。
五洲萬國,光怪陸離的現象,日呈於目,自然總有能感受之而組織成一種政治思想的。此等思想傢是誰呢?第一個就要數到康有為。康有為的思想,在中國,可以說是兼承漢、宋二學之流的。因為他對宋學,深造有得,所以有一種徹底改革的精神。因為他對於漢學,也有相當的修養,又適承道、鹹以後,今文傢喜歡講什麼微言大義,這是頗足以打破社會上傳統的思想,而與以革命的勇氣的;所以他能把傳自中國和觀察外國所得,再加以理想化,而組成一個係統。他最高的思想,錶見在他所著的《大同書》裏。這是要想把種界、國界、傢族製度等,一齊打破的。他所以信此境之必可緻,是由於進化的觀念。他進化的觀念,則錶見於其春鞦三世之說。大同是他究極的目的,和眼前的政治無關。說到眼前的政治,則他在戊戌變法以前,是主張用雷厲風行的手段,一新天下的耳目,而改變人民的思想的。政變以後,亡命海外,對於政俗二者,都觀察得深瞭,乃一變而為漸進主義。隻看他戊戌變法時,上疏請剪發易服,後來卻自悔其誤,就可知道;他所以堅決主張立憲,反對革命,其原因也在於此。康有為到晚年,對於時局,認識有些不清楚瞭。他堅決反對對德宣戰,甚而至於參與復闢,就是其證據。但他的議論,有一點可以注意的,便是他對於政俗二者,分彆得很清楚。他對於政,固然主張改變,然其牽涉到俗的一部分,即主張審慎。至於社會上的事,則主張取放任主義,不加乾涉。社會亦如自然物然,有其一定的法則,不是我們要他怎樣,就可以怎樣的。這在現今,已經是很明白的道理。然在現今,仍有許多人的舉動議論,似乎是昧於此理的。那末,他們自以為新,其實思想不免陳舊。像康有為這般被目為陳舊的人,其思想,反有閤於新科學瞭。康有為是頗頑固的,他的世界知識,得之於經驗的或者很多,得之於學問的,實在很少,他的見解,怎會有閤於新科學呢?那隻好說是“真理是具存於天壤的,不論你從哪一方麵去觀察,總可以有所得”的瞭。
說戊戌維新的,總以康、梁並稱。梁啓超,論其魄力的偉大,識力的深沉,都比不上康有為;可是他也有一種長處,那便是疏通知遠。他於學問,其實是無所心得的。卻是他感覺很銳敏,接觸著一種學問,就能去研究;研究瞭,總能有相當的瞭解;而且還能引用來批評現實;說得來無不明白易解,娓娓動聽。他的情感,亦是很熱烈的,還能刺激人,使之興奮,所以他對於中國的政治,可以說其影響實比康有為為大。尤其是《時務報》和《新民叢報》,在當時,真是風靡全國的。後來嚴復寫信給熊純如說“任公筆下,真有魔力”。把從甲午以後到民國,約二十年間,風氣轉變的功罪,都歸之於他。在啓超,真可以當之而無愧。但是你要問我:“梁啓超的政治思想是如何?”那我是迴答不齣來的。因為他自己並無獨到的、固定的政治思想——甚而至於可以說是一切思想,而隻是善於瞭解他人,介紹他人——惟其無獨到,所以不固定;也惟其不固定,所以無獨到瞭。然而他對於實際的影響,其勢力之雄,功績之大,自是不可埋沒。
我們若將先秦的事比況,則康有為的性質,是近於儒傢、陰陽傢的;梁啓超的性質,是近於雜傢、縱橫傢的;嚴復、章炳麟的性質,卻近於道傢和法傢。嚴復譯赫胥黎的《天演論》,譯斯密雅丹的《原富》,譯斯賓塞的《群學肄言》,他對於自然的演變,看得最明白;而也最尊重這種力量,凡事都不主張強為。最注意的,是非銅匠而修理銅盤,在凸齣處打一下,凸齣處沒有平,彆的地方,倒又凹凸不平起來瞭。這是近乎道傢的。他又深知政治和社會不同。“政治不是最好的事”,所以主張現在該有魏武帝、諸葛孔明一流人,纔可以緻治,他的意見,都錶見在民國初年寫給熊純如的若乾封信裏,語重心長,我們現在,每一披覽,還深嘆他切於事實。大抵法傢的長處,就在對於事實觀察的深刻清晰。所以不會濫引一種和現狀不閤的學說來,強欲施行。譬如治病,彆的醫生往往懸想某種治法,可以收某種功效,而對於病人,卻沒有診察精細。法傢是無此弊的,所以這一種人,實為決定政策時所不可少。章炳麟,在近代人物中,也是富於此等性質的。隻看當立憲之論風起雲湧之時,他獨對於代議政體,深緻疑慮,就可以見得瞭。
於此,以我淺薄的見解,頗緻慨於現代的論政者,更無梁啓超、嚴復、章炳麟其人。現代的政治學傢,對於書本上的知識,是比前人進步瞭。單是譯譯書,介紹介紹新學說,那原無所不可,然而他們偏要議論實際的政治,朝聞一說,夕即欲見諸施行。真有“子路有問,未之能行,惟恐有聞”的氣概。然而天下事,有如此容易的麼?聽見一種辦法,書本上說得如何如何好,施行起來,可以有如何如何的效驗,我們照樣施行,就一定可以得這效驗的麼?人不是鐵,學到瞭打鐵的方法來打鐵,隻要你真正學過,是沒有不見效的。因為鐵是無生命的,根本上無甚變化;駕馭那一塊鐵的手段,決不至於不能駕馭這一塊鐵。種樹就難說些瞭,養馬更難說瞭,何況治人呢?且如民治主義,豈不是很好的,然而在中國,要推行民治主義,到底目前的急務,在於限製政府的權力,還在於摧抑豪強。用民政策,從前難道沒人說過,沒人試行過?為什麼不能見效?我們現在要行,我們所行的,和昔人同異如何?聯邦的組織,怎麼不想施之於濛藏,反想施之於內地?要形成政黨,宋朝是最好不過的時代。因為新舊兩黨,一個是代錶國傢所要求於人民的,一個是代錶人民所要求於國傢的。倘使當時的新舊黨,能互認敵黨的主張,使有發錶政見的餘地,加以相當的采納,以節製自己舉動的過度,憲政的規模,早已確立起來瞭。現在人議論宋朝史事的很多,連這都沒有見到,還算能引用學理,以批評史實麼
中國政治思想史/跟大師學國學·精裝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中華書局齣的必是精品,一下買瞭六本,慢慢買齊,哈哈!
評分
☆☆☆☆☆
挺好的,特喜歡
評分
☆☆☆☆☆
活動幫朋友買的,雖然不是1號那種400-300,不過300-200也知足瞭
評分
☆☆☆☆☆
我隻想在活動力度很大的時候買。
評分
☆☆☆☆☆
非常值得購買!劃算、超值件、實用,服務到位!全部五星
評分
☆☆☆☆☆
一套四十冊,除瞭兩本缺貨,其他全都在京東一次買齊瞭。
評分
☆☆☆☆☆
物流速度很快,價格很實惠
評分
☆☆☆☆☆
不錯不錯
評分
☆☆☆☆☆
挺好的,特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