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地理(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中国旅游地理(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程远曲 著
图书标签:
  • 旅游地理
  • 中国旅游
  • 高等职业教育
  • 教材
  • 地理学
  • 旅游规划
  • 地理
  • 十三五规划
  • 职业教育
  • 中国地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092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416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职业学校旅游类专业教材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的编写结构,利用项目教学的模式进行编写,由项目、任务、活动、项目考核框架组成,在简明扼要地介绍旅游地理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突出对中国各个旅游区旅游环境和各旅游亚区的相关游览区(点)的介绍,并引入大量的“知识链接”等课外知识,便于学生全面学习,把握重点。

本教材既适合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使用,也可作为旅行社、旅游景点(区)人员的培训教材,旅游爱好者也可通过此书获取相关的旅游地理知识,同时也是旅游管理工作者理想的自学读物。


作者简介

程远曲,山西晋中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目录

项目一 旅游地理学及其基本理论…………………… 1

任务1 旅游地理学概述 ……………………………………………………… 3

任务2 中国旅游地理学概述 ………………………………………………… 5

项目二 中国旅游资源概述………………………… 10

任务1 中国自然旅游资源 …………………………………………………… 12

活动1 地貌景观旅游资源 ………………………………………………… 12

活动2 水域风光旅游资源 ………………………………………………… 17

活动3 气候气象旅游资源 ………………………………………………… 21

活动4 生物景观旅游资源 ………………………………………………… 25

活动5 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 ……………………………………………… 27

任务2 中国人文旅游资源 …………………………………………………… 28

活动1 城市、建筑与工程类旅游资源 …………………………………… 29

活动2 古典园林旅游资源 ………………………………………………… 33

活动3 宗教与古代陵墓类旅游资源 ……………………………………… 37

活动4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 42

活动5 文学艺术旅游资源 ………………………………………………… 48

活动6 红色旅游资源 ……………………………………………………… 52

活动7 工农业旅游资源 …………………………………………………… 54

活动8 其他人文旅游资源 ………………………………………………… 58

任务3 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 62

项目三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 66

任务1 旅游区划概述 ………………………………………………………… 68

任务2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简介 ……………………………………………… 70

项目四 京都名胜古今风貌中央旅游区…………… 73

任务1 区域旅游特色 ………………………………………………………… 76

任务2 旅游亚区及主要旅游区点 …………………………………………… 78

活动1 北京旅游亚区 ……………………………………………………… 78

活动2 天津旅游亚区 ……………………………………………………… 87

活动3 河北旅游亚区 ……………………………………………………… 90

项目五 林海雪原关东文化东北旅游区…………… 97

任务1 区域旅游特色 ………………………………………………………… 99

任务2 旅游亚区及主要旅游区点 ………………………………………… 100

活动1 黑龙江旅游亚区 …………………………………………………… 100

活动2 吉林旅游亚区 ……………………………………………………… 105

活动3 辽宁旅游亚区 ……………………………………………………… 110

项目六 丝绸古迹边塞风情西北旅游区…………… 117

任务1 区域旅游特色 ……………………………………………………… 119

任务2 旅游亚区及主要旅游区点 ………………………………………… 120

活动1 甘肃旅游亚区 ……………………………………………………… 120

活动2 宁夏旅游亚区 ……………………………………………………… 126

活动3 新疆旅游亚区 ……………………………………………………… 131

活动4 内蒙古旅游亚区 …………………………………………………… 137

项目七 民族摇篮黄河风情黄河中下游旅游区…… 141

任务1 区域旅游特色 ……………………………………………………… 143

任务2 旅游亚区及主要旅游区点 ………………………………………… 145

活动1 陕西旅游亚区 ……………………………………………………… 145

活动2 山西旅游亚区 ……………………………………………………… 152

活动3 河南旅游亚区 ……………………………………………………… 165

活动4 山东旅游亚区 ……………………………………………………… 173

项目八 岩溶山水民族风情西南旅游区…………… 181

任务1 区域旅游特色 ……………………………………………………… 183


2 旅游亚区及主要旅游区点 ………………………………………… 185

活动1 云南旅游亚区 ……………………………………………………… 185

活动2 广西旅游亚区 ……………………………………………………… 190

活动3 贵州旅游亚区 ……………………………………………………… 195

项目九 大浪淘沙巴楚文化长江中上游旅游区…… 201

任务1 区域旅游特色 ……………………………………………………… 203

任务2 旅游亚区及主要旅游区点 ………………………………………… 204

活动1 四川旅游亚区 ……………………………………………………… 204

活动2 重庆旅游亚区 ……………………………………………………… 211

活动3 湖北旅游亚区 ……………………………………………………… 216

活动4 湖南旅游亚区 ……………………………………………………… 223

项目十 江南水乡吴越文化长江下游旅游区……… 230

任务1 区域旅游特色 ……………………………………………………… 232

任务2 旅游亚区及主要旅游区点 ………………………………………… 233

活动1 江西旅游亚区 ……………………………………………………… 233

活动2 安徽旅游亚区 ……………………………………………………… 238

活动3 江苏旅游亚区 ……………………………………………………… 244

活动4 上海旅游亚区 ……………………………………………………… 252

活动5 浙江旅游亚区 ……………………………………………………… 257

项目十一 南国风物闽粤文化岭南旅游区………… 268

任务1 区域旅游特色 ……………………………………………………… 270

任务2 旅游亚区及主要旅游区点 ………………………………………… 271

活动1 福建旅游亚区 ……………………………………………………… 271

活动2 广东旅游亚区 ……………………………………………………… 278

活动3 海南旅游亚区 ……………………………………………………… 284

中国旅游地理

项目十二 世界屋脊雪域藏乡青藏旅游区………… 291

任务1 区域旅游特色 ……………………………………………………… 293

任务2 旅游亚区及主要旅游区点 ………………………………………… 295

活动1 青海旅游亚区 ……………………………………………………… 295

活动2 西藏旅游亚区 ……………………………………………………… 300

项目十三 现代都市中西文化港澳台旅游区……… 308

任务1 区域旅游特色 ……………………………………………………… 310

活动1 香港旅游亚区 ……………………………………………………… 310

活动2 澳门旅游亚区 ……………………………………………………… 315

活动3 台湾旅游亚区 ……………………………………………………… 318

附录…………………………………………………… 326

附录一 中国世界遗产名录………………………………………………… 326

附录二 首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名单(306个)……………………… 328

附录三 中国5A级景区景点名录 ………………………………………… 332

参考文献……………………………………………… 335


精彩书摘

一、旅游地理学的历史

虽然人类的旅游活动由来已久,地理学的历史也极其悠久,但作为一门学科,旅游地理学的历史却非常短暂,它是顺应现代旅游专业的需要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现代旅游地理学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1930年美国学者麦克默里在《地理评论》上发表《娱乐活动与土地利用关系》一文,被认为是旅游地理学的开山之作,标志着现代旅游地理学的诞生。1976年在第23届国际地理大会上成立了旅游地理专业组,旅游地理学正式成为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现代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旅游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初创、发展和深化三个阶段。中国旅游地理进入系统研究的标志是197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旅游地理学科研究组,对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旅游地理学的概念

旅游地理学(geography of tourism)是运用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的旅行游览、疗养娱乐活动与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关规律的科学,是将旅游学和地理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学科。国际上又称为休闲和旅游地理学、游憩地理学、闲暇地理学、观光地理学等,属于人文地理学的范畴,是介于地理学与旅游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同时旅游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社会、经济、历史、地理、宗教、建筑、园林、环境、生态、民俗和美学等都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它又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研究旅游地理学的目的是促进旅游业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为人们能够合理地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前言/序言

本教材是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为指导精神,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结合编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并借鉴同类优秀教材,为高职高专旅游类相关专业学生编写的。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将重点放在中国这个特定区域的旅游地理研究对象上,从高职高专教学的特点出发,特别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并力图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改变传统教材的编写结构,利用项目教学的模式进行编写 由项目、任务、活动、项目考核框架组成,在简明扼要地介绍旅游地理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突出对中国各个旅游区旅游环境和各旅游亚区的相关游览区(点)的介绍;并引入大量的“知识链接”等课外知识,便于学生全面学习,把握重点。

(2)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以实用性知识为主,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力求深浅适度、通俗易懂。精选大量图片,并用表格的形式加以展现,内容翔实,力求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直观的认知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讨论设计贴近实际,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针对学生从业特点,书中的生僻字都标注了拼音,力图夯实未来从事旅游工作的学生的业务能力。

(3)时代性强 书中包括中国各旅游地区的旅游发展概况,各省(市、自治区)旅游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和各地区政府官方网站的内容,同时加入了大量红色旅游资源、工农业旅游资源、现代都市风貌、博物馆、纪念地、主题公园等现代旅游流行元素,采用最新的数据资料,突出现代旅游的特点,时代性强。本教材旨在使学生掌握旅游从业者必备的中国旅游地理基础知识、技能,树立空间地域意识,形成旅游的综合动态思维,从而全面认识中国旅游的国情,为今后从事旅游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教材既可作为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旅行社、旅游景点(区)人员的培训教材,旅游爱好者也可通过此书获取相关的旅游知识,同时也是旅游管理工作者理想的自学读物。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从以下网站引用了大量相关数据和资料,有百度百科、互动百科、欣欣旅游网、米胖旅游网、酷讯旅游网、新华网、中国网等,在此向这些网站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在编写过程中,有很多同仁如叶志良、李晓宏、刘平、张沁、韩建荣等提供了大量的摄影图片,同时编者还借鉴和采纳了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由于编者水平和经验所限,书中难免存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16年5月



中国旅游地理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系统阐述中国旅游地理概貌的学术专著,旨在为旅游管理、地理学、城乡规划等相关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一本全面、深入的教材。全书以地理学原理为指导,结合旅游发展的现实需求,从宏观到微观,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从区域特色到发展策略,全面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旅游大国的地理格局及其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第一部分:中国旅游地理学基础 本部分奠定了全书的理论基础,为理解后续的中国旅游地理内容提供了必要的知识框架。 第一章 旅游地理学导论 1.1 旅游地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深入解析旅游地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的性质,界定其研究范畴,包括旅游活动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结构及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阐述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认识和解释旅游现象的空间规律,为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旅游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旅游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2 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介绍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经典理论,如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旅游吸引力与可达性理论等,并分析这些理论在中国旅游地理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探讨旅游地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法、统计分析法、GIS空间分析法、遥感技术应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等,强调其在数据采集、信息处理和结论得出中的重要作用。 1.3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梳理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历程,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地理学研究提出的新课题和新挑战。 分析当前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旅游目的地空间行为、旅游与城乡互动、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文化旅游空间研究等。 展望中国旅游地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旅游经济学、社会学、环境学)、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旅游空间分析、关注旅游发展中的新业态(如智慧旅游、乡村旅游、康养旅游)及其空间特征等。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与旅游资源 2.1 中国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及其旅游意义 系统描述中国宏观地貌格局,如“三级阶梯”的形成与分布,分析高原、山地、盆地、平原、丘陵等不同地貌单元的地质构造、形成过程及其独特的地貌景观。 重点阐述各类地貌单元所孕育的旅游资源,例如,高原的雄浑壮阔(青藏高原)、山地的秀丽多姿(黄山、张家界)、喀斯特地貌的奇幻瑰丽(桂林、云南)、海岸地貌的迷人风光(海南、山东半岛)等,分析其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基础。 2.2 中国气候要素及其对旅游活动的影响 分析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阐述气温、降水、光照、风等主要气候要素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分布规律及其与旅游活动的关系。 探讨气候对旅游活动季节性、旅游产品开发(如滑雪、避暑、温泉)、旅游舒适度以及旅游安全等方面的影响,提出气候资源最优利用的建议。 分析气候变化对中国旅游业可能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如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旅游季节的变化等。 2.3 中国水文特征及其旅游资源价值 介绍中国主要河流(长江、黄河、珠江等)的分布、水系特征、水文规律及其在旅游中的作用,如水上游览、滨水景观、水力发电景观等。 分析湖泊、水库、湿地等水体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潜力,例如,淡水湖泊的观光休闲(太湖、西湖)、内陆咸水湖的特色景观(青海湖、纳木错)、湿地的生态旅游价值(鄱阳湖、洞庭湖)。 探讨海洋水文特征(洋流、潮汐、海岸带)及其对滨海旅游、海岛旅游、海洋旅游开发的影响。 2.4 中国土壤与植被分布及其旅游吸引力 分析中国土壤类型、分布及其与农业景观、乡村旅游的关系。 系统介绍中国森林、草原、荒漠等主要植被带的分布特征、优势物种及其生态旅游价值,如原始森林的探险旅游、草原的牧业风情、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观赏。 探讨珍稀植物、特色植物景观(如花卉、枫叶)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潜力。 2.5 中国生物多样性与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旅游开发 概述中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重点介绍具有代表性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分布区域(如大熊猫、东北虎、金丝猴等)。 分析野生动植物资源在生态旅游、科普旅游、观鸟、摄影等旅游产品开发中的应用,强调保护与利用并重。 探讨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并开展可持续旅游方面的作用。 第二部分:中国区域旅游地理 本部分将中国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地理区域,详细分析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开发现状、空间结构特点及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第三章 华北旅游地理 3.1 区域概况与旅游资源特色 界定华北旅游地理区域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部分)等省区。 分析区域内地形地貌(燕山、太行山、黄土高原)、气候(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水文(海河水系)等自然地理要素对旅游资源形成的贡献。 重点介绍华北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明十三陵、平遥古城、殷墟、避暑山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地理空间分布,以及工业遗存、草原风光、冰雪资源等特色旅游资源。 3.2 主要旅游目的地与空间结构 分析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旅游城市的集聚效应与旅游吸引力。 探讨天津的港口城市特色、近代历史建筑、海滨旅游资源。 分析河北省丰富的长城遗迹、皇家园林、佛教名山(五台山)及其旅游开发模式。 梳理山西省晋商文化、古建筑群、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的旅游开发现状。 研究内蒙古草原旅游、民族风情旅游、荒漠旅游的空间分布与产品组合。 分析华北地区旅游发展的空间联系,如京津冀旅游一体化、旅游线路的构建与优化。 3.3 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分析华北地区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环境污染、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压力、旅游产品同质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提出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体验旅游、冬季旅游、研学旅游等方向,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动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第四章 东北旅游地理 4.1 区域概况与旅游资源特色 界定东北旅游地理区域范围,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 分析区域内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冬季漫长严寒)、地形地貌(长白山、小兴安岭、松嫩平原)、水文(黑龙江、松花江)等自然条件。 重点介绍东北地区的冰雪资源(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长白山滑雪)、森林生态旅游资源(长白山国家公园、大小兴安岭)、关东文化(历史遗迹、民俗风情)、红色旅游资源(抗日战争遗址)、地质遗迹(火山湖)等。 4.2 主要旅游目的地与空间结构 分析哈尔滨作为冰雪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影响力与产品创新。 探讨长白山地区作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自然观光、生态探险、养生度假旅游开发。 梳理吉林省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如雾凇、温泉、朝鲜族民俗。 分析辽宁省的滨海旅游(大连)、历史文化旅游(沈阳故宫)、工业旅游。 研究东北地区旅游线路的组合,如冰雪穿越线、生态环线、历史文化寻踪线。 4.3 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分析东北地区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冬季旅游依赖性强、夏季旅游产品相对单一、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旅游营销推广不足等问题。 提出发展四季旅游,拓展夏季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品质,加强旅游品牌建设,推动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深度融合的对策。 第五章 华东旅游地理 5.1 区域概况与旅游资源特色 界定华东旅游地理区域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部分)等省市。 分析区域内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东南丘陵、沿海平原、黄山、武夷山)、湿润的季风气候、密集的江河湖海(长江、钱塘江、太湖、西湖、东海、黄海)等自然地理条件。 重点介绍华东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江南水乡古镇、徽州古村落、福建土楼、孔庙、名人故居)、自然风光(黄山、武夷山、泰山)、海滨度假资源(青岛、厦门、舟山)、宗教文化(普陀山、九华山)、以及现代都市旅游(上海、南京)。 5.2 主要旅游目的地与空间结构 分析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时尚、商业、文化旅游吸引力。 探讨江苏省“水乡古镇+现代都市”的旅游模式,如苏州、无锡、南京。 研究浙江省的“山水人文+海岛度假”旅游特色,如杭州、西湖、千岛湖、普陀山、舟山。 梳理安徽省的黄山、九华山、宏村、西递等世界遗产地及周边乡村旅游。 分析福建省的武夷山、土楼、厦门鼓浪屿、泉州海上丝绸之路遗迹等旅游资源。 探讨江西省的庐山、井冈山、景德镇、三清山等旅游目的地。 分析山东省的泰山、青岛、曲阜等旅游资源。 研究华东地区旅游流的空间走向、旅游线路的连接与整合,如长三角旅游圈。 5.3 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分析华东地区旅游发展中存在的旅游产品结构性过剩、高端旅游产品供给不足、旅游交通便利性需进一步提升、区域间旅游产品差异化有待加强等问题。 提出发展文化创意旅游、康养旅游、夜间旅游、会展旅游,推动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实现旅游产品的高端化、品牌化发展。 第六章 中南旅游地理 6.1 区域概况与旅游资源特色 界定中南旅游地理区域范围,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 分析区域内多样的地形地貌(秦岭、大别山、南岭、武陵山、云贵高原边缘、海南岛)、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水文(长江中下游、珠江水系)等自然条件。 重点介绍中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如河南的古都文化、湖北的荆楚文化、湖南的湘楚文化、广东的岭南文化、广西的少数民族文化)、自然风光(如张家界、桂林山水、三峡、海南热带风光、海南黎苗风情)、宗教文化(如五台山、九华山)、红色旅游资源、以及现代都市旅游(如广州、深圳)。 6.2 主要旅游目的地与空间结构 分析河南的“历史文化+中原文化”旅游模式,如郑州、洛阳、开封。 探讨湖北的“山水人文+长江三峡”旅游特色,如武汉、宜昌、恩施。 梳理湖南的“自然风光+湖湘文化”旅游开发,如长沙、张家界、湘西。 研究广东的“现代都市+岭南文化+滨海度假”旅游优势,如广州、深圳、珠海、汕头。 分析广西的“山水喀斯特+民族风情”旅游亮点,如桂林、南宁、北海。 探讨海南岛作为国际旅游岛的热带风情、滨海度假、康养旅游开发。 研究中南地区旅游流的空间联系,如“黄金旅游线”的构建。 6.3 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分析中南地区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旅游产品同质化、生态环境保护压力、部分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 提出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推动区域旅游合作,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 第七章 西南旅游地理 7.1 区域概况与旅游资源特色 界定西南旅游地理区域范围,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区。 分析区域内独特的地形地貌(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多样的气候类型(高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文(长江、澜沧江、怒江源头)等自然地理条件。 重点介绍西南地区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世界自然遗产(如九寨沟、黄龙、三江并流、喀斯特地貌、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文化遗产(如丽江古城、平遥古城、拉萨)、民族风情(如藏族、纳西族、白族、苗族、彝族等)、宗教文化(如藏传佛教、佛教寺庙)、以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7.2 主要旅游目的地与空间结构 分析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的“天府之国”文化旅游吸引力,如成都、都江堰、乐山大佛、峨眉山。 探讨九寨沟、黄龙、稻城亚丁等自然风光旅游目的地。 研究云南省“彩云之南”的多样化旅游产品,如丽江、大理、西双版纳、香格里拉。 分析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奇观、民族文化、红色旅游资源,如黄果树瀑布、荔波、梵净山。 探讨西藏作为世界屋脊的独特宗教文化、自然风光、高原探险旅游,如拉萨、珠峰。 研究重庆的“山城+江城”都市旅游,如长江三峡、洪崖洞。 分析西南地区旅游流的复杂性与多向性,以及区域旅游合作的潜力。 7.3 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分析西南地区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旅游产品同质化、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部分地区旅游开发过度、文化传承与保护挑战等问题。 提出发展高端生态旅游、文化深度体验旅游、民族特色旅游、康养旅游、边境旅游,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保护珍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推动旅游可持续发展。 第八章 西北旅游地理 8.1 区域概况与旅游资源特色 界定西北旅游地理区域范围,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 分析区域内干旱、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广阔的沙漠、戈壁、草原、高原、山地等独特的地貌,以及重要的内流河(如塔里木河、额济纳河)等自然地理特征。 重点介绍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如丝绸之路遗址、兵马俑、莫高窟、敦煌壁画、青海湖)、自然风光(如沙漠、戈壁、雪山、草原、湖泊)、民族风情(如维吾尔族、藏族、回族、哈萨克族)、地质遗迹(如雅丹地貌)、以及矿产旅游资源。 8.2 主要旅游目的地与空间结构 分析陕西省“丝路起点+历史古都”的旅游特色,如西安、延安。 探讨甘肃省“河西走廊+丝路文化”的旅游线路,如敦煌、嘉峪关、张掖。 研究宁夏的“葡萄酒文化+沙漠风情+回族文化”旅游,如银川、沙坡头。 分析青海省的“高原湖泊+雪山+藏传佛教”旅游,如青海湖、塔尔寺。 探讨新疆的“大漠风光+民族风情+丝路遗迹”旅游,如乌鲁木齐、喀什、吐鲁番、伊犁。 研究西北地区旅游流以丝绸之路为主干线,形成东西向的旅游带。 8.3 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分析西北地区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交通不便、气候条件限制、旅游产品开发相对单一、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区域间旅游发展差距较大等问题。 提出大力发展丝绸之路文化旅游,拓展沙漠、探险、民俗、宗教等旅游产品,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融合发展,提升旅游品牌形象。 第三部分:中国旅游地理发展与规划 本部分将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中国旅游地理的发展规律、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规划策略。 第九章 中国旅游发展的地理动力与空间格局 9.1 旅游吸引力要素的地理分布特征 分析中国旅游吸引力要素(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特色活动、基础设施等)的地理分布规律,解释其空间集聚与分散的原因。 探讨吸引力要素的空间层级与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旅游流产生的影响。 9.2 旅游可达性与交通网络的地理效应 分析中国交通基础设施(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的空间格局及其对旅游可达性的影响。 探讨交通网络的区位优势、节点效应、轴带效应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流组织中的作用。 分析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及其对旅游体验和旅游成本的影响。 9.3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化与影响因素 研究旅游目的地内部的空间结构,包括核心区、外围区、发展区等的形成与演变。 分析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政策导向、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等因素对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影响。 探讨旅游地产、旅游综合体等新型旅游空间形态的出现及其地理特征。 9.4 中国旅游空间格局的区域差异与耦合关系 分析中国旅游资源开发程度、旅游市场规模、旅游产品结构等方面的区域差异。 探讨不同旅游区域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如客源地的输送、旅游线路的连接、旅游信息的传播。 研究旅游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以及旅游发展可能带来的溢出效应和负面影响。 第十章 中国旅游业的地理影响与可持续发展 10.1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地理的影响 分析旅游业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变化、城乡空间格局重塑、对外开放水平提升等方面的影响。 探讨旅游业的经济带动效应,如对相关产业(交通、住宿、餐饮、零售、文化创意等)的拉动作用。 研究旅游业发展可能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城市扩张、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等问题。 10.2 旅游业对社会文化地理的影响 分析旅游业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社会结构、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 探讨旅游业在促进文化交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认同感方面的作用。 研究旅游活动可能带来的文化冲突、传统文化商业化、社会秩序改变等问题。 10.3 旅游业对生态环境地理的影响 分析旅游活动对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大气环境等方面可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探讨旅游业在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教育方面的潜力。 研究旅游业发展引起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景观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 10.4 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地理策略 提出基于地理学原理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理念,强调旅游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文化尊重、社区参与。 探讨区域旅游发展的差异化和特色化策略,避免同质化竞争。 研究如何利用地理信息技术(GIS)、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加强旅游资源监测与环境管理。 提出旅游规划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促进旅游业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第十一章 中国旅游地理研究的未来展望 11.1 新技术在旅游地理学中的应用 展望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在旅游信息采集、市场分析、产品设计、游客体验、旅游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探讨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提升旅游地理研究的精度和深度。 11.2 交叉学科融合与新兴旅游地理研究方向 展望旅游地理学与城市规划、乡村振兴、文化创意、健康养生、智慧旅游、全域旅游等学科领域的交叉与融合。 提出新兴的旅游地理研究方向,如旅游与气候变化、旅游与减贫、旅游与社区发展、旅游与地缘政治、旅游的全球化与在地化等。 11.3 提升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国际影响 分析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发展现状与不足。 提出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国际化传播,提升中国在国际旅游地理学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鼓励运用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全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践的广度,图文并茂,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深入了解中国旅游地理的窗口。它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相关专业师生的理想教材,也是从事旅游规划、旅游管理、区域发展以及对中国旅游地理感兴趣的各界人士的宝贵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非常贴合我们当前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那就是培养“上手快、能解决问题”的应用型人才。我翻阅了其中关于旅游信息技术应用的章节介绍,印象深刻的是,它似乎没有将信息技术(如GIS、大数据分析)视为一个孤立的科目,而是将其紧密地融入到旅游规划、市场预测乃至危机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进行讲解。这对于我们学习如何利用现代工具来优化旅游产品和服务至关重要。此外,教材中大量的图表和地图绘制质量极高,清晰度、色彩的搭配都非常专业,这在学习空间分布和区域联系时,起到了无可替代的直观辅助作用。与其说是读一本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基于地理视角的系统化认知构建之旅,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我们对国家地理格局的宏观把握能力。

评分

拿到这本厚厚的教材时,我首先被它详尽的内容所震撼。内页的排版设计得很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合理,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大量专业术语的解释都非常到位,力求让非地理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迅速理解复杂的概念。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旅游市场细分的那一章,感觉作者在分析当前国内旅游消费升级的趋势时,引用了非常新鲜的数据和前沿的研究成果,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生命力很强,没有陷入那种老旧教材的窠臼。它似乎不仅仅是在“教”知识,更是在“启发”我们如何去思考未来的旅游业态。比如,在探讨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时,它似乎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几个成功的跨省合作案例,分析了成功的关键要素和潜在的风险点。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和代入感,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探究每一个章节的奥秘。

评分

作为一名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我非常欣赏这本书的宏大叙事和细致入微的分析相结合的笔法。它没有局限于传统行政区划来划分旅游区域,而是采用了更具功能性和市场导向的旅游地理单元进行探讨,这体现了编写团队对当代旅游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特别是对新兴旅游业态,比如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等,是否有所涉猎并从地理区位优势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这一点非常关键。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标准化的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并辅以实际的评分案例,那就太完美了。这本书整体上给人一种扎实、可靠、前瞻性的感觉,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只是知识的堆砌,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让读者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审视和规划中国广袤的旅游资源。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直观感受是,它的学术严谨性和职业教育的实用性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我曾在其他地方翻阅过一些旅游地理书籍,但很多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满了晦涩难懂的公式和理论推导,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又过于偏向旅游实务操作,缺乏深厚的地理学支撑。而这本书似乎找到了一个黄金分割点。从装帧来看,它采用了便于长期使用的精装或者高品质胶装,可以看出出版方对其定位的重视。我个人对书中关于生态旅游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章节尤其感兴趣,期待它能提供一套成熟的评估体系或操作流程,毕竟在当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大背景下,如何平衡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是每一个旅游从业者必须面对的难题。如果书中能结合最新的政策导向,给出具体的行业解决方案,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份实用的行动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蓝白相间的色调,给人一种沉稳、专业的印象。拿到手里,能明显感觉到纸张的质量不错,厚实而又不失韧性,翻阅起来手感很舒服。初翻几页,发现目录结构非常清晰,脉络分明,从宏观的中国旅游资源分布概况,到具体的区域特色和产业发展趋势,层层递进,逻辑性很强。我个人对地理和旅游的交叉领域很感兴趣,这本书的编排方式似乎很对我的胃口,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景点,而是试图从地理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去剖析旅游现象背后的成因。比如,关于地形地貌对旅游吸引力的影响,书中似乎花了相当大的篇幅进行论述,这对于理解我国多样的自然景观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进行可持续的旅游开发,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作为一本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它在内容的选择上显然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很可能包含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指导,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未来能投身于旅游管理或规划行业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加分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