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2016年第3期 总第224期)

随笔(2016年第3期 总第224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麦婵,海帆 编
图书标签:
  • 随笔
  • 文学
  • 散文
  • 期刊
  • 2016年
  • 第3期
  • 总第224期
  • 文化
  • 思想
  • 杂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ISBN:97710007900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646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随笔(2016年第3期 总第224期)》的主要内容包括:史料与史料学、一个农民的外调——乡村档案之五、“学阀”顾颉刚(外一篇)、赌文化和骰子人生、美国文明的基因和隐形的存在(外一篇),等等。

目录

史料与史料学
一个农民的外调——乡村档案之五
“学阀”顾颉刚(外一篇)
赌文化和骰子人生
美国文明的基因
隐形的存在(外一篇)
娱乐(外一篇)
娱乐的代价
历史报应规律
视力是荒诞的
九十多年前的空谷足音——重温卢那察尔斯基关于《处女地》的论述
郑成功与潮州的渊源
姚广孝神话
脑筋急转弯(二题)
左翼文人的“党性”谱系
走近贾植芳先生
薪尽火传,哲人未萎——怀念李长之先生
刊名题签 茅盾
封面、封二、封三名家名作之三:宋人花鸟《琼花翠禽图》、《红果绿鹎图》、《栀子蝴蝶图》
王明明《幽居唐马焦花小院》2000年

精彩书摘

  《随笔(2016年第3期 总第224期)》:
  四、赌博与投机
  在今天的中国,一些人不再相信惩恶扬善的信仰秩序和善恶报应的自然规则,许多人按有奶便是娘、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原则生活。他们以今天所有的一点本钱赌未来极不确定的满足生活,年轻女子给权贵豪富当情妇、当小三便是这样的一种人生赌博。而她们当中,比较“谨慎”的,则又会在“赌”之外寻求能为机遇提供某种确定性的“担保”,如许诺或保证。2015年7月24日网易新闻有一篇《揭贪官如何讨好情妇:向党和菩萨保证娶其为妻》的综合报道就说到了这个。如果说婚姻能为一个女子的未来提供确定性的话,那么,包情妇的官员向情妇所做的婚姻许诺便是为了给这个女子的未来提供某种确定性的因素。这女子知道,男子这个许诺很可能是虚伪无效的,男子也清楚女子怎么想,所以,他向“党”和“菩萨”保证,为的是在女子心里增加自己许诺的确定性。在这两个人之间,“党”和“菩萨”被看成是能够出具确定性担保的外在力量,也就是所谓的“信仰”。但在绝大多数人眼里,那只是极其愚蠢可笑、自欺欺人的伪信仰。
  在今天一些人的生活里,已基本没有一种被普遍公认的,可以为生活中偶然发生提供某种确定性的信念、信仰或价值体系。自从文艺复兴之后,人们就已经认识到机遇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像帕斯卡和马基雅维里这样的思想家都关注过机遇的问题。随着人们对机会、运气、偶然性、不确定性、不可预知性有了更多的认识,他们对商业、政治、军事,乃至文化艺术和时尚等等的随机性、复杂性和风险也有了许多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但是,机会、运气也好,偶然性、不确定性也罢,带出来的都是人的自主性与可能性的问题,否则就会成为消极无为的宿命论、命定论或玩世不恭、愤世嫉俗的犬儒主义。
  传统的对赌博(不包括消遣娱乐的赌博游戏)和赌徒(不包括对棋类、牌戏的爱好者或偶尔去赌城度周末的人们)的负面评价,、大多与赌博的消极无为和追求不劳而获、暴发横财有关。例如,赌博鼓励人们愈来愈相信运气,而不相信通过理性设计去筹划和做事业;赌博使赌徒深信不劳而获,只要甘冒风险便能太赚一笔;赌博更是鼓励投机心理,而非正常消费及投资。这样的批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适用于当今中国的股市,这样的股市已经屡屡被人们称作为赌场。在这个赌场里,许多行为都是“赌博”,而不是“投资”,当然,在这二者之间,还有一个性质比较暖昧的“投机”。
  罗马尼亚裔美国经济学教授鲁汶·布雷勒(Reuven Brenner)在《赌博与投机:关于人的某些决定的理论,历史和未来》一书里把赌博放在人性(人有冒险和求刺激的本能)和社会结构(产生、允许、反对、禁止赌博的理由或措施等等)的复杂交织地带来加以考察。他考察了赌博的历史,尤其是历史上禁止和发行彩票的具体事例,并将赌博与投机和投资做了区别。
  ……
《随笔》(2016年第3期 总第224期) 《随笔》2016年第3期,亦即总第224期,是一本汇集了丰富思想和深刻洞察的综合性文学期刊。本期杂志继续秉承其一贯的风格,精选了一系列高质量的随笔、评论、散文以及一些跨领域的思考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度阅读和独立思考的空间。 本期《随笔》的选稿标准依旧严谨,力求在题材的广度和内容的深度上都达到一定的高度。读者将在其中看到作者们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解读,对人生哲理的温情阐释,以及对艺术文化的多元审视。每一篇文章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智慧,力图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引发读者的共鸣与反思。 在文学性方面,本期杂志依然保持着高水准。无论是叙事的流畅性、语言的精炼性,还是情感的真挚性,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们用各自独特的语言风格,描绘出形形色色的人物,描摹出五彩斑斓的世界,抒发出或激昂或婉约的心绪。这些文字不仅具有艺术的美感,更承载着作者们对生活、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除了纯粹的文学创作,《随笔》本期还特别关注了文化与思想的碰撞。一些评论文章深入探讨了当前文化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例如网络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新媒体时代下的阅读方式变革等。这些文章不回避争议,不流于表面,而是试图从更宏观的视角,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为读者提供更具启发性的思考。 此外,本期杂志还收录了一些具有人文关怀的散文作品。作者们将目光投向普通人的生活,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记录他们的平凡瞬间。这些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触动人心的力量,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生活的温度和人性的光辉。 《随笔》(2016年第3期 总第224期)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读物。它不追求一时的轰动,但求思想的沉淀和价值的传递。无论是对文学爱好者,还是对社会文化现象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食粮。它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不同的声音得以汇聚,让深刻的思考得以交流,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提升。 (本简介旨在描述《随笔》(2016年第3期 总第224期)的整体内容风格和价值取向,并非对具体文章内容的详尽介绍。)

用户评价

评分

今年的《随笔》三月刊,依旧是那么熟悉又充满惊喜。翻开扉页,熟悉的排版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要沉浸其中,细细品味。这一期的主题虽然没有明确标示,但从零星的标题和作者名字中,已经能感受到那种深邃的思想碰撞和人文关怀。我尤其期待那些长期关注社会热点、历史事件的深度评论文章,它们总是能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引人深思。同时,那些散落在期刊中的个人随笔,也总是能触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那些或细腻、或幽默、或充满智慧的文字,就像一位老友在耳边娓娓道来,让你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共鸣。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作者在思想的海洋中扬帆远航留下的轨迹,我作为读者,只是有幸跟随其后,感受那份探索的勇气和抵达的智慧。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知道,这次的《随笔》又能带给我怎样的精神盛宴。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随笔》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阅读愉悦。我尤其偏爱那些带有个人印记和独特视角的文章,它们没有生硬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比如,一些关于读书心得的分享,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书中的观点,更是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悟,将书中的智慧内化为自己的思考,这种分享方式非常接地气,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另外,一些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评论,也让我看到了不同于主流媒体的另一种声音,它们更加冷静、更加理性,也更加引人深思。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让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刊物,它就像一位博学的智者,用低语告诉你关于世界和人生的种种可能。

评分

作为《随笔》的忠实读者,我总是在期待着每一期的到来,而2016年的这期,似乎比往常更让我感到兴奋。从封面上就能感受到一种沉淀已久的文化气息,没有哗众取宠的色彩,只有一种踏实的回归。我喜欢阅读那些能够引发我自身思考的文章,它们不一定观点激进,但一定能够触及思想的内核。或许是关于当下社会某种现象的深刻剖析,或许是对历史某段时期别具一格的回顾,又或者是对某种人生哲学的细腻阐释。这些文字,就像在我的脑海中播下种子,然后在日后的生活中慢慢发芽,开出属于我自己的理解之花。而那些篇幅不长,却饱含深情的散文,更是我心灵的憩息地,它们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着最动人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生命的韧性。

评分

翻阅这本《随笔》(2016年第3期),仿佛置身于一个思想的万花筒。每一篇文章都像是独立的一扇窗,透过它,你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听到不同的声音。那些评论性的文章,逻辑严谨,观点鲜明,常常能让你在阅读后,对某个一直以来模糊不清的问题豁然开朗。作者们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在字里行间展露无遗,让人由衷赞叹。而那些更具个人色彩的篇章,则像是散落在路边的珍珠,不经意间就能闪耀出动人的光芒。它们或许是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捕捉,或许是对生命感悟的独白,亦或是对过往岁月的温柔回溯。读来既有智识上的启发,又有情感上的慰藉,仿佛与作者一同经历了一段旅程,分享了他们的思考和情感。我尤其欣赏这种多元化的风格,它让《随笔》不仅仅是一本刊物,更像是一个汇聚了不同灵魂的思想交流平台。

评分

这次的《随笔》,真的像是给我带来了一场久违的精神洗礼。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篇对于当下社会问题的探讨,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独特,而且论证过程逻辑清晰,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度和广度。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观点,思考作者是如何将复杂的社会现象抽丝剥茧,展现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的。除了这些宏大的议题,也有一些作者笔下的生活片段,虽然平凡,却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它们让我看到了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美好,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这样的期刊,就像是在我沉寂的心灵深处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我不断地反思和成长。

评分

不错

评分

评分

评分

凑单用的啦!!!

评分

凑单用的啦!!!

评分

评分

评分

凑单用的啦!!!

评分

凑单用的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