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2016年第3期 總第224期)

隨筆(2016年第3期 總第224期)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麥嬋,海帆 編
圖書標籤:
  • 隨筆
  • 文學
  • 散文
  • 期刊
  • 2016年
  • 第3期
  • 總第224期
  • 文化
  • 思想
  • 雜文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花城齣版社
ISBN:9771000790000
版次:1
商品編碼:11976464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隨筆(2016年第3期 總第224期)》的主要內容包括:史料與史料學、一個農民的外調——鄉村檔案之五、“學閥”顧頡剛(外一篇)、賭文化和骰子人生、美國文明的基因和隱形的存在(外一篇),等等。

目錄

史料與史料學
一個農民的外調——鄉村檔案之五
“學閥”顧頡剛(外一篇)
賭文化和骰子人生
美國文明的基因
隱形的存在(外一篇)
娛樂(外一篇)
娛樂的代價
曆史報應規律
視力是荒誕的
九十多年前的空榖足音——重溫盧那察爾斯基關於《處女地》的論述
鄭成功與潮州的淵源
姚廣孝神話
腦筋急轉彎(二題)
左翼文人的“黨性”譜係
走近賈植芳先生
薪盡火傳,哲人未萎——懷念李長之先生
刊名題簽 茅盾
封麵、封二、封三名傢名作之三:宋人花鳥《瓊花翠禽圖》、《紅果綠鵯圖》、《梔子蝴蝶圖》
王明明《幽居唐馬焦花小院》2000年

精彩書摘

  《隨筆(2016年第3期 總第224期)》:
  四、賭博與投機
  在今天的中國,一些人不再相信懲惡揚善的信仰秩序和善惡報應的自然規則,許多人按有奶便是娘、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原則生活。他們以今天所有的一點本錢賭未來極不確定的滿足生活,年輕女子給權貴豪富當情婦、當小三便是這樣的一種人生賭博。而她們當中,比較“謹慎”的,則又會在“賭”之外尋求能為機遇提供某種確定性的“擔保”,如許諾或保證。2015年7月24日網易新聞有一篇《揭貪官如何討好情婦:嚮黨和菩薩保證娶其為妻》的綜閤報道就說到瞭這個。如果說婚姻能為一個女子的未來提供確定性的話,那麼,包情婦的官員嚮情婦所做的婚姻許諾便是為瞭給這個女子的未來提供某種確定性的因素。這女子知道,男子這個許諾很可能是虛僞無效的,男子也清楚女子怎麼想,所以,他嚮“黨”和“菩薩”保證,為的是在女子心裏增加自己許諾的確定性。在這兩個人之間,“黨”和“菩薩”被看成是能夠齣具確定性擔保的外在力量,也就是所謂的“信仰”。但在絕大多數人眼裏,那隻是極其愚蠢可笑、自欺欺人的僞信仰。
  在今天一些人的生活裏,已基本沒有一種被普遍公認的,可以為生活中偶然發生提供某種確定性的信念、信仰或價值體係。自從文藝復興之後,人們就已經認識到機遇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像帕斯卡和馬基雅維裏這樣的思想傢都關注過機遇的問題。隨著人們對機會、運氣、偶然性、不確定性、不可預知性有瞭更多的認識,他們對商業、政治、軍事,乃至文化藝術和時尚等等的隨機性、復雜性和風險也有瞭許多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但是,機會、運氣也好,偶然性、不確定性也罷,帶齣來的都是人的自主性與可能性的問題,否則就會成為消極無為的宿命論、命定論或玩世不恭、憤世嫉俗的犬儒主義。
  傳統的對賭博(不包括消遣娛樂的賭博遊戲)和賭徒(不包括對棋類、牌戲的愛好者或偶爾去賭城度周末的人們)的負麵評價,、大多與賭博的消極無為和追求不勞而獲、暴發橫財有關。例如,賭博鼓勵人們愈來愈相信運氣,而不相信通過理性設計去籌劃和做事業;賭博使賭徒深信不勞而獲,隻要甘冒風險便能太賺一筆;賭博更是鼓勵投機心理,而非正常消費及投資。這樣的批評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適用於當今中國的股市,這樣的股市已經屢屢被人們稱作為賭場。在這個賭場裏,許多行為都是“賭博”,而不是“投資”,當然,在這二者之間,還有一個性質比較暖昧的“投機”。
  羅馬尼亞裔美國經濟學教授魯汶·布雷勒(Reuven Brenner)在《賭博與投機:關於人的某些決定的理論,曆史和未來》一書裏把賭博放在人性(人有冒險和求刺激的本能)和社會結構(産生、允許、反對、禁止賭博的理由或措施等等)的復雜交織地帶來加以考察。他考察瞭賭博的曆史,尤其是曆史上禁止和發行彩票的具體事例,並將賭博與投機和投資做瞭區彆。
  ……
《隨筆》(2016年第3期 總第224期) 《隨筆》2016年第3期,亦即總第224期,是一本匯集瞭豐富思想和深刻洞察的綜閤性文學期刊。本期雜誌繼續秉承其一貫的風格,精選瞭一係列高質量的隨筆、評論、散文以及一些跨領域的思考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深度閱讀和獨立思考的空間。 本期《隨筆》的選稿標準依舊嚴謹,力求在題材的廣度和內容的深度上都達到一定的高度。讀者將在其中看到作者們對當下社會現象的敏銳觀察,對曆史事件的獨到解讀,對人生哲理的溫情闡釋,以及對藝術文化的多元審視。每一篇文章都凝聚著作者的心血和智慧,力圖通過細膩的筆觸和深刻的思考,引發讀者的共鳴與反思。 在文學性方麵,本期雜誌依然保持著高水準。無論是敘事的流暢性、語言的精煉性,還是情感的真摯性,都得到瞭充分的體現。作者們用各自獨特的語言風格,描繪齣形形色色的人物,描摹齣五彩斑斕的世界,抒發齣或激昂或婉約的心緒。這些文字不僅具有藝術的美感,更承載著作者們對生活、對人性的深刻理解。 除瞭純粹的文學創作,《隨筆》本期還特彆關注瞭文化與思想的碰撞。一些評論文章深入探討瞭當前文化發展中的熱點問題,例如網絡文化的影響、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以及新媒體時代下的閱讀方式變革等。這些文章不迴避爭議,不流於錶麵,而是試圖從更宏觀的視角,揭示現象背後的本質,為讀者提供更具啓發性的思考。 此外,本期雜誌還收錄瞭一些具有人文關懷的散文作品。作者們將目光投嚮普通人的生活,關注他們的喜怒哀樂,記錄他們的平凡瞬間。這些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觸動人心的力量,讓讀者在字裏行間感受到生活的溫度和人性的光輝。 《隨筆》(2016年第3期 總第224期)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讀物。它不追求一時的轟動,但求思想的沉澱和價值的傳遞。無論是對文學愛好者,還是對社會文化現象感興趣的讀者,都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食糧。它提供瞭一個平颱,讓不同的聲音得以匯聚,讓深刻的思考得以交流,讓閱讀成為一種享受,一種提升。 (本簡介旨在描述《隨筆》(2016年第3期 總第224期)的整體內容風格和價值取嚮,並非對具體文章內容的詳盡介紹。)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隨筆》的忠實讀者,我總是在期待著每一期的到來,而2016年的這期,似乎比往常更讓我感到興奮。從封麵上就能感受到一種沉澱已久的文化氣息,沒有嘩眾取寵的色彩,隻有一種踏實的迴歸。我喜歡閱讀那些能夠引發我自身思考的文章,它們不一定觀點激進,但一定能夠觸及思想的內核。或許是關於當下社會某種現象的深刻剖析,或許是對曆史某段時期彆具一格的迴顧,又或者是對某種人生哲學的細膩闡釋。這些文字,就像在我的腦海中播下種子,然後在日後的生活中慢慢發芽,開齣屬於我自己的理解之花。而那些篇幅不長,卻飽含深情的散文,更是我心靈的憩息地,它們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講述著最動人的故事,讓我感受到人性的溫暖和生命的韌性。

評分

這次的《隨筆》,真的像是給我帶來瞭一場久違的精神洗禮。我特彆喜歡其中幾篇對於當下社會問題的探討,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獨特,而且論證過程邏輯清晰,讓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度和廣度。我常常會在閱讀過程中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觀點,思考作者是如何將復雜的社會現象抽絲剝繭,展現其內在的邏輯和規律的。除瞭這些宏大的議題,也有一些作者筆下的生活片段,雖然平凡,卻充滿瞭詩意和哲理。它們讓我看到瞭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美好,也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對待生活的態度。這樣的期刊,就像是在我沉寂的心靈深處投下瞭一顆石子,激起瞭層層漣漪,讓我不斷地反思和成長。

評分

今年的《隨筆》三月刊,依舊是那麼熟悉又充滿驚喜。翻開扉頁,熟悉的排版和字裏行間透露齣的厚重感撲麵而來,讓人忍不住想要沉浸其中,細細品味。這一期的主題雖然沒有明確標示,但從零星的標題和作者名字中,已經能感受到那種深邃的思想碰撞和人文關懷。我尤其期待那些長期關注社會熱點、曆史事件的深度評論文章,它們總是能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剖析現象背後的本質,引人深思。同時,那些散落在期刊中的個人隨筆,也總是能觸動心底最柔軟的地方,那些或細膩、或幽默、或充滿智慧的文字,就像一位老友在耳邊娓娓道來,讓你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寜靜和共鳴。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作者在思想的海洋中揚帆遠航留下的軌跡,我作為讀者,隻是有幸跟隨其後,感受那份探索的勇氣和抵達的智慧。我已經迫不及待想知道,這次的《隨筆》又能帶給我怎樣的精神盛宴。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隨筆》給我帶來瞭極大的閱讀愉悅。我尤其偏愛那些帶有個人印記和獨特視角的文章,它們沒有生硬的理論說教,而是充滿瞭作者真摯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比如,一些關於讀書心得的分享,作者不僅僅是羅列書中的觀點,更是結閤自身的經曆和感悟,將書中的智慧內化為自己的思考,這種分享方式非常接地氣,也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另外,一些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和評論,也讓我看到瞭不同於主流媒體的另一種聲音,它們更加冷靜、更加理性,也更加引人深思。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夠讓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刊物,它就像一位博學的智者,用低語告訴你關於世界和人生的種種可能。

評分

翻閱這本《隨筆》(2016年第3期),仿佛置身於一個思想的萬花筒。每一篇文章都像是獨立的一扇窗,透過它,你可以看到不同的風景,聽到不同的聲音。那些評論性的文章,邏輯嚴謹,觀點鮮明,常常能讓你在閱讀後,對某個一直以來模糊不清的問題豁然開朗。作者們深厚的學養和敏銳的洞察力,在字裏行間展露無遺,讓人由衷贊嘆。而那些更具個人色彩的篇章,則像是散落在路邊的珍珠,不經意間就能閃耀齣動人的光芒。它們或許是對生活細微之處的捕捉,或許是對生命感悟的獨白,亦或是對過往歲月的溫柔迴溯。讀來既有智識上的啓發,又有情感上的慰藉,仿佛與作者一同經曆瞭一段旅程,分享瞭他們的思考和情感。我尤其欣賞這種多元化的風格,它讓《隨筆》不僅僅是一本刊物,更像是一個匯聚瞭不同靈魂的思想交流平颱。

評分

湊單用的啦!!!

評分

不錯

評分

不錯

評分

評分

湊單用的啦!!!

評分

湊單用的啦!!!

評分

湊單用的啦!!!

評分

不錯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