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雅克·卢梭/布鲁姆斯伯里图书馆之教育思想

让-雅克·卢梭/布鲁姆斯伯里图书馆之教育思想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瑞士] 尤尔根·奥尔科斯 著,邵文实 译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5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168921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557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布鲁姆斯伯里图书馆之教育思想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3
字数:2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 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卓越的代表人物;

  ★ 西方世界教育领域中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具有很强的教学思想影响力,至今仍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 以批判的眼光对卢梭的核心理念进行解读;展现卢梭自相矛盾的风格及混乱且有悖传统的生活方式。


★【布鲁姆斯伯里图书馆之教育思想】全系精彩图书:

  

  

  

  

  

  

  

  

  

  

海报:

内容简介

  《让-雅克·卢梭》深入地从思想传记、教育思想评述、著作的认可和影响、卢梭在今天的意义四个方面介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让-雅克·卢梭。

  《让-雅克·卢梭》一书隶属于《布鲁姆斯伯里图书馆之教育思想》系列丛书,本丛书含有10个分册,每个分册深入介绍一位世界知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和主要观点,从新时代的客观诉求出发来重新阐释这些教育家的主张,也以新的视角重新衡量了这些教育家的思想。每一位教育家都可谓是他们所处时代的标杆,所处地域的教育学鼻祖,《让-雅克·卢梭》以批判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重新解读这些教育家的核心理念,不仅追忆了教育的历史,也指导了现在的教育发展。

作者简介

  尤尔根·奥尔科斯,瑞士苏黎世大学荣誉退休教授,擅长的领域是教育哲学史。他近期的著作中包括一部对约翰·杜威的研究。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本套丛书把以前的这些教育思想家又带回到了我们面前,这也将会成为未来进行教育研究的重要参照点。

  ——理查德·普林,英国牛津大学教育学院荣誉退休教授,格林坦普顿学院荣誉退休学者

目录

丛书主编序言

前言
第一部分 思想传记
第一章 日内瓦公民:让-雅克·卢梭

第二部分 卢梭教育思想评述
第二章 基本哲学思想
第三章 第三章 教育理论
第四章 变体与矛盾

第三部分 卢梭著作的认可与影响
第五章 卢梭“自然教育”的认可

第四部分 卢梭在今天的意义
第六章 当前的意义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卢梭提到,他最初打算教导爱弥儿和苏菲两个人,一起学习,各自教导。“但考虑之后,我认为所有这些早熟的安排都是不受欢迎的,因为在我能够说出让两个孩子结合是否是依从了自然天性以及他们是否真的适合彼此之前便安排两人的婚姻是荒谬的。我们务必不得将适合野性状态之事与适合文明化了的生活之事混为一谈。”(同上)因此,两人都按照他们各自的自然天性而非在婚姻之诺下接受教育,而后者在18世纪的教育中是常见行为。不仅是海外,欧洲的父母也会在男孩和女孩尚在童年时便安排好了他们之间的婚姻。这受到了卢梭的排斥:

  我没有给爱弥儿在童年便提供一位妻子,而是一直等待,直到我知道什么会适合他。这不是要我来决断,而是要自然来决断;我的任务是发现自然已经做出的选择。这是我的事,我重申一下,我的,不是他父亲的事,因为他将儿子委托给我照料,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了我。他赋予了我他的权利;其实我才是爱弥儿的父亲;是我使他长大成人。如果我没有让他依照自己的选择(也是我的选择)结婚的自由,那我便会拒绝教育他。(Rousseau 1993,p.442)

  爱弥儿对苏菲的寻找是假装出来的(O.C.IV,p.765)。她是由家庭教师为他选择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两种教育很适合在一起。“像爱弥儿一样由自然养大成人的她比任何人都更适合他;她将是他的真正伴侣。她的出生和自然天性都与他相当,而他在财产方面则略逊一筹。”(同上,p.446;O.C.IV,p.769)。苏菲是一个人,她的形象被描写如下:

  苏菲出身名门,具备良好的性情;她的心肠非常之好,而这种热心肠有时会使她的想象力跟她一起天马行空。她的头脑敏锐而非精确,她的心性快乐却又多变,她这个人虽不出众,却也令人赏心悦目,她的面容与心灵一致,诚实不欺;你初见她时也许会冷淡相对,但你在离开她时不会毫不动情。另一些人拥有她所缺乏的良好品质;还有些人在更高层面上拥有她的良好品质,但这些品质在谁身上都不会像在她身上那样融合而形成一种快乐的性情。她知道如何将自己的缺点化为优势,如果她更完美,那她便不会那么快乐。(Rousseau 1993,p.426—427)

  她不美丽,但当她在场时,男人会忘记其有关美女的看法,感觉到不满足。你越是经常看她,就越会觉得她漂亮,于是她得到了太多人所丢失的东西。她的品位一般,但总是恰到好处。她的穿着得体,却痛恨奢侈的裙服。她不光彩夺目,却会唤起人们的兴趣。我们都喜欢她,可我们不知其故。“她不展现其魅力,她将之隐蔽起来,反而使其魅力倍增。”你看到她时就会说:“那是个善良谦逊的姑娘。”(同上,p.427)。

  她的所有天分都是自然而然的,她的品位优于才干。她声音甜美,唱起歌来很有味道,充满真情实感,不会变得受教过度。她走起路来轻盈优雅,对聆听音乐略有心得,掌握了简单的和声。她喜欢缝纫和编织等所有其他女子之女工,在这些方面得到精心传授。“她的针线活巧夺天工。”(同上,p.428)她帮母亲做了大量家务,对干净整洁特别上心。她的教育使她一心扑在家事上,对男子全不留心。她的举止既不轻佻,亦不过激,她行事端正,举止有度。“终有一天,她将成为贤妻良母。”(同上)。

  有关她的一切没有一点会让人想到高雅或奢靡:“进入她房间的除了清水别无他物;她不知有香水,只知花香,她的丈夫将会发现,没有什么会比她的气息更加甜美。总之,她对外在事物的关注不会让她看不到这样的事实:时间和力量都注定为更伟大的任务而准备;对于那使灵魂堕落的身体的言过其实的洁净,她要么一无所知,要么充满蔑视。苏菲不只是干净,她纯洁无瑕。”(同上,p.429)她的头脑“令人愉快,却非才情卓越,她虑事周全,却不深入;它是那种不会令人置喙的头脑,因为她似乎从不比自身更聪明或更愚蠢”(同上)。

  苏菲天性愉快。还是个孩子时,她甚至又野又“爱闹着玩”,但她母亲矫正了她所有的轻率之举,“一点一点地,免得太突然的变化会使她产生自知。于是,她在仍是个孩子时即变得谦和而内敛,既然也不再是个孩子,她发现,与在不知原因的情况下获取此种行为时相比,保持它会更加容易。”(同上,pp.429—430)。在整本书中,没有一种爱弥儿的形象可与之相提并论。她可以被描绘得绚丽多彩,而他的面容则始终模糊不明。苏菲有父母,有邻居,有教师,她在众人的陪伴下成长,不需要绕行漫长的自然教养之道便可嫁为人妻。卢梭在她身上未使用任何教育年龄段,也不需要为了描绘她的教养过程而在园林中辟出专门的场景,这在方方面面都不同于卢梭对爱弥儿的着墨,也不同于在之前近四百页中的描述。

  这么做的原因是性别之间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自然天性”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爱弥儿》中只在此处被提及。卢梭在第五卷的一开始便澄清:总体上这与性别无关,女人即男人。“她拥有同样的器官、同样的需求、同样的能力。身体的构造相同:它的构成部分、它的活动方式以及它的外表都是相似的。”无论从哪个方面考虑,他们都只有程度上的不同。“可是,在性别方面男人和女人又有不同;他们是互补的;对他们进行比较的难点在于,无论是在哪种情况下,我们都无法判断什么是性别行为,什么不是性别行为。”(同上,p.384)。

  在性别结合中,每种性别都同样会对共同的结局有所贡献,只是方式不同。从这种多样性中冒出了男女在其道德关系中也许可以观察到的第一点不同之处。男人理当强壮而主动;女人理当软弱而被动;一个性别必须既拥有力量,也具备意志;另一个性别只要不加抵抗就够了。(同上,p.385)

  于是,爱弥儿的教养过程代表着男人的自然天性,而苏菲的教养过程则代表了女性的自然天性;男性的教育是以世界为导向的,而女人的教育是以家庭为导向的;因此爱弥儿造就了苏菲,苏菲在遇到爱弥儿之前,在很多事情上都始终懵懂无知。“她有品位,却不深究;她有天赋,却无技巧;她有判断力,却缺乏学习。她的头脑所知甚少,但得到了训练,可以学习。”(同上,p.446)事实上,除了旨在引导她了解家庭事务的巴尔雷姆(Barrême)的《记事账簿》和她在小时候碰巧落在她手中并被深深触动了内心的费奈隆(Fénelon)的《忒勒马科斯历险记》(Télémaque)外,她从未读过任何书籍(同上)。在这些条件之下,苏菲成了她丈夫的学生(同上,p.447)。他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传授给她,“没有问她想不想学或是否适合她”(同上,p.465)。

  这令人想起了《新爱洛绮丝》中的伏勒玛男爵(Baron Wolmar)的教导之职,尽管朱丽·德丹治(Julied’Etange)有着几乎相当的权利。她获准读书,尽管只能读经典作家的作品,不能读小说,也不能决定自己可以读什么书(Rousseau 1997,p.49)。《爱弥儿》中的苏菲是以乌德特伯爵夫人(Comtessed’Houdetot)为原型塑造的,卢梭在《忏悔录》中对这位伯爵夫人有所描写。苏菲也并不美丽,却拥有“自然而令人愉悦的智慧,欢乐、浮躁和幼稚都乐滋滋地结合于其中”(Rousseau 2000,p.429)。她唱歌跳舞,写漂亮的诗句,性情诚实正直,而卢梭从未试图赞美“她出类拔萃的自然天性中的纯洁和诚挚”(同上,p.430)。但文学形象是不同于经验的:对于爱弥儿来说,不存在“娇柔之姿”,也没有卢梭声称他与伯爵夫人之间的那种“时间又长又频繁的私密交谈”(同上,p.433)。

  第五卷没有深入涉及另一性别,相反,卢梭解释了女子的教育何以必须使之能够迎合男性。因为这本就是从男性角度假定的两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卢梭为苏菲规划了一种看似自由解放实则权威专横的教育,因为他相信她将成为更强势的性别。她在性事方面有授予权,她的哀求使男人心软,因而让他居于上风是最为重要的;换言之,她是为了他而接受教育。

  因为自然天性赋予了女人一种力量,可激发男人采取超乎于满足那些激情之力的激情,因而使他依赖她的亲切友善,迫使他反过来尽力取悦于她,以期她也许会心甘情愿地服从他的卓越力量。这是向力量屈服的软弱,还是自觉自愿的缴械降服?这种不确定性构成了男人胜利的主要魅力,而女人则通常有足够的狡黠,让男人处于怀疑之中。(Rousseau 1993,p.387)

  因此,使爱弥儿在除与家庭教师关系之外的平生第一次的人际关系中处于强势的,不是他的教育的结果,而是对他天生弱点的克服。苏菲接受的教导是,她要真实、体面,要公然展示德行,若不然,男人的软弱、诱惑就无法受到控制,两性间的关系便会完全翻转。妻子光是忠诚还不够,她的丈夫以及他的朋友和邻居,还都必须相信她的忠贞不二(同上,p.389)。强势的性别即弱势的性别,因为弱势的性别—在关键时刻—即强势的性别。

  如果女人天生是为了取悦和服从男人的,她就应当使自己在他眼中可爱怡人,而不是激起他的愤怒;她的优势是她的魅力,借助于这些魅力,她应当促使男人去发现如何使用自己的力量。唤起这种力量的最确定的方式是通过抵抗来使之变得必不可少。于是,自尊便会出来辅佐欲望,双方各自为对方的胜利而欢呼雀跃。这是进攻与防守的源头,是一种性别之大胆无畏和另一种性别之胆小怯懦的源头,甚至是羞耻和谦虚的源头,自然用它们来武装弱者,使之得以征服强者。(同上,p.385;O.C.IV,pp.693—694)

  男人与女人的“结合”不是在亲密关系之外的模式,它也不是一种契约。所以,如果社会是教育的目标,那它就无法凭借一对夫妇来实现(这里,卢梭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影响深远的社会起源理论,后者是启蒙时代众多哲学著作的发端)。无论是两性关系还是家庭关系都不是社会的模型;卢梭清楚地区分了“社会”与“关系”,对哪个性别是社会成员的问题则持开放态度。《社会契约论》中的公民不是凭借其性别来划分的,虽然这种差异所导致的后果是,只有爱弥儿,而不是苏菲,接受了成为社会公民的教育。

  这与社会契约的构成不相符。此处,卢梭(2004a,p.25)论及取代了天生的不平等的“道德上和法律上的平等”,“其目的是,无论在力量和智慧上是多么不平等,男人都会凭借盟约和权利变得平等。”其条件是公意。据说,只有普遍的意愿,而非全体的意愿,才会为公众利益而奋争(同上,p.30)。法律是“公意”的“条文”(41),不是由某个人“制定”的。

  权利之平等以及由此产生的公正之概念是由人人都有的自身偏好所派生出来的,因而也是由人类的自然天性所派生出来的……想要真实无欺的公意必须在目的方面和自然天性方面都具普遍性;它应当起于全体,因为它将运用于全体;当它被引向任何特殊的和受环境制约的目标时,它便会失去其天然的公正—因为在判断对我们陌生的东西时,我们并没有用以指引我们的坚实的平等原则。(同上,p.33)

  对此,性别并不重要。政治上的一致性不是自然激情之一,它源于性别差异,在《新爱洛绮丝》的第二则序言中被称为“绝对的平等”(Rousseau 1997,p.17)。只有在与苏菲的关系中,爱弥儿接受的教育才是针对其性别的,其他的都是针对社会的,而苏菲只为其性别而受教,而不是作为一位公民而受教。另一方面,社会契约完全与性别差异无涉;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因为所有人都受到相同公意之引导。但对于教育来说,公意并不重要。

  在《爱弥儿》结尾处,出现了从教育向政治的过渡。在《忏悔录》中,卢梭强调,这部于隐居状态下从1755年至1761年费时六年在蒙莫朗西写成的著作必须从政治上加以理解,所以,《爱弥儿》的结局也不可能令人惊讶。

  我一向认为,凡事都根源于政治,并且,无论环境如何,一个民族永远不会超出其政府为之造就之特性。换言之,在我看来,哪种政府形式有可能是最好的这一重大问题,最终似乎都落在了以下这个问题上:政府的哪种性质最有可能生成最善良、最文明、最聪慧以及最好(总之,采用这个词汇的最宽泛的意义)的人?(Rousseau 2000,p.395)

  在《爱弥儿》第五卷中,卢梭提及圣彼埃尔神甫(Abbédesaint-pierre)的观点,即把所有欧洲国家统一在一个单一联盟之中,以此来保持永久的和平(Rousseau 1993,p.516)。国家应当是祖国,但不可能有一个所有人的“祖国”,因为这一联盟将超越任何合理的规模。一个国家越是扩张,自由就越是会减少(同上,p.512),人口越多,与法律相一致的道德伦理便越少(同上,p.513);政府的镇压力也会以相同的程度增长(同上,p.514;O.C.III,p.846),因为国家的规模是诱惑(tentations)之因,诱使那些控制着公众力量者滥用其权力,同时又赋予了他们这么做的手段(Rousseau 1993,p.512—513)。

  任何民主共和国都必定是小规模的(同上,p.515),因而,有可能的话,它的规模不应该大于日内瓦的规模。在《论法的精神》(Spirit of the Laws)中,孟德斯鸠(Montesquieu)在想把教育方式与政府类型联系起来时,忽视了规模这一条件。在卢梭看来,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才必定是可以使最佳民族类型得以形成的最佳政府形式。该难题无法借助一种可归因图式来分析性地加以解决,而是像自然教育计划一样,需要将如规模、地点或气候之类的经验性因素考虑在内。不过,所有公民都必须为在社会中等候他们的东西做好准备。如果那本不应是公立学校,就一定有其他的解决办法,为此,卢梭结束了爱弥儿的教育。

  《爱弥儿》结尾的第一部分的标题是“关于旅行”(Des voyages)(同上,pp.496–522;O.C.IV,pp.826–55)。在试图成为苏菲的教师之后,爱弥儿不得不不止一次地与苏菲分别,与自己的家庭教师一起,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旅行,这场旅行旨在使他的教育得以完成。“壮游”(Grand Tour)的过程一波三折;没有教导的长期旅行是种漫游(同上,p.832);旅行本身不是教育;教育之旅的目标是学习(Rousseau 1993,p.502);因为爱弥儿已经了解到了与他人的实际上的和道德上的关系,他现在必须学习的是民事关系—他与他的同胞的民事关系(同上,O.C.IV,p.833)。

  换言之,家庭教师不仅利用这次穿越数个欧洲大国和许多欧洲小国的旅行来让爱弥儿学习语言(Rousseau 1993,p.522),而且是为了教会他社会契约。家庭教师说,这一特殊的“政治科学”反驳了格劳秀斯(Grotius)和霍布斯;前者“依靠诡辩”,而后者“依靠诗人”,但哪个都不像他—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所做的那样,掌握了“政治法律之准则”(同上,p.505)。这些扩展课程是对书本知识的总结,它们提供的语句详细,评论周详,仿佛爱弥儿不是在旅行,而是在上一堂宪法课。于是,有关“自然教育”的书本在政治上宣告结束。爱弥儿—不是苏菲—必须为其成为公民的状态做准备,他需要有关政府的普遍性质的知识。

  到下一年龄段,每位公民都必须被引入与自己的公民同胞的社会关系之中。这正是教育的目的:

  为了做到这一点,他(爱弥儿)必须首先学习普遍意义上的政治性质,然后学习不同的政府形式,最后学习他出生于斯的特殊政府形式,以了解它是否适于他在其下生活;因为凭借着不可剥夺的权利,每个人,在达到年龄时,都会成为自己的主人,可以自由地放弃他借以成为社团组成部分的契约,其方法是,离开那个契约在其间执行良好的国家。(同上,p.502)。

  就像有人可能会放弃其遗产一样,有人也许还会放弃其祖国(同上)。“严格说来,每个留在其出生之地的人都是在冒险,除非他自愿服从其法律,以便获取到其保护的权利。”(同上)

  这其中有个压倒一切的原因:宪法不是建立在国王与其子女关系基础上的(同上,p.507)。国王不是父亲,而公民也不是他的子孙。所有公民社会的基础不是家谱,而是契约,“正是凭借这一契约的性质,我们必须寻找由它造就的社会的性质”(同上,p.508)。社会成员不会继承契约,而是加入契约,而在每个单一案例中,契约都必须加以重新商谈。从政者是共和者(同上;O.C.IV,p.840),公民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是社会成员。

  尽管个体已臣服于君主,但后者无法超越公意,因而每个服从君主的人都只是在服从自己(Rousseau 1993,p.509)。这意味着,每个被选择之地都决定着社会的成员资格和政治义务,发挥决定作用的不是历史之地,即出生的祖国。当爱弥儿在课程结束时感情用事地回应说—“不管身在何处,我都在我的兄弟中间”(O.C.IV,p.857)—时,家庭教师指出了国家法则与自然法则之间的不同。在智者眼中,永恒的自然法则取代了绝对法则。永恒的自然法则凭借良知和理性被铭记在心,人如果想获得自由,就必须向它们俯首称臣。

  世间没有奴隶,而只有为恶者,他们违背自己的意愿和自我利益来行事(非常像苏格拉底的学说)。但真正的自由解放不是政府的自由解放:“在任何形式的政府中都找不到自由解放,它在自由人的心中,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怀揣着它。可耻的人内心怀有奴性;有的人在日内瓦也是奴隶,有的人在巴黎也会是自由人。”(Rousseau 1993,p.524)。因此,“哪里是我的祖国”(同上)的问题是第二重要的问题,因为内心决定着品德。凡没有“祖国”的人至少有一块生存之地(同上),对人而言最珍贵的不是社会,而是行为的道德品质和对美德的热爱(同上)。尤为重要的是,道德品质和美德是一个人亏欠祖国的,只有当祖国与这些准则相一致时,他才对它们负有责任—无论是规模还是衰落都无法败坏它。

  结尾的第二部分由家庭教师的最后两番言论所构成。最后一番言论是有关婚姻的课程。起初,爱弥儿被告知,他必须远离因其不当的规模而变得邪恶的大城市。如果好人理应把一切都给予他人的话,那么他们便需要恰当的生存方式,“一种父权制的乡村生活,人类最早的生活,最和平、最自然也最吸引未遭腐败的心灵”(同上,p.525)。在《爱弥儿》的结局中,黄金时代只是为那些内心和品位正在腐坏(gatés)的人准备的幻象(O.C.IV,p.859)。善良者的黄金时代似乎已近在眼前,“在苏菲家周围复苏”(Rousseau 1993,p.526),要是爱弥儿真的受到召唤,要去履行自己的职责,他也不会将“为祖国服务”排除在外(同上)。

  真正的教育必须能够保持未遭败坏的内心,即童真。同样,政治品德源于心灵的纯洁,没有 让-雅克·卢梭/布鲁姆斯伯里图书馆之教育思想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让-雅克·卢梭/布鲁姆斯伯里图书馆之教育思想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让-雅克·卢梭/布鲁姆斯伯里图书馆之教育思想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让-雅克·卢梭/布鲁姆斯伯里图书馆之教育思想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让-雅克·卢梭/布鲁姆斯伯里图书馆之教育思想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