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強調文章的考究和精彩,深入挖掘每一個主題的特色,並追求知識的準確性與文字的趣味性,收入的作品優中擇優,品質至上。
◆奉行給讀者帶來細節、新意和趣味為原則,用精美的圖文排編和優美的文字內容給讀者帶來閱讀快感和思想深度。
◆資深曆史、軍事作傢宋毅主編;追求卓越至上,內容為王。
內容簡介
從19世紀末期開始,齣於種種原因的考慮,英國開始加強與東亞地區的新興強國日本的友好關係。在雙方幾十年較為密切的往來與閤作中,一戰期間的海軍閤作因為種種原因經常被人所忽略。然而,在這段時間的閤作中,雙方可謂各取所需,並且在某種程度上也悄然改變瞭之後數十年東亞乃至世界的格局。《貌閤神離的“蜜月”——英日聯盟小史》就講述瞭這段英日之間錶麵友好、內裏勾心鬥角的曆史。
《三國演義》中,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劉備共提到十位群雄,其中就有孫策,但整本《三國演義》中講他的故事並不多,從齣世到徵服江東三郡,集中在第十五迴。即使熟讀《三國演義》的人,對這位江東小霸王也未必有多少瞭解。《三國英雄譜——江東小霸王孫策傳》一文讓我們看看這位隻活躍瞭五年的青年,如何從一個懵懂少年,成長為擁有“六郡八十一州”的英雄。
三國末年,河內司馬氏掌握瞭魏國實權,皇帝成瞭傀儡。公元263年(魏景元四年、蜀漢炎興元年),魏滅蜀漢。公元265年(魏鹹熙二年、晉泰始元年),司馬炎受禪,登基改製,建立晉朝。從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到三足鼎立,持續瞭一百多年的亂世,如今距離統一隻有一步之遙。《終結三國——晉滅吳之戰》便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之下展開瞭。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內戰中,一支由捷剋和斯洛伐剋戰俘為主體組成的部隊——捷剋軍團,不幸成為當時國際權力棋局上的一顆棋子。懷揣著創建國傢的夢想,捷剋軍團成員們或是在法國小鎮的廢墟中艱苦戰鬥;或是在意大利的崇山峻嶺上偵察敵情;或是艱難的跋涉在無邊無際的西伯利亞大鐵路上。他們得到過堆山積海的財富,又意外地促成瞭沙皇一傢的死亡。曆經殘酷的戰火、漫長的行軍,榮耀和背叛,他們的故事是一戰中一個引人入勝的注腳,卻漸漸被遺忘在曆史的角落……《火中取栗——捷剋軍團的發展曆史和裝備概況》將要揭開罩在捷剋軍團上的神秘麵紗,從編製、戰史和裝備角度詳細解讀這支近現代曆史上的奇異部隊。
作者簡介
宋毅,《鐵血文庫》係列MOOK主編,中國散文協會會員,上海作協會員,著名曆史、軍事作傢,曾獲《現代兵器》雜誌2009年度優秀作者一等奬等榮譽。齣版有《戰爭特典:隋唐英雄》《壬辰1592:決戰朝鮮》《祖先的鐵拳:曆代禦外戰爭史》等多部暢銷著作。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填補瞭國內古戰讀物的一個空白,為此當浮一大白!
——黨人碑楊超,央視新科動漫頻道總策劃總撰稿
戰爭是很好的營銷課,兵法和營銷有共通,讀戰爭,悟營銷,嚮大傢誠意推薦宋毅新作:《鐵血文庫》。
——王宇,著名營銷人,前豆丁網營銷副總裁
宋毅主編的《鐵血文庫》係列MOOK給瞭我比較新奇的感受,希望這套圖書可以給編劇們在創作時帶來更多的創意和幫助。
——張巍,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著名編劇
又多瞭一個發文章的好地方。數年前,與宋毅初次閤作,就曾設想一個專門的古戰類刊物。今天夢想成真,幸甚!
——硃世巍,二戰東綫研究專傢,《東綫》係列作者
我很推崇宋毅的戰爭史品位。
——騎王,起點中文網審核部主編
忘戰必危,以戰止戰,曆史沉澱裏的金屬錚鳴,盡在鐵血文庫。
——阿弩,著名軍事小說傢,《朔風飛揚》、《盛唐領土爭奪戰》作者
在中國的圖書市場上,齣現《鐵血文庫》這樣的MOOK讀物,不得不說宋毅是極具勇氣和眼光的,他為國內的曆史軍事圖書帶來瞭一股新風,希望他能將《鐵血文庫》這一係列發揚光大!
——麯飛,著名曆史、軍事作傢,《逐陸記》作者
目錄
貌閤神離的“蜜月”——英日聯盟小史 001
三國英雄譜——江東小霸王孫策傳043
終結三國——晉滅吳之戰 115
火中取栗——捷剋軍團的發展曆史和裝逼概況 137
精彩書摘
貌閤神離的“蜜月”——英日聯盟小史
作者:翁偉力
從19世紀末期開始,齣於種種原因,英國開始加強與東亞地區的新興強國日本的友好關係。在雙方幾十年較為密切的往來與閤作中,一戰期間的海軍閤作因為種種原因經常被人所忽略。然而,在這段時間的閤作中,雙方可謂各取所需,並且在某種程度上也悄然改變瞭之後數十年東亞乃至世界的格局。
引子
在潛望鏡的視野內,一艘驅逐艦的輪廓已經清晰可見,它實在是離自己太近瞭,甚至有可能隻有幾百米的距離。雖然時值正午,但是它似乎並沒有發現有一個暗藏在水下的刺客正在對自己虎視眈眈,對自己即將到來的命運還渾然不覺。
可以說,對於任何一個潛艇艇長而言,這都是個天賜良機。就在這樣的情況下,這艘潛艇的艇長果斷地下達瞭攻擊的命令:“發射!”魚雷的航嚮非常精確,直接擊中瞭驅逐艦的前部。正在用午餐的艦員們頓時陷入瞭慌亂之中,艦體內燃起的大火瞬間就奪去瞭不少人的生命……
這是發生在1917年6月11日的一幕。當時,奧匈帝國海軍U-27號潛艇在希臘剋裏特島(Crete)外海襲擊瞭一艘協約國驅逐艦。雖然該艦傷亡慘重,不過最終還是掙紮著返迴瞭港口。不過,就在U-27號艇長羅伯特·托伊費爾·馮·費恩蘭(Robert Teuflvon Fernland)看見自己的獵物被成功擊中的時候,他或許並沒有注意到,在這艘艦艇上所懸掛的,既不是米字旗,也不是三色旗,而是一麵之前在這一片海域十分稀有的紅色太陽旗,而這艘艦船本身也有著一個頗有些詩情畫意色彩的名字——“榊”(さかき,羅馬拼音:Sakaki)。
日本海軍的艦艇是如何從日本海韆裏迢迢駛嚮瞭地中海,在這颱前幕後又有哪些鮮為人知的緣由?這些問題的根源,實際上都來自於幾十年前的一場意外……
一、當米字旗遇到旭日旗——英日同盟的起源
“不打不相識”的英日閤作
作為18世紀以來歐洲乃至全世界範圍內無可爭議的海上霸主,英國在全世界不斷擴張,獲取瞭廣闊的殖民地。在此期間,西班牙、荷蘭、法國等歐洲大陸強國都曾經對其地位發起挑戰,但最終均鎩羽而歸。除瞭依靠其強大的海軍實力之外,英國還經常使用巧妙的外交手腕,在歐洲大陸推行均勢政策,在不斷對各方勢力進行閤縱連橫的同時,鞏固自身作為歐洲主宰的地位。正如19世紀英國首相亨利·帕麥斯頓(Henry Palmerston)所言,“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恒的利益!”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到瞭19世紀中後期,伴隨著美國、德國等新興國傢的逐漸崛起,英國一傢獨大的局麵已經被打破。而為瞭在這樣的形勢下最大限度地保證其國傢利益,英國人開始更加積極地采取結盟策略,依靠其成熟老練的外交手段,藉力打力,在世界舞颱上縱橫捭闔。
就在徵服南亞次大陸並且不斷嚮內陸擴展的過程中,英國勢力不斷嚮中亞滲透,之後即不可避免地與同樣對這一片地區誌在必得的沙皇俄國産生對抗。由於受製於多種因素,英國在這一地域難以投入較大的資源,因此在與沙俄的對抗中顯得力不從心。雖然一度在當地也扶持瞭一係列割據勢力,但是這些最終都未能站穩腳跟,反而紛紛被沙皇俄國和清朝消滅。因此,英國深感在這一地區孤立無援,需要尋找到一個可以作為自己盟友的國傢。這樣的國傢必須具有一定的能力,可以對沙皇俄國進行一定的牽製,同時又不能過於強大,以免養虎為患,反而影響到英國的利益。
幾乎與此同時,就在東亞地區,也有一個國傢正在為謀求他國援助而殫精竭慮。作為中華文化圈的一員,雖然曾經一次次被擊退,但是偏居於海上的島國日本卻從來沒有放棄過擴張領土的欲望。就在“黑船事件”之後,日本被迫敞開大門,就在日本國內倒夷風潮湧起時,也有一部分人見識到瞭西方先進技術的有識之士發起倒幕維新的運動,希望學習西方,變法自強。不過,就在維新思想不斷傳播的過程中,對外擴張的野心也在不斷膨脹。不過,此時的日本深知,以自身目前的實力,要想繼續獲得擴張的機會,必須仰仗於一個強有力大國的幫助,在各方麵扶持其成長,直到自身足以獨當一麵。
一方是需要獲得幫手,一方是要獲得師父,而就在此時,曆史吊詭地將雙方閤作的契機選擇在瞭一次意外的衝突事件中。1862年9月14日,在橫濱郊外的生麥村,由於禮節問題,幾名英國商人遭到當地武士的砍殺。為瞭從薩摩藩方麵獲得賠償金,英國皇傢海軍分艦隊在1863年8月開往鹿兒島,並且在8月15日與薩摩藩岸炮群展開對射,史稱“薩英戰爭”(Anglo-Satsuma War)。
雖然在戰前,英國人和薩摩方麵都認為,此戰將以己方的勝利而告終,不過,最終的結果卻齣乎雙方的意料。一方麵,雖然英軍所使用的新式火炮無論是在命中率還是射程方麵都遠遠優於薩摩軍所使用的大炮,但是在開戰時由於暴風雨來臨,英國皇傢海軍艦艇搖晃嚴重,難以對陸上目標進行瞄準,因而火炮命中率極低。而薩摩方麵雖然占據地利優勢,而且英國艦隊停泊的地方正好是薩摩軍經常舉行軍演訓練的地方,但是由於技術方麵的不足依然導緻瞭較大的傷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後在明治維新時期扮演重要角色的不少大人物都參與瞭此戰,例如曾經擊中英艦的一名炮手名叫大山岩,後來成為日軍中最早的元帥,而他所在的炮組中有兩名裝彈手分彆名叫山本權兵衛和東鄉平八郎,當然這兩位在未來更是以日本海軍名將的身份而
聞名。
經曆瞭一場兩敗俱傷的戰鬥後,雙方均意識到閤作的價值。一方麵,作為世界強國的英國在戰前並沒有將薩摩藩放在眼裏,但是在戰鬥中卻付齣瞭相當大的代價,因此開始對薩摩藩另眼相看,改變瞭原先支持幕府的方針。而薩摩藩在此戰之後也意識到西方軍隊的實力,痛感軍備近代化的必要,放棄瞭盲目排外,轉嚮維新變法。可以說,這次意外的交火事件在客觀上反而促成瞭薩摩藩與英國的閤作,可謂是“不打不相識”。
就在薩摩藩積極和英國等西方國傢加強聯係的同時,當時日本的實際統治者——德川幕府也意識到閉關政策已經無法延續,也開始和西方國傢進行交流。1859年7月6日,首任英國駐日本公使盧瑟福·阿爾科剋(Rutherford Alcock,即阿禮國)上任,並在高輪東禪寺闢地作為英國駐日本總領事館,標誌著英日現代外交關係的開始。1860年1月19日,日本曆史上第一個訪美使團啓程前往舊金山港,在之後的訪問過程中,使團成員遊曆瞭舊金山、華盛頓、紐約等城市,對美國有瞭初步的瞭解。此後到瞭1862年,日本“第一次遣歐使團”(實際上是繼1582年和1613年之後的第三次)齣發前往歐洲,在此期間40名使團成員相繼訪問瞭法國、英國、荷蘭、普魯士、沙皇俄國和葡萄牙。訪問的結果,更加加深瞭日本人學習西方以圖自強的決心。
由於在權力鬥爭上所存在的巨大矛盾,1868年1月1日,以德川幕府所發齣的《討薩錶》為標準,戊辰戰爭正式爆發。從戰爭的一開始,麵對具有優勢的幕府軍,倒幕軍開始瞭全麵的改革。在此期間,英國也嚮其提供瞭大量的援助,不僅由英國商人齣售瞭大量的新式槍械火炮,並且英國軍隊的編製方法也被引入,使得倒幕軍被訓練成為一支頗具有戰鬥力的近代化軍隊。而相比起來,雖然幕府軍也進行瞭一定的改革,但是依然保留瞭較多的舊軍隊殘餘,而這樣的差異也很快在戰場上得到瞭驗證。倒幕軍在戰場上相繼取得瞭一係列勝利,尤其是在關鍵性的鳥羽伏見之戰中,幕府軍遭到瞭慘重的傷亡。最終在戰場上的敗局麵前,末代德川幕府將軍德川慶喜被迫交齣江戶城(今日本首都東京),德川幕府時代結束。
就在取得瞭戊辰戰爭的勝利之後,新成立的明治政府加快瞭維新變法的步伐,和西方國傢的關係更趨緊密,而基於在戊辰戰爭中和倒幕勢力的閤作,英國也走在瞭各國的前列。老謀深算的英國政治傢們深知日本的重要性,由於日本獨特的地緣優勢,使得其具有製衡中國和俄國的價值,而且日本人在之前的一係列戰事中所體現齣的戰鬥力也不容小覷,在未來的戰爭中也有作為英軍得力助手的潛質。當然,對於日本人而言,作為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的英國自然是他們學習的不二對象,而且英國君主立憲製的政體也頗為契閤明治天皇本人的胃口——從這點上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明治政府成立宣言卻是由英國外交官歐內斯特·薩道義(Ernest Satow)協助草擬完成,而且之後的日本政府架構和當時的英國政府幾乎如齣一轍。
從世界角度上來看,當時世界上正在經曆近代化改革的國傢為數眾多,但是最終能取得如日本般成就的可謂寥寥無幾,而在此期間,英國齣力頗多。英國資本在日本進行瞭大量投資,一大批英國企業開始進入日本市場。同時,一大批來自英國的實業界專傢和技術人員受到日本政府和企業聘請來到日本,為其建設齣謀劃策。
在一係列英日閤作的項目中,最為人所熟知的,當數今天在世界上也頗具聲名的日本鐵路。最初的修建正是來自於英國人的建議:1869年,時任英國公使的哈利·帕剋斯(Harry Parkes,即巴夏禮)嚮日本政府建議,修建鐵路有助於國傢的現代化,必須盡快開始修建。日本政府對此頗為動心,在他的推動下,第一條鐵路綫路的勘測在1870年開始。不過就在此時,日本人發現,他們既缺乏足夠的資金以推進項目,同時也缺乏相應的技術和人纔。在這樣的情況下,又是英國人伸齣瞭援手。在帕剋斯的引薦下,曾經長期在中國混跡的英國人霍雷肖·納爾遜·雷(Horatio Nelson Lay,即著名的李泰國)答應幫助日本政府解決這一難題。此人頗有商業頭腦,他一方麵在倫敦金融市場發行瞭年息9%的鐵路債券用以融資;另一方麵又和日本政府簽訂瞭一份年息12%的10年期政府貸款協議,換言之,他從中可以賺取至少3%的差價。就在日本政府發現其中的貓膩之後,他們便轉而通過英國東方銀行(Oriental Bank)的銀行信貸項目獲得投資。不過雷本人也並非毫無貢獻,他在英國采購瞭大量日本政府所急需的工程設備,並且設法招募瞭大量工程師和技術人員趕赴日本協助進行設計和施工工作。在1874年的高峰期時,在日本鐵路服務的英國工程技術人員數量達到瞭119人。其中,英國工程師埃德濛·莫雷爾(Edmund Morell)為日本鐵路建設齣力甚多,將其生命的最後精力都傾注在瞭日本鐵路事業上,也因此被尊稱為“日本鐵路之父”。而為瞭盡快掌握相關的技術,日本方麵也派齣一部分人員前往英國學習鐵路知識,例如,作為日本鐵路第一位日籍實際指揮者的井上勝即為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of London)的畢業生。在英日兩國工程人員的共同努力之下,日本第一條鐵路——連接首都東京和橫濱的鐵路的勘測工作於1870年4月25日開始,之後正式動工修建。值得一提的是,這段全長29公裏的鐵路綫所使用的軌距為1.067米,這和英國當時在各個殖民地所修建的鐵路規格大體一緻。經過近兩年的努力,到瞭1872年6月12日,鐵路投入商業運營,初期為日均2班往返,在兩年後增加到瞭6班。鐵路的修建極大地提高瞭日本國內的交通水平,到瞭1891年,日本全國已有鐵路通行裏程887.1公裏。
除瞭幫助日本發展各種近代工商業之外,英國還設法在日本建立起一係列近代中高等學府,幫助日本培養大量精通西學的各類人纔。1873年,後來大名鼎鼎的工部大學堂(前身為1871年成立的工學寮)正式成立,英國人亨利·戴耶(Henry Dyer)成為學校的第一任校長。作為日本當時在技術和人文學科方麵的高等學府之一,該校下設自然科學、數學、建築學、化學、美術學、英語語言文學和工程學等課程,科任教師也大多為英國人。值得一提的是,為瞭體現學生的良好精神風貌,工部大學堂學生統一穿著深藍色的立領西式製服,開瞭日本近代學生裝的先河。而這種仿自西方國傢陸軍製服的“詰襟”,經過多年改良,最終成為現代日本中學男生校服。
提到校服,在這裏不妨再提及一下被後世所津津樂道,並且成為日本文化一個重要標誌的水兵服式校服。這種製服當然也是“舶來品”,而學習的對象則自然是當時的世界第一海軍強國英國。由於英國皇傢海軍在英國國內的崇高地位,因此作為其標誌之一的水兵製服成瞭英國貴族兒童的童裝樣式的範例。隨著水兵服式童裝在上流社會的流行,一些貴族學校也將其引入到校服的設計當中。曾經在英國作為交流學生學習的伊麗莎白·李(Elizabeth Lee)對此頗為情有獨鍾,也正因為如此,在她於1921年就任福岡女子大學校長後,她就開始將水兵服引入日本校園,成為女學生製服。由於其式樣美觀,加之易於剪裁,因此迅速在日本女子學校中普及開,最終成為當今日本女學生校服的
主流。
當然,在明治維新期間的一係列進步方麵,不得不提的就是新式軍隊尤其是海軍的發展。與日本的島國性質相對應的,在新式軍隊中,海軍被放在瞭非常重要的地位。雖然初期日本海軍對法國艦艇的設計一度較為推崇,從法國購買瞭一係列艦艇,但是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日本海軍發現,這些艦艇由於設計思想、建造水平等原因,往往華而不實,適航性等指標嚴重不足,而英國人則不失時機地嚮日本方麵推銷其最新建造的艦艇,這讓日本方麵十分受用。從“浪速”級開始,日本從英國購買瞭大量新式防護巡洋艦,並且在英國的技術援助下,依靠本國造船廠設法建造瞭一批同類型戰艦,這些艦艇性能在當時居於世界先進水平,為日本海軍迅速擴大規模立下汗馬功勞。
除瞭從西方購買大批新式戰艦之外,日本海軍把人員培養放在瞭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彆是在軍官教育方麵,日本海軍幾乎全盤參考瞭英國皇傢海軍的軍官培養模式。1870年5月4日,在繼承幕府軍艦和海軍設施的基礎上,設在東京駐地的原幕府海軍操練所得到恢復,並於1870年1月11日舉行瞭首屆學員開學典禮。之後,該校被遷往瀨戶內海南端的江田島,日後聲名顯赫的江田島海軍兵學校就此誕生。從一開始,日本海軍就有意識地將其按照達特茅斯皇傢海軍學院(Britannia Royal Naval College Dartmouth)的模式進行建設,不僅在學製、教材等方麵學習英國,連建造學員宿捨用的紅磚,都是從韆裏迢迢之外的英倫三島采購而來。除瞭依托本土力量培養技術骨乾之外,日本海軍還選派瞭大量青年軍官前往國外留學,在這些人中日後也湧現齣瞭一大批具有較高水平的海軍將領
……
前言/序言
鐵血文庫010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