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新文集》共二十卷,其中包括长篇小说十卷(共八部),中篇小说四卷,短篇小说两卷,散文集三卷以及电影剧本一卷。这是首次全方位对作者近四十年写作历程的梳理和提炼。该文集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水平、艺术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当代文学的高度。
《湖光山色》是周大新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生活变革为时代背景,以亚洲Z大的水库——丹江口水库为故事发生的地点,以一个女性从北京返乡的奋斗为主线,描写的是楚王庄春种秋收、择偶成家、生病离婚、打工返乡、农村旅游这些当下乡村寻常的生活事件,展示的却是对人性嬗变、历史遗产和权力运作等的深入思考。《湖光山色》深情关注着我国当代农村经历的巨大变革,关注着当代农民物质生活与情感心灵的渴望与期待。
周大新,著名作家。1952年生于河南邓州,1970年从军,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共写了8部长篇小说,33部中篇小说,73部短篇小说,还有大量的散文和电视电影剧本。先后获过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人民文学奖、冯牧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老舍散文奖等。其中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是《湖光山色》。《安魂》因为写给早逝的儿子周宁而备受关注,被称为“一个失独父亲的泣血之书”。《曲终人在》入选2015中国好书。
《湖光山色》的书名并不是没有来处,湖是丹湖,山则是伏牛山,这是一个发生在湖边的故事,但它还有更深的用意,那就是初看起来美好的湖光山色,背后却隐藏着当代乡村Z深沉的迷茫与苦痛。
——新华网
暖暖那时最大的愿望,是挣到一万元钱。存折上的数字正在缓慢地向一万靠近,有几个夜晚,暖暖已在梦中设计这一万元的用法了。没想到就在这当儿接到了娘病重的电话,其时她正在北京朝阳区的一栋高楼里,给一套新装修的房子保洁。新房里有一股浓烈的香蕉水味,熏得暖暖有些头疼,可她仍咬了牙手脚不停地忙着:刮去地板砖上的污迹、擦亮门窗上的玻璃、抹掉洁具上的污点、背走装修垃圾……保洁公司把这家的活包给她和另外两个姑娘,早干完就可以早拿到属于她的九十块钱。可能是楼高离天太近的缘故,从窗外扑进来的八月的阳光像开水一样滚烫滚烫,使得暖暖前胸后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她记得自己正停了拖把抹汗时,女伴的“神州行”响了,女伴接通后把“神州行”朝她递过来:找你的。暖暖有些诧异:谁?及至看清号码是家乡的,才有些紧张起来,因为她给爹交代过,电话是同事的,没有急事不要打。果然,爹的声音里全是慌张,爹说:暖暖,我是在聚香街上的邮电所给你打的电话,你快回来,你娘病得厉害……暖暖当时的腿一软,急忙将身子倚住了就近的窗台,她对着话筒说:爹,快送乡上的医院,我立马回去……
暖暖坐火车返到南府市再换汽车赶到丹湖东岸时,已是第二天的正午了。她下了汽车就向湖岸跑,只要赶上去西岸的那艘班船,黄昏时分就能到家了。可跑到湖边一看,班船已走得没了踪影,码头上剩下的都是渔船和供游人们在近处戏水的小划子。她不死心地奔到卖船票的屋子窗口问:大叔,还有没有去西岸的船?没了,姑娘,明天走吧。那人边说边把窗上的木板拉了下去。这可咋办?暖暖站在水边向西岸望着,几十里的湖面根本望不到边,可她知道楚王庄所在的大致位置,她焦躁至极地望着那个方向。这一刻,她对丹湖不由得生出了恨意:谁让你这样子大呀?!
住在丹湖西岸的暖暖从小就觉得丹湖太大,要去南府城就得过湖,可过一趟湖真是不易。暖暖知道这全是丰阳江造出的麻烦。丰阳江在经过秦岭的长期娇惯和伏牛山的低首逢迎之后,抵达这一带时显得骄横无比,动不动就大发脾气,差不多每两年就要跟百姓捣蛋一回,仅光绪年间那回发水,就将八万多人的性命生生掠走。丹湖,便是在历次的大水之后,慢慢在一片江滩和一处阔大的凹地上形成的。不过那时的湖水面积有限,使它变得烟波浩淼一望无际的契机,是为了向北方调水在下游修起了截流江水的大坝。从那以后,它的湖水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深越来越清,沿岸的百姓们也渐渐习惯了大湖的存在,只是间或的,暖暖还能听到村里老人们的感叹:过去这丹湖身个小时,从东岸到西岸,也就顿饭工夫,哪像现在,小船得摇上近一天,当年李闯王领兵由此处过湖,据说马是直接游过来的,如今水面这样宽,哪一匹马能游过湖?……
嗨,小妮子,来船上玩玩?近处的一条渔船里钻出一个赤臂的汉子,朝暖暖边喊边做了个搂抱的动作。暖暖狠狠剜了对方一眼,厉声道:回去叫你姐来跟你玩吧!那汉子一听,讪讪一笑又钻进了舱里。难道还要在这湖边住上一晚么?暖暖沮丧地扔下提包,一屁股坐到了地上。在坐下的那一刻,她的手碰到了腰间那个鼓鼓的衣袋,那里边装着她打工两年来所挣的八千多块钱。娘,你别怕,女儿如今有钱给你治病了……
就在暖暖坐在那儿直盯着水面发愁的时候,一艘摩托艇呼呼地由湖里驶来,很快到了岸边,跟着就见几个公安揪着一个带了手铐的男人由艇里跳上了岸,快步向停在不远处的一辆警车走去。这男的犯了啥事?有人在问开摩托艇的小伙。暖暖这时就也侧了耳朵去听。盗挖楚墓!楚墓?啥楚墓?问的人显然没有听懂。就是楚国人的墓,前不久西岸上的聚香街附近,因为打井发现了两座古墓,县上和南府市的人不让乱动,可这小子夜里去偷偷掘开了,从墓里弄到了一些锈得不成样子的铜器,这就犯了法。墓是楚国的?是呀,县上和市上的人都说,咱们丹湖这一带,古时候都归楚国……
暖暖扭过了脸。她现在可没心情没兴趣去听楚国里的事,她现在最需要一只船,一只能去西岸的船,哪怕是小划子也行。就在暖暖愁眉紧锁的时候,不远处突然响起一声喊:老黑豆,下次记住多带点辛夷花蕾来。老黑豆?她急忙扭头去看,原来被喊的人正是同村常到东岸卖药材的黑豆叔,暖暖忙起身拎了提包踉踉跄跄地跑过去叫:黑豆叔,你是摇船来的?黑瘦的矮个子中年男人哎了一声回头一看:嗨呀,暖暖,你回来了?巧,快,正好坐叔的船回去。
黑豆叔的船小得可怜,可他给船装了机器,呜呜呜的,走得挺快。今天湖里无风,浪不大,蓝莹莹的水面上,除了几只白色的水鸟在翻飞之外,还不时能看见小鱼一跳一跃。远处,有几只渔船在悠然地收着渔网。暖暖,我有好几天没见你爹下湖捕鱼了。他可能是在忙俺娘的病,俺娘的病加重了。你娘究竟得的是啥病?总见她到梅家药铺里抓药,气色也不大好。我也不知道。暖暖叹口气。暖暖,你在北京打工一月能挣多少钱?五百多吧。管不管饭?中午让吃一顿一块五的盒饭。睡的地方呐?和几个打工的姐妹在一起租。比俺家你萝萝妹妹强,她在省城打工,一个月才三百八十块,刨去吃喝,净落不到二百。萝萝妹妹也出去了?暖暖记得黑豆叔的女儿萝萝还小哩。出去了,和魏家的魏良他们几个人一起走的,出去多少能挣个活钱,比在家种地好,种地只能挣个肚圆……
船靠岸时太阳早滚到了后山的那一边,村子里已是炊烟四起了。暖暖谢了黑豆叔,下船快步向村里走,走到那个风化得很厉害的刻有“楚王庄”仨字的石柱子前,望着离开两年的村庄里那些高高低低的房屋,她突然间觉得,往日感到很大很威风的村子,变小变旧了;记忆里很高很漂亮的屋子,变低变破了;印象里很宽很平的村路,变窄变难看了;只有自家屋前的那棵老辛夷树,还是记忆中的样子,又粗又高,树冠像把巨伞;再就是那些鸟,还像过去那样,在老辛夷树的树枝上飞起落下,叽叽喳喳地进行归宿前的最后唠叨。
家里只有妹妹禾禾和奶奶。奶奶正习惯地赤着上身坐在灶前烧火,边向灶膛里填着柴草边大声地咳嗽着,胸前两只干枯的奶子在不停地左右摇晃;禾禾在向锅里砍着红薯,每一块红薯落进锅里时都能溅起一些小小的水星落到奶奶的身上。禾禾听见脚步声扭头看见姐姐进屋,停了刀,先是叫了一声:姐——跟着就流出了眼泪。暖暖的心一紧,上前喊了声:奶奶。弯下腰在奶奶那多皱的额头上亲了一下,才又回头问禾禾:爹呢?爹送娘去了聚香街乡上医院,让我和奶奶看家。病咋样?暖暖连着声问。听说今天后晌动手术。究竟定的啥病?奶子癌。奶子癌?暖暖吸了一口冷气。就是娘的一只奶子上生了癌。禾禾解释着。
暖暖扑通一声坐到了奶奶身旁的一把椅子上,双手抱住了头。都怨你爹!奶奶这时开口道:他总是在湖里逮鱼、网虾、捉蟹,鱼虾蟹是啥?鱼虾蟹不是湖神的东西?总从人家那里拿东西人家能高兴?我让他每个月敬一回湖神,他总是忘记总是不听,总说去凌岩寺烧香就行了,寺里供的是谁?是佛祖,湖神不会住那里,这路神管不了那路神,谁的香火也不能少,他就是不听,这下子好了,罚到你娘身上了,奶子癌!暖暖没应奶奶的话,半晌,才抬头问禾禾:咱家的自行车在吗?禾禾答:爹是用自行车驮娘去聚香街上的。暖暖说:那你去青葱嫂家一趟,就说我要借他们家的自行车用用。
天都黑了,这会儿借车干啥?禾禾瞪大了眼。
去医院,我要去医院看看娘,我放不下心。
那样远,你一个人——
自序
自1979年3月在《济南日报》发表第一篇小说《前方来信》至今,转眼已经36年了。
如今回眸看去,才知道1979年的自己是多么的不知天高地厚,以为自己的生活和创作会一帆风顺,以为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多得无限,以为有无数的幸福就在前边不远处等着自己去取。嗨,到了2015年才知道,上天根本没准备给我发放幸福,他老人家送给我的礼物,除了连串的坎坷和一群的灾难之外,就是允许我写了一堆文字。
现在我把这堆文字中的大部分整理出来,放在这套文集里。
小说,在文集里占了一大部分。她是我的最爱。还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对她产生了爱意。上高小的时候,就开始读小说了;上初中时,读起小说来已经如痴如醉;上高中时,已试着把作文写出小说味;当兵之后,更对她爱得如胶似漆。到了我可以不必再为吃饭、穿衣发愁时,就开始正式学着写小说了。只可惜,几十年忙碌下来,由于雕功一直欠佳,我没能将自己的小说打扮得更美,没能使她在小说之林里显得娇艳动人。我因此对她充满歉意。
散文,是文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小说比作我的情人的话,散文就是我的密友。每当我有话想说却又无法在小说里说出来时,我就将其写成散文。我写散文时,就像对着密友聊天,海阔天空,话无边际,自由自在,特别痛快。小说的内容是虚构的,里边的人和事很少是真的。而我的散文,其中所涉的人和事包括抒发的感情都是真的。因其真,就有了一份保存的价值。散文,是比小说还要古老的文体,在这种文体里创新很不容易,我该继续努力。
电影剧本,也在文集里保留了位置。如果再做一个比喻的话,电影剧本是我最喜欢的表弟。我很小就被电影所迷,在乡下有时为看一场电影,我会不辞辛苦地跑上十几里地。学写电影剧本,其实比我学写小说还早,1976年“文革”结束之后,我就开始疯狂地阅读电影剧本和学写电影剧本,只可惜,那年头电影剧本的成活率仅有五千分之一。我失败了。可我一向认为电影剧本的文学性并不低,我们可以把电影剧本当作正式的文学作品来读,我们从中可以收获东西。
我不知道上天允许我再活多长时间。对时间流逝的恐惧,是每个活到我这个年纪的人都可能在心里生出来的。好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布拉德福德·斯科博士最近提出了一种新理论:时间并不会像水一样流走,时间中的一切都是始终存在的;如果我们俯瞰宇宙,我们看到时间是向着所有方向延伸的,正如我们此刻看到的天空。这给了我安慰。但我真切感受到我的肉体正在日渐枯萎,我能动笔写东西的时间已经十分有限,我得抓紧,争取能再写出些像样的作品,以献给长久以来一直关爱我的众多读者朋友。
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给了我出版这套文集的机会!
感谢为这套文集的编辑出版付出大量心血的付如初女士!
2015年春于北京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简直就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思维探险,完全颠覆了我对于传统散文的刻板印象。它的结构看似松散,实则暗藏着精密的逻辑链条,作者像一个高明的建筑师,用看似随意的砖瓦,堆砌出了一个宏大而又富有细节的内心世界。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不得不停下来,不是因为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而是因为作者的某个观点或某句比喻,像一把精准的钥匙,瞬间打开了我认知中某扇紧闭的门。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是阅读的极致享受。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抛出更深刻的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构建理解的框架。语言上,它展现出一种极强的张力和跳跃感,有时候会突然插入一些看似不搭界的典故或科学概念,但很快,这些“离经叛道”的元素又会奇妙地与主旨融合,形成一种奇异的美感。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种温婉的抒情,可能会觉得有些“冲”,但如果你更喜欢思想上的交锋和智力上的挑战,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丰盛的盛宴。它就像一瓶经过长时间发酵的烈酒,后劲十足,让人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评分坦率地说,初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被那种略带“老派”的叙事腔调给震慑住了。它没有当下流行文学中那种强烈的市场迎合感,反而带着一种“我只管说我的”的姿态,显得格外有骨气。但这恰恰是它最迷人的地方。作者的叙事语调,如同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船长,在讲述自己航行过的惊涛骇浪,语气沉稳,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文字的密度非常高,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绝不含糊冗余。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那些山川、河流、草木,不只是背景板,它们是带着生命的,与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共同呼吸。尤其在处理那些宏大命题,比如时间流逝、存在意义时,作者并没有用空泛的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的场景和细微的观察,将哲学思辨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使得那些高深的理论变得可触摸、可感知。读完后,我感到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排毒”,那些平时被喧嚣世界过滤掉的、真正重要的东西,又重新浮现出来,带着一种近乎神圣的清晰感。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像极了江南烟雨中的黛瓦白墙,初看平淡无奇,细品之下,才觉出那份温润与厚重。它不是那种喧嚣夺目的畅销书,更像是老友深夜里娓娓道来的私房话,带着一股子沉淀下来的生活气息和对世事的洞察。作者的笔力,仿佛能把时间都慢下来,让你真切地感受到那些历史长河中被忽略的细微情感。读到一些关于故乡的描摹时,我甚至能闻到空气里泥土和青草混合的味道,那种熟悉的、带着点儿怀旧的惆怅,一下子就攫住了心。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如潺潺流水,轻柔地抚慰人心;时而又像山涧飞瀑,陡然激荡起深层的思考。尤其是一些人物的刻画,栩栩如生,他们的喜怒哀乐,完全不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充满矛盾和挣扎的个体。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人性幽微之处的捕捉,那种不动声色的揭示,让人在合上书页后,还会久久地回味和反思自己生活中的某些选择和态度。这本书需要的不是急躁的翻阅,而是静心的品读,像对待一件上了年份的瓷器,需要时间去体会它釉色下的温润与坚韧。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参与一场精心策划的、关于记忆的考古发掘工作。作者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够穿透岁月的迷雾,将那些几乎被遗忘的片段精准地拉回眼前,而且是以一种近乎高清画质的方式呈现。我最欣赏它对于“细节的忠诚”。它不是在讲述一个被美化过的故事,而是在记录一种真实发生过的体验——比如某次阳光洒在旧书页上的角度,比如某句未说完的话在空气中停留的长度。这种对细枝末节的执着,反而构建出了一种无比坚实的情感基础。当我读到一些关于特定年代的社会侧写时,那种代入感是极强的,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一个参与者,能感受到空气中的湿度和人们眼神里的复杂情绪。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非常巧妙,它不断地在“现在”和“过去”之间进行无缝切换,但这种切换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揭示“过去如何塑造了现在”这个永恒的主题。它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注意力,但回报是丰厚的——它教会我们如何更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来时路。
评分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罕见的疏离感与亲密感的奇妙平衡。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试图用过度煽情的方式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而是保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让你保持清醒的审视视角。作者的文字如同手术刀般精准,但下刀处却又带着外科医生般的仁慈。在处理一些略显沉重的主题时,作者总能找到一个巧妙的出口,让沉重不至于压垮人,而是升华为一种对生命的更深刻的理解和接受。我尤其被其中一些富有韵律感的句子所吸引,它们读起来有一种古典音乐的节奏感,仿佛可以被谱成乐曲。这本书的内容跨度很大,似乎涉及了许多不同的领域和经验,但最终所有的线索都会汇聚到对“个体如何安放自我”的追问上。它不是一本提供慰藉的书,而是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们自身的困境和潜力。读完之后,我的内心没有狂喜,只有一种被认真对待过的宁静和力量,仿佛完成了一次漫长而有益的精神远足。
评分宝贝还可以比超市买便宜
评分名家名作,细细读,慢慢品!
评分宝贝还可以比超市买便宜
评分宝贝还可以比超市买便宜
评分宝贝还可以比超市买便宜
评分宝贝还可以比超市买便宜
评分名家名作,细细读,慢慢品!
评分名家名作,细细读,慢慢品!
评分名家名作,细细读,慢慢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