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11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从电磁兼容基本概念入手,由“电磁干扰三要素”中的“干扰源”和“传播途径”展开,介绍干扰源的特点及性质,分析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阐述抑制电磁干扰的“三大技术”(接地、屏蔽和滤波)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介绍电磁兼容预测分析数学模型、预测方法,介绍电磁兼容性测试设备与场地、测试内容与方法,还附有电磁兼容的教学实验,使读者对电磁兼容的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日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电磁兼容问题打好坚实的基础。本书适合作为电气与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教材,可作为研究生相关课程的参考教材,也可供从事电子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杨显清,男,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于1987年在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获得硕士学位,1987年留校任教至今。
第1章电磁兼容概论
1.1电磁干扰及其危害
1.2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
1.2.1电磁兼容的含义
1.2.2基本电磁兼容技术术语
1.2.3电磁干扰效应
1.3电磁兼容学科的研究领域
1.4电磁兼容的研究方法
1.4.1电磁兼容学科的特点
1.4.2电磁兼容的实施
1.4.3电磁兼容研究的几个重要发展
趋势
1.5电磁兼容性标准概况
1.5.1电磁兼容性标准的基本内容
1.5.2国内外电磁兼容性标准简介
1.6电磁兼容计量单位和换算关系
习题
第2章电磁干扰源
2.1电磁干扰源的分类
2.2自然电磁干扰源
2.3人为电磁干扰源
2.4电磁干扰源的基本性质
习题
第3章电磁干扰的耦合与传播
3.1电磁干扰的传播途径
3.2传导干扰传输线路的性质
3.3传导耦合分析
3.3.1电阻性耦合
3.3.2电容性耦合
3.3.3电感性耦合
3.4辐射耦合分析
3.4.1电基本振子的辐射
3.4.2磁基本振子(磁流元)的辐射
3.4.3辐射耦合方式
习题
第4章接地与搭接技术
4.1接地的概念
4.2安全接地
4.3信号接地
4.3.1单点接地
4.3.2多点接地
4.3.3浮地
4.3.4混合接地
4.3.5转换接地
4.4地线回路的干扰及抑制
技术
4.4.1地线回路中的电磁干扰
4.4.2两点接地时的噪声电压
4.4.3抑制地回路耦合电磁干扰的
技术
4.5电缆屏蔽体的接地
4.5.1低频电缆屏蔽体接地点的
选择
4.5.2高频电缆屏蔽体的接地
4.6屏蔽盒的接地
4.6.1单层屏蔽盒的接地
4.6.2双层屏蔽盒的接地
4.7搭接
习题
第5章屏蔽技术
5.1概述
5.2电屏蔽
5.2.1电屏蔽的原理和分析
5.2.2低频电屏蔽效能的计算
5.2.3电屏蔽的设计要点
5.2.4多级级联电路的屏蔽盒结构
5.3磁屏蔽
5.3.1磁屏蔽的原理和分析
5.3.2磁屏蔽效能的计算
5.3.3磁屏蔽体的设计要点
5.4电磁屏蔽
5.4.1电磁屏蔽的原理和分析
5.4.2单层金属板的电磁屏蔽
效能
5.4.3双层屏蔽的电磁屏蔽效能
5.4.4薄膜屏蔽的电磁屏蔽效能
5.4.5非实心型屏蔽体的电磁屏蔽
效能
5.4.6装配面处接缝泄漏的抑制
5.4.7通风孔的屏蔽
5.4.8观察窗口(显示器件)泄漏的
抑制
5.4.9器件调谐孔(有连接杆的操作
器件)泄漏的抑制
5.5电磁屏蔽设计要点
习题
第6章滤波技术
6.1电磁干扰滤波器的特性和
分类
6.2插入损耗的计算方法
6.3反射式滤波器
6.3.1低通滤波器
6.3.2高通滤波器
6.3.3带通滤波器
6.3.4带阻滤波器
6.4电容、电感的高频特性
6.4.1电容的频率特性
6.4.2电感的频率特性
6.5有源滤波器
6.6吸收式滤波器
6.7反射-吸收组合式低通
滤波器
6.8电源滤波器
6.9滤波器的选择和使用
习题
第7章电磁干扰预测
7.1电磁干扰预测的目的和
作用
7.2电磁干扰预测建模
7.3电磁干扰发射机模型
7.3.1基波发射模型
7.3.2谐波发射模型
7.3.3非谐波发射模型
7.4电磁干扰接收机模型
7.4.1接收机的选择性
7.4.2基本接收通道模型
7.4.3乱真响应模型
7.4.4接收机互调
7.4.5接收机交调
7.4.6接收机减敏
7.5天线模型
7.5.1天线的方向性
7.5.2全向天线的方向性图
7.5.3定向天线的方向性图
7.5.4发射天线-接收天线对的极化
匹配修正
7.5.5近场天线模型
7.5.6发射天线-接收天线对的
配置
7.5.7天线扫描
7.6电磁干扰预测方法
7.6.1电磁干扰预测的基本步骤
7.6.2分级预测方法
7.7系统间电磁干扰预测
7.7.1干扰预测方程
7.7.2系统间干扰预测实施过程
7.8系统间电磁干扰控制
7.8.1频率管理
7.8.2时间管理
7.8.3空间管理
7.9系统内部电磁干扰预测
7.9.1系统内部电磁干扰预测
流程
7.9.2系统内部EMI预测实例
习题
第8章电磁兼容性测试技术
8.1电磁兼容性测试项目
8.2测试场地
8.2.1开阔测试场地
8.2.2屏蔽室
8.2.3电波暗室
8.2.4混波室
8.2.5平行板线
8.2.6横电磁波传输室
8.2.7吉赫横电磁波(GTEM)
传输室
8.3常用测试仪器与设备
8.3.1电磁干扰测量仪/电磁干扰
接收机
8.3.2频谱分析仪/电磁干扰
接收机
8.3.3线路阻抗稳定网络
(LISN)
8.3.4亥姆霍兹线圈
8.3.5电流探头
8.3.6功率吸收钳
8.3.7信号发生器
8.3.8功率放大器
8.4电磁兼容性试验用天线
8.4.1电磁兼容性试验用天线的
特点
8.4.2各种天线简介
8.5电磁发射与电磁敏感度
测量
8.5.1一般要求
8.5.2传导发射测量
8.5.3传导敏感度测量
8.5.4辐射发射测量
8.5.5辐射敏感度测量
8.6电磁兼容的自动测试技术
简介
8.6.1电磁干扰自动测试系统
8.6.2电流传导敏感度自动测试
系统
8.7电磁干扰扫描装置
8.8移动电话比吸收率(SAR)
测试系统
习题
第9章电磁兼容性教学实验
实验一传导干扰抑制与滤波
实验
实验二微波频谱分析仪测量小信号
实验
实验三电磁屏蔽效能测量实验…
实验四利用手机开展电磁兼容
实验
实验五安全接地实验
参考文献()
电磁兼容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以电磁场理论和电路理论为基础,并涉及通信系统、信息与信号处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机械与控制系统、电磁测量、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电气设备或系统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电磁环境日益复杂,处在其中的电子、电气设备面临越来越多的干扰,造成性能降低、功能丧失的概率明显增加。因此,在电子、电气设备和系统的设计、研制和生产过程中,如何解决电磁兼容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对于广大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了解电磁兼容的基本原理、掌握电磁兼容的工程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在王定华、赵家升编著的《电磁兼容原理与设计》一书基础上改编而成的。
本教材从电磁兼容基本概念入手,由“电磁干扰三要素”中的“干扰源”和“传播途径”展开,介绍干扰源的特点及性质,分析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进而讨论电磁干扰控制原理及控制电磁干扰的“三大技术(接地、屏蔽和滤波)”,最后介绍电磁兼容预测分析及电磁兼容性测试技术。使读者对电磁兼容的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日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电磁兼容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适合作为电气与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电磁兼容课程教材,也可作为研究生相关课程的参考教材,以及对电磁兼容感兴趣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教材第1、2、3章由潘锦修订,第4、5、6章由杨显清修订,第7、8、9章由杨德强修订,全书由杨显清统编定稿。电子科技大学胡皓全教授仔细审阅了全书,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在编写和出版过程中,本书责任编辑韩同平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对本书所列参考文献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电磁兼容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处于迅速发展之中,而作者学识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和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第3版)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第3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第3版)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