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知識體係很清晰,理解理論和寫論文的必備佳品。
作者秦亞青教授為外交學院院長,中國國際關係學界知名學者。
《權力·製度·文化:國際關係理論與方法研究文集》係統地梳理和介紹瞭西方國際關係理論,被作為考研參考書。
內容簡介
《權力·製度·文化:國際關係理論與方法研究文集》從理論和方法兩個方麵係統總結瞭作者在國際關係領域的研究和探索,包括對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等西方國際關係理論所做的開創性評介和分析,對中國國際關係學科發展的解讀和思考,以及應用國際政治理論和社會科學方法對具體國際關係現象的實證性研究,反映瞭一個中國學者的思維方式和學術探索。
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礎上進行瞭刪減和調整,並增加瞭作者近年發錶的幾篇重要論文。
作者簡介
秦亞青,政治學博士,外交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外交學院院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關係理論和社會科學方法論,學術成果包括《霸權體係和國際衝突》(專著)、《關係與過程: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的文化建構》(專著)、《國際關係理論的核心問題與中國學派的生成》(論文)、《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譯著)和《20年危機》(譯著)。
目錄
第二版序
光榮與夢想——中國國際關係學40年(第一版序)
理 論 篇
西方國際關係學——知識譜係與理論發展
權力·製度·文化——國際政治學的三種體係理論
權力政治與結構選擇——現實主義與新現實主義評析
自由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的思想淵源
國際製度與國際閤作——反思新自由製度主義
國際政治的社會建構——溫特及其建構主義國際政治理論
世界政治的文化理論——文化結構、文化單位與文化力
國際體係的無政府性——讀溫特的《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
無政府文化與國際暴力——大國的強行崛起與和平發展
羅伯特·傑維斯及其國際政治心理學研究
現代國際關係理論的沿革
文化、文明與世界政治:不斷深化的研究議程
行動的邏輯: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知識轉嚮”的意義
國際政治的關係理論
方 法 篇
層次分析法與科學的國際關係研究
國際關係學和中國的國際關係研究
實證主義與中國的國際關係研究
多邊主義研究——理論與方法
第三種方法——國際關係研究中科學與人文的契閤
霸權體係與區域衝突——論美國在重大區域武裝衝突中的支持行為
霸權體係與國際衝突
國傢身份、戰略文化和安全利益——關於中國與國際社會關係的三個假設
規則治理與關係治理
全球學與全球國際關係學
後記
第二版後記
精彩書摘
文化和文明研究的分析框架
從冷戰以後的研究成果和文獻來看,文化和文明在世界政治研究中齣現瞭不少的成果。我們不妨從兩個嚮度、四個方麵對此進行一個簡單但卻比較係統的梳理,以厘清研究脈絡,觀察發展取嚮,發現新的知識增長點。
第一個嚮度是結構和過程。也就是說,文化和文明研究的切入點可以是結構性的或是過程性的。一個要素是結構。在社會理論中對結構有著多種的定義和解釋,我們這裏隻選取其中幾個要素進行界定。從結構角度研究文化文明的方式強調:(1) 文化結構的整體特徵,即結構是一個係統要素,是由文化單位構成的一個整體;(2) 文化單位的獨立特徵,即文化結構中的個體單位是獨立的,獨立的文化單位具有該單位區彆於其他單位的本質屬性;(3) 單位的互動特徵,即文化結構中文化單位是互動的,互動受到結構的影響,互動可以改變其行為方式,但不能改變其本質屬性。比如,我們可以把世界視為一個整體的文明結構,其中伊斯蘭文明、基督教文明、中華文明等是這一文明結構的構成單位或曰文明單位,它們之間存在持續不斷的互動關係。
第一嚮度裏麵的第二個要素是過程。無論是文明也好,以文化價值為基礎的國際社會也好,都可以被視為社會性過程。過程視角認為,行為體從一開始就處在復雜的社會關係網絡之中,過程就是變動不居的各種關係。行為體隻有在過程之中纔有意義,其錶徵特性和本質屬性都是與關係過程高度相關的。過程視角不是不重視行為體的所謂本質屬性,但是認為過程本身有著獨立的本體地位和運行動力,可以建構行為體的本質屬性,因而也就可以建構行為體的身份和認同。因此,從過程角度研究文化和文明,也有幾個重要的假定:(1) 過程具有本體地位。過程不僅僅是為結構和單位互動提供背景和平颱,過程本身可以塑造結構和建構行為體;(2) 過程是由運動中的關係構成的。由於關係是流動的,所以行為體,無論是國傢、國際社會還是文化,都是變化的,這不僅涉及其錶徵特點,也涉及其本質屬性;(3) 隻有過程中的文化和文明纔具有社會意義。隨著哲學領域齣現的實踐轉嚮,以實踐共同體研究文明和文化的成果,比如伊曼紐爾·阿德勒對歐洲文明共同體的研究,就更多地強調瞭時間進化和實踐過程的重要意義。
當然,結構和過程更應當視為一種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要素,它們不是分立的、互不相關的兩個極端。一些成果顯然是介於兩者之間的:既有結構色彩,也有過程成分。但總體來說,以這種方式構建分析框架是閤理的,因為重過程和重結構的研究起點齣自不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第二個嚮度是衝突與融閤。在國際關係學術研究的各種議程之中,衝突與閤作始終是一個重要問題。文化和文明研究也是如此。西方國際關係的理性主義主流理論大多將衝突與閤作視為行為錶徵,所以其解決方式也是行為導嚮的,比如理性選擇,亦即以強力方式迫使或是以獲益方式誘使行為體采取閤作行為。但在另外一個層麵上,衝突與閤作可能更是一個世界觀或是思維方式問題,也就是說,是將世界及其萬物視為本質衝突還是本質非衝突的問題,甚至是衝突還是閤作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一推動和持續動力問題。
以衝突式思維審視文化和文明的,第一個關注點是空間。一方麵承認世界是由多種文明和文化構成的,另一方麵力圖在每個文明中尋找本質屬性,比如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不同定義性特徵,以此來界定這個文明。然後尋找文明的不同之處,如果這些不同是本質屬性上的不同,衝突就是不可避免的。文明不同於國傢,所以衝突的內涵不是物質性實力,而是文化性基因。衝突式思維也並非決然認為文化和文明之間的衝突是無解的,但是,這種解決是一方消解另一方,是一種文明替代另一種文明,無論是通過軟實力還是硬實力。曆史上的十字軍東徵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以衝突式思維審視文化和文明的另一個關注點是時間。這種視角強調時間和曆史的進化,認為文明和文化是在時間過程中變化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過程式思考。但是,在這種思考中,首先是區分先進文化與落後文化,並且這種先進文化往往是定格在西方文明之中。比如,布贊認為,歐洲國際社會形成瞭新的基本製度(primary institutions),而中國等新興國傢遵循的是歐洲國際社會過去的諸如主權之類的製度,所以,中國崛起很難和平實現。阿德勒提齣瞭現代文明和後現代文明問題,認為美國代錶瞭現代文明,歐洲代錶瞭後現代文明,所以文明的衝突會發生在美國和歐洲之間。這種先進與落後文明之間的衝突似乎是必然的,而衝突的結果也是先進的文明代替落後的文明。
以融閤式思維審視文化和文明的,首先認為多元文明並非壞事,它們之間可以和諧並存,互相學習,互相融閤。融閤式思維試圖在每種文化和文明中尋找共同的或是優秀的成分,共同的成分構成瞭共存的基礎。優秀的成分會發揚光大,成為人類社會的基本價值。當年聯閤國秘書長安南發起的文明對話,試圖將各種文明中的優秀成分提煉齣來,比如中華文化中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融閤式思維認為多元文化和文明是可以共存共生的,並且世界原本就是這個樣子。文化和文明的融閤不是一種文化取代另外一種文化和文明,而是在平等對話中交流溝通,在交往過程中、在保留自身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的情況下,形成新的文化和文明閤體。
如果我們把這兩個嚮度結閤起來考慮,就會齣現四種文明和文化的基本研究方式:結構衝突型、結構融閤型、過程衝突型和過程融閤型。下麵我們用這一分析框架來梳理國際關係領域現有的文明和文化研究成果。
前言/序言
權力·製度·文化 國際關係理論與方法研究文集(第二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