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与丘吉尔:抗争与妥协的政治史诗

甘地与丘吉尔:抗争与妥协的政治史诗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美] 阿瑟·赫尔曼 著,刘畅 译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1538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252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870
字数:890000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华盛顿邮报》和《柯克斯评论》力荐本书。

  《甘地与丘吉尔》一书告诉我们,没有甘地与丘吉尔的抗争和妥协,就没有现代印度和大英帝国的未来。

  他们一位是印度“国父”,以坚持印度自治与自我约束原则的一致性为毕生准则;一位是英国*伟大的政治家,认为只有强大的人民才能打造出强大的国家。为了各自民族与国家的利益,两人进行了几十年的较量,不仅为了大英帝国而战,更是为了人类的未来而战。在时代洪流的推动下,他们为世人留下了一部精彩绝伦的历史大剧。

  著名历史学家阿瑟·赫尔曼细致研究了甘地与丘吉尔的生平史实,深入刻画了两人性格与主张中的相似与差异,引人入胜,绝对值得阅读。


内容简介

  甘地出生在印度偏远小镇,虔奉宗教,丘吉尔诞生于英国贵族家庭。两人只有一面之交,却终生都在为本民族的利益与对方博弈。他们之间的斗争与妥协塑造了20世纪的历史。作者以非凡的笔力精彩呈现了他们交织在一起的生活、事业和殊死较量。他们领导各自的民族承受了种种痛苦,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他们之间意志力的比拼,最终决定了两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格局。两位巨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同时遭到惨痛的失败。《甘地与丘吉尔》是一部史诗般的历史巨著,也是一部独特新颖的比较传记。


作者简介

  阿瑟·赫尔曼(Arthur Herman),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畅销书作家。霍普金斯大学史学博士,曾在苏格兰爱丁堡大学访学。1980年代至1990年代在美国天主教大学、乔治城大学、乔治梅森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现任哈德逊研究所高级研究员。2007年至2009年,他作为第-个非英籍人士被任命为苏格兰文化艺术委员会委员。赫尔曼的著作主题宏大、史料扎实、文笔生动,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具,畅销不衰,深受各界人士的推崇。

精彩书评

  名人推荐:

  甘地只能在英国自由主义的保护下兴风作浪。

  ——保罗·约翰逊

  我认为甘地的观点是我们这个时期所有政治家中高明的

  ——爱因斯坦

  没有丘吉尔,英国就不再是一个伟大的帝国

  ——戴高乐

  甘地与丘吉尔之间长达二十多年的斗争关乎大英帝国与印度的未来。作为广受欢迎的优秀历史作家,赫尔曼先生细致研究了甘地与丘吉尔的生平史实,如此长篇巨制却又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十分值得推荐。

  ——《华尔街日报》

  通过两位历史人物命运的反差,以及各自命运中惊人的相似,令人信服地描述了后殖民时代的出现……令人着迷的一本书。

  ——《出版人周刊》

  赫尔曼的叙事风格是迷人的,给我们早已听闻甚至遗忘的故事赋予新生命……接着是惊奇……刺激、迷人,甚至争议。

  ——《今日印度》

  完美的历史读物……读完《甘地与丘吉尔》,就能更明白透彻地评价当今世界,尤其是现代印度。

  ——《今日美国》

目录

楔子

第一章丘吉尔家族·英国统治印度时期

第二章伦道夫勋爵掌权

第三章权力的幻灭:甘地家族·印度·英国的统治

第四章觉醒(一):甘地在伦敦和南非,1888—1895

第五章觉醒(二):丘吉尔在印度,1896—1899

第六章战争中的男人,1899—1900

第七章殊途同归,1900—1906

第八章短暂的会晤,1906—1909

第九章突破点,1909—1910

第十章分道扬镳,1911—1914

第十一章远在天边的桥头堡,1914—1915

第十二章甘地的战争,1915—1918

第十三章杀戮事件,1919—1920

第十四章不合作主义,1920—1922

第十五章命运的逆转,1922—1929

第十六章战争前夜,1929

第十七章食盐运动,1930

第十八章圆桌大会·裸体托钵僧,1930—1931

第十九章对抗世界,1931—1932

第二十章最后一道防线,1932—1935

第二十一章逆流而上,1936—1938

第二十二章黑暗的边缘,1938—1939

第二十三章冲突的爆发,1939—1940

第二十四章从纳尔维克到巴尔多利,1940年4月—1941年12月

第二十五章惨败,1941—1942

第二十六章退出印度,1942

第二十七章摊牌,1943

第二十八章胜利与悲剧,1943—1945

第二十九章踽踽独行,1945—1947

第三十章花园·溘然长辞,1947—1948

第三十一章雄狮的暮年,1948—1965

尾声胜利与悲剧

大事年纪

术语对照表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共两则,请选择一则】

  第一章 丘吉尔家族?英国统治印度时期(节选)

  ......

  英国人在印度打造帝国的过程,以及征服这个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强大的文明之一的过程就像一部史诗。这部史诗既充满了英雄主义、牺牲就义,也充斥着残忍无情和贪得无厌。然而,这也是一个令英国人的使命感持续增强的过程:英国人不断增强的信念就是自己注定要统治印度,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更是为了全体印度国民。这种信念在两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一方面塑造了大英帝国在印度的个性,另一方面也打造了伦道夫的儿子温斯顿?丘吉尔的性格——印度被英国统治的命运最终就是在这个人的手里终结的。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大英帝国的开国元勋们,那群生活在莎士比亚时代的伦敦商人们,虽然虔诚无比,而且创立了无限荣光的东印度公司,却根本就没有想过要亲自到印度去看看。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也没有指望他们会去,尽管在1600年的最后一天,女王还将皇家特许状赐予他们。这些人的原本目标是香料群岛(the Spice Islands,如今是印度尼西亚的摩鹿加群岛[the Molucca Islands])。在那里,大群来自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的商人们和冒险家们为了丁香和豆蔻所隐含的财富你争我夺。东印度公司的首站是位于印度西海岸的苏拉特(Surat),原本只是为了在那里作短暂停留,之后就将前往远东地区继续其冒险之旅。

  然而,1623年,荷兰人在安波沙洲岛(Island of Amboyne)将10个英国商人折磨致死,又强行将英国人赶出香料岛。这一事件的后果就是本部位于伦敦的东印度公司从此再无容身之地。14到了1650年,也就是约翰?丘吉尔诞生于德文郡(Devon)的同一年,东印度公司发现自己的状况已经岌岌可危,可怜巴巴地寄身于一个靠近苏拉特的小定居点。这个定居点被称作圣乔治堡(Fort St.George)圣乔治堡是英国于1644年在印度建立的第一座堡垒,位于南部海边城市金奈。。公司在做生意时还不得不顺着印度的统治者们,也就是莫卧儿王朝皇帝的意愿行事。因为在当时,印度的皇帝和王公多半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1674年,东印度公司在孟买取得了另一个类似的贸易点,这个贸易点是葡萄牙国王送给查理二世(King Charles II)的结婚礼物。接着在1690年,公司在孟加拉的卡利卡特(Kalikat)又建立了一个贸易点,英国人将卡利卡特的发音读成加尔各答。

  好几个欧洲国家都在这个地区做生意,英国只不过是其中之一。葡萄牙人在果阿邦(Goa)拥有一个繁荣发展的定居点,葡萄牙人和印度本土的基督教徒在那里的大教堂崇拜上帝,圣芳济(Saint Francis Xavier) 的遗骸就葬在那里。荷兰人掌控着锡兰锡兰是斯里兰卡的旧称,位于印度洋海上,英联邦成员国之一。,丹麦人则握有特兰克巴尔(Tranquebar)。1668年成立的法属东印度公司(the French East Indies Company)1664年由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创建的贸易公司,监管法国与印度、东非、东印度群岛和印度洋其他领土的贸易。该公司与早先创建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经常竞争,它所组织的耗费巨大的远航常受荷兰人骚扰,在1720年的法国经济大崩溃中损失严重。至1740年,它与印度的贸易额仅相当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半。它对法国与印度的贸易垄断于1769年结束,随后一蹶不振,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销声匿迹。 在本地治里市(Pondicherry)和昌得尔区(Chandernagar)都建有大型“工厂”或仓库,用以生产或存放靛蓝、蔗糖和胡椒等货物。当时印度的天气潮湿闷热,让人窒息,疾病肆虐,苍蝇横飞。所有人都将全副精力集中到两件事上:赚钱和博得莫卧儿皇帝的欢心。

  1712年,在大批侍臣、将军和妃嫔的围簇下,皇帝巴都尔萨野一世(Bahadur Shah I)在拉合尔(Lahore)拉合尔是座历史古城,公元630年中国唐代高僧玄奘曾来此访问。1525—1707年为莫卧儿王朝首都。的皇宫中驾崩——而此时4000英里外的马尔伯勒公爵的工匠们正在建造布莱尼姆宫这座富丽堂皇的城堡。当时显然没有人意识到,巴都尔是印度的最后一位圣主。他死后,伟大的莫卧儿帝国就将以惊人的速度分崩离析。

  巴都尔的死导致莫卧儿帝国一分为二,北方定都于德里,与之相对,南方定都于海德拉巴。当时,诸如阿富汗和波斯之类的外敌,以及锡克人、马拉塔(Marathas)和拉其普特(Rajputs)的印度武士家族等内患都开始准备采取行动,蓄势待发。1748年,海德拉巴的老皇帝(nizam)驾崩。莫卧儿帝国的南部还没来得及陷入一片混乱,就已经出现了夺权之争。这就迫使身处印度的英法商会不得不选择自己的立场,尽管这并非出于他们的本意。

  法国人约瑟夫?弗朗索瓦?迪普莱克斯(Joseph Franois Dupleix)率先领悟到,如果运用他在西印度公司的权力扶持一位皇位候选人,那么就可以将事态的发展决定性地扭转到有利于自己的一方。然而,他的竞争对手罗伯特?克莱武(Robert Clive)却将这种远见转化成了打造大英帝国的方案加以实际运用。

  1751年,克莱武只不过是个薪资很低的东印度公司马德拉斯分部的普通职员,饱受高烧、汗疹和时常发作的躁狂抑郁症的折磨。他曾两次企图自杀,所幸两次手枪都哑火。当他的上司突然决定让他负责攻打海德拉巴皇帝位于阿尔果德(Arcot)的堡垒时,他其实并没有任何军事经验。

  然而,克莱武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在印度,可以说是枪管里面出政权,因为印度正逐渐沦为无政府状态。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免受本地掠夺者和法国人的侵害,东印度公司组建了自己的军队。在英国军官的统帅下,由本土士兵(印度兵)和骑兵组成兵团,使用现代火枪,采用欧洲的军事纪律和训练方法。绝大部分新兵都是从印度北部位于比哈尔邦(Bihar)和阿格拉(Agra)之间的印度教和穆斯林教村庄里招募来的。这些经过英式训练的印度兵比任何印度王公能够投入战场的军队都要精良百倍。因此,只带着几百个印度兵,再加上几只增援的欧洲部队,克莱武就轻松攻下了阿尔果德。他坐镇城里,击退了所有敌人的进攻。接着,克莱武又与当地马拉塔(Maratha)的王公结盟,共同将法国人赶出了印度南部,同时也为自己积累了大笔财富。

  克莱武离开海德拉巴后前往莫卧儿王朝最富有的孟加拉邦,他和他率领的打着赤脚的印度兵在那里的所作所为只为同样的目的:作战和积累财富。1758年,克莱武在普拉西战役(the Battle of Plassey)中击溃了法国在孟加拉邦的盟友。此时,他已经将东印度公司的雇佣军打造成了一支所向披靡的常胜之军。德里的皇帝迫于形势,不得不钦点克莱武担任孟加拉邦的王公,所制定的协议内容还包括英国管理比哈尔邦和奥里萨邦(Orissa)。

  此举为印度未来事态的发展留下了范本。伴随着印度次大陆上风起云涌的冲突和混乱,如果没有英国的协助,印度的王公们就无法独善其身。然而,印度王公们越是依赖英国的帮助,掌控事态和维持秩序的独立性就越差,引发的冲突和混乱就越多。在这样不稳定的态势下,唯一十拿九稳的赌注就只有东印度公司和它旗下战无不胜的军队了。维持公司下属的士兵、战马和加农炮的费用都由被征服的领地支付,当时被征服的领地由留在原地的印度王公管理,并由他们募集资金。就在克莱武登上历史舞台8年后,东印度公司已经成为一股拥有自己律法的独立力量。

  在这种背景下,腐败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克莱武亲自制定了劫掠孟加拉邦的标准。就像后来一位东印度公司的职员所说,克莱武“就像经过一座座覆盖着宝石和钻石的金山银山,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取用”。仅运往加尔各答的首批战利品就装满了200条船。据估计,仅1757年一年,克莱武和他的亲信就从孟加拉邦统治者手中勒索了120多万英镑,而这笔钱足以再建一座布莱尼姆宫。到了1781年,勒索的金额攀升至近500万英镑。然而,与孟加拉邦余下的财富相比,这笔钱却显得微乎其微。“我的上帝,”当克莱武在下议院遭受质疑时,他感叹道,“此时我都要感叹自己太过节制了。”

  克莱武在什罗普郡(Shropshire)购置了美轮美奂的房产(就在那里,他终于自杀成功)。另一位将军艾尔?库特(Eyre Coote)赚得盆满钵满后回国,不但在爱尔兰购置了几座乡间住宅,分别在汉普郡和威尔特郡购买了大量土地,还在伦敦添置了一处舒适的大宅。伴随着隶属东印度公司的其他人员利用在孟加拉邦实施的贸易垄断而财源广进,在印度发财的欧洲人的黄金时代也随之而来。与此同时,孟加拉邦的人民则食不果腹,东印度公司自身也摇摇欲坠、濒临破产。

  眼看着情况日趋恶化,伦敦政府最终不得不派遣沃伦?黑斯廷斯(Warren Hastings)以总督身份整顿事务,并赋予他处理东印度公司在孟买和马德拉斯的飞地的行政权。黑斯廷斯采取的多项改革措施加上《1773年调整法案》(Regulating Act of 1773)和《1783年印度法案》(India Act of 1783)最终促使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实现了规范化。改革内容包括:在加尔各答设立由总督和伦敦的董事会共同负责的理事会;将东印度公司变成英国政府的职能部门,其下属的军事人员和文职人员转型为英国政府的公职人员。

  这一时刻至关重要。印度人还掌握着印度的绝大部分领土,而且在德里还有一位莫卧儿王朝的皇帝。不论白厅、利德贺街(东印度公司总部所在地)还是加尔各答的理事会,都没有打算对此做出改变。英国人拒绝对莫卧儿皇帝的命运负责,然而,对莫卧儿王朝的事务却不能不管。掠夺成性的外来势力,借故生端、装备精良的当地王公,意欲独立且拥有自己权力基础的印度行政长官和总督,任意妄为的马拉塔之类的武士家族和锡克人,所有人皆蓄势待发,意欲在印度次大陆上建立自己的霸权主义。

  在印度,维护法律和秩序一直是个问题,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凡位高权重者,皆可发动战争,”《政事论》(Arthashastra)的作者在1500年前写道,“凡得势掌权者,皆可打破和平协议”。在其3000年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印度统治者曾经成功地击败过所有挑战者,或者彻底打败所有劫掠者。然而,傲慢无知的英国人却愿意做出尝试。

  于是,那些独立的小王公们带着他们的大群追随者一个接一个地都投奔到英国的印度兵团和骑兵团中,而这两个兵团也越来越受到欧洲白人军队的支持。海德拉巴的统治者最终在1789年彻底放弃了独立。紧接着,迈索尔的王公和马拉塔联盟部队也在一系列战役中被阿瑟?韦尔斯利爵士(Sir Arthur Wellesley)击败。韦尔斯利爵士由此名声大噪,被公认为继马尔伯勒公爵后英国最出色的将领。(1815年,他成为威灵顿公爵,并在滑铁卢战役中大败拿破仑。——原书注)

  然后就轮到宾德人(Pindaris)遭到洗劫,浦那(Poona)的帕什瓦(peshwa,意为“领路人”)——最后一位伟大的马拉塔王公——也在1818年被击溃。再往后,就轮到了拉其普特人、信德(Sind)的埃米尔(amir,对穆斯林统治者的尊称),紧跟着是锡克人,他们全都被逐一击破。下缅甸地区(Lower Burma)、旁遮普邦和奥德王国(Oudh)三地分别在1826年、1849年和1854年被英国吞并。到此为止,英属印度版图的扩张几近完成,而这也正是温斯顿?丘吉尔就读于哈罗公学时所研习的版图。

  就其本身而言,东印度公司与英属印度整个征服和治理的过程毫不相干,就连其贸易垄断也在1833年被废除。留下来的是一个集军事、司法、行政于一体的权力网,支配着印度数百万人民的生活,受其影响的人数则超过千万。从沃伦?黑斯廷斯时代起,英属印度政府就开始经历多次改革,然而,相对而言,其职能还是较为简单的。除了维持秩序、收敛赋税,在很大程度上,英属印度政府无为而治,任由地方自行其是,哪怕发生了饥荒或是瘟疫。印度总督威廉?本廷克(William Bentinck)开创了破除印度教风俗的先例。印度教的一些风俗在西方人看来相当触目惊心,例如殉夫,在火葬丈夫的柴堆上烧死妻子;或者活人祭,卡莉(Kali)女神的狂热崇拜者以宗教仪式的名义进行谋杀行为。

  然而,总的说来,尽管英国的管理者们从不怀疑自己的优越性,但也需小心翼翼地避免与本土文化发生直接冲突。1850年,当亨利?劳伦斯(Henry Lawrence)接管旁遮普邦后,他只跟年轻的下属们下达了一项指令,告诫他们“安心在此定居;让本地人舒心;小心不要发生争执”。因为他的几个下属所负责的区域大小跟英国本土面积不相上下。

  直到印度总督达尔豪西(Dalhousie)勋爵试图突破这道底线时,印度人对英国统治的憎恨才集中爆发,并导致了1857年的大暴动。不管用任何标准来衡量,达尔豪西所实施的改革计划的出发点都是好的。该计划首次将铁路运输和电报网络引进印度;创立了全国统一的邮政体系;实施包括禁止童婚和残杀女婴的法律,并且首次在印度设立女校。在从1848年1月到1856年2月为期8年的执政期里,达尔豪西给印度带来的巨大变化比印度在过去几个世纪里所经历的变化还要大。实际上,他带来的变化已经大到让印度人无法容忍的地步。而印度兵听信子弹涂了动物油脂的谣传并发动兵变只不过是个托词。(正是达尔豪西取消了那那?萨希布的年金。)在整个印度北部,印度教徒愤愤不平,穆斯林义愤填膺,大家揭竿而起,气势汹汹地想要让时光倒流,将英国人赶出印度。

  但是他们失败了。1858年,英国人利用印度总督清除掉了所有对其统治构成威胁的势力,不管是军事威胁还是政治威胁,甚至精神威胁也不例外。东印度公司的最后一点儿影响力已消失殆尽;本地印度军的炮兵军团也不复存在,驻扎在印度的英国士兵的人数从不到3.5万人激增到了6.5万人。21在最后一位莫卧儿皇帝丢掉皇位后,其他所有王公也都陆续被剥夺了独立权,就连私家军队也被一并解散。经历过兵变磨炼的英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大,毫无争议地成了2��5亿多人的主宰者。英国统治印度的时期开始了。

  然而,英国人小心谨慎地淡化处理这种主宰地位。1858年11月1日,维多利亚女王宣布对印度实施新秩序。从此以后,所有人,不论棕色人种还是白色人种,不分贫富,不管是印度教徒还是伊斯兰教徒,也不管是锡克教徒还是基督徒,都将“平等地享有法律所提供的公正保护”,她向她的印度子民如此保证。对印度子民的宗教信仰进行任何形式的干涉或侵犯都将令“我们极端不快”。所有人都被获准“自由平等地出入我们的印度事务部”。这份公告以承诺和祈祷结尾,维多利亚亲自写道:

  他们的繁荣昌盛就是我们的力量所在,他们能心满意足就是我们的安全所在,他们能知恩图报就是我们的最佳报偿……愿全能的上帝保佑我们,保佑那些权轻位低的人们,为了我国人民的利益,请赐给我们力量,实现我们的理想。

  女王的公告成了英属印度的建国纲领。在烟花表演和庆祝活动的背后,从加尔各答等城市到马苏里(Massoorie)等遥远的山区军事基地,在经历了暴力又痛苦的兵变后,所有人都寄希望于美好的未来。多年后,莫罕达斯?甘地仍然将女王的公告当作一个恩威并施的典范之作。

  尾声 胜利与悲剧

  甘地与丘吉尔两个人,年龄相差5岁,出生地相隔4000英里,彼此平生只见过一面,而见面时两人都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们两个人虽然选择了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但都成了20世纪最受人敬仰之人。有时,他们就好像走在历史的长河中,彼此擦肩而过,却都埋头于自己的事业。若非如此,他们就有可能会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个人在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世界级战争中挽救祖国于水火,并 甘地与丘吉尔:抗争与妥协的政治史诗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甘地与丘吉尔:抗争与妥协的政治史诗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甘地与丘吉尔:抗争与妥协的政治史诗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甘地与丘吉尔:抗争与妥协的政治史诗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一如既往的优秀

评分

满减的时候再用书卷,价格划算。

评分

?

评分

与丘吉尔有关的书都要!真是太伟大了!我的绝对偶像!

评分

非常好,发货快,包装也不错。

评分

好!!!!!!!!!!!!!!!

评分

纸张,印刷,装订均超一流!必须满分。

评分

多读书读好书充实自己。

评分

?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甘地与丘吉尔:抗争与妥协的政治史诗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