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云钢 编
图书标签:
  • 土木工程
  • 施工技术
  • 组织管理
  • 工程管理
  • 建筑工程
  • 施工工艺
  • 质量控制
  • 安全管理
  • 项目管理
  • 成本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3611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4536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教材依据新行业规范编写,内容贯彻融汇“十二五”期间绿色施工和绿色建造的思想,体现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梳理了土木工程施工建造技术和组织管理知识体系,涉及了国家倡导的绿色施工与建造、建筑信息化和预制装配施工技术等方面。内容包括:土方工程、桩基础工程、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工程、结构安装工程、砌体与脚手架工程、防水工程、装饰工程、施工组织概论、流水施工原理、网络计划技术、施工组织设计等,并附有习题与思考题。

目录

前言 第1章土方工程1 学习目标1 1.1概述1 1.2土方工程量计算及场地土方调配3 1.3排水与降水13 1.4土方边坡与支护27 1.5土方机械化施工38 思考题47 习题47 第2章基础工程50 学习目标50 2.1浅基础工程施工50 2.2桩基础施工56 思考题75 习题75 第3章砌筑与脚手架工程78 学习目标78 3.1砌筑工程78 3.2砌筑施工工艺80 3.3砌筑脚手架89 思考题100 习题100 第4章混凝土结构工程101 学习目标101 4.1模板工程101 4.2钢筋工程113 4.3混凝土工程128 思考题147习题148 第5章预应力混凝土工程150 学习目标150 5.1概述150 5.2先张法施工151 5.3后张法施工160 5.4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技术175 5.5预应力混凝土施工的质量要求177 思考题187 习题187 第6章钢结构189 学习目标189 6.1钢结构的加工190 6.2连接与拼装198 思考题212 习题212 第7章结构安装工程214 学习目标214 7.1起重安装机械214 7.2索具设备226 7.3单层工业厂房结构吊装232 思考题247 习题247 第8章防水工程249 学习目标249 8.1屋面防水工程249 8.2地下防水工程256 思考题263 习题264 第9章装饰工程266 学习目标266 9.1抹灰工程266 9.2饰面工程271 9.3涂饰工程276 思考题279 第10章流水施工原理280 学习目标280 10.1流水施工的基本概念280 10.2流水施工的参数283 10.3流水施工的组织方式287思考题292 习题292 第11章网络计划技术293 学习目标293 11.1网络计划技术概述293 11.2双代号网络图(时标网络计划)294 11.3单代号网络图307 11.4网络计划的优化310 思考题316 习题316 第12章施工组织设计318 学习目标318 12.1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概述318 12.2单位工程施工方案设计319 12.3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与资源供应计划321 12.4单位工程施工平面图设计324 12.5施工组织总设计概述327 12.6施工部署和主要项目施工方案327 12.7施工总进度计划328 12.8施工总资源需要量计划330 12.9全场性暂设工程330 12.10施工总平面图332 思考题335 第13章施工组织课程设计案例336 13.1施工组织课程设计336 13.2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实例336 案例附图359 参考文献361

前言/序言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涉及范围很广的综合性学科,在我国的工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在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掌握土木工程施工中有关的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有其独特的特点,它涉及面广、实践性强、发展迅速。本书编写注重满足“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并与国家现行施工及验收规范等紧密联系。作为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土木工程施工研究的内容大多是现有的工程实践。伴随着土木工程的发展,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也不断地发展,新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新材料、新方法不断出现。   本书在编写时,参照了最新的施工及验收规范,将大量工程施工中的图片引入书中。考虑到学生的自主学习特点,本书在章末加入了阅读材料、思考题和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由安徽工业大学陈云钢任主编,并编写第5、13章;安徽铜陵学院刘百国任副主编,并编写第1、4章;皖西学院方金苗任副主编,并编写第2章;安徽工业大学宗志芳任副主编,并编写第10、11章。安徽工业大学于清缘编写第6、7章,桑卓伟编写第3、9章,周天旭编写第8、12章。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著作及相关资料,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不妥之处在所难免,衷心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韧性建设》 导论:城市地下空间的战略意义与挑战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城市地下空间作为“第三层空间”,其开发利用的战略意义愈发凸显。地下空间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地面交通拥堵、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升城市景观品质,更能为城市提供宝贵的避难场所、储运设施以及战略储备空间,从而大幅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运行韧性。然而,地下空间的开发并非易事,其复杂的地质条件、对现有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潜在的环境风险以及高昂的建设和维护成本,都对工程技术、规划设计和管理组织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工程实践、管理策略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特别关注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城市地下系统,以应对日益严峻的自然灾害和人为威胁。我们将超越传统的工程技术层面,审视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和更新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并强调跨学科、跨部门的协同合作,力求为城市地下空间的有序、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开发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第一篇:地下空间工程技术前沿 本篇将聚焦于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涉及的核心工程技术,并着重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创新。 第一章:复杂地质条件下地下结构物的设计与施工 地质勘察与评价的深化: 详细阐述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地质信息融合技术,如何实现更精细化的地层分析和风险评估。介绍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复杂地形和环境下的地质勘察应用。 新型掘进技术与装备: 深入分析盾构法在复杂地质(如软弱围岩、高水压、瓦斯涌水)中的技术突破,包括大直径盾构、复合式盾构的应用,以及针对特定地质条件优化刀具、衬砌设计等。介绍地下隧道机器人(TBM)的智能化升级,如自主导航、故障诊断等。 先进支护体系与注浆技术: 探讨预应力锚杆、高强钢架、临时性土钉墙等支护结构的优化设计与施工工艺。重点介绍纳米材料、聚氨酯等新型注浆材料及其在提高围岩稳定性、封堵涌水方面的应用。 地下水控制与疏导策略: 分析不同含水层条件下的地下水控制技术,如截水帷幕、预排水、集水井系统等。介绍智能化地下水监测与预警系统,以及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地下水流模拟与优化。 第二章:地下空间结构防灾减灾设计与施工 抗震设计与减隔震技术: 详细介绍地下结构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方法。阐述隔震支座、消能减震器等在地下车站、地下隧道结构中的应用原理和设计要点。介绍新型抗震材料和结构的研发进展。 防水与防渗关键技术: 深入研究地下结构物全寿命周期的防水理念,包括高品质防水材料的选择与施工、接缝防水技术、止水带的应用。介绍智能化防水监测系统,实时掌握渗漏情况并及时预警。 防火与通风设计: 探讨地下空间火灾的特点及火灾蔓延机制。介绍符合现行规范要求的通风系统设计,包括自然通风、机械通风、事故通风模式,以及火灾探测与报警联动系统。 膨胀土、冻土等特殊地质环境下的施工: 针对膨胀土地区的施工技术,如防膨胀路基、预注浆等。在寒冷地区,重点介绍冻土地区地下结构物的保温、防冻胀技术,以及融冻循环下的变形控制。 第三章:地下空间信息化与智能化建造 BIM技术在地下空间工程中的应用: 详细阐述BIM模型如何贯穿地下空间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全过程。重点介绍BIM在三维可视化、碰撞检测、工程量计算、进度模拟、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 智能化施工装备与机器人应用: 介绍自动化监测设备(如全站仪、位移监测仪)、智能灌浆系统、自动化衬砌台车等在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方面的作用。展望地下空间施工机器人(如自主掘进机器人、检测机器人)的未来发展。 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在地下空间运维中的应用: 探讨如何利用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地下结构的应力、变形、温度、湿度、渗漏等参数。分析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结构健康状况,优化维护策略,实现预测性维护。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创新应用: 介绍VR/AR技术在设计评审、施工交底、人员培训、安全教育、远程指导等方面的应用。 第二篇:城市地下空间系统规划与管理 本篇将从宏观视角出发,探讨城市地下空间的系统性规划、跨部门协调以及韧性建设的关键要素。 第四章:城市地下空间综合规划与布局优化 地下空间功能分区与层级规划: 分析不同城市发展阶段和功能需求的地下空间利用模式,如交通廊道、商业街区、公共服务设施、仓储物流、应急避难等。探讨多层级、多功能地下空间的协调布局。 地下空间与地上建筑的互动耦合: 研究地下结构物对地面沉降、地貌景观、交通流量等的影响,以及地上建筑荷载对地下空间设计的影响。强调实现地上地下空间的有机融合与协同发展。 地下空间网络化布局与互联互通: 探讨地下道路、轨道交通、管线廊道等地下基础设施的整体性规划,构建高效、便捷的地下交通与服务网络。研究不同地下空间单元之间的连接方式与安全保障。 地下空间容量评估与承载力分析: 介绍对城市地下空间潜在容量进行科学评估的方法,以及分析地下空间对城市整体承载力的贡献。 第五章:地下空间工程的法规、标准与政策体系 国内外地下空间相关法规与标准梳理: 梳理现行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安全、消防、环保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权属、审批与监管机制: 探讨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开发权、收益权等相关法律问题。分析政府在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审批流程、监管职责和执法监督体系。 鼓励与限制地下空间开发的政策工具: 研究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容积率转移等政策,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参与地下空间开发。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限制性政策。 地下空间项目的风险评估与管理: 探讨地下空间开发可能面临的工程风险、环境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以及相应的风险评估与管控策略。 第六章:城市地下空间韧性建设与风险应对 地下空间在城市韧性体系中的作用: 论述地下空间如何作为城市应对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极端天气)、公共卫生事件(如疫情)和人为威胁(如恐怖袭击)的重要支撑。 极端事件下的地下空间运行保障: 针对地下交通、地下仓储、地下人防工程等,研究在断电、通信中断、结构破坏等极端情况下的应急预案、运行保障和疏散救援策略。 智能化监测与预警在风险应对中的应用: 再次强调智能化监测系统在提前发现异常、评估风险、辅助决策方面的关键作用。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风险预测模型。 地下空间与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协同: 探讨地下空间(如管线廊道)如何与城市的水、电、气、通信等生命线工程实现一体化规划和管理,提高城市整体的运行稳定性。 第三篇: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与未来展望 本篇将聚焦于地下空间开发的可持续性,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第七章:地下空间的环境保护与绿色建造 地下工程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与控制: 分析地下开挖、注浆、渗漏等对地下水化学成分、水文循环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地下空间振动与噪声控制: 研究地下工程施工和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振动与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介绍相应的控制技术和减振降噪措施。 地下空间绿色建造与可持续材料应用: 探讨如何采用环保型材料、节能型设备,以及优化施工工艺,降低地下空间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研究可循环利用的地下结构设计。 地下空间与城市生态的和谐共生: 探索在地下空间建设中融入生态理念,如利用地下空间发展绿色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第八章:地下空间开发的新模式与未来趋势 多功能复合型地下空间的开发模式: 展望未来地下空间不再是单一功能的场所,而是集交通、商业、居住、文化、娱乐、绿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城市空间。 地下智慧城市建设: 探讨地下空间如何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智能化技术实现地下空间的精细化管理、高效运行和便捷服务。 地下空间与新能源、可持续能源的结合: 研究利用地下空间进行地热能开发、储能设施建设等,为城市的可持续能源供应贡献力量。 地下空间作为未来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 论述地下空间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供避难场所、应对海平面上升等方面的潜力。 结语:构建韧性、智慧、可持续的地下城市未来 本书的编写,旨在为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管理者以及所有关注城市未来发展的人们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我们坚信,通过科技创新、精细管理和前瞻性规划,城市地下空间必将成为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韧性的关键力量,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不仅是技术与工程的挑战,更是对我们城市智慧与发展模式的深刻拷问,唯有协同合作,才能共塑一个更加繁荣、安全、可持续的地下城市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落地性”和“实用性”。我是一名在施工一线多年的工程师,平时接触到的都是具体的施工难题和管理协调工作,理论知识有时候显得有些遥远。但这本书的内容,却能够让我立刻联想到自己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场景。它对于各种主体结构施工技术的讲解,非常具体,比如关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控制,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外冷内冷的措施,还给出了具体的冷却水管布置图和循环周期计算方法,这在我实际工作中是极具参考价值的。而关于施工组织管理的部分,它并没有停留在高屋建瓴的层面,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具体的管理环节。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的章节,它详细讲解了办公区、生活区、材料堆放区、设备停放区等的合理规划原则,以及如何优化交通流线,这对于提高现场管理效率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施工进度控制的分析也十分到位,它介绍了多种进度控制方法,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讲解了如何通过科学的计划编制、资源优化和风险预警来确保工程按时完成。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能够在我遇到问题时,及时给出指导和解决方案,让我感到受益匪浅。

评分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这本书,可以说是我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得最完美的一本书。它在技术讲解方面,细致入微,举例充分。例如,在讲述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时,它不仅详细介绍了模板工程的安装、加固要点,还深入分析了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搅拌、运输、浇筑、养护等各个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并对常见的质量问题进行了预警和指导。最让我觉得实用的是,书中关于施工组织管理的内容,它将庞大复杂的工程项目分解为可执行的各项任务,并提供了科学的组织和协调方法。我特别欣赏它对施工进度计划编制和执行的讲解,它不仅介绍了关键路径法等常用的进度计划编制技术,还强调了进度计划的动态调整和控制,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来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此外,书中对施工现场的组织管理,包括平面布置、物流组织、人员管理、设备管理等方面,也提供了非常具体和实用的指导。这本书真的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手把手地教你如何从零开始,一步步地将一个工程项目成功地落地。

评分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个宝藏,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惊喜。书中对复杂工程施工技术的讲解,非常透彻,而且贴合实际。举个例子,在讲解高层建筑施工时,它不仅详细介绍了主体结构的施工方法,还特别强调了垂直运输、塔吊的布置和安全操作,以及高支模体系的计算和安全措施,这些都是实际工程中至关重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最让我感到受益匪浅的是,书中对施工组织管理方面的论述,它不是空谈理论,而是给出了许多具体可行的方案和方法。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施工现场管理和协调的内容,它详细讲解了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总平面布置图,如何优化现场的交通流线,如何进行材料的堆放和管理,以及如何进行现场的文明施工。这些细节的讲解,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施工现场的管理逻辑,并从中学习到很多实用的管理技巧。此外,书中对施工进度的动态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的介绍,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思路,让我能够更好地应对工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

评分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部真正能够指导实践的著作。它在技术讲解方面,深入浅出,条理清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各种施工机械设备性能和适用范围的介绍,以及如何根据工程需求进行选型和配置,这对于优化施工效率和降低成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不仅仅是介绍设备名称,更是深入到设备的原理、操作要点和维护保养等方面。而在施工组织管理方面,它所提供的知识体系,更是让我对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关于施工进度计划的制定和优化,以及如何进行资源配置和成本控制的讲解,都非常具有实操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变更管理和索赔管理的章节印象深刻,它详细阐述了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如何处理设计变更、现场签证,以及如何进行工程索赔,这对于保障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至关重要。这本书真的让我认识到,土木工程施工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需要科学、系统、高效的组织管理。

评分

阅读《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这本书,我的感觉就像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施工专家进行深度交流。它在技术层面的专业性毋庸置疑,无论是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还是特种工程施工,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辅以大量的工程实例和数据支撑。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施工工艺的优化和创新方法的介绍,它不仅仅拘泥于传统的施工方式,还积极介绍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些新型施工技术和装备,例如BIM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以及智能化的施工管理平台等。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的趋势。在组织管理方面,这本书更是将理论与实践巧妙地结合。它从项目启动阶段的施工组织设计,到施工过程中的进度控制、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再到工程的竣工验收,都进行了系统化的讲解。其中关于施工合同管理和索赔的章节,让我对工程项目的经济管理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学习到了如何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我提供了扎实的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将这些技术有效地组织起来,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这是一本真正能帮助我提升专业能力的宝典。

评分

这本书《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你眼前一步步地展示他多年的绝学。内容非常系统,从最基础的地基处理,到主体结构的搭建,再到最后的精装收尾,几乎涵盖了土木工程施工的全过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技术点的深入剖析,比如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说“要控制好养护”,而是从水泥的水化热、收缩、外力作用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并提供了多种实操性的解决方案。还有关于钢结构焊接和防腐的章节,那些详细的规范要求和工艺流程,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在现场学习如何操作一样。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施工组织管理的部分,不仅仅是写写计划、排排工期,而是真正触及到了如何高效地协调各方资源,如何有效地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例如,在讨论施工进度计划的制定时,它介绍了多种网络计划技术,并结合实际案例讲解了如何进行关键路径分析,如何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如何应对工期延误的风险。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更让我赞赏的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而是直击要点,清晰明了,即使是刚入门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着最宝贵的经验。

评分

这本书《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的出现,对我而言,简直是及时雨。我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技术上的瓶颈,有些是管理上的难题。而这本书,正好能提供系统性的解答。它在技术细节上,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在讲解防水工程时,它不仅仅是介绍了几种防水材料,而是详细对比了不同材料的性能、施工方法、适用范围以及优缺点,并提供了针对不同部位的防水构造图。这让我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防水方案。而关于组织管理,它所提供的思路和方法,更是让我耳目一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内容,它不仅列举了常见的安全隐患,还详细阐述了如何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如何制定安全技术措施,以及如何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这些内容让我对安全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能够在我迷茫的时候,给我指引方向,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给我提供解决方案。

评分

第一次接触《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这本书,我就被它严谨的逻辑和扎实的内容所吸引。它并非简单地堆砌技术要点,而是将技术与管理深深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程建设知识体系。书中关于基础施工的章节,详细阐述了桩基、筏板基础等不同类型基础的施工工艺、技术要点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特别是对地下连续墙施工的描述,从成槽、下钢筋笼、导管下注混凝土等环节,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并配有相应的示意图,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整个过程。而对于施工组织管理,书中从宏观的工程策划到微观的现场协调,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它提出了许多关于如何优化施工方案、如何进行资源配置、如何有效控制成本、如何保障质量与安全等方面的具体方法和建议。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施工风险管理的章节,书中详细列举了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和应对措施,这对于指导我在实际工作中规避风险、提高工程的成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成功的土木工程施工,不仅仅是技术过硬,更需要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

评分

这本《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真是一本让人惊喜的书。刚拿到它的时候,我被厚实的分量和扎实的排版所吸引,感觉里面一定承载着无数的智慧和经验。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目录,每一章节的标题都精准地概括了该部分的核心内容,让人一眼就能找到自己感兴趣或者需要深入了解的部分。在技术层面,书中对各种施工工艺的讲解细致入微,从基础施工的支护、防水,到主体结构的钢筋、模板、混凝土浇筑,再到装饰装修的精细化处理,每一个环节都配有大量的插图和表格,将抽象的技术要点形象化、具体化。我尤其对其中关于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的计算和安全控制部分印象深刻,它不仅列出了详细的计算公式和步骤,还结合了实际工程案例,深入分析了潜在的风险点和规避措施。阅读这些内容,仿佛置身于施工现场,能够亲身感受到技术带来的严谨和挑战。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并没有停留在技术的表面,而是将其与组织管理紧密结合。它阐述了如何根据工程的特点、规模和工期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包括人力资源配置、设备机械调度、材料供应计划、质量控制体系、安全生产管理以及成本核算等方方面面。书中对施工进度的优化和风险管理的探讨,更是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以往在学习过程中,我常常感到技术与管理之间存在割裂,而这本书却将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程建设闭环。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指导实践的宝典,让我对土木工程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老实说,拿到《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这本书之前,我对施工组织管理方面的知识是有些模糊的,总觉得技术本身已经够复杂了,再加上管理,简直是无从下手。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是这样!”。它将施工技术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我看到了一个完整的工程是如何从图纸变成现实的。书中关于施工部署和资源调度的章节,对我启发很大。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个资源清单,而是详细分析了不同施工阶段对人力、物力、财力的需求,以及如何根据工程进度和现场条件进行最优化的调配。比如,在进行大型土方开挖时,它会分析不同类型挖掘设备的效率、运输车辆的调度问题,以及如何合理安排弃土堆放地点,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施工效率并降低成本。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的部分,提供了非常系统化的方法论。它不仅仅是强调“要做好质量和安全”,而是具体地阐述了如何建立质量责任制,如何进行关键工序的检查验收,如何进行安全风险辨识和评估,以及如何制定应急预案。这些内容都非常具有操作性,让我感觉如果按照书中的方法去做,施工过程会更加有序、高效,并且更加安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教会了我“怎么做”,更教会了我“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