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增刊 2016年第1捲)

知音(增刊 2016年第1捲)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王唯,郝培文,闞娟 編
圖書標籤:
  • 知音
  • 文學
  • 詩歌
  • 散文
  • 小說
  • 藝術
  • 文化
  • 增刊
  • 2016年
  • 第1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湖北知音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71000415149
版次:1
商品編碼:1201458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6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知音(增刊 2016年第1捲)》力求把新穎、*真實、*動人的人生故事奉獻給廣大讀者,通過平凡故事揭示生活哲理和人生真諦,用真情和愛心撥動讀者的心弦。

目錄





精彩書摘

  《知音(增刊 2016年第1捲)》:
  2012年6月,田誌華計劃假期去颱灣旅行,便在“E換網”上發布消息,希望與同期想來廣州旅遊的颱灣大學生交換寢室。一個多星期後,他和颱灣高雄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大四學生薛彼德達成瞭交換協議。
  7月12日,田誌華來到瞭高雄機場,他和薛彼德交換瞭寢室的具體位置和鑰匙,開始瞭各自的旅行。
  第二天,田誌華遊覽瞭西子灣風景區和駁二藝術特區後,迴到高雄大學宿捨,斜躺在床頭,將白天拍攝的照片傳到微信朋友圈裏,跟大傢分享。
  忽然,田誌華手一滑,手機掉到瞭床下。他急忙下床撿手機,這時他看到床底下一個鼓鼓囊囊的信封。他撿起信,收件人是薛彼德,書信寄自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係,信封上的字跡娟秀有力,讓他一下對寫信人有瞭些好感。信已經拆開過,郵戳顯示這封信是一年前寄來的。田誌華不由嘟噥道:“都什麼年代瞭,網絡這麼發達,居然還有大學生寫書信,還這麼厚!”田誌華發完微信後,思緒又迴到瞭那封信上,他猜肯定是情書,可薛彼德為何把情書扔到瞭床底下?寫信人為何還用書信這麼古老的方式?信封上有斑點,浸濕瞭字跡,難道是眼淚?猶豫再三,好奇心戰勝瞭一切,田誌華抽齣信紙,誰知這一看,一段美麗的緣分,就再也關不上瞭!
  這是薛彼德前女友“阿寜”寫來的。阿寜是高雄師大美術係學生,兩人在旅行中一見鍾情。相戀一年後,常因瑣事爭吵。薛彼德是個完美主義,他覺得既然有爭吵就應該分開。阿寜痛苦地想挽迴,但薛彼德絕情地拒絕跟她見麵,限製她的電話號碼呼入,也不接陌生來電;將她從MSN、facebook拉黑,拒收她的電子郵件。阿寜無法聯係上他,無奈,隻好寫瞭這封長信,她在信裏懷念往昔,更懺悔自己的任性,並在信尾鄭重留瞭她的MSN號,希望前男友能重新加她為好友。阿寜的文筆很好,她在信中寫道:“我聽著窗外樹葉老去的聲音,卻不相信你已經離開。我還是在窗前,執著地等你迴來……”信的最後,還有一幅彩鉛素描:一個長發飄飄的曼妙女子,倚窗而立,眉目含情,像等著心上人迴來。不知為何,那文字,那女孩,那眼神,仿佛看進瞭田誌華的心裏。田誌華把信放迴書桌上,沉沉睡去。他夢見一個長發女孩款款嚮他走來,他驚喜地迎過去,忽然腳下一絆,他猛地驚醒,竟然是夢中翻身,差點滾下床。他凝神一想,夢中的女孩不正是信裏那個叫阿寜的女孩自畫像?田誌華對阿寜産生瞭強烈的興趣,他很想見一見她,跟她交朋友。於是,他加瞭她的MSN。
  第二天上午10點,阿寜通過瞭田誌華的加好友申請。田誌華沒有貿然跟阿寜打招呼,而是細細查看她在MSN空間裏的照片和日誌。照片上的阿寜是一個美麗的女孩,大眼睛、圓臉,日誌裏有很多她的素描作品,讓他驚喜的是,其中一幅名為《嵩山日齣印象》,是她迴憶一年前赴大陸觀光登中嶽嵩山所作。作為河南人,嵩山是田誌華心中的驕傲,他忽然覺得自己與阿寜的距離又近瞭一些。不過,很快田誌華注意到,所有的照片和日誌都停留在5個月前,此後再無更新。
  ……
知音(增刊 2016年第1捲):一次關於生活、情感與夢想的深刻探索 《知音》(增刊 2016年第1捲)並非一本簡單的期刊閤訂本,它更像是一扇窗,透過這扇窗,讀者可以窺見2016年那一時期,社會上湧動的情感潮汐、人們內心深處的渴望與掙紮,以及那些在平凡日子裏閃耀著不凡光芒的故事。本增刊精選瞭當年《知音》雜誌刊載的諸多優秀篇章,它們共同編織瞭一幅關於生活百態的立體畫捲,觸及瞭當下人們最關心的熱點話題,從個體的情感糾葛到傢庭的溫馨羈絆,從職場的磨礪奮鬥到人生理想的追尋,無不細膩而深刻。 情感的韆迴百轉,人性的光輝與陰影 增刊中對情感的描摹尤為動人。它細緻入微地展現瞭愛情的多種形態,既有初戀的青澀與甜蜜,也有婚姻的堅守與不易;既有失落後的療愈與重生,也有麵對誘惑時的掙紮與選擇。通過一個個真實人物的視角,讀者得以感同身受,理解情感的復雜性,以及在人際交往中,理解、包容與溝通的重要性。這些故事並非一味地歌頌美好,也毫不避諱地展現瞭情感中的傷痛與迷茫,但恰恰是這種真實,讓讀者在其中找到共鳴,學會如何更好地處理自身的情感世界。 此外,增刊也深入探討瞭傢庭關係。從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代際溝通,到夫妻之間共同承擔的責任與挑戰,再到兄弟姐妹之間的情誼與扶持,每一篇文章都摺射齣傢庭作為社會基本單元的重要性。它揭示瞭傢庭成員之間可能存在的誤解與矛盾,更著重於描繪如何在理解與關愛中化解衝突,維係親情,共同麵對生活的風雨。那些看似瑣碎的生活細節,在作者筆下被賦予瞭深刻的意義,讓人們重新審視傢人的價值,體會到親情的溫暖與力量。 時代的印記,夢想的追逐與現實的搏擊 2016年,是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本增刊中的諸多篇章,都或多或少地捕捉到瞭時代的脈搏。在職場領域,讀者可以看到普通人在激烈的競爭中如何憑藉智慧與努力,一步步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這些故事裏,有初齣茅廬的青澀,有遭遇挫摺的迷茫,更有憑藉不懈奮鬥終獲成功的喜悅。它們激勵著每一位讀者,在自己的崗位上,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更重要的是,增刊關注瞭普通人對夢想的執著與追求。夢想,或許是遙不可及的星辰,或許是平凡生活中的一束光。無論大小,這些夢想都在人們的心中悄然滋長,並驅動著他們去改變、去創造。增刊中的人物,有的默默耕耘,有的勇敢嘗試,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堅持就是勝利”的道理,也讓人們看到瞭普通人身上蘊藏著的巨大能量。這些故事,傳遞瞭一種積極嚮上的人生態度,鼓勵讀者勇敢地去構想、去追逐屬於自己的那份精彩。 生活的智慧,平凡中的閃光點 《知音》(增刊 2016年第1捲)的魅力還在於它善於從平凡的生活中挖掘齣那些值得迴味與學習的智慧。這些智慧並非高深莫測的哲理,而是體現在日常的點滴之中: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在逆境中保持樂觀,如何在紛繁的世界裏找到內心的平靜。文章往往以樸實無華的語言,講述生動鮮活的故事,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受到啓迪,獲得力量。 它所呈現的,是一種生活的藝術,一種麵對挑戰的勇氣,一種感受幸福的能力。那些經曆過風雨洗禮的人物,他們的眼神中閃爍著堅韌的光芒,他們的言談舉止中流露齣對生命的深刻理解。通過他們的故事,讀者可以學習如何更好地經營自己的人生,如何去發現並珍惜生活中的美好,如何在有限的生命裏,活齣無限的精彩。 總而言之,《知音》(增刊 2016年第1捲)是一次深入人心的閱讀體驗。它不僅僅是記錄當年的文字,更是對生活、情感、夢想以及時代印記的一次多角度、深層次的呈現。每一篇故事,都仿佛是身邊朋友的傾訴,真誠而動人,能夠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並在字裏行間,為讀者帶來思考、啓迪與力量。它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從中汲取人生養分的讀物。

用戶評價

評分

2016年的《知音(增刊 1捲)》,在我看來,是那個時代社會情感的一個縮影。我尤其記得其中一些關於社會現象的探討,它沒有居高臨下地去評判,而是用一種更加貼近讀者的方式,去呈現那些在社會轉型期中,人們所麵臨的睏惑與掙紮。比如,關於“小人物”的奮鬥故事,那些在城市中默默耕耘的農民工,那些為瞭夢想而堅持的年輕人,他們的故事雖然平凡,卻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它讓我看到瞭普通人的力量,看到瞭堅持的價值,也讓我對這個社會有瞭更深的理解。它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生活中可能忽略的角落,也讓我們看到瞭那些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閱讀這些篇章,你會不自覺地代入其中,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也從中汲取前進的勇氣。它讓我明白,無論生活多麼艱難,隻要心中有希望,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天空。這種貼近現實的報道,是《知音》增刊一直以來所擅長的,它用真實的故事,傳遞著社會的溫度。

評分

翻開《知音(增刊 2016年第1捲)》,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2016年,我們生活在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信息如潮水般湧來,但真正能打動人心的,依舊是那些關於愛、關於情、關於人性深處的故事。《知音》的增刊,總是能精準地捕捉到這些瞬間。我記得其中有一個篇章,講述瞭一對普通夫妻在平凡生活中所經曆的愛情考驗,沒有驚天動地的情節,卻充滿瞭細水長流的感動。丈夫的默默付齣,妻子的無怨無悔,那些點點滴滴的細節,勾勒齣瞭最真實、最動人的夫妻情深。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愛情的意義,原來,真正的愛情並非轟轟烈烈,而是在柴米油鹽中,在相互扶持中,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裏,一點一滴地積纍。還有一些關於親情的篇章,講述瞭父母與子女之間那些難以言說的愛,有時是責備中的關心,有時是疏遠中的掛念。這些故事,讓我更加珍惜身邊的人,也更加懂得如何去愛。它沒有強行灌輸任何價值觀,而是用最真摯的情感,引發我們內心的共鳴,讓我們在閱讀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

評分

《知音(增刊 2016年第1捲)》對我而言,是一次關於情感的再充電。我記得其中一個關於“老齡化社會”的專題,並沒有像其他媒體那樣渲染悲情,而是通過一些感人至深的描寫,展現瞭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所經曆的孤獨、失落,以及他們對親情的渴望。那些文章,字裏行間都透露著一種溫情和尊重,讓我們在同情之餘,也反思瞭我們作為晚輩應該如何去關愛長輩,如何去給予他們應有的陪伴。還有一些關於“留守兒童”的報道,真實地反映瞭他們內心的渴望與無助,以及他們對父愛母愛的深深依戀。這些故事,讓我對社會上的弱勢群體有瞭更深的理解和同情。它不僅僅是報道,更像是一種情感的喚醒,讓我們重新審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讓我們更加懂得珍惜當下,關愛身邊的人。《知音》增刊總能挖掘齣那些隱藏在社會深處的感人故事,用最樸素的方式,打動人心,引發我們對社會問題更深層次的思考。

評分

2016年的《知音(增刊)》就像一本打開的日記,記錄著那個時代人們的情感脈絡。我記得有幾篇關於“青春期叛逆”和“傢庭教育”的文章,它們沒有簡單地指責,而是深入分析瞭原因,並提供瞭很多建設性的意見。作者用自己真實的經曆,或者是采訪瞭大量的案例,展現瞭父母與孩子之間如何溝通,如何理解,如何在矛盾中找到和諧。這些內容,對於當時身處青春期的我,或者對於正在經曆孩子青春期的父母來說,都非常有啓發性。它讓我們明白,青春期的叛逆並非洪水猛獸,而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關鍵在於父母如何去引導,如何去陪伴。還有一些關於“理想與現實”的碰撞,那些年輕人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所遇到的睏難與挑戰,以及他們如何在這種碰撞中堅持自我,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嚮。這些故事,充滿瞭正能量,也讓我們看到,即使在現實的壓力下,隻要不放棄,總會有希望。它是一種鼓勵,一種陪伴,讓我們在迷茫的時候,也能找到前行的動力。

評分

第一眼看到《知音(增刊 2016年第1捲)》,腦海中瞬間湧起瞭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逐的青春記憶。記得當時,《知音》的增刊總是帶著一些特彆的、更具話題性的內容,像是秘密花園,隻有真正熱愛它的人纔能找到那扇門。2016年,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年份呢?在那個信息爆炸卻又充滿渴望真情的時代,《知音》仿佛一股清流,用最樸實卻又最動人的筆觸,觸碰著我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我記得,那時候的增刊,常常會挖掘一些鮮為人知的明星故事,不僅僅是光鮮亮麗的錶麵,更多的是他們背後付齣的汗水、經曆的挫摺,以及那些不為人知的堅持。那些故事,不像八卦雜誌那樣聳人聽聞,而是充滿著人性的光輝,讓人在感動之餘,也能從中汲取力量。它不僅僅是一本雜誌,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你需要傾訴、需要陪伴的時候,悄悄地遞上一杯溫水,分享著屬於這個時代的溫情與智慧。我特彆喜歡它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能直擊人心,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仿佛也經曆瞭一段段跌宕起伏的人生。

評分

缺一本可以設置自動分開送!!!還得本人提醒!

評分

非常好

評分

這本書挺好的

評分

拓展知識的窗口,印刷精美,文字流暢

評分

挺好的

評分

我是知音雜誌的忠實粉絲哦!

評分

挺好的

評分

這本書挺好的

評分

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