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23
以近现代艺术巨匠潘天寿先生的数幅经典作品为切入点,从每一件具体的作品中提炼出一个值得欣赏的关键词,并结合相关作品加以解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图解方式,让大家在欣赏名作的同时,理解中国画的表现特点、审美趣味和格调境界。
本书以潘天寿先生的代表作品为切入点,分别从笔墨、构图、境界三个方面解读分析潘天寿先生的艺术,以使大家理解中国画的表现技法,掌握欣赏中国画的基本门径,并领悟中国画所强调的境界和格调究竟为何,进而达到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的目的。
陈永怡,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潘天寿纪念馆馆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艺术史、近现代书画史。主要著作有《近代书画市场与风格迁变:以上海为中心(1843~1948)》,曾主编《潘天寿美术教育文献集》《潘天寿写生研究展图集》《象外:中国画的写生观及其表现方式》等。
笔墨
清雅蕴藉……… 12
果断灵变……… 14
简洁爽利……… 16
刚中寓柔……… 18
生涩凝重………20
大胆洒脱………22
层次丰富………24
浓淡得宜………26
凝练古拙………28
圆浑厚重………30
稚拙之趣………32
刚毅雄悍………34
构图
方形体块………42
变实为虚………46
倾侧动势………50
倚斜撑持………54
重心偏移………56
平面分割………62
骨架组合………64
气脉与开合……68
四面包围………70
边角处理………74
题款……………80
境界
静穆幽深………86
宁静旷远………88
沉雄奇崛………90
“笔墨”,狭义就是指用笔和用墨。在中国画中,各种笔墨形态、笔墨单位(诸如线、点、块、面、干、湿、浓、淡等因素)的排列、组合等构成关系组成了笔墨结构。其中,各种笔墨形态是构成画面物象的基本因子,通过它们的衔接、断连、对比、转换、积叠与渗透,在笔迹运动中形成一定的节奏与韵律。中国画由立意、立象至一幅画的总体经营,有自己的一套内在规律,从而形成独特的表现体系——笔墨体系。综合来说,“笔墨”包含了用笔、用墨以及笔墨结构及其规律。
谈论笔墨,是以承认笔墨的相对独立性为基本前提的。什么是笔墨的相对独立性?笔墨与所写的自然对象不完全吻合,对象的真实感减弱了,笔墨的独立性就增大了。对象用写意笔线勾勒,这笔线就具有了独立的美感,对笔线所体现的力度、速度、形状、枯湿等因素均可作独立的分析。因此,中国的水墨画,要求笔线画在白纸上,笔笔清楚。笔线两面的边缘,要与纸有明确的分界。湿笔画在生宣纸上会洇化,但洇化的痕迹,也要清晰明确,笔笔不含糊。用墨的道理同样如此。所谓用墨,是指水墨落纸所形成的浓淡色泽与融化效果。这也要求新鲜清楚,不可污浊漫漶。
每个画家的条件与追求都不一样,个性素质也有很大差异,出于画家之手的笔墨,也必然千变万化,不能划一。不同的画家由于不同的才情学养,不同的兴趣理想,手下的笔墨就会呈现不同的性格倾向——笔墨风格。吴昌硕与任伯年不一样,黄宾虹与齐白石不一样,一望可知,绝不会混淆。但不论他们的笔墨风格多么具有独创性,却都出色地体现了笔墨的基本原则,真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成为大家。
……
序言
对于一个未曾受过专业训练,或对中国画不曾有过长期接触和了解的观众来说,中国画的鉴赏和评价是一件困难的事:什么样的画才是好画,某位名家大师的作品究竟妙在何处,赏析画作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等等,都是观者想弄明白又不易弄明白的问题。但是他们又找不到好的途径来获取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的展览和出版原本可以在这方面大有作为,但目前显然做得还不够。
在我看来,中国画的鉴赏在当下主要面临两方面的困难:
首先是中国画的评鉴有自成体系的一整套复杂标准,而这套标准背后又牵连着中国积淀深厚的文化背景。中国画从早期“成教化,助人伦”的功用性,到宋元文人画的兴起和成熟,逐渐形成了不似之似的意象性描写和内心胸臆的诗性抒发等艺术特色,这与西方绘画到19 世纪中叶基本还是以写实手法为主的发展轨迹截然不同。不以写实为旨归,画面与真实对象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样的表现手法不免让习惯于欣赏写实绘画的观众感到接受上的困难;宋元以后文人画的高度发达,也使中国画与哲学、文学发生了极其密切的关系,尤其强调“三绝”(诗、书、画)、“四全”(诗、书、画、印),以展露文人的人格修养和文化积淀为上。这就意味着欣赏中国画的观众也必须具备同等高度的修为,才能很好地理解中国画的题中之义;中国画以笔、墨为工具材料,材质和工具虽然简单,但一笔一墨不仅是状物的手段,还凝结了笔法笔意的语言美学、画家的胸襟和文化内涵,其特有的审美和艺术技巧,也需要在一定的知识和体
悟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理解。因此,中国画自身的表现手法和文化内涵,首先决定了对其赏鉴的难度。
其次,当代人的艺术接受特点,也使得像中国画这样需要凝神观照、沉思冥想的艺术作品变得遥远和陌生。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深刻分析了机械复制技术给古典艺术带来的革命性颠覆。复制性艺术不仅消解了古典艺术的“灵韵”(aura),还压缩了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改变了观众的接受方式。像电影、电视这样的艺术,用直观性、震憾效果让观众获得娱乐和消遣,以排解因高度紧张、快速的现代工作所带来的压力。而像中国画这样不仅需要沉浸式、个人化欣赏,而且需要接受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艺术,则越显“曲高和寡”。互联网和移动数字媒体的勃兴,虽然加强了交互性,使观众从被动接受部分转为主动参与,然而跳跃的链接、点击式的选择和海量的信息,也使碎片化的浅表性阅读取代了全神贯注的细腻品味。所以,在这样的接受特点下,中国画的基本特点、艺术高度,面临被错解、误读,甚至被忽视、丢弃的危险,也不足为怪了。
面对上述困难,作为书画名家纪念馆,我觉得有责任去探讨当下中国画公共教育与传播的合适方式,“潘天寿绘画作品解析展”正是这样一种尝试。展览以潘天寿先生的代表作品为切入点,分别从笔墨、构图、境界三个方面解读分析潘天寿先生的艺术,以使观众理解中国画的表现技法,掌握欣赏中国画的基本门径,并领悟中国画所强调的境界和格调究竟为何,进而达到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的目的。本展的亮点主要有二:一是研究如何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图解方式,让观众理解中国画的表现特点;二是探讨如何进行展览效果的评估,即面对这样一个解析性的展览,观众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知识,生成观感,评估的结果将成为我们策划其他常设展的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解读的相对准确性和权威性,展览和本书中的解析文字,主要参考整理自潘公凯著《潘天寿绘画技法简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 年)、卢炘编《潘天寿研究》(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 年)、《潘天寿书画集》编委会编《潘天寿书画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年)、卢炘编《潘天寿研究(二)》(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年)、卢炘编著《中国名画家全集·潘天寿》(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年)、潘公凯编著《潘天寿绘画艺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年)等。
潘天寿绘画作品解析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潘天寿绘画作品解析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性价比比较高的好东东,值得入手
评分挺好的,装帧精美,内容详实。
评分《潘天寿绘画艺术》内容简介:中国绘画近代四大家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为中国绘画接续古今的重要人物。《潘天寿绘画艺术》作者为潘天寿之子,现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先生,其对潘天寿的绘画艺术从思想到技法、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客观的评述,文字凝练,文风质朴,寓意深刻。全书内容主线为:1.寻求精神性,对潘天寿艺术作品之内在精神,予以阐述,为《潘天寿绘画艺术》起始。2.技法理论,从笔墨、构图、境界三个方面予以分析。3.艺术实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与技法分析相对应,剖析理论在创作中的实现。4.年表,回顾潘天寿之生平,为探讨潘天寿不同时期作品的特征提供必要依据,为《潘天寿绘画艺术》收尾。附常用印章,一可为欣赏,二可为鉴定。书中还选取了潘天寿100多幅画作,为分析潘天寿绘画技法提供直观之材料。
评分好
评分挺好的,装帧精美,内容详实。
评分好看
评分潘天寿绘画作品解析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潘天寿绘画作品解析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