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书作者为中国人文地理学领军人物,整合中国人文地理学多个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撰写著作,其学科高度毋庸置疑;
2.国内首次从国家层面和学科整体发展层面,梳理30年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学术现状;
3.本书列为2016国际地理大会会议用书。
作者集结了中国人文地理学多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从中国人文地理学的主流学派、发展脉络与前景展望做了整体梳理。述评内容包括土地利用、农业区划、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点轴系统理论、主体功能区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等领域的理论、历程及前瞻。
樊杰,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之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习和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政策研究-规划(后评价)专家组组长,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学术上的知识增益,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关怀和责任感。作者在阐述学术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当前中国经济地理发展中存在的挑战和问题,例如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扩大、传统文化面临的冲击等等。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批评,而是积极地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思路和发展建议。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将“贡献”二字落到了实处,不仅关注宏观层面的政策制定,也深入到微观层面的社区发展和文化保护。书中关于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并行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既能发展经济,又能守护好珍贵的文化遗产。这让我反思,作为个体,我们应该如何关注身边的地域发展,如何为家乡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学术的殿堂与现实的世界,让我意识到,地理学研究不仅仅是关于地理,更是关于人,关于我们共同生活的这片土地,以及我们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图饰,深蓝色的封面上用烫金字体印着书名,简洁而庄重,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本学术著作。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十分舒服,没有那种廉价书籍的粗糙感。我之所以会选择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它深邃的标题“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者的学术探究和社会贡献”——“学术探究”四个字立刻抓住了我,我对那些埋头钻研、不断追问未知领域的学者们充满了敬意,也渴望了解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成果。“社会贡献”这个词则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的价值所在,它不再是象牙塔里的自娱自乐,而是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能够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贡献力量。我特别好奇,这些学者们究竟是通过怎样的学术路径,去理解和剖析中国的山河大地、人文风情,又将他们的发现转化为切实的社会效益。是政策建议?是区域发展规划?还是文化传承的创新?每一个问题都像一颗颗小石子,在我心中激起了涟漪,让我迫不及待想要翻开书页,跟随他们的脚步,一同踏上这场关于中国大地的人文与经济的深度探索之旅。
评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在地理学视角下的解读。作者没有简单套用西方的发展模式,而是结合中国特有的国情和历史文化,探讨了中国经济地理如何支撑和塑造中国式现代化。他详细分析了中国在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等战略实施过程中,地理因素扮演的关键角色。比如,在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时,作者不仅讨论了产业转移和交通一体化,还深入探讨了城市群内部生态环境的保护、区域文化的融合以及居民生活便利性的提升。这些细致的分析,让我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与具体的地理空间、人文风貌息息相关的生动实践。书中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地理学解读也让我耳目一新,它如何与中国的地理格局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国内的生产力布局和消费市场,这些都让我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对中国大地独特性的尊重,以及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自信。
评分翻阅这本书,我被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深深吸引。书中对中国经济地理的分析,并非流于表面的现象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历史演变、文化积淀以及自然环境的制约与塑造。例如,关于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和北方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差异的探讨,作者并非简单地归结于资源禀赋,而是细致地梳理了气候、地形、历史移民、文化传统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政策导向等诸多因素的复杂互动。他引用的数据详实,图表清晰,并且能够将抽象的理论模型与具体的案例相结合,使得复杂的经济地理现象变得生动易懂。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人文地理时,并没有将人文与经济割裂开来,而是强调了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的相互影响。比如,不同地域的民俗习惯、价值观念如何影响了当地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流动,以及经济发展又如何反过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让整本书的论述显得非常有说服力,也极具启发性,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中国广袤的大地,去感受其脉搏的跳动。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的地理和人文有了更深邃的理解。书中关于“地理之问”和“人文之思”的交织,让我看到了地理学研究的无限可能性。作者并非仅仅局限于描绘山川河流,而是将地理环境视为理解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密钥。他通过对不同地域的自然禀赋、历史进程、文化传统以及经济活动进行跨学科的整合性研究,揭示了中国这片古老土地的独特魅力和发展逻辑。我尤为欣赏的是,作者在探讨学术问题的同时,也展现出了学者应有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关怀。他对于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如环境破坏、文化同质化等,都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探讨,并积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这本书让我明白,地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空间的学科,更是关于时间和人文的学科,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洞察现在,并积极地塑造未来。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深思细品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