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黄天骥先生从教60周年之际,《黄天骥教授从教六十周年庆贺文集》的编撰,“既是缘于对黄老师道德文章的敬重与推崇,更是具有延续文化传统和传承学术命脉的意义。”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黄天骥先生求学、教学和学术研究活动的编年图片。这部分从100多幅照片中筛选出60多幅,经过认真的内容排比和时间辨析,汇编成一组历史图卷,堪称人物图像简传。正文部分又分为两部分,也即上下卷,收文61篇。上卷是黄先生关于文化学术教学等方面的访谈录,以及友生们对黄先生学术研究、教学风貌和社会活动等为人为学的评述和记录。下卷是友生们学术论文的汇集,以此组成厚重的学术论作庆贺黄天骥先生从教60年。内容以戏曲史研究为主,兼及诗词研究、文献阐释、文体考证等相关领域。有已刊之作,也有未刊之章,但均为各个作者自己精选的代表作。作者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
作者简介
康保成,1952年生,1982年获河南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学位,留校工作至今,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政府特殊津贴。
精彩书评
“能传承王季思先生学问的,不仅黄老师一人;而因个人才情及志趣,接续董每戡先生这条线的,大概只有黄天骥”。“放眼国内外,眼下没有比中大更强大的戏曲学研究团队。”
——中大校友、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
一次会议,天骥师当众作报告,照着稿子念,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没有半点语病。师弟李恒义纳闷了,黄老师是很讨厌照本宣科的,怎么读起稿子来了?他悄悄凑到跟前一看,天呐,黄老师手上拿的是一张没写字的白纸!……天骥师的学问是在他肚子里,而我们的学问是写在纸上。而且,天骥师的学问已经融会贯通,所以才能信口拈来,举一反三,左右逢源。
——中山大学教授、古代戏曲研究室主任康保成
目录
序
上卷
固本培元 融会贯通——黄天骥教授访谈录
南国学人的志趣与情怀——读黄天骥教授近著四种
林雄对话黄天骥,共论学术和文艺如何走出“象牙塔”:文艺有时让人会心一笑就可以了
漫说黄天骥老师的自信与底气
九天骐骥岭南啸——记承上启下的中大戏曲学名师黄天骥先生
黄天骥先生的学术人生
黄天骥:文章中冷暖自知
莺啼序——天骥师从教六十周年,特赋此为贺
黄天骥:情解西厢 重探经典
黄天骥:智欲圆而行欲方
中山大学黄天骥教授:这辈子就想当一座桥
跟随黄天骥先生读书的二三事
人师难得——恩师黄天骥先生略记
名家视角中的散曲
经师可求,人师难得
治学路上的八字真言——记黄天骥老师
玉轮长在眼,掬影盼传承——黄天骥老师琐记
吾爱吾师
我的黄老师
记黄天骥先生雍容博雅之度
黄天骥师从教六十周年谨以诗贺之
通儒达识淡泊明志——记我景仰的黄天骥老师
杜鹃花发,细数往昔
黄门感旧
黄天骥:我的故事,是大时代里一滴水
黄天骥教授学术活动年表
下卷
汉代散乐百戏与汉代俗乐运动
明末清初“楚调”的兴起及其声腔的衍化
《古本戏曲丛刊六集》整理札记
重新认识张庚“剧诗”说的表述形态与核心问题——兼及其“中国话语”特色
元杂剧叙事僭越的合法性解证
《十八摸》知见录
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再谈“汤沈之争”的戏曲史意义
粤剧源流新探——以“江湖十八本”为考察对象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再发现与海峡两岸学术交流
两宋教坊大曲队舞与传统体育运动
汤惠休:古代诗僧的典范
西藏七支民间藏戏队走出资金困境之我见
清代宫廷万寿戏“九九大庆”考辨
汤显祖的文学史观与文体选择
从“潜流”到“明河”:大戏剧观下的“戏”考(上篇)——“戏”之发生的历史逻辑
中国戏剧的一个特质:从快乐到生命自由的追求
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本事嬗变探微——从杂传故事到通俗文学的个案考察
邓志谟“争奇”系列作品的文体研究——兼论古代戏剧与小说的文体分野
观念变迁与戏剧改良——从清末戏曲改良到文学革命运动
汤显祖戏曲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演出及其研究
日本内阁文库藏臧晋叔评改本《昙花记》考
《知己》:从“白描”到“写意”
论西南地区阳戏之“源”与“流”
移民、遗民、逸民,自由意志与岭南文化精神
上博简《孔子诗论》“文亡隐意”说的文体学意义
唐墓壁画演剧图与《踏摇娘》的戏剧表演艺术研究
声诗元素与杂剧之“杂”
民俗演剧视阈下的乡民戏剧观
从杂剧《西厢记》到影戏《玉环扣》
明刊戏曲插图之演变及其戏曲史意义
汤显祖的苍梧梦与岭南情
从小说到戏曲:《红楼真梦》的文体转换与文化内涵
戏曲艺术传承为何必须口传心授
【点绛唇】曲牌流变考
后记
精彩书摘
《黄天骥教授从教六十周年庆贺文集》:
三、从快感到生命自由的形式
答案是肯定的。这是因为戏剧体现了一种主体性的创造力量,而中国古典戏曲更是自觉地显现了生命对自由形式的追求。
首先,艺术包括中国古典戏曲在追求感官快感中,会充分调动主体的力量,建构一种多元存在者及其相互作用的艺术存在场,从而让其中诸存在者之中的与之间的关系昧式以一种无意识与有意识的方式相互作用,从而创造出某种艺术。在中国戏曲的发生中,我们看到戏剧如何在皇家教坊与民间瓦舍勾栏的存在场中为满足某种快感而成长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便一种艺术出于感官快感的动机,也并非仅仅是一种弗洛伊德的本能,而是一种狄尔泰的“生命表现”,或者说米歇尔,亨利的“生命现象学”。不仅如此,康德与海德格尔都曾做过类似阐释,这些问题尚无深入的研究,由于论旨所限,只能言尽于此。
问题还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在剧场诸存在者的相互作用中,主体并不是一般存在者,它是一种具有意识的和生命自由追求的主动存在者。因此,表演者这一主体在其中会起着一种主导性作用,尽管他的作用形式也会被其他剧场存在者所改写。但是,这些被综合的形式仍然会体现出主体的意志,这种意志就表现为主体生命对自由快感的追求。这使得中国戏曲形式在其本源的开显中,非常注重生命对现实生活与物质条件限制的超越性,我认为这才是中国戏曲艺术对快感追求的本质,正是这种追求导致了中国戏剧的基本性质。
由此,形成了中国戏曲形式有一个总体上的特点,即这些形式与现实的间离性。它们是在与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形式外创构一种观照现实的元语言,我们在中国戏曲看到的,是一种新的对存在的开显。这种开显由于其元语言而使得其开显的形式完全不同于其它的表演艺术,因为它在本质的意义上体现了海德格尔所阐述的“诗性”。正是在这种对现实性的超越中,中国戏曲的创作者、表演者、观赏者从中获得一种生命自由的快感。这种对生命自由的追求成为中国戏曲不自觉的意识。中国戏曲对生命自由的追求作为一种潜意识,就潜伏在中国戏曲诸多无意识的表征中,正因为如此,它是先在的,决定了戏曲诸多的表层追求。中国古典戏剧的一个特点是:非写实性。这种非写实性就是试图摆脱现实的羁绊,表现出一种艺术形式对存在的自由开显。李贽《琵琶记》总批:
总批:戏则戏矣,倒须似真,若真者反不妨似戏也。今戏者太戏,真者亦太真,俱不是也。
……
黄天骥教授从教六十周年庆贺文集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