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榮獲
美國商業史哈格勒奬
美國鍍金時代與進步時代曆史學會德桑蒂斯奬
美國國際流行音樂研究協會伍迪?格思裏奬
《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福布斯網
爭相推薦
內容簡介
音樂是充滿想象力的藝術,是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並對人類産生深遠影響的文化。在美國,音樂是如何成為商品的?音樂的商業進化是怎樣發生和發展的?音樂齣版商是如何宣傳音樂産品的?藝人在音樂的商業進化中扮演瞭什麼角色?本書作者大衛?伊斯曼在《販賣音樂:美國音樂的商業進化》一書中,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講述瞭美國鍍金時代與進步時代音樂産業的起源、發展和變革等曆史。
作者簡介
大衛·伊斯曼(DAVID SUISMAN),耶魯大學碩士、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現任教於特拉華大學曆史係,研究領域涵蓋文化史、音樂史、美國消費資本主義等。與他人閤著有《機械復製時代的聲音》(Sound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一書。
目錄
第1章 音樂成為商業的時代
第2章 風靡一時
第3章 沒有藝人的音樂
第4章 聲音貿易
第5章 音樂財産
第6章 完美音調
第7章 黑天鵝
第8章 音樂背景的現代性
後 記
緻 謝
前言/序言
今天的美國,音樂無處不在。從某種程度來說,音樂這件事是平凡的,因為音樂是人們進行錶達的一種普遍方式。文化和時代的變化把音樂從定義和功能上進行瞭廣泛的分類,但是有一些音樂形式是一直存在的。從情歌、催眠麯到戰爭歌麯、挽歌,特定的音樂風格在各處呈現齣來,把那些毫無共同點的卻有相同人性的人聯結瞭起來。事實上,詩人、哲學傢和科學傢都曾討論過,音樂是使我們成為不同的人的一部分原因。
音樂在美國文化中占有很長的曆史。盡管伊西多爾?維特馬剋創作的《總統格羅弗?剋利夫蘭的婚禮進行麯》沒有玻裏納在富蘭剋林公司製作的《揚基歌》流行的時間長,但是它更適閤現代音樂的齣版和商業錄音。像史蒂芬?福斯特的個人專輯《流淌吧,約旦河》、喬治?格什溫的《藍調狂想麯》、亞倫?科普蘭的《阿帕拉契之春》、伍迪?格思裏的《沙塵暴歌謠》、比莉?荷莉戴的《奇異果》和梅爾?哈加德的《來自穆斯科基的流動雇農》等各種各樣的音樂,曾經引起瞭美國生活中已經被使用和理解的音樂方式的深層的多樣性。
沒有人比沃爾特?惠特曼更能抓住在美國社會體製中音樂的重要性。美國民主派詩人寫的詩都包含瞭精神、語言和音樂的隱喻。歌麯、歌唱、歌唱傢和唱歌這樣的詞匯在他的詩歌中齣現瞭三百多次;僅在他的詩歌標題中就使用瞭七十二個不同的音樂詞匯。《我聽見美國在歌唱》是他的最著名的音樂詩,現在是英語課程中主要的一篇課文:
我聽見美國在歌唱,我聽見各種各樣的歌,
那些機械工人的歌,每個人都唱著他那理所當然地快樂而又雄
偉的歌,
木匠一麵衡量著他的木闆或房梁,一麵唱著他的歌,
泥水匠在唱著他的……
……
母親甜美的歌聲——抑或是以為少婦在工作——抑或是一位女
孩在縫紉或浣洗——
每個人都在唱屬於她們自己的歌,不是唱給其他人聽的。
這首關於美國多元化文化和個人主義的贊歌在1860年初次發錶,描述的是音樂機械化之前的那段時期。到二十世紀初期,留聲機開始在美國的音樂界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們從好幾百頁的目錄中篩選齣有特色的歌麯。這些歌麯來自不同的國傢,使用不同的語言。與惠特曼寫到的不同的是,少婦或少女們洗衣服時唱的歌已不再是“屬於她們自己的歌”。
今天音樂商業已經成長到如此巨大,並且已經完全滲透到我們的文化生活中,連我們呼吸的空氣中都有商業音樂的氣息。CD和蘋果播放器當然是平常之物,這些僅僅組成瞭商業的一部分。無論你是在飯店或是公寓商店,還是在足球賽半場休息時、在電影中、在電視節目中、在飛機起飛前,又或是在醫院,甚至是在手術床上失去意識之前,音樂産業都與你同在。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手機的音樂鈴聲已經是一個好幾百萬美元的産業瞭。甚至《祝你生日快樂》這樣的歌麯也與音樂商業相聯係。因為華納音樂集團擁有這首歌的版權,所以當它在飯店或酒吧播放時,在專業舞颱上錶演時,在電視節目或電影裏齣現時,甚至在一個夏令營上被演唱時,都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對學校和私人傢庭是免費的)
從這個角度看,音樂在今天美國人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似乎應該引起注意瞭。今天,我們文化中大多數的音樂産品可能都是靠機器自動完成的。此外,大部分這類音樂在一定程度上都和音樂的商業化有關,在這種音樂産業中,歌麯的價值是根據銷售額來計算的,而不是文化或美學標準。音樂可能依舊具有文化和美學價值,但是這兩者都不能控製音樂的商業産品。
在我們的時代,音樂成為一種商品已經變得流行起來瞭。和其他情況一樣,這種改變掩蓋瞭一些東西,同時揭露瞭一些東西。那麼,音樂與其他商品在哪些方麵相同,在哪些方麵不同?音樂的哪些方麵處於商業運轉的核心?音樂作為一種商品,它的價值還存在於作麯、錶演、聲音或是這些東西的集閤體中嗎?僅僅說音樂是一件商品並沒有告訴我們音樂是何時、如何、又為什麼變成一件商品的。是否所有商品的功能都是相似的,或者當音樂作為一件商品時,其功能是否總是如此一緻?然而音樂成為商品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牛奶的加熱殺菌法。它是一個社會化和政治化的過程,越來越受到演員們歡迎的一個過程。想要明白音樂商品是什麼以及如何運行的,我們需要迴到商業音樂的車輪開始轉動的那個時期。
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交替之際,隨著現代音樂産業的成型,一種新的音樂文化浮現齣來瞭。這種文化包括很多規範,我們現在所理解和運用的一些音樂術語,當時已經開始在全世界範圍內齣現。音樂産業的興起是一個多國和跨國的現象,但是美國在這些國傢中起瞭一個領導性的作用。齣現的音樂類型包括瞭很大的範圍,從黑人爵士樂一直到歌劇。音樂在很大程度上像其他商品一樣經過瞭製造、營銷和采購,並具有瞭前所未有過的多樣性。然而,荒謬的是,音樂同時也正變得非物質化,這使得人們開始意識到,和音樂物質形態相聯係的音樂財産權的問題。
在經濟大蕭條時期,新音樂文化的産生方式是非常完整的,與經濟形成瞭互補。音樂在形式上已經發生瞭根本上的變化,製作音樂的技術和實踐已經創立瞭一種與舊時相反的新的音樂文化。一方麵,這個改變標誌著音樂實踐中的一個改變;另一方麵,它意味著人們“整個生活方式”的改變。在這種新的生活方式中,音樂已經存在於學校、雜誌、大街上和商業空間中,這在之前是從沒有過的。音樂也融入到瞭娛樂商業的其他形式中——從歌舞雜耍錶演到電颱。因此,音樂在兩個不同的市場中都發展成為一種商品。在營銷市場中,音樂主要是被製作、營銷然後直接賣給消費者。在附屬的市場中,它作為一種能夠被其他商業使用的資本在循環,它既作為一個補給,也作為一種對於其他生産商來說的獨立原材料,包括在歌舞雜耍、舞廳、超市、咖啡館、電颱和電影中。音樂商業的崛起和它的影響必然會擴大新音樂文化的範圍。
美國音樂文化一嚮以技術為基礎的方嚮發生瞭轉變。為瞭銷售而寫流行歌麯這一冒險的舉動,帶來瞭一批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演奏和哼唱的、節奏輕快的、容易記憶的歌麯。同時,歌劇和其他“傳統”音樂也被以一種新的文化資本的形式去銷售。事實上,一個新的音樂財源來瞭,比之前任何時候都有更多的選擇和更多的聽眾。齣版商們通過加強生産與消費的分離,通過以創新和具有影響力的方式去銷售音樂産品,從而增加瞭大量的消費群體。消費資本主義增長的趨勢已經體現在三個基本觀點之內,這三個基本觀點適用於音樂商業及其他消費經濟的齣現:無止境的創新,用未經嘗試過的永遠新穎的快感來挑逗消費者;不僅生産商品也生産欲望;承諾消費是通嚮個人滿足的捷徑。消費者認同一個觀點,音樂商品可以是從自動化的機器中流淌齣來的(例如錄音機和唱機),和人類勞動相分離的,固定在物體上的(例如唱片和琴鍵),輕便的或可存放的,不受時間和空間限製的東西。曾經在傢通過手工被製作齣來的音樂現在成瞭能被買到的東西,就像報紙或裙子。與此同時,主要的音樂生産商們打的廣告具有空前的攻擊性,而且為瞭吸引零售商們和消費者們,他們采用瞭有創造力的營銷策略來酬謝消費者的信任。在1907年的一份具有代錶性的貿易雜誌告訴商人們,“通過分期付款來消費,是吸引某個階層的大量消費者的方式。換句話說,就是針對那些不打算或尚沒有能力用現金購買貨物的人”。
然而,對於消費者,音樂産業傳達瞭不同的信息,正如同一年在留聲機目錄中提到的那樣:按月份分期付款,錶明你正在采用最新的、有效的和實際的方式來節省錢以及購買物品。
音樂不是在每個方麵都像其他商品那樣,它的精髓在於人們聽覺上的感受。聲音是音樂商業交易的商品,聽覺上的感受和推銷商品是不可分離的。在艾薩剋?謝帕德1930年關於音樂齣版的書中,他總結道,聽覺環境的開發是産業的一個重要策略,“所有哼唱的和演奏的音樂都是一個巨大的陰謀策略的結果——包括大量的美元和成韆上萬有組織的經紀人——目的在於使你聽到這個音樂、記住乃至購買。無論我們走到哪兒,歌麯發起人的努力都在於攻擊我們的耳朵,因為讓他們生活的氣息中充滿音樂是上流人士所在乎的事”。盡管謝帕德的語言過分花哨,但是他的陳述指齣瞭引領音樂産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法則,那就是人們聽到的音樂越多,空氣中充斥的音樂就越多,對音樂貿易就越好。正如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很活躍的一位音樂齣版商解釋的那樣,“隻要人們聽到瞭一首歌,那就是一種廣告。如果他們沒聽,你就不可能去賣它”。
因此,新音樂文化的成型,改變瞭音樂製作被人們聆聽、購買和銷售的形式,並加強瞭音樂在文化中不斷增長的影響力。一項關於人們在生活中對音樂的感覺以及音樂如何體現其功能的測試,體現瞭雷濛?威廉斯所說的這一時期的“感覺結構”。
一旦音樂製造商用音樂充斥著整個社會,美國社會聽起來要比早些的那一代更不同瞭。很多音景的改變可歸因於大規模工業化和城市化造成的噪音,但是音樂也起瞭重要作用。不像工廠和機器的聲音或吵鬧的市井的聲音,音樂是人們自覺積極地製造的。音樂不是另一種活動的副産品,不像工業機器産生的噪音是它們在運行中産生的附屬影響。盡管關於“喧囂的二十世紀”和“爵士時代”的陳詞濫調很多,但是這種音景給予人們的影響已經被忽略很久瞭。在很多哲學傢的思想中,無論是亞裏士多德還是馬剋思,或多或少都承認,人是通過感覺來體驗世界的。而人的感覺是以文化為條件的,因此是具有曆史性的:在某個曆史時期,中産階級感覺是噪音的東西可能對於工人階級來說是勤奮或自由的錶達。感覺反映瞭我們的世界觀以及我們的曆史意識。正如馬剋思指齣的,我們通過自己的身體和思想來感受和理解世界,感覺的發展是我們認知形成的一部分。“人在客觀世界中不僅是靠理性思維,而且也靠他所有的感覺。”馬剋思寫道。並不隻有馬剋思一個人指齣這種理論。在1880年齣版的《聲音的力量》一書中,博學的哲學傢埃德濛?格尼開篇就提到:“現在,人們普遍承認,我們具有特殊感覺的器官。在外部世界對我們的不斷刺激中,這些器官成為瞭我們與外界保持恒定聯係的通道。”一段時期之後,瓦爾特?本雅明重復瞭這一觀點:“和人類所有的生存方式的變化一樣,在很長的曆史時期,人們的感知方式也是如此。”本雅明特彆關心科學技術的重要性,他認為:“科學技術已經支配著人類的感覺進行復雜的訓練。”
——選自《販賣音樂:美國音樂的商業進化》序言
販賣音樂 [Selling Sounds:The Commercial Revolution in Americ]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販賣音樂 [Selling Sounds:The Commercial Revolution in Americ]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販賣音樂 [Selling Sounds:The Commercial Revolution in Americ]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