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终结:理解世界经济新常态 [The End of Normal:The Great Crisis and the Future of Growth]

正常的终结:理解世界经济新常态 [The End of Normal:The Great Crisis and the Future of Growth]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美] 詹姆斯·K. 加尔布雷斯 著,蒋宗强 译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05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690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7017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End of Normal:The Great Crisis and the Future of Growth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自从2008年那场大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缓慢增长,失业率高企,房价下跌,财政赤字连年出现,欧洲危机深重。陈腐的解决方案徘徊在“紧缩”与“刺激”两个极端之间。很多人认为20世纪50年代到2000年的经济增长态势属于“常态”,只不过被问题重重的20世纪70年代短暂干扰。从这个视角来看,2008年那场大危机也不过是一次由拙劣的政策或拙劣的人造成的干扰。很多人认为如果引起这场危机的因素得到纠正,那么经济依然能完全恢复常态。
  《正常的终结:理解世界经济新常态》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挑战。作者将这场危机放到了大环境下去考察,追溯了全球经济历史,指出了标志着“常态终结”的四个因素:具有重要意义的物质资源的成本不断高涨;军事力量对于经济发展已经失去了促进作用;数字技术革命大幅节约了劳动力;法律和伦理在金融领域崩溃。作者认为,2008年那场危机应被视为一个转折点,是经济形势日趋失稳敲响的警钟,是理解危机时代生计多艰的范式。

作者简介

詹姆斯·K. 加尔布雷斯(James K. Galbraith),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林登·约翰逊公共事务学院小劳埃德·本特森政府/工商关系教授,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加尔布雷斯之子。小加尔布雷斯和他父亲一样致力于经济学研究并将之应用于分析美国的各种经济问题,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政策建议。他是民主党的顾问,也在美国国会任职,曾出任联合经济委员会执行主任。另外,他主持得克萨斯大学不平等研究项目,这是林登·约翰逊学院的一个非正式研究团体。他是征税经济学研究会资深研究员,也是和平与安全经济学家协会主席。


精彩书评

加尔布雷斯把他的悲观情绪转变成了一个引人入胜、合理可信的理论框架。他的论点值得所有的经济学家的关注,值得财经官员的认真思考。——《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有力的论述,明显具有挑衅性的建议……作者对经济学这个学科的巨人发出了无所畏惧的指责,将使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读得津津有味。作者对21世纪的世界经济新常态进行了洞若观火的分析。——《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我们的经济和政治领导人曾经觉得非常合理而且令人很有信心的政策如今却无法促进宏观经济增长了,很多人在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如何会这样。在这一点上,加尔布雷斯的分析可谓是鞭辟入里,发人深思。要重新找回这种信心,加尔布雷斯提出了一个大胆、明智的计划。——《书籍论坛》(Book Forum)


目录

序言争鸣:单一主调的危机解读
第一部分 乐观主义者的花园
第一章 当前与永恒的经济增长
第二章 长达十年的理论争鸣
第三章 大幻觉
第四章 经济学派别的异同
第五章 预言家

第二部分 毁灭经济增长的四大因素
第六章 能源与经济:项圈效应
第七章 武力的无用
第八章 数字风暴
第九章 金融诈骗的后果

第三部分 常态不会回归
第十章 破裂的基线和失败的预测
第十一章 政府干预的是是非非
第十二章 中枢论、财政悬崖与违约边缘
第十三章 欧洲会有危机吗?
第十四章 超越乐观与悲观
后记 如果荷马归来

精彩书摘

  那么,究竟什么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呢?这个经济理论模型采用一般均衡方法将理性预期纳入基础方程之中,并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价格和工资黏性为假设前提,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该模型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对微观市场主体纯理性预期的假设与实际情况不符,标准模型没有考虑金融因素以及在处理外部冲击因素时存在不合理性。比如,在预测未来的通胀率时,该模型假定所有人的经济互动直接或间接地存在一定的随机误差。随机性、动态性以及一般均衡性是其三大鲜明特点。动态性指个体考虑的是长期选择,使得经济体各变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随机性指经济体受到不同的外部随机因素的影响。一般均衡性指经济体中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推动市场体系达到均衡状态。
  对于一个简洁的经济模型而言,如果以认真的态度将所有潜在的因素都考虑进去,似乎太复杂了。因此,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构建者们采取了一种极端简化的方式。在现实世界的市场体系中,存在着不尽相同却相互作用的主体,而经济学家们假定所有主体具有相同的本质。也就是说,他们在“代表性主体”的基础上构建了这个模型。在最简单的版本中(当然,也存在一些较为复杂的版本),假定所有主体掌握同样的信息,具有同样的推理能力,因此,被视为几乎一模一样。在这种前提下,在构建经济模型时,就可以假定经济体内只有一个主体,而且这个主体根据一个精确模型通过错综复杂的计算来预测未来,仅仅会受到一些随机的、不可预期的冲击和误差的影响。由此可见,虽然这个模型声称自己拥有微观基础,但其实这种微观基础是骗人的,在研究复杂的经济体时,孤立地考虑个体行为的某个部分并不能推导出宏观行为,因为个体之间还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
  由于这是一个技术问题,引用卡巴雷罗的原话是最好的:
  以这一核心方法中颇受偏爱的资本供给量的微观基础为例。一个关键参数……是代表性主体的跨期替代弹性。这个弹性是有人根据微观数据评估出来的,在这方面有大量的文献数据,这些文献缩小了参数范围,只考虑少数几个参数,而这个方法会被任何想就“现代”宏观经济学发表见解的人使用和推崇……中国官僚、海湾地区独裁者等等类似的因素对货币供应量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典型的答案是不要担心,因为这些都是“如果”,未必会发生。
  在这段话中,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在现实中,经济主体存在方方面面的差异,比如财富、观念、必须遵循的法律和习俗等,而卡巴雷罗所说的“代表性主体”则忽视了这些差异,从一开始就假定这些差异无关紧要。第二,这段话重复使用被动语态,给人传递出一种被动思维的基调。当卡巴雷罗提到这个方法“颇受偏爱”时,人们可能会问:谁偏爱?为什么偏爱?当他提到“会被任何想就‘现代’宏观经济学发表见解的人使用”时,人们不禁会问:是哪一个隐藏在幕后的人命令这么做的呢?“典型的答案”又来自谁呢?似乎有一个隐藏在幕后的手拿着指挥棒指挥着这一切。
  分析了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弊端之后,卡巴雷罗接着分析了真实经济周期模型是否像经济学家们所说的那么美好。这个模型认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由技术变革引起的,因为技术变革降低了某些要素(马匹、轻型马车)的收益,而提高了另外一些要素(柏油路、汽车)的收益。工人会对此做出理性的反应,即当环境有利时,他们就愿意多工作,而当环境不利时,他们就会少工作,因此,失业是工人们出于想削减工作时间而做出的深思熟虑的决定。克鲁格曼在《经济学家为何错得如此离谱》一文中坦率地说他认为这种说法太愚蠢了,并且反问道:“大萧条真的成了大休假吗?”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的确与技术史有关系,因为技术变革的浪潮的确是一波波地袭来,这一点姑且算是这个理论的一个美好之处。但卡巴雷罗没有看到这一点。相反,他写道:“事实上,真实经济周期模型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其美好之处就在于它的简单性。它非常连贯地描述了一个没有摩擦的世界的均衡状态。”
  一个之前没有接受过经济学训练的人可能会问:“这有什么用呢?”描述一个在多项假定的前提下幻想出来的世界,描述一种不会变化的状态以及描述一个互动过程完全没有结构性的世界,又有什么意义呢?技术变革导致旧事物迅速终结,而新事物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确立下来,从而促使经济体系出现混乱,怎么能一味地认为技术变革“没有摩擦”呢?因此,这个不考虑摩擦的模型是令人困惑的。在现实中,人都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组织起来的,如果将所有人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视为类似于重力的同质性的活动,有什么价值呢?打个比方,这就像一个研究生命科学的人转而去研究行星的自然条件。当然,从某种抽象的意义上讲,研究结果可能是有趣的,甚至你可能认为研究模型很美,但这种研究远远偏离了人们真正感兴趣的研究对象,即地球上的生命,因此也不会为揭开生命之谜发挥什么作用。如果你一开始就拿着显微镜、培养皿和一份沼泽水样本去研究,就不会获得你想要或预期的结果。
  ……

前言/序言

争鸣:单一主调的危机解读

1930 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写道:“今年,我们生活在现代历史上最大的经济灾难的阴影之下,而世人对此却感觉迟钝。”但2008 年9 月那场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却没有出现凯恩斯所说的后知后觉,因为当众多金融巨头纷纷倒下,被美国政府收购之际,各路作家和分析人士做出了敏捷的反应,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读。20 世纪30 年代初那场大萧条爆发之后,罗斯福新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踵而至,所以关于那场大萧条的历史论述很少。到1954 年,家父用了一个夏天撰写的薄薄的一卷书最终面世,率先对那场危机进行了分析。现在,对于2008年的那场金融危机,记者和经济学家们已经撰写了众多相关书籍,政治人物也出版了越来越多的回忆录,还有大量的官方报告,但问题是,我们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料。

最早的一波著作, 包括大卫· 韦塞尔(David Wessel) 的《我们相信美联储》(In Fed We Trust)和安德鲁·罗斯·索尔金(Andrew Ross Sorkin)的《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都把目光聚焦于银行高层和乔治·沃克·布什政府。后来,罗恩·萨斯坎德(Ron Suskind)的《骗子》(Confidence Men)和诺姆·沙伊贝尔(Noam Scheiber)的《逃脱艺术家》(The Escape Artists)把关注点放在了奥巴马政府。到目前为止,也出现了很多政治人物的回忆录,包括前任财长亨利·保尔森(Henry Paulson),问题资产救助计划的前特别监察长尼尔·巴洛夫斯基(Neil Barofsky),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前主席希拉·贝尔(Sheila Bair),主要从人和政治角度切入,分析了人们在这场危机中表现出的优点和弱点,阐述了危机背后的故事。

这类由个人撰写的政治性的著作通常不会具体地论述那些导致金融灾难的行为方式,而商业记者、一些法学教授和官方调查往往会给出重点论述。对于这些人来说,危机发生的关键在于当时美国的金融实体提供住房抵押贷款的方式。从这个角度进行论述的作品有,贝萨尼·麦克莱恩(Bethany MacLean)和约瑟夫·诺塞拉(Joseph Nocera)的《众魔在人间》(All the Devils AreHere)、马特·泰比(Matt Taibbi)的《诈骗乌托邦》(Griftopia)、凯瑟琳·恩格尔(Kathleen Engle)和帕特里夏·麦科伊(PatriciaMcCoy) 的《次贷病毒》(The Subprime Virus)、马克· 杰苏里克(Marc Jarsulic)的《金融危机大剖析》(Anatomy of Financial

Crisis)。然而,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的《大空头》(The Big Short)看问题的角度有些不同,描述了一群投机者,他们洞见了美联储和财政部都不曾察觉的市场疯狂,将赌注押在了美国金融机构行将崩溃上。开展官方调查的机构包括菲尔·安吉利德斯(Phil Angelides)领导的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伊丽莎白·沃伦(Elizabeth Warren)领导的国会督查小组、卡尔·列文(Carl Levin)领导的参议院常设调查小组委员会以及尼尔·巴洛夫斯基领导的问题资产救助计划特别检察长办公室。这些调查都有翔实的证据,其中一些描述让人惊骇不已,就像一部恐怖电影一般。然而,它们只是叙述事实,一般没有解释出现这些事实

的原因。

举个例子。在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的报告中,大部分篇幅都是对政府和银行过失行为的详细记录,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记录了所发生的问题,但没有解释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当然,对于一份政府文件而言,这份报告已经算是写得很好了,但这种报告又有什么意义呢?哪些理论能解释这些事实呢?即便故事叙述得再明确,也无法解释当时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更无法有效地构建一个更安全、更稳定的经济和金融环境。这些事实对于界定个人或企业的行为是否遵循了职业操守和法律法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即便这些事实被完全披露,而且有关职能机构从中吸取了教训(其实并非如此),这份报告本身也不能指导我们如何去弥

补损失以及如何不再重蹈覆辙。

这样一来,我们在论述问题时就必须实现一个跨越,从叙述“发生了什么”的阶段跨越到解释“为什么发生”的阶段。这是经济学家的任务。在这些问题上,经济学家扮演了一个阐释者的角色,将事实置于某个理论框架之内,让人充分理解事实,必要时也能为人们的行动提供借鉴和动力。这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如果缺失的话,个人和商业历史将仍是一片贫瘠的土地,我们无法从中获得有益的借鉴。经济学家们也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个任务,谨小慎微地守卫着他们在这类事情上的话语权,唯恐被其他人乘虚而入。他们出版了一部又一部论著,对金融危机背后的原因提出了多种解释。这类著作包括纳西姆·塔勒布(Nassim Taleb)的《黑天鹅》(The Black Swan)、努里埃尔· 鲁比尼(NourielRoubini)的《危机经济学》(Crisis Economics)、拉古拉迈·拉詹(Raghuram Rajan)的《断层线》(Fault Lines)、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的《自由落体》(Free Fall)以及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的《现在终结萧条! 》(End This DepressionNow!)。

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这场危机的原因,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家并没有达成共识。恰恰相反,每位经济学家都提出了有别于其他经济学家的独到观点,这也体现了他们各自在精英云集的经济学家群体中所占的位置。这些不同观点相互竞争,尚无定论,但是饱含激情、政治盟友多和宣传能力强的平台对于宣传一种观点具有重要作用。简洁也至关重要,简单易懂就是力量。推销一条简单的理念要容易得多,但这条理念和其他理念的

冲突未必能得到解决。

大多数情况下,经济学家们出版的著作主要根据不同的主题来解读危机。这些主题包括黑天鹅事件、肥尾效应、经济泡沫、大政府、收入差距以及流动性陷阱。有的只是简单的比喻,有的则理论高深。一些是保守主义的观点,一些则较为自由开放。有些观点和主流经济学术圈一致,有些则标新立异。少数观点纯粹是误导性的、政治性的、机会主义的,甚至可能是邪恶的。有些观点也包含一些真实的成分。但这些作品都存在片面性和不完整性。很少有人对这些观点进行对比分析,而且似乎也找不到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帮助我们开展这种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简要地分析一下这些主题,增进对它们的了解。


正常的终结:理解世界经济新常态 [The End of Normal:The Great Crisis and the Future of Growth]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正常的终结:理解世界经济新常态 [The End of Normal:The Great Crisis and the Future of Growth]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正常的终结:理解世界经济新常态 [The End of Normal:The Great Crisis and the Future of Growth]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正常的终结:理解世界经济新常态 [The End of Normal:The Great Crisis and the Future of Growth]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商品不错,性价比挺好,具有较好的阅读价值和使用价值。

评分

还没有读!应该不错。

评分

商品不错,性价比挺好,具有较好的阅读价值和使用价值。

评分

商品不错,性价比挺好,具有较好的阅读价值和使用价值。

评分

还没有读!应该不错。

评分

商品不错,性价比挺好,具有较好的阅读价值和使用价值。

评分

还没有读!应该不错。

评分

还没有读!应该不错。

评分

还没有读!应该不错。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正常的终结:理解世界经济新常态 [The End of Normal:The Great Crisis and the Future of Growth]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