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弟子规》是清朝以来有广泛影响的蒙学读物,与《三字经》、《千字文》等相配合,在推动民间礼义文明和儿童德育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弟子规》的内容来源于《论语》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段话可以视为孔子的教学大纲。《弟子规》包括了孝悌、忠信、仁爱、恭谨等儒家修身功夫,内容具体详尽,紧扣人伦日用,为现今国民教育中*为紧缺的儿童礼仪修养教材。
《〈弟子规〉读本》包括原文、注释、译文、解读等部分,准确阐发了《弟子规》的义理,以及它对于当代青少年教育的现实意义,对儿童修身做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赵法生,1963年生,文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主任,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孔子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乡村儒学发起人之一,致力于探索乡村信仰和乡土文明的重建之路。
目录
《弟子规》原文 /○○一
《弟子规》解读 /○○九
精彩书摘
《弟子规》,宝典还是雾霾?
赵法生
随着民间学习《弟子规》热情的不断高涨,网上有关《弟子规》的争论风波再起。舆论对于这本传统蒙学教材的看法,显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观:有人视之为万能宝典,有人则把它比喻为毒害青少年的精神雾霾。这样尖锐的观点对立,好像再一次表明国人已经患上了严重的价值观分裂症,甚至在教导小孩子方面都是如此,以致某些人士痛心疾首,哀叹人心不古了。其实,观点的分歧并非全是坏事,一个现代国家也不会要求它的国民对于一本书只能有一种看法,围绕《弟子规》的争论恰恰表明了民族理性的长足进步,这也是近代以来启蒙运动的重要成果。尽管如此,《弟子规》的广受欢迎却非无所依凭。
《弟子规》何以走红大江南北?
《弟子规》是清代康熙年间山西绛州秀才李毓秀(1647—1729)写的一本蒙学教材,原名《训蒙文》,全文只有1 080个字,由于相对较为晚出,它在蒙学教育方面的影响本不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更早的蒙学教材。但是,在21世纪初叶以来蔚为大观的这一波传统文化热中,《弟子规》的影响却有超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声势。《弟子规》的诵读声遍及大江南北,在民间热心人士的推动下,它步入家庭、企业、机关、学校甚至监狱,媒体上屡屡见到有关这本小册子感化了监狱囚犯的报道,甚至一些佛家的代表人物也加入到弘扬《弟子规》的行列中来,成为以佛弘儒的重要推手。不管人们如何看待《弟子规》的走红,它已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其背后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动因。
近代以降,数千年间维系中国人日用伦常和人生信仰的儒家思想被连根拔起,受到全民大批判,是中国现代历史中的最为重大的事件。这固然是儒家文明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屡屡遭遇重大挫折的结果,对于传统文化中不适宜现代转变的成分进行反思清理也完全必要,五四运动由此开出的民主科学路更是意义重大,但是,从近代到“文革”的反传统也存在一个重要的偏颇:混淆了传统文化中的变与常。
变与常是传统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变就是传统文化中的那些时代性的内容,是有必要在今天加以变革的成分;常就是常道,如仁、义、礼、智、信五常和礼、义、廉、耻四维等,它们是超越民族和时代的。因此,传统文化中并非全都是过时的东西,其中有的是现代甚至是超现代的,尤其是那些古代圣贤对于宇宙人生大道的根本觉解,那些洞悉本源、直指人心的永恒智慧,值得浮躁功利的现代人反复拜读领会。托克维尔说过,如果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摸索。诚哉斯言!
《弟子规》总结了儒家数千年来童蒙教育的经验,它主要讲述孩童在家里家外接人、待物、处事和读书的修养、规矩与方法,尤其注重礼仪教化,这正是近代以来被破坏殆尽的传统。当然,它不仅仅适合孩童。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反传统运动尤其是“文革”的扫荡之后,还有哪一个成年人——不管他是大学教授还是位高权重——能够力行或至少听说过这些本来在孩提时代就该学好的人生礼义呢?家教传统的中断和数代人的礼义缺失才是《弟子规》走红的时代动因。正是中国文化的悲剧性命运和一阳来复的特定情势,唤起了时代对于这本小书的注意,也使得它超越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意义展露无遗。至于有些主张自由主义的朋友完全将其视为封建遗毒,认为它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那是误会。修养和礼义并不是民主法治的对立物,发达国家的民众大多彬彬有礼。相反,一个不知廉耻的民族是建不成民主法治的。
《弟子规》中的有益教诲
《弟子规》系根据孔子在《论语?学而》中的一段话写成:“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段话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它要求青少年首先要学习和实践好孝悌、恭谨、诚信、博爱、仁爱等儒家基本道德,养成君子人格,还有空余时间的话再去学习知识,即人格养成优先于知识传授,这与当代的中国教育形成鲜明对比。
《弟子规》读本(大众儒学经典)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