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论道德的谱系》与《善恶的彼岸》并称为尼采晚期著作,是其思想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文字。为回应评论家对其作品《善恶的彼岸》的批评,尼采以15天时间起草了三篇文章,合集为《论道德的谱系》。尼采说此书是“一个心理学家为重估一切价值而做的三篇关键性的预备之作。
作者简介
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赵千帆,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浙江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博士毕业,师从孙周兴教授。
目录
序言
第一篇 “善和恶”,“好和坏”
第二篇 “亏欠”、“坏良心”及与此相关者
第三篇 苦修理想意味着什么?
科利版编后记
科利版编者说明
尼采手稿和笔记简写表
参考文献
译后记
精彩书摘
——人们或许已经猜到,从骑士一贵族阶层的评价方式那里多么容易就分生出教士的评价方式,后者进而再发展成前者的对立面;而每当教士种姓和战士种姓相互嫉恨地对立起来,而彼此谈不拢价钱的时候,又会触发怎样的特殊后果。骑士一贵族阶层的价值判断以为前提的是一副强大的体格,蓬勃、饱满,甚至是泡沫翻腾的健康,以及维持它们所需的条件,战争、冒险、狩猎、舞蹈、战斗竞技,归根到底就是所有包含了强健的、自由的和快意的行为的东西。教士贵人们的评价方式则——我们已见过——有着不同的前提:一旦涉及战争,对他们便相当不利!众所周知,教士是最邪恶的敌人——是何缘故呢?因为他们无力①。在他们这里,仇恨从这种无力中长成一种庞大森然之物,长成一种最精神性者和最具毒性者。世界历史上最为伟大的仇恨者总是教士,他们也是最富有精神的仇恨者:——相对于教士复仇的精神,其余一切精神从根本上都几乎不值一提。倘若没有这种精神,这种从无力之人中进入历史的精神,人类历史就是一件太过愚蠢的事情了:——我们马上来举一个最大的例子。大地上对“高尚者”、“强暴者”、“主人”、“掌权者”的所有反对,与犹太人曾经做出的反对相比,皆不足论:犹太人,那群教士民众,知道最终如何通过一种对其敌人和制胜者之价值的彻底重估,也就是通过一种最精神性的复仇动作,令后者做出赔偿。只有这样才正好适合一群教士民众,这个教士之复仇欲被退缩得最深的民众。当年正是犹太人在反对贵族阶层的价值等式(善一高尚=权势一美=幸福一神所爱),敢于以一种震慑人心的推理做出颠倒,并且以深渊般仇恨(生自无力的仇恨)的牙齿牢牢咬住这个颠倒,就是说,“只有悲惨者才是善者,只有穷人、无力者、低贱者才是善者,也唯独受苦难者、匮乏者、病人、丑陋者才是虔诚者,才是上帝所赐福者,福祉只为他们而存在,——相反,你们,你们这些高尚者和强暴者,你们在全部永恒中都是恶人,是残暴者、贪求者、不知餍足者、不信神者,你们永远是无福者、受唾骂者和受诅咒者!”……人们知道,曾经是谁留下了这份犹太式的价值重估的遗产……关于犹太人用一切宣战中最彻底的这个宣战所开启的阴森叵测、超出一切尺度的充满厄运的最初一击,我回想起在另一个场合(《善恶的彼岸》第118页①)已经提到过的那个命题——一即,犹太人首创道德的奴隶起义:那场留下两千年历史的起义,今天它不在我们的视线之内只是因为,起义——已经胜利了……
……
前言/序言
我们还不认识自己,我们这些认识者,自己还不认识自己:这里面大有原因。我们从来不去寻找我们自己,——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事呢,我们竟会在某一天发现自己?有句话很有道理,“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①”;我们的宝藏就在我们的知识蜂巢那里。我们总是在走向它的途中,作为天生的精神飞虫和精神采蜜者,我们其实一心关注的只是——把什么东西“带回家去”。至于生命,亦所谓“体验”②,此外还跟什么相干,——对这个,我们当中谁会哪怕只是足够严肃地对待过?或者有谁花过足够的时间?就这些事情而言,我恐怕我们从来就不曾切实地“就事情而言”:我们的心从来不在那里——我们的耳朵也不在!我们更像一个通神的走神者(Gottlich-Zerstreuter)和沉湎于自身者,当正午洪亮的钟声把他的耳朵震得嗡嗡响,他蓦然回过神来,问自己:“这会儿究竟敲了几下呀?”我们也这样跟在后面不时搓着自己的耳朵,震惊不已,狼狈不已,自问道:“我们这会儿究竟体验到了什么?还有:我们究竟是谁?”并且像前面说过的那样跟在后面去数,把前面那十二下颤抖的钟声全部重新数一遍,我们的体验、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存在的钟声——啊呀!这里数错了……我们就是必然会对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理解我们自己,我们必须混淆自己,对我们来说,有条永恒的法则叫作“每个人对于他本身皆是最遥远者”①,——对于自身,我们并非“认识者”……
2
——我关于我们的道德成见之来源的思想——因为这是这篇驳文所要论及者——在一本格言集里第一次得到了简洁和初步的表达,它的题目是《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本为自由精神而作的书》,动笔于索伦托②,时逢冬季,这季节让我可以停下来,像一个漫游者那样停步回望我的精神到那时为止漫游经过的那片广阔而危险的领地。那是1876年到1877年冬天的事了;那些思想本身则起于更早的时候。它们已道出跟这篇论文中将再次论述的大体相同的思想:——我们希望,这期间的漫长时日已经于它们有所裨益,已经使它们变得更成熟、更明亮、更强健、更完满了!而我到今天还坚持这些思想,这一点以及下面这一点,思想们自己在这期间已经越来越彼此相互坚持,甚至已经生长到彼此之中,长到了一处:让我愈发快活地笃信,这些思想从一开始就不想从我这里个别、随意和零散地产生,而是想要从一个共同的根柢中,从认识的某种基本意志中产生,这意志在深处发号施令,越来越确定地言说着,并且要求着越来越确定的东西。也唯有如此,于一位哲学家才合适。我们无论在何处都没有理由成为个别:我们既不可以犯下个别的谬误,也不可以撞上个别的真理。而毋宁说是带着一种必然性,犹如树必然要结果,我们的思想,我们的价值,我们的“是”与“否”、“如果”和“是否”就带着这种必然性,从我们内部生长出来——所有东西都互有亲缘,互带关联,都是一个意志、一种健康、一片土壤和一轮太阳的见证。——你们觉得我们的这些果子好吃吗?——可这跟那些果树有什么相干!①这跟我们、我们哲学家们有什么相干!……
论道德的谱系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