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社區精神病學(第2版 配增值)/全國高等學校教材》共包括7章和附錄,第一章明確瞭社區精神病學的概念和發展曆史;第二章係統介紹瞭社區精神衛生的評估和流行病學的調查工具和方法;第三章的內容是精神殘疾與精神障礙的三級預防;第四章重點講述瞭社區精神衛生服務體係的建設與實施方案;第五章全麵係統地描述瞭精神障礙的社區康復和社區精神病學的服務內容;第六章闡述瞭社區精神衛生服務的倫理和法律問題以及特殊人群的社區精神衛生服務;最後一章講述瞭社區精神衛生服務的人力、財政、政策資源;附錄中摘錄瞭目前國內各級政府、部門製定的與社區精神病學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原文,以及重要的評估工具。《社區精神病學(第2版 配增值)/全國高等學校教材》涉及衛生、民政、公安等行政管理部門,也包括各級疾病控製中心、專科醫療機構、基層及社區衛生服務單位等。
作者簡介
楊甫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大學迴龍觀臨床醫學院北京迴龍觀醫院院長,國傢藥物臨床試驗機構主任,北京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乾預指導中心主任,世界衛生組織心理危機研究與培訓閤作中心主任,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副會長,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精神康復醫學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全科醫師分會“雙心醫學”學科組副組長,衛生部突發事件衛生應急心理救援組副組長,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精神殘疾康復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副理事長,北京市心理衛生協會副理事長,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精神衛生和精神病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北京市“十百韆”優秀衛生人纔、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先進個人、原衛生部抗震救災衛生先進個人、北京市科學技術普及工作先進個人、“首都健康衛士”“健康中國健康促進院長”“首都勞動奬章”“健康中國十大年度人物”“中國醫師奬”獲得者。曾獲全國社會科學理論實踐成果一等奬、科技部優秀科普作品奬、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奬、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奬等10餘項。至今共發錶論著及綜述220餘篇,科普文章210餘篇,主編或參編39部。主持3項國傢標準製定,作為主編或副主編編寫多部全國高等醫學院校教材。
劉哲寜,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副所長、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委員、中國認知行為治療副主任委員、湖南省心理衛生協會副理事長兼任秘書長、湖南省腦電圖與神經電生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主持過國傢自然基金麵上項目,國傢自然科學基金中國香港聯閤基金,是973計劃的骨乾。發錶研究論文136篇(SCI收錄65篇),包括以通訊作者在Molecular Psychiatry(影響因子14.5)等雜誌發錶SCI論文30多篇,論文他引1432多次,其中他引次數超過100次的論文6篇。
作為國傢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精神病學、精神病學慕課的負責人,主編國傢規劃教材3部,參編《中國精神分裂癥防治指南》《中國抑鬱癥防治指南》《創傷後應激障礙防治指南》。獲得過湖南省教委的教學成果三等奬、中南大學教學成果一等奬。
王玉花,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齊齊哈爾醫學院精神衛生學院院長,黑龍江省心理谘詢師協會副會長、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研究會理事,國傢二級心理谘詢師。
長期從事醫學心理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嚮為中醫心理學和心理谘詢理論與實務。近年來主持、參與各類科研項目共7項,發錶各級學術論文20餘篇。參加編寫公開齣版的著作及教材5部,其中主編2部,副主編國傢級規劃教材3部。榮獲黑龍江省心理學學科二等奬1項,黑龍江省教育科研三等奬1項。代錶作有《中醫心理學》《大學生健康心理學》。
蘇中華,教授,碩士生導師,濟寜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副院長,濟寜市有突齣貢獻的中青年專傢。
多年來,一直從事精神病學的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主持或參與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世界衛生組織(WHO)、中華醫學基金會(CMB)、國傢禁毒委和省市科技課題20餘項,發錶論文70餘篇,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奬1項,省、市科技奬勵5項。社會兼職:中國精神科醫師學會委員、中國藥物濫用防治協會理事、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青年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行為醫學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精神康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心理衛生雜誌》《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中國藥物濫用防治》《精神醫學》等雜誌編委。
目錄
第一章 概論
第一節 社區精神病學基本概念
一、社區
二、精神病學與精神衛生
三、社區精神病學
第二節 社區精神病學與相關學科的關係
一、社區精神病學與臨床精神病學的關係
二、社區精神病學與社會精神病學的關係
三、社區精神病學與預防醫學的關係
四、社區精神病學與康復精神醫學的關係
五、社區精神病學與健康教育學的關係
第三節 社區精神病學的發展概況與趨勢
一、社區精神病學的提齣
二、國外社區精神病學的形成與發展
三、中國大陸地區社區精神病學的形成與發展
四、社區精神病學發展趨勢
第二章 社區精神病學的評估方法
第一節 概論
一、評估原則
二、評估方法
三、評估的注意事項
四、評估工具的要求
五、量錶分類
第二節 社區精神衛生服務評估
一、評估內容和指標
二、我國社區精神衛生服務的效果評估
三、資料信息管理與工作總結、年度報錶
四、我國社區精神衛生服務的需求評估
第三節 精神疾病康復的評估
一、臨床癥狀評定
二、社會功能評定
三、生存狀態評估
四、環境資源評估
第四節 社區流行病學
一、概述
二、流行病學研究方法
三、資料收集和常用指標
四、常用工具的選擇與應用
五、精神疾病在社區中的流行狀況
第三章 精神殘疾與精神障礙的三級預防
第一節 精神障礙和殘疾
一、精神殘疾的相關概念
二、精神殘疾的緻殘原因
三、精神殘疾的評定
四、精神殘疾的分級與鑒定
第二節 精神障礙患者的需求
一、醫療服務與救助的需求
二、貧睏殘疾人救助與扶持的需求
三、康復訓練與服務的需求
四、生活服務的需求
五、就業安置與扶持
第三節 精神障礙的疾病負擔
一、精神障礙的疾病負擔
二、精神障礙的經濟負擔
三、精神障礙的傢庭負擔
第四節 精神障礙的病恥感和歧視
一、大眾對精神障礙的瞭解和認識
二、大眾對精神障礙患者的態度
三、如何減少病恥感和歧視
第五節 精神障礙的三級預防
一、三級預防的概念和主要內容
二、三級預防模式在精神障礙中應用的新觀點
三、不同精神障礙的預防特點
第四章 社區精神病學的服務體係與服務實踐
第一節 社區精神衛生服務體係
一、國(境)外社區精神衛生服務體係
二、中國社區精神衛生服務體係
三、社區精神衛生服務體係發展的路徑和特色
第二節 社區精神衛生服務的原則
一、自主性
二、連續性
三、可及性
四、廣泛性
五、公平性
六、協調性
七、效率
第三節 社區服務中的多學科團隊
一、社區設立多學科團隊的重要性及工作目標
二、團隊成員
三、工作機製
四、團隊建設
五、我國社區精神衛生服務團隊展望
第四節 社區服務中的同伴支持
一、同伴支持的定義
二、同伴支持的曆史背景及現狀
三、同伴支持的內容與服務形式
四、同伴支持的作用
五、同伴支持服務故事
第五節 社區服務能力培訓
一、社區精神衛生服務的參與者
二、開展培訓服務的重要性
三、培訓的內容與方法
四、社區培訓工作建議
第五章 社區精神病學的服務內容
第一節 社區康復
一、社區精神康復的基本概念
二、社區精神康復的實施
三、常用社區精神康復措施與方法
第二節 精神科急診服務
一、精神科常見緊急狀態處理
二、急診心理危機乾預
三、常見風險的處理
四、急診處置後的安排
第三節 精神障礙的社區醫療服務
一、社區門診
二、隨訪
三、雙嚮轉診
四、短期住院
五、部分住院
六、傢庭病床
第四節 精神障礙的其他社區服務內容
一、精神衛生知識健康教育
二、社區精神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培訓
第五節 社區個案管理和主動式社區服務
一、個案管理
二、主動式社區服務
第六節 居傢護理
一、概述
二、居傢護理程序
三、常見精神疾病的居傢護理
第六章 社區精神衛生相關問題與特殊服務
第一節 倫理和法律問題
一、精神衛生服務的倫理問題
二、精神障礙的法律問題
三、自願與非自願治療
第二節 成癮藥物與酒精使甩
一、物質濫用的基本概念
二、常見的精神活性物質濫用分類
三、社區精神障礙患者物質依賴的治療
第三節 老年人的社區服務
一、老齡化及老年人社區服務特點
二、老年癡呆的社區服務
三、老年譫妄的社區服務
四、老年焦慮、抑鬱的社區服務
第四節 青少年的社區服務
一、青少年人群的健康促進與預防
二、青少年人群的靶人群乾預
三、青少年人群的社區治療
第五節 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預防與乾預
一、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
二、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類型
三、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預防措施
四、大學生心理危機的乾預措施
第六節 受災人群的社區心理乾預
一、對災難事件的社區心理乾預
二、自殺危機的社區心理乾預
第七章 社區資源
第一節 人力資源
一、全球精神衛生人力資源分布水平
二、社區精神衛生人力資源管理的乾預策略
第二節 政策與設施資源
第三節 財力資源
一、精神衛生服務經費的來源
二、中國精神衛生服務經費的來源
三、精神衛生服務經費的分配
附錄一 社區精神病學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節 錄)
第一節 國務院和相關部委與社區精神病學相關的最新的法律法規政策文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節 選)
《全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2015-2020年)》(節 選)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最新修訂本,節 選)
《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的意見》(國發[2015]7號)(節 選)
《社會救助暫行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649號)(節 選)
《關於加快民政精神衛生福利服務發展的意見》(民發[2013]213號)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工作規範(2012年版)》(節 選)
《國傢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一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務規範(2011版)》(節 選)
第二節 地方與社區精神病學相關的最新的政策文件
《上海市精神衛生條例》(2014年11月20日修訂)(節 選)
《深圳經濟特區心理衛生條例》(2011年8月30日通過)(節 選)
《北京市精神衛生條例》(2006年12月8日通過)(節 選)
《寜波市精神衛生條例》(2005年12月23日通過)(節 選)
《杭州市精神衛生條例》(2006年8月24日通過)(節 選)
《香港精神健康條例》(2007年7月1日)(節 選)
附錄二 精神殘疾定級及診斷工具
一、WH0-DASⅡ殘疾評定量錶
二、ICD-10-AM精神障礙癥狀檢查
參考文獻
中英文名詞對照索引
精彩書摘
《社區精神病學(第2版 配增值)/全國高等學校教材》:
第三節 社區精神病學的發展概況與趨勢
一、社區精神病學的提齣
在許多發達國傢中,對於精神病的治療和管理曆程,大體上經曆瞭3個時期:①工業化前期,即18世紀中葉以前,當時既沒有精神病專科,也很少有精神病的診療機構,患者分散在社會上;②工業化發展時期,即20世紀50年代以前,各國建立瞭許多精神病院,精神疾病患者主要集中在精神病院進行治療;③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起,提倡讓患者重返社會,在社區中進行預防、治療、康復並管理他們,因此社區精神病學的曆史發展並不長。
繼人道地對待精神疾病患者(第一紀元)、精神藥物的開發和應用(第二紀元)之後,有人將社區精神病學譽為精神醫學發展的“第三紀元”(the thirdera)。
社區精神病學的形成,既是臨床精神病學的延伸,也是當代精神病學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歸納起來,以下幾種因素促進瞭社區精神病學的形成和發展。
(一)住院綜閤徵
長期封閉式的住院治療與管理,導緻精神疾病患者與社會的隔離,必然造成其社會功能衰退,以緻無法迴歸社會,大部分精神疾病患者齣現“住院綜閤徵(institutionalism)”,加重社會及傢庭的負擔。所謂“住院綜閤徵”被Russe HBarton描述為:精神疾病患者對一切事物都明顯地錶現淡漠,缺乏始動性,興趣索然,對粗暴或不公正的命令也沒有不滿的錶現,個人習慣的衰退,對一切逆來順受,日復一日不斷地重復下去,遙遙無期。J.K.Wing認為産生住院綜閤徵與社會環境、患者的易感性以及住院時間的長短有關。
住院綜閤徵不是患者住院應有的反應過程,它增加瞭患者已有的睏難及問題。住院綜閤徵錶現為兩種極端,一種是患者幾乎不說話,邋裏邋遢,終日呆坐或動作毫無意義,甚至每餐進食也需要護士督促;另一種是患者錶現活躍,在病房內外都錶現良好,儀錶整潔,但缺乏離開醫院的要求和興趣,對醫院有明顯的依賴。
(二)去機構化
20世紀50年代“去機構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或稱為“非住院化運動”在歐美廣泛興起,同時由於抗精神病藥物的應用,精神疾病患者不再被長期隔離在機構內,而從精神病院迴到社區,他們生活在社區中,並接受以社區為基礎的照顧,就是所謂的“去機構化”。然而,與此同時,卻逐漸齣現瞭另一種危機。由於精神疾病患者齣院後隨訪工作和康復措施不到位,他們在社區中被隔離、忽視、貼上羞恥的標簽,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導緻其反復多次住院,但住院時間很短,造成所謂“鏇轉門(therevolvingdoor)”現象。這就需要社區中有專門的機構解決患者長期醫療監護和心理社會康復的問題。
(三)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精神病學由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不僅對疾病的病因探索起指導作用,而且是防治疾病的齣發點和落腳點。精神疾病患者首先是環境中的人,其次纔是“病人”,除重視藥物治療外,還應注重患者的社會功能康復及社會適應問題。隻有應用心理學及行為醫學的技術,纔能使精神疾病患者重返社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四)精神疾病患者服務的需要
精神科住院模式與精神疾病患者服務的需要互相適應,隻有發展社區精神病學,纔能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就治率,改善患者的社會功能。
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精神病住院床位數近56萬張,仍供不應求。1993年美國精神衛生學院的一次流行學調查資料顯示,按美國精神科診斷標準(DSM.Ⅳ)對20000調查人標準化診斷,約占人群的28%,即4名成人有1名以上患有精神障礙,而人群中20%實際上符閤。DSM.Ⅳ精神障礙者在過去1年中並無任何診治,’75%患者不能及時就診。
以我國2006年底統計數據為例,全國精神科床位數123643張,精神科執業醫師13132名;全國專科醫師ll570名,按全國有1600萬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計算,每張病床需承擔191名患者住院任務,約需39年纔能輪轉一遍;每位精神科醫師每年需承擔約1218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診療任務。嚴重的供需矛盾,促使大量精神疾病患者長時間在社區進行診治。據報道,當前我國95%以上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居住在社區;輕性精神障礙如神經癥等患者住院治療者僅為其中極少數;精神發育遲滯和老年癡呆等患者,也絕大多數在社區接受照護。
精神疾病的性質和患者分布的特徵,決定瞭發展社區精神病學,這是預防控製精神疾病的必然要求。
(五)時代對精神衛生服務的新要求
隨著科學發展和社會進步,人們對精神生活提齣瞭新的要求,如獨生子女問題、青少年適應不良問題、老年人心理衛生問題、酒精和物質濫用問題,以及社會激烈競爭帶來的新問題,均被列為精神衛生服務重點內容,應主要在社區中得到解決。在社區人群中普及精神衛生相關知識,包括精神障礙病因、發病機製、臨床錶現、防治方法等,逐漸改變和提高人們對精神障礙本質的認識,認識到精神障礙是一種疾病,通過及時的診治是能夠康復的。1999年11月世界衛生組織在北京、上海地區進行瞭高層領導動員會議,我國衛生部領導齣席瞭會議,使各級領導及群眾對精神疾病的態度及精神衛生服務的認識有瞭較大改變,人們從被動到主動地接納精神障礙患者重新迴到社區一起生活和工作,社區精神病學發展有瞭較好的社會基礎。
(六)抗精神病藥物的發展與臨床廣泛應用
1952年,氯丙嗪首次用於精神分裂癥等重性精神疾病的治療,使精神障礙患者的幻覺、妄想和行為紊亂等部分精神癥狀得到有效控製,從而有利於患者走齣封閉監管式的病房,參與社會活動。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精神藥理學也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抗精神病藥物研發成功並推廣使用,精神癥狀的緩解率明顯提高,為精神疾病患者在社區治療奠定瞭基礎,為精神疾病患者重返社會、適應社會生活創造瞭良好的條件。
(七)衛生經濟學發展的需求。
衛生經濟學研究錶明,住院治療中高新醫療技術的應用導緻醫療費用飆升,使得85%以上的衛生資源耗在15%的危重患者身上,僅有15%的資源用在服務於大多數人的基層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領域,這對於改善人類總體健康狀況的收效甚微。以社區為基礎的正三角形醫療衛生服務保健體係是國際公認的理想模式。其寬大的底部立足於社區,中部是二級衛生機構,頂部是三級衛生機構。因此,在社區開展精神疾病防治康復服務是閤理配置和利用醫療衛生資源,防治精神疾病等慢性病的主要途徑。
……
前言/序言
《社區精神病學》第1版受到讀者的普遍好評和關注。為瞭與時俱進,特彆是2013年5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正式實施,2015年6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全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2015-2020年)》發布以後,有必要重新編寫這本教材。理由如下:①國傢高度重視、且鼓勵大力發展精神心理健康的社區保健工作;②當前精神心理疾病的評估、管理、防治等社區精神衛生服務工作還遠不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精神衛生服務的需求;③改革開放以來社區精神衛生服務係統發生瞭許多根本性的變化,使我們認識到社區精神衛生服務不是一個孤立的特殊專業的分支,而是全社會公共衛生服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健全精神衛生服務體係,精神醫學專業學生需要掌握相關知識。
社區精神病學是以社區為工作區域,以精神病學為理論基礎,對社區內精神障礙患者進行診斷、治療、處理、康復、管理和對社區人群進行精神障礙預防的學科。它作為精神病學的一個分支,隨著社區的發展也在不斷發展。社區精神病學不僅涉及醫學,還涉及社會學、法學等眾多學科,與國傢公共衛生體係建設、政府衛生政策製定密切相關。
國內社區的概念與社區的功能是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而不斷形成和完善的,是國傢經濟、科技、文化進步的産物,與創造和諧社會的理念相呼應。它反映齣現代人對聚集生活方式的新需求,是自然遴選的結果。如果說傢庭是社會的“細胞”,社區則是社會的“組織”,是國傢整個“機體”健康的基本保障形式。
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競爭加劇,生活中的應激因素不斷增加,由此誘發的心理和行為問題越來越多,如抑鬱癥和自殺率上升,兒童和青少年的行為問題,酒、藥、毒品成癮,重性精神障礙患者的社會管理與康復等。它們都會最早、最突齣地齣現在社區裏,給社會發展、人民健康帶來瞭新的挑戰。因此,《社區精神病學》已成為精神科醫學生必學的內容,也是所有醫學院校學生、全科醫生、社區工作者、衛生行政管理者的重要參考工具書。
本教材共包括7章和附錄,第一章明確瞭社區精神病學的概念和發展曆史;第二章係統介紹瞭社區精神衛生的評估和流行病學的調查工具和方法;第三章的內容是精神殘疾與精神障礙的三級預防;第四章重點講述瞭社區精神衛生服務體係的建設與
社區精神病學(第2版 配增值)/全國高等學校教材 [Community Psychiatry]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社區精神病學(第2版 配增值)/全國高等學校教材 [Community Psychiatry]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社區精神病學(第2版 配增值)/全國高等學校教材 [Community Psychiatry]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