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了解和研究儒家思想的必读之书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是了解和研究孔子思想极其可靠的文献,也是研究儒家的重要经典,奠定了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核心信仰的至高地位。
中国古老的立身处世智慧经典
“半部《论语》治天下”,从古至今,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论语》都被奉为中国人立身处世的智慧经典,其地位不可逾越,不容替代。
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
《论语》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广泛且深入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也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被誉为“影响世界历史的100部名著”之一,孔子也被称为“世界历史上*有影响力的100位名人”之一。
内容简介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是一部妇孺皆知的哲学之作。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是儒学主要的经典,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为了便于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研究,本书在编撰体例上对《论语》的20篇分别逐一从原文、注释、译文、历代论引、评析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全景式的解读,力求以详细的解析和现代的眼光进行有实际意义的阐释。
作者简介
唐品,本名唐建福1964年11月18号生于湖南临澧县。1984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即进入江西人民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1996年调入广东旅游出版社。编辑策划有季羡林、周一良等主编的《东方文化丛书》30余种,余秋雨著作全集22种《秋雨合集》。策划出版了南昌大学中文系教授胡平先生代表作《禅机》。另有于丹教授畅销书《于丹重温*美古诗词》发行152余万册。现为自由出版策划人、北京唐品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策划。
内页插图
目录
⊙ 学而第一
⊙ 为政第二
⊙ 八佾第三
⊙ 里仁第四
⊙ 公冶长第五
⊙ 雍也第六
⊙ 述而第七
⊙ 泰伯第八
⊙ 子罕第九
⊙ 乡党第十
⊙ 先进第十一
⊙ 颜渊第十二
⊙ 子路第十三
⊙ 宪问第十四
⊙ 卫灵公第十五
⊙ 季氏第十六
⊙ 阳货第十七
⊙ 微子第十八
⊙ 子张第十九
⊙ 尧曰第二十
精彩书摘
4-22
【原文】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①也。”
【注释】
①逮:及、达到。
【译文】
孔子说:“古人不轻率地发表言论。因为,耻于言而无行、躬行不及。”
【历代论引】
范氏曰:“君子之于言也,不得已而后出之,非言之难,而行之难也。人惟其不行也,是以轻言之。言之如其所行,行之如其所言,则出诸其口必不易矣。”
【评析】
孔子认为,在德行的视野里,“言”与“行”是一体的。“言”本身意味着一种“行”,是一种承诺。如果“言”与“行”失衡,“言”远远地超过了“行”,“行”之中没有实现诺言的保证,“言”就成了空头支票。
俗话说:“言而无信,人之大忌。”承诺别人的事一定要兑现,这样才能受到人们的信任和尊重。一诺千金不仅是立身处世之道,而且也是一种提升自己的方法。
4-23
【原文】
子曰:“以约①失之者鲜②矣。”
【注释】
①约:约束。②鲜:少。
【译文】
孔子说:“因为约束自己而发生失误的是很少的。”
【历代论引】
谢氏曰:“不侈然以自放之谓约。”
尹氏曰:“凡事约则鲜矣,非止谓俭约也。”
【评析】
古贤有云:“三日而省乎己。”这句话所体现出来的自律精神,是每一个有志于做有品位的人,以及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必须学习的。做不到这一点,即使能有一个良好的开始,但未见得会有良好的发展过程和结果。
因此,经常性地检点自己的言行,并及时做出调整和约束,是十分有必要的。从积极方面来讲,自查自省是修德建业的需要;从消极方面讲,这是少犯和不犯错误的关键所在。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凡事皆可善始善终。
4-24
【原文】
子曰:“君子欲讷①于言而敏②于行。”
【注释】
①讷:这里指说话谨慎。②敏:敏捷。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行动敏捷。”
【历代论引】
谢氏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评析】
我们说话时,务必要把握时机,如果该说的时候不说,便失去表达的机会。同样,如果不顾及说话对象的心态,不注意周边的环境气氛,或者是不该说话时却急于抢说,都极有可能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反感。
同时,对于自己说过的话,一定要快速承诺,不要只耍嘴皮子,要多干实事。总之,我们不能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少说多做,绝对是至理名言。
4-25
【原文】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①。”
【注释】
①邻:邻居,这里指志向相同的人。
【译文】
孔子说:“有仁德修养的人是不会孤立的,必然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相处。”
【历代论引】
朱子曰:“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
【评析】
这一章孔子赞扬他所提倡的仁德具有无所不在的力量,甚至可以说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和凝聚力。
一个人有了美德,自己就不会感到孤单,会得到很多朋友,人不能把自己孤立起来,真正的有德之人是生活在人群中间的,有德之人的朋友遍布天下。这就是孔子讲的“仁义”,即爱己就是爱人,“仁义”就是大家好,“仁义”就是快乐。
4-26
【原文】
子游曰:“事君数①,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注释】
①数:屡次、频繁。
【译文】
子游说:“对待君主,频繁进谏,这是自取其辱。朋友交往,多次劝导他的言行,就会被疏远。”
【历代论引】
胡氏曰:“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矣,是以求荣而反辱,求亲而反疏也。”
范氏曰:“君臣朋友,皆以义合,故其事同也。”
【评析】
这一章子游谈论了侍奉君主和结交朋友所应注意的方式方法。
说起来也是,人各有志,不能勉强。君臣之间也好,朋友之间也好,保持一定的距离反而会走向真正的和谐,所谓“远香近臭”。“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其实都有这种意思在内。
……
前言/序言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文化成果硕大而丰富,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孔子及其《论语》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的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是一部妇孺皆知的哲学巅峰之作,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历代注解、研究《论语》的专著,卷帙浩繁,各领千秋,形成了具有独特风貌的《论语》文化,从伦理道德、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前进的方向。《论语》在世界范围内也影响深远,被称为“世界最有影响的100部著作”之一。
对于《论语》的解读,历来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读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需要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今天,我们需要学习了解传统文化;而要了解传统文化,必须了解儒家思想;要了解儒家思想,必须了解孔子思想;而要了解这一切,必须读《论语》。为此,我们精心编著了《论语全集》一书,力求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使《论语》鲜活起来,使《论语》的思想精神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让每个读者都能沐浴到两千多年前圣贤先哲的深邃智慧。
时下注译《论语》的版本可谓汗牛充栋,所以我们在编著本书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权威注译版本,在编撰体例上对《论语》的二十篇分别逐一从原文、注释、译文、历代论引、评析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原文部分以杨伯峻版的《论语译注》为主;注释部分主要是针对一些较为难懂和有争议的字词进行详细阐释,并对原文中涉及的一些历史人物进行了简单介绍;译文以直译为主,为了行文的顺畅我们还兼用了意译,但力求不背离《论语》的思想精神;书中所设的“历代论引”,引用历代名人经史典籍中的相关语句对《论语》进行进一步阐释,以期起到互为佐证、帮助理解的作用;最后,每一章的“评析”,重点是对原文内容及历史背景进行简短介绍,并结合当下现实生活,力求使人们的头脑变得清晰。内心变得丰盈,从而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编者注入了些许认识和感悟,但更多的还是参考了他人的著作,在这里,向这些著作的作者和编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学识水平所限,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华夏智慧之光:中华经典选粹》 序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先哲的思想智慧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民族前行的道路。其中,一批经典著作更是集大成者,它们以其深刻的洞察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经久不衰的文化魅力,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宝贵的财富。 《华夏智慧之光:中华经典选粹》正是这样一部旨在精选并阐释中华文明宝库中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经典文献的著作。本书并非孤立地呈现某一部古籍,而是试图从广阔的文化视野出发,梳理出贯穿中华数千年思想史的核心脉络,甄选出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篇章,并辅以深入浅出的解读,力求让读者能够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古圣先贤的智慧与风范。 内容概述 本书的编纂,并非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进行简单的堆砌,而是遵循一条清晰的思路:探寻思想源头,展现文明内核,传递价值精义。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奠定中华文化基石的经典,从中汲取最富有启迪性的思想精华,并将其以系统化的方式呈现给当代读者。 第一篇:肇始洪荒,思想之萌发 本篇将带领读者回溯中华文明的源头,追溯思想的雏形。我们精选了先秦时期部分重要的思想文献,这些文献虽非成体系,却为后世的哲学、伦理、政治思想奠定了基础。 《诗经》中的人生百态与家国情怀: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以朴素而真挚的语言,描绘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男女之情,到农耕劳作,再到祭祀庆典,无不包含其中。更重要的是,《诗经》中蕴含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对家国的责任感,许多篇章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共鸣。本书将选取《国风》中的经典篇章,如《桃夭》、《关雎》、《硕鼠》等,分析其艺术特色,探讨其中反映的社会风貌与情感世界。 《尚书》中的治理智慧与历史反思: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之一,它记录了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重要史实,尤以其包含的“训诫”、“誓命”、“征伐”等篇章,展现了古代君王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安抚百姓、如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本书将选取《尧典》、《舜典》、《盘庚》等篇章,分析其政治思想,探讨其中蕴含的民本观念、居安思危的警示以及对统治者提出的道德要求。 《易经》的宇宙观与辩证思维: 《易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部奇书,它以阴阳变化为基本原理,构建了一个包含万事万物的宏大宇宙图景,并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其“象”、“数”、“理”的结合,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思想,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将选取《乾卦》、《坤卦》等核心卦象,阐述其基本原理,并探讨其所蕴含的“天人合一”、“刚柔相济”等哲学思想,以及其在古代哲学、占卜、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第二篇:百家争鸣,思想之繁盛 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极其辉煌的时代,诸子百家,各抒己见,构成了中华文化多元共生的思想格局。本篇将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几家思想,展现其独特贡献。 儒家思想的伦理基石: 儒家思想以其对仁、义、礼、智、信的强调,构建了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体系。本书将选取儒家经典中关于“仁爱”、“孝悌”、“忠恕”、“君子之道”等核心概念的阐释,分析其如何在个体修养、家庭伦理、社会治理等层面发挥作用,并探讨其对中国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影响。我们将深入挖掘其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 道家思想的自然精神与逍遥境界: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主张“道法自然”,追求“无为而治”。其“道”、“德”、“无”、“有”等概念,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脱世俗、回归本真的思考方式。本书将选取道家经典中关于“道”的阐释,以及“无为”、“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等重要思想,探讨其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以及“逍遥游”的哲学内涵。 法家思想的制度构建与国家理性: 法家思想以其严谨的法治理念和务实的国家治理方略,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本书将选取法家经典中关于“法”、“术”、“势”的论述,分析其如何通过法律和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富国强兵,并探讨其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贡献,以及其思想在现代国家治理中的借鉴意义。 墨家思想的兼爱与非攻: 墨家思想以其“兼爱”的博爱精神和“非攻”的和平主张,在早期思想史上独树一帜。本书将选取墨家经典中关于“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重要学说,分析其思想的独特性和人文关怀,以及其在古代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第三篇:经世致用,智慧之传承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吸收融合,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面貌。本篇将选取一些在经世致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经典。 兵家孙子的军事哲学: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思想,早已超越了军事领域,成为一种深刻的处世哲学和战略智慧。本书将选取《孙子兵法》中的核心篇章,阐述其战略思维、战术原则,并探讨其在现代商业竞争、管理决策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史家司马迁的史学精神: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丰碑,它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历史,更展现了史学家的独立精神、批判意识和人文情怀。本书将选取《史记》中关于“史记”体例的说明,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探讨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追求,以及其笔下那些鲜活的历史人物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 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奠基之作,它不仅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更提出了深刻的养生保健理论。本书将选取《黄帝内经》中关于“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以及“治未病”等核心概念,探讨其对中国人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及其在现代健康科学中的价值。 文学艺术的审美意境: 本部分将选取唐诗宋词中的经典之作,如李白、杜甫、苏轼等大家的作品,分析其艺术风格、意境营造,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我们将探讨诗词如何反映时代风貌,表达个人情感,寄托家国情怀。 第四篇:文化精神,薪火相传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聚焦于那些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气质,并对后世产生广泛影响的文化载体。 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与人格塑造: 深入探讨中华文化中关于“德”、“善”、“信”等核心道德范畴的内涵,以及这些道德观念如何在家庭教育、社会习俗中代代相传,塑造了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中华民族的哲学思维模式: 总结中华文化中贯穿始终的哲学思维模式,如整体性思维、辩证思维、模糊性思维等,并分析其如何影响中国人在认知世界、解决问题的方式。 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与民族认同: 探讨中华文化中所蕴含的“和合”、“中庸”、“民生”等价值取向,以及这些价值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结语 《华夏智慧之光:中华经典选粹》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座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桥梁。本书所收录的经典,虽仅是中华文明的沧海一粟,但它们汇集了先哲们的真知灼见,蕴含着民族的集体智慧,闪耀着不朽的人文光辉。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希望读者能够: 深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认识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 汲取古圣先贤的智慧启迪: 学习如何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他人、处理问题。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认识到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具有的深厚底蕴和强大生命力。 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当今时代,赋予古老的智慧以新的生命力,使其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本书的编纂者,秉持着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敬畏,力求以严谨的态度、真诚的语言,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呈现给读者。我们深知,理解和阐释经典是一项艰巨而充满意义的任务,本书或许存在不足之处,但我们期望它能成为您探索中华智慧的一份有益的参考,点燃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心灵的滋养和思想的升华。 愿中华智慧之光,普照古今,永耀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