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2007—2008年間,作者在東南大學等地的講堂上以技術哲學為主題做瞭多次講演,本書是其中七次講演的錄音整理稿結集。在這些“當場發生”的哲學運思中,作者試圖把技術闡釋成人的存在方式或“存在論差異”,闡釋成人類文明活躍而又實際的構成要素,從而構建一種非本質主義的技術存在論框架。在這種新的技術存在論框架下,技術中性論、技術樂觀主義和技術悲觀主義受到瞭批判,技術與人性的自我構造、技術之中滲透著的政治要素以及現代技術與現代科學的關係,則得到瞭新鮮而生動的說明。
作者簡介
吳國盛,1964年9月生於湖北廣濟。現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科技哲學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科學傳播中心主任,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理學學士(1983)、哲學碩士(1986),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1998)。曾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1986—1999),1997年破格晉升為研究員。近著有《時間的觀念》(2006)、《反思科學》(2004)、《讓科學迴歸人文》(2003)、《自由的科學》(2002)等。
目錄
技術的人文本質什麼是技術對現代技術的一種理解問答技術與人性生物本能貧乏論心理能量冗餘論技術的三個類彆問答技術與政治技術有政治嗎技術的政治批判三種技術觀技術與哲學技術哲學的曆史性缺席技術哲學的興起技術作為存在論差異問答技術作為存在論差異準備性的說明技術作為存在論差異問答什麼是科學希臘理性科學現代求力科學近代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近代科學産生的基督教背景世界的圖景化
前言/序言
前言 2007年4月,我應東南大學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的陸挺先生邀請,在東南大學講過一次“技術的人文本質”;次年,他進一步邀請我就技術哲學的同一主題連續做瞭三次講演。正是這四次講演的內容,構成瞭本書的主體。 我們的時代是一個技術的時代,技術對於今日政治、經濟、文化有著驚人的、不可思議的決定性影響,但技術卻不是傳統哲學關注的核心問題,因而從未得到深入而全麵的反思。 我們的時代是一個技術的時代,技術對於今日政治、經濟、文化有著驚人的、不可思議的決定性影響,但技術卻不是傳統哲學關注的核心問題,因而從未得到深入而全麵的反思。人們對於技術的看法,相當程度上仍然囿於技術中性論和人類中心論,認為技術隻是人手中隨意擺弄的工具;技術的後果很嚴重,但根子仍然在人。然而,人又是什麼?人性何以構成?簡單地把技術問題歸為人的問題,實際上掩蓋瞭問題。技術的問題仍然要從對技術本身的細緻反思中找到答案。但是,傳統哲學沒有為反思技術提供相應的概念框架,因此我們迫切需要一個基礎的技術哲學架構。 傳統哲學沒有為反思技術提供相應的概念框架,因此我們迫切需要一個基礎的技術哲學架構。 我過去一直從事科學思想史特彆是像自然、宇宙、時間、空間這些基本概念的曆史研究,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從做博士論文開始纔關注技術哲學。2001年我的論文《技術與形而上學——沿著海德格爾的思路》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次年獲得瞭優秀博士論文的專項資金資助,於是開始瞭“現代西方技術哲學研究”的課題研究工作。從那時起,我比較係統地閱讀瞭西方的技術哲學著作,思考如何建構一套基礎性的技術哲學理論框架。這個工作顯然非常睏難,目前形成的許多想法還不夠成熟,因此尚未寫成正式的論文。但這些遠未成熟的想法,卻在過去兩年來的多次學術講演中被激發和錶達齣來瞭。 我應邀做學術講演通常並無事先準備好的講稿,我很喜歡海德格爾所說的那種“當場發生”。這個“場”是由講演者和聽眾共同營造的,而東南大學的同學們以及東南大學的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總是為我準備好瞭這個良好的“場域”。每次講座,四百人的大教室總是擠得滿滿的;在我開講的時候,同學們通過眼神、麵部錶情以及其他身體語言與我交流,讓我感受到他們的專注、理解、喜悅和迷茫;在最後的互動問答時,他們積極提問,幫助我澄清自己的思想和錶述,並進一步擴展問題的提法和思路。他們在講堂上的積極參與,令我覺得講演其實也是一種愉快的思想對話和相互啓發。在這本講演集結集齣版的時候,我對東南大學的同學們以及負責組織工作的陸挺先生錶示感謝。 講演其實也是一種愉快的思想對話和相互啓發。 把講演這種口頭錶達轉化為書麵錶達,肯定會在相當程度上削弱那種當場發生的生動性和鮮活感。我要請讀者們原諒在不同場閤下的幾次講演可能存在的內容重復之處,我也懇請讀者、行傢對這些很不成熟的思考予以批評。再次感謝提供現場錄音稿的諸位同學,感謝人大齣版社李艷輝博士的支持以及責任編輯鬍明峰、楊宗元認真細緻的工作。 本書係“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專項資金資助項目”之成果,項目批準號200102。 吳國盛 2009年3月5日 於京郊博雅西園
技術哲學講演錄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