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也是鲁迅一生中创作的仅有的一篇中篇小说,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流浪雇农的典型形象,本书以精妙的文笔成功地塑造了啊Q病态的精神形象,除此外还收录了鲁迅的其他小说。
阿Q 正传
狂人日记
孔乙己
药
明 天
一件小事
头发的故事
风 波
故 乡
端午节
白 光
兔和猫
鸭的喜剧
社 戏
祝 福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 皂
长明灯
示 众
高老夫子
孤独者
伤 逝
弟 兄
离 婚
补 天
奔 月
理 水
采 薇
铸 剑
出 关
非 攻
起 死
伤逝
——涓生的手记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会馆里的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事情又这么不凑巧,我重来时,偏偏空着的又只有这一间屋。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深夜中独自躺在床上,就如我未曾和子君同居以前一般,过去一年中的时光全被消灭,全未有过,我并没有曾经从这破屋子搬出,在吉兆胡同创立了满怀希望的小小的家庭。
不但如此。在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是并不这样的,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在久待的焦躁中,一听到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呵!于是就看见带着笑涡的苍白的圆脸,苍白的瘦的臂膊,布的有条纹的衫子,玄色的裙。她又带了窗外的半枯的槐树的新叶来,使我看见,还有挂在铁似的老干上的一房一房的紫白的藤花。
然而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子君却决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
子君不在我这破屋里时,我什么也看不见。在百无聊赖中,顺手抓过一本书来,科学也好,文学也好,横竖什么都一样;看下去,看下去,忽而自己觉得,已经翻了十多页了,但是毫不记得书上所说的事。只是耳朵却分外地灵,仿佛听到大门外一切往来的履声,从中便有子君的,而且橐橐地逐渐临近,——但是,往往又逐渐渺茫,终于消失在别的步声的杂沓中了。我憎恶那不像子君鞋声的穿布底鞋的长班的儿子,我憎恶那太像子君鞋声的常常穿着新皮鞋的邻院的搽雪花膏的小东西!
莫非她翻了车么?莫非她被电车撞伤了么?……
我便要取了帽子去看她,然而她的胞叔就曾经当面骂过我。
蓦然,她的鞋声近来了,一步响于一步,迎出去时,却已经走过紫藤棚下,脸上带着微笑的酒窝。她在她叔子的家里大约并未受气;我的心宁贴了,默默地相视片时之后,破屋里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壁上就钉着一张铜板的雪莱半身像,是从杂志上裁下来的,是他的最美的一张像。当我指给她看时,她却只草草一看,便低了头,似乎不好意思了。这些地方,子君就大概还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我后来也想,倒不如换一张雪莱淹死在海里的纪念像或是伊孛生的罢;但也终于没有换,现在是连这一张也不知那里去了。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我们交际了半年,又谈起她在这里的胞叔和在家的父亲时,她默想了一会之后,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了出来的话。其时是我已经说尽了我的意见,我的身世,我的缺点,很少隐瞒;她也完全了解的了。这几句话很震动了我的灵魂,此后许多天还在耳中发响,而且说不出的狂喜,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
送她出门,照例是相离十多步远;照例是那鲇鱼须的老东西的脸又紧贴在脏的窗玻璃上了,连鼻尖都挤成一个小平面;到外院,照例又是明晃晃的玻璃窗里的那小东西的脸,加厚的雪花膏。她目不邪视地骄傲地走了,没有看见;我骄傲地回来。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彻底的思想就在她的脑里,比我还透澈,坚强得多。半瓶雪花膏和鼻尖的小平面,于她能算什么东西呢?
我已经记不清那时怎样地将我的纯真热烈的爱表示给她。岂但现在,那时的事后便已模胡,夜间回想,早只剩了一些断片了;同居以后一两月,便连这些断片也化作无可追踪的梦影。我只记得那时以前的十几天,曾经很仔细地研究过表示的态度,排列过措辞的先后,以及倘或遭了拒绝以后的情形。可是临时似乎都无用,在慌张中,身不由己地竟用了在电影上见过的方法了。后来一想到,就使我很愧恧,但在记忆上却偏只有这一点永远留遗,至今还如暗室的孤灯一般,照见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
不但我自己的,便是子君的言语举动,我那时就没有看得分明;仅知道她已经允许我了。但也还仿佛记得她脸色变成青白,后来又渐渐转作绯红,——没有见过,也没有再见的绯红;孩子似的眼里射出悲喜,但是夹着惊疑的光,虽然力避我的视线,张皇地似乎要破窗飞去。然而我知道她已经允许我了,没有知道她怎样说或是没有说。
她却是什么都记得:我的言辞,竟至于读熟了的一般,能够滔滔背诵;我的举动,就如有一张我所看不见的影片挂在眼下,叙述得如生,很细微,自然连那使我不愿再想的浅薄的电影的一闪。夜阑人静,是相对温习的时候了,我常是被质问,被考验,并且被命复述当时的言语,然而常须由她补足,由她纠正,像一个丁等的学生。
这温习后来也渐渐稀疏起来。但我只要看见她两眼注视空中,出神似的凝想着,于是神色越加柔和,笑窝也深下去,便知道她又在自修旧课了,只是我很怕她看到我那可笑的电影的一闪。但我又知道,她一定要看见,而且也非看不可的。然而她并不觉得可笑。即使我自己以为可笑,甚而至于可鄙的,她也毫不以为可笑。这事我知道得很清楚,因为她爱我,是这样地热烈,这样地纯真。
去年的暮春是最为幸福,也是最为忙碌的时光。我的心平静下去了,但又有别一部分和身体一同忙碌起来。我们这时才在路上同行,也到过几回公园,最多的是寻住所。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缩,只得即刻提起我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她却是大无畏的,对于这些全不关心,只是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
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事,大半是被托辞拒绝,小半是我们以为不相宜。起先我们选择得很苛酷,——也非苛酷,因为看去大抵不像是我们的安身之所;后来,便只要他们能相容了。看了二十多处,这才得到可以暂且敷衍的处所,是吉兆胡同一所小屋里的两间南屋;主人是一个小官,然而倒是明白人,自住着正屋和厢房。他只有夫人和一个不到周岁的女孩子,雇一个乡下的女工,只要孩子不啼哭,是极其安闲幽静的。
我们的家具很简单,但已经用去了我的筹来的款子的大半;子君还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我拦阻她,还是定要卖,我也就不再坚持下去了;我知道不给她加入一点股分去,她是住不舒服的。
和她的叔子,她早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我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然而这倒很清静。每日办公散后,虽然已近黄昏,车夫又一定走得这样慢,但究竟还有二人相对的时候。我们先是沉默的相视,接着是放怀而亲密的交谈,后来又是沉默。
大家低头沉思着,却并未想着什么事。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
子君也逐日活泼起来。但她并不爱花,我在庙会时买来的两盆小草花,四天不浇,枯死在壁角了,我又没有照顾一切的闲暇。然而她爱动物,也许是从官太太那里传染的罢,不一月,我们的眷属便骤然加得很多,四只小油鸡,在小院子里和房主人的十多只在一同走。但她们却认识鸡的相貌,各知道那一只是自家的。还有一只花白的叭儿狗,从庙会买来,记得似乎原有名字,子君却给它另起了一个,叫作阿随。我就叫它阿随,但我不喜欢这名字。
这是真的,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我和子君说起这,她也领会地点点头。
唉唉,那是怎样的宁静而幸福的夜呵!
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永久是这样的安宁和幸福。我们在会馆里时,还偶有议论的冲突和意思的误会,自从到吉兆胡同以来,连这一点也没有了;我们只在灯下对坐的怀旧谭中,回味那时冲突以后的和解的重生一般的乐趣。
子君竟胖了起来,脸色也红活了;可惜的是忙。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我们常说,我们总还得雇一个女工。
这就使我也一样地不快活,傍晚回来,常见她包藏着不快活的颜色,尤其使我不乐的是她要装作勉强的笑容。幸而探听出来了,也还是和那小官太太的暗斗,导火线便是两家的小油鸡。但又何必硬不告诉我呢?人总该有一个独立的家庭。这样的处所,是不能居住的。
我的路也铸定了,每星期中的六天,是由家到局,又由局到家。在局里便坐在办公桌前钞,钞,钞些公文和信件;在家里是和她相对或帮她生白炉子,煮饭,蒸馒头。我的学会了煮饭,就在这时候。
但我的食品却比在会馆里时好得多了。做菜虽不是子君的特长,然而她于此却倾注着全力;对于她的日夜的操心,使我也不能不一同操心,来算作分甘共苦。况且她又这样地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
况且还要饲阿随,饲油鸡,……都是非她不可的工作。
我曾经忠告她:我不吃,倒也罢了;却万不可这样地操劳。她只看了我一眼,不开口,神色却似乎有点凄然;我也只好不开口。然而她还是这样地操劳。
我所豫期的打击果然到来。双十节的前一晚,我呆坐着,她在洗碗。听到打门声,我去开门时,是局里的信差,交给我一张油印的纸条。我就有些料到了,到灯下去一看,果然,印着的就是:
奉
局长谕史涓生着毋庸到局办事
秘书处启十月九号
……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具有超时代的力量,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人们为改变旧中国落后状况而努力奋斗,还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指明了方向,让迷惘转化为自信和力量,引导人们走向光明。其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对新中国的语言和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海外,鲁迅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他的作品已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拥有众多的读者。
鲁迅一生以笔代戈,创造了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在内的大量作品。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小说创作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并以无穷的魅力,风行了近一个世纪,至今不衰。鲁迅的一生共创作了三个小说集,分别是《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在这些小说中,他把目光集中到了社会的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呐喊》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彷徨》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这些小说正是鲁迅于上下求索的彷徨中发出的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它划破了冷暗的夜空,吹响了向封建社会宣战的号角,祛除了人们精神上的痫疾,审视了人们麻木的思想,带领我们冲破这茫茫黑暗。《故事新编》是鲁迅后期的作品,风格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充裕、幽默和洒脱,但骨子里依旧藏着鲁迅固有的悲凉。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也是鲁迅一生中创作的唯一一篇中篇小说。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流浪雇农的典型形象。在小说中,鲁迅以精妙的文笔成功塑造了阿Q病态的精神形象,挖掘了以阿Q“精神胜利法”为代表的民族性格痼疾,描画出了“中国国民的灵魂”和“中国的人生”,对民族劣根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小说以深刻的思想意义和精湛的艺术技巧,代表了百年来中国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世界范围内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除《阿Q正传》外,本书收入了迄今为止发现的鲁迅先生的全部33篇小说,并配以精美插图。通过本书,你不仅可以欣赏到鲁迅笔下那些不朽的经典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还可以通过其精彩的写景、写物、写人描写,感受鲁迅作品文字的魅力和高超的文字技巧,领略鲁迅的博大精深和高妙文笔,感受文学大师的智慧和亲切;更可以透彻地了解鲁迅,了解鲁迅的文学思想,领略鲁迅精神的精髓,并从中汲取智慧,启迪思想,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
这本书在艺术手法上,展现出一种近乎冷酷的冷静克制。它没有煽情,没有过度渲染悲剧性,而是用一种近乎纪录片式的客观,去记录着一幕幕荒诞的场景。这种克制反而产生了巨大的情感冲击力,因为作者把“判断”和“情绪宣泄”的权利,完全交给了读者自己。我常常在阅读时,需要在脑海中进行一场激烈的辩论,试图去界定自己对书中人物的复杂情感——是同情,是鄙夷,还是仅仅是旁观者的无奈?作者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场域,很多事物和事件都可以被赋予多重解读,这为这本书提供了超越时代局限的生命力。我欣赏这种文学上的“留白”,它不把话说死,而是鼓励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辨,去探究那些关于“身份认同”、“群体归属感”等永恒的命题。
评分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给我的印象,那或许是“时代的回响”。它不仅仅是对过去某一特定时期的描摹,更像是捕捉到了一种贯穿人类历史的某种精神底色。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对于“乡土”与“现代性”之间那种格格不入的描绘,人物的行为模式和思维定式,似乎总是在旧有的藩篱里打转,无法真正面向未来。这种撕裂感,在当下的社会中依然有着强烈的投射性。它让我思考,所谓的“进步”究竟是物质层面的还是精神层面的?这本书的叙述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那个时代特定环境下的社会病灶,而这些病灶,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潜伏在我们的集体潜意识之中。它是一种令人不安的提醒,提醒我们,文化和观念的惯性是多么强大,而个体的觉醒又是多么的艰难和孤立无援。
评分这本小说,说实话,初读的时候我着实被那种近乎粗粝的真实感给震了一下。它不像那些温文尔雅的文学作品,一上来就给你铺陈开一个光鲜亮丽的世界。恰恰相反,作者似乎毫不留情地撕开了生活的底色,那种小人物在时代洪流里挣扎、自欺欺人的状态,看得人心头一紧。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种微妙的、甚至是病态的心理活动,被勾勒得淋漓尽致。你仿佛能直接钻进那个特定年代的氛围里,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压抑和荒诞。每一次主角试图“站起来”,却又瞬间跌落回原地的循环,都让人不禁反思,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在用某种“精神胜利法”来麻痹那些无法正视的困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不是那种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带着一股子劲儿的,直戳人心的力量,读完之后,那种挥之不去的宿命感和对人性复杂性的喟叹,久久不能散去。它不是让人读完后拍案叫绝的爽文,而是让人沉默反思的镜子,映照出我们共同拥有的、那些难以启齿的弱点和虚妄。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相当高明,它不像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巧妙地将一系列看似零散的片段串联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内在张力。每一次情节的转折,都像是被精心设计好的,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波澜不惊,但潜藏在字里行间的张力却在悄无声息地累积。作者对环境的渲染也极具特色,那种带着浓重地域色彩的描写,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种特定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冷暖。而且,最让我欣赏的是,它并没有将任何一个角色脸谱化。即便是那些看似刻薄或愚昧的角色,其行为逻辑背后似乎都有着某种深层的时代或环境的注脚,这使得整个故事的层次感一下子就丰富起来了。它迫使你去思考,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下,个体的选择究竟有多少自由度?这种对宏大背景下个体命运的深刻洞察,是这本书在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所在,那种历史的沉重感,不是简单地用文字堆砌出来的,而是渗透在每一个人物的呼吸之中。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种强烈的“陌生化”效果。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某些现象,用一种极其新鲜甚至略带戏谑的视角重新呈现出来。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原本可能让人感到沉闷或老套的主题,焕发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光彩。我尤其关注那些对话的细节,那些看似寻常的你来我往之间,充满了试探、误解和沟通的障碍。这种“无效沟通”的艺术,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展现。它揭示了在信息不对称和观念隔阂下,人与人之间建立真正连接的难度。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讲述一个多么曲折离奇的故事,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解读人际关系和集体心理的独特视角。每次重读,都会发现新的微妙之处,仿佛剥洋葱,一层层地揭开那些被时间或习惯所掩盖的真相,那种体验既痛苦又迷人。
评分好书好书啊,孩子假期爱上书
评分我对心爱的书有洁癖,书面太脏了。
评分印刷很清楚,目前还没有发现错别字
评分我以为只有一个故事,没想到这么多
评分纸张还行,没怎么出现段字
评分满意
评分书还可以,物流速度快
评分好书,小孩喜欢
评分印刷很清楚,目前还没有发现错别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