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觉醒

爱的觉醒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鲍阅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3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ISBN:978751271360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212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4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很多时候,与其说是我们在教育孩子,不如说是我们在接受孩子天真淳朴的爱的洗礼。你可能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孩子远比成人懂得爱与被爱,他们身上永远有一股爱之清泉在自然地流淌。作为新手父母,生于物质相对匮乏,文化相对落后的年代,我们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饱受摧残,很多时候要在养育孩子的过程里,重新寻回自己,做回健康的自己,让自己真正成长起来。

我们自己成长了,我们才不会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迷茫无助,才不会机械地沿袭我们从父辈母辈身上习得的教养陋习面对我们的孩子,我们也才能真正把健康的爱传递给孩子,从而养出健康的孩子。

成长自己,成就孩子!这是本书的灵魂。


作者简介

鲍阅。80后。现居北京。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新晋人气心理咨询师,致力于家庭教育指导及家长的个人成长工作,擅长用意象对话、萨提亚家庭治疗等方式帮助家长实现个人成长。


目录

第一章 早年缺失的,会用一生来寻找

共生期的孩子,需要一种无所不能感 / 2

不要再愚蠢地迷信“延迟满足” / 10

学会和孩子告别,轻松应对分离焦虑 / 18

不是孩子太黏人,是你给的陪伴与自由还不够

你是不是一直在培养“听话”的孩子 / 33

第2章 孩子的问题在家长,家长的问题需成长

比吃母乳更重要的,是妈妈一直在 / 42

孩子的问题在家长,家长的问题需成长 / 51

不要再因为孩子“常打人”而纠结 / 59

有时孩子说谎,恐怕是被逼无奈 / 66

孩子过度“胆小”或“胆大”,都与父母有关 / 76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 81

让孩子从小懂得感恩 / 89

第3章 教育的重点在于防患于未然

为何每一位母亲都满腹委屈 / 98

教育的重点在于防患于未然 / 108

谈谈我们身边奇葩的“老大文化” / 117

解析“穷养、富养”误区 / 124

中国父母一直在犯的七个错误 / 130

单亲家庭,孩子如何健康成长 / 139

第4章 心理反哺,正在透支孩子一生的幸福

从《爸爸去哪儿》,解读中国家庭心理反哺现象 / 148

心理反哺,正在透支孩子一生的幸福 / 158

为何有些父母看不得孩子好 / 169

到底谁是孩子?谁是家长 / 178

我们为什么那么讨厌被父母“说” / 186

你真的准备好让孩子长大了吗 / 193

第5章 治愈不了自己,就爱不了孩子

越是健康的爱,越是需要界限 / 202

先做好自己,才能教好孩子 / 209

接纳自己,接纳孩子 / 218

成长是向内修,而非向外求 / 227

敢于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 236

孩子需要滋养,父母需要成长 / 245

确定你给孩子的,是孩子想要的 / 255

治愈不了自己,就爱不了孩子 / 263


精彩书摘

共生期的孩子,需要一种无所不能感

婴儿出生以后与最初最亲密的依恋者——母亲的良性互动非常重要。这时候的婴儿虽然身体上已经与母亲分离,但是心理上与母亲仍是一体。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孩子与母亲的共生期。这个时期一般从宝宝出生一直持续到半岁左右。心理学家马勒认为,共生期的宝宝心理上需要一种“无所不能感”。也就是说,这时候最好能“无条件”满足宝宝的各种需求。这是宝宝人格建构的基础,是宝宝心理能量的源泉。

无所不能感?无条件满足宝宝的各种需求?宝宝想干吗就干吗?孩子一哭就抱?孩子……很多宝妈可能会怀疑了,那不就是娇生惯养吗?这样做会不会惯坏孩子?实际上,对于6个月以内的孩子,无非就是吃喝拉撒,或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需要爸爸妈妈抱着见识一下周围的各种新鲜事物。这不至于惯坏孩子,更何况,这么小的孩子,再坏能坏到哪儿去?

6个月内,孩子的心理能量是在和妈妈的良性互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例如,如果他饿了,他想尿了……就会通过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这时候妈妈就应该及时察觉他的需要。一旦妈妈察觉了他的需求,他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他就会以为自己很厉害——不管想干什么一哭就都能得到及时满足,这对孩子来讲就是一种“无所不能感”。

人类是自然界的早产儿。其他的哺乳动物出生后,一般都能很快实现独立,能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实现自己的需要,甚至能实现自我保护。但是人类不同。初生婴儿实在太弱小了。他们弱小到每一次呼吸都能看到突出的血管;弱小到吃奶的时候,妈妈不把乳头放到他们嘴里,他们甚至无法找到。正是因为他们太弱小了,太需要母亲的帮助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以在他们的内心建立起对这个世界最初的信任。

客体关系学派认为,人出生以后的第一本能欲望就是建立关系;良好的母婴关系是婴儿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婴儿会把养育者及养育者对待自己的方式(或者说是自身和养育人之间的互动)内化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形成自己对社会性关系的初步印象。

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也提出,共生阶段的婴儿对母亲(或者第一养育者)的依恋是他出生以后面临的第一种社会性关系,他对母亲的依恋是绝对的、排他的。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他需要的是绝对理想的母亲。这样的母亲必须满足一些条件:能绝对认同自己的孩子,能全心全意地为孩子付出,懂得调整自己的身体和心理以适应婴儿的各种需求,能忘我地满足婴儿的各种需求……通过这些让婴儿拥有无所不能的体验。

共生期留在潜意识里的无所不能感直接影响着孩子未来的生活。举个例子,我们都听说过一个特别有正能量的词语——自我效能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例如,有一些人看似生来就不缺自信,他们总是在开始做一件事之前就信心十足地认为自己能够做到,事实证明他们的“想当然”总是能成为“现实”,这种人就是自我效能感好的人。有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自我效能感的好坏,与他生命早期“无所不能感”的建立有很大的关系。生命早期的各种浅层次的需求能够得到第一养育者的及时觉察和满足,无所不能感就会建立得很好,自我效能感自然也不会很差。这样的人成功的概率会更高,幸福感也会更好。

也就是说,一个婴儿生命早期基于身体或心理需求所发出的各种信号都能被母亲及时觉察继而得到满足,那么母亲积极的正面形象和这种“我能行”的体验都会慢慢地内化到孩子的内心深处,自此影响孩子一生。自我效能感好的孩子成人以后,做事情的时候内心总会有一个声音在鼓励他:“我行,我能行。”

相反,如果一个婴儿生命早期基于身体或心理需求所发出的信号不能得到母亲的及时觉察,一直得不到及时的回应,孩子的需求继而也不能得到及时的满足,这对处于生命早期的孩子来讲是莫大的“伤害”。这还算好的。如果孩子的各种需求得到了错误或者负面的回应,那问题就更大了。这很可能在孩子心里留下更大的创伤,严重的甚至可能带给孩子病态的心理。

无数临床案例证明,一个孩子遭受创伤性事件或创伤性养育的时间越早,成年后的精神障碍或疾病就越严重。人3岁后所经历的心理创伤长大后更多地表现为神经症。如果我们把正常的人理解为相对健康的人,那么有神经症的人是仅次于正常人的心理功能和自我功能障碍者。然而,有很多心理障碍者在自我功能、人格结构、症状表现上比有神经症的人更严重,如果要追寻病理的发展阶段,我们会发现他们所经受的创伤实际发生在3岁以前,普遍发生在1岁以内。

当然,大多数早期伤害不足以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但有一点不容置疑,很多人面临的痛苦源于人生早期所接受的不当的养育方式。

当然,很多时候,完美的养育方式很难达成,甚至不是我们想做就能做到的。记得有一个学员曾经向我倾诉过她正在面临的困惑:

鲍老师您好,我小的时候,父母对我特别严厉,甚至有点儿苛刻。记得有一次,我把作业忘在了家里,结果晚上回家被罚站了好久。我感觉,父母对待我的方式给我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于是,我很小的时候就发誓等我有了孩子,我一定要好好爱他,好好呵护他。总之,我决不会像父母对待我那样对待我的孩子。可是万万没想到,等我有了孩子,等孩子慢慢长大了,等孩子慢慢学会调皮捣蛋的时候,我的耐心一点点被磨没了,我竟然也开始对他发脾气。我发现,我对他发脾气的时候,那简直就是我母亲对我发脾气的样子。

这个母亲对于儿时所受的痛苦很多年之后仍然记忆犹新,并在不知不觉中沿袭了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家庭教育就是这样,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通常就是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因为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已经深深内化进了我们心里,内化到了我们的潜意识里。

每个在人生早期渴望“无所不能感”的孩子都需要体会到“在父母心中是No.1”的感觉,如果一个人童年时期没有体会过这种“父母心中最重要且唯一”的感觉,他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用自己的一生来寻找这种感觉,谈恋爱时向恋人要,结婚后向伴侣要,有了孩子时向孩子要……

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会在后面的章节详细跟大家分享。总之,对孩子的陪伴与教育,如果在孩子生命的早期就有高质量的爱的流淌,那么这样的陪伴与养育必将滋养孩子一生。相反,如果孩子早年得到的爱不够,他将会用一生来寻找。

越是在孩子的生命早期,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越为关键,切不可误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而疏忽大意!否则,后悔莫及!

不要再愚蠢地迷信“延迟满足”

不管在什么场合,我发现经常有新妈妈问我:

鲍老师,孩子哭的时候,我应不应该马上抱呢?孩子那么小,我应该关心他,实在不忍心看他哭。但是有很多老师在讲“延迟满足”,不能无条件无底线满足孩子。“延迟满足”有科学依据吗?延迟满足的度应该怎么把握?

纠结于这个问题的妈妈不在少数!有一次做线下讲座,一个妈妈对我说:“我女儿快6个月了。现在她哭的时候,我不会马上抱她,我担心把她养得太娇气。”还有一次到早教中心做讲座,我问现场的家长,有多少家长因为担心惯坏孩子,所以当孩子提出要求时,即便有条件马上满足孩子的需求,也会刻意不满足。举手的占多数!

说到延迟满足,这要从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说起。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这个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展开的。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待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但是如果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个棉花糖作为奖励。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对这些孩子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结果,大多数孩子坚持了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一些孩子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孩子则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

研究人员在十几年以后对当年参加实验的那些孩子做了回访。结果发现,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更容易融入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工作和学习能力及效率更强、更高,更自信,能更好地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压力和困难;在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时,更能抵挡住即刻满足的诱惑,而追求更长远的更有价值的目标。

也就是说,延迟满足能力越好的孩子,在未来越容易取得成功。这就是很多家长对孩子实施延迟满足,训练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原动力。

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只是简单地看到了这个理论的结论,并未深入了解到底是怎样的养育方式,才能养出有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另外,单就这个实验判定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并不科学。这个实验最初的研究目的,只是想了解多大的孩子能够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当时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是有年龄特点的,5岁似乎是一条重要的分界线,4岁以下的孩子大多不具备延迟满足能力。

其次,延迟满足能力是一种自控力,这个控制力的发力者是孩子自己。而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刻意拖延,刻意不满足孩子的需求,这个行为的发出者是家长,根本不是孩子。

那么,什么样的养育方式更能培养出延迟满足能力好的孩子呢?实际上,与我们理解的正好相反。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被满足得更好或者说是更合理的孩子,他们的延迟满足能力反而会更好。或者可以这样说,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刻意拖延、刻意不满足孩子的需求,就能培养出来的。二者背道而驰!

试想一下,一个总能吃饱的孩子会喊饿吗?如果一个孩子日常的合理需要能被及时满足,他们的潜意识里就不会有“不满足”的记忆!相反,如果一个孩子的需要总是不被满足,那么这种感觉始终会留在他的心里,甚至影响他成人后的性格和心理。这样的孩子或者说这样的成人每一次看到对他有诱惑的东西,都会表现出急于满足自己的心理,根本按耐不住。

针对这个问题,明星妈妈马伊琍曾经发表过一篇长微博,她写道:如今随着妹妹的成长,我越来越后悔在爱马一岁时进行的哭声免疫训练,虽然两天就成功让她学会睡整觉,可一岁半时又开始反复。睡着后她总会醒一次,哭着拍手求抱抱,发现没人理之后只好再哭着睡着,而我固执地在黑暗中盼她快睡着,麻痹自己去漠视她的无助,甚至以为她长大了不会记得这些哭泣的夜晚。这种煎熬于我于她于全家都是巨大折磨。最后听我妈妈的劝,把她的床紧挨我的大床,她半夜醒来,我就伸手拍拍她,从此我们和她都睡得无比踏实。

任由错误的养育理念肆意传播,最终为此埋单的只有我们的孩子!生活中,像马伊琍一样为自己错误的养育方式后悔不已的人多得很。

与此相似,妈妈圈里流传着很多所谓的育儿技巧,其实大都不科学。例如,孩子出生后,不能抱太多,抱的时候也不能摇晃,以防孩子从此养成依赖大人怀抱才肯睡的习惯。再例如,从月子里就要开始训练定时把屎把尿,偶尔碰到孩子拉了尿了就以为孩子学会了。其实孩子两岁左右括约肌才能发育好,才能学会控制大小便,而过早的把屎把尿训练不仅对婴儿脊椎不好,还很容易造成孩子尿频,甚至为成人后的强迫心理埋下伏笔。

错误地迷信延迟满足理论,或者刚刚提到的这些忽视孩子内心需要的揠苗助长式的能力训练,不仅对孩子成长无益,甚至有可能伤到我们的孩子。明明可以满足孩子的本能需要,却刻意不满足,对孩子来讲,这种积少成多的不能被满足的体验可能就是伤害!而经历创伤性事件时的年龄越小,对一个人的伤害越大。很多苦果就是在这时候种下的。

延迟满足能力实际上是一种自控力。这种自控力是一个生命社会化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不需要刻意培养。因为生活本身处处存在延迟满足。例如,一个孩子出生之后,即便是母乳喂养,也做不到即刻满足,更何况很多孩子是靠吃奶粉长大的。当家长发现孩子饿了,要冲奶粉,试水温,孩子要等好久才能吃到奶。这个过程,孩子一直在等待。再例如,孩子出生后,最渴望母亲的陪伴,如果母亲是上班族,孩子每天可能要等妈妈下班后才有机会和母亲在一起。这些看似稀疏平常的小事情,本身就是一种延迟满足。

爱孩子是母鸡都会的事情,更何况智商高出很多的人类!遗憾的是,我们太迷信各种育儿理论了,真到养孩子的时候反而不知所措。实际上,凭着做母亲的直觉,只要我们懂得用心体会孩子的内心感受,仅靠我们的本能,养育孩子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去迷信那些所谓的科学的育儿理论呢?



爱的觉醒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爱的觉醒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爱的觉醒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爱的觉醒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书很好,质量不错价格公道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

评分

发货快

评分

很好

评分

好书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

评分

发货快

评分

朋友推荐的,很有启发!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爱的觉醒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