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2040:全球变局与中国道路

中国经济2040:全球变局与中国道路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梁国勇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5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3364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358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6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道路决定命运。

面对全球变局,中国的发展道路应该怎么走,中国经济的命运将会怎样?

-- 著者积10年研究之功,做出独到和前瞻性的解答
-- 关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跨越两个30年的宏大叙事和深刻思辨
-- 对重要数据进行全面梳理和全新解读,重构对国际经济和发展的理论认知

内容简介

此书汇集了著者过去10年来对世界经济新版图和中国发展新路径的研究成果,兼具宏大视野、深度思考和前瞻性建议。在构建一个基于大历史观的观察维度之后,本书探讨了全球化与中国发展的关联,分析了两者共同面临的变局、动态和前景。着眼于长期转型和增长,本书选取国际金融、贸易、投资等主要“接口”,探讨了世界经济呈现的新格局和中国经济面临的新问题。最后,著者将视野拓展到经济之外,展望了一个可能到来的“中国世纪”。跳出中国看中国,立足世界看中国,希望此书能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我们面临的道路。

作者简介

梁国勇
博士,联合国贸发会议经济事务官员,旅居海外的知名学者。他一直站在研究和政府间事务等实务工作的*前沿,自2005年以来是年度《世界投资报告》主笔之一。其研究重点兼及战略管理和公共政策,尤其在国际经济和发展领域著述颇丰,学术成果发表于《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师承约翰?邓宁教授等著名学者,梁国勇在国际投资的发展影响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研究,相关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精彩书评

本书对中国经济的分析,既有局外人把握“庐山真面目”的大局观,也不失局内人对具体问题的深入剖析。

—— 隆国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

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将决定二十一世纪的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梁国勇博士的著作探讨了中国崛起在此轮全球化中扮演的角色,并展望了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崛起对世界格局的可能改变。这本书气势磅礴,立意高远,内容详实,值得每位关心中国和世界的人士阅读。

—— 姚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改革开放即将走过40年的辉煌历程。在历史的转折关头,世界经济版图和全球化进程正在发生怎样的巨变?中国经济将向何处去?基于详实的数据和严谨的分析,梁国勇博士在《中国经济2040》一书中对这些问题都给出了独特和令人信服的回答,兼具广度和深度、叙事和思辨。此书无疑是关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部重要著作。

—— 田国强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曾任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

该书纵论中国经济历史、现状与未来,分析框架和逻辑脉络清晰明了,且对经济发展的深层含义解析透彻。我一直主张投资要用望远镜去寻找机会,该书内含的大量预测数据有助于实业和金融投资者把握未来。

—— 李迅雷 海通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目录

引言 从2010到2040:中国经济走向巅峰之路

第1章 中国发展:大历史观

第2章 全球化与中国经济:30年之变

1. 经济全球化简史

2. 全球化时代的全球失衡

3. 强势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的崛起

4. 金融危机重塑了全球化和中国经济

5. 全球化新动力:从“美式”到“中式”

6. 世界经济治理新结构:中国的“布雷顿森林时刻”?

第3章 后危机时代的经济转型与增长

1. 中国发展的变与应变

2. “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

3. 面对经济增长的新环境

4. 寻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5. 传统转型的深化

6. 新转型的突破

第4章 新货币政策范式下的国际金融

1 .全球货币政策新范式

2. 人民币汇率:从单边升值到双向波动

3. 人民币国际化:从中国货币到“世界货币”

4. 国际收支:“双顺差” 时代的终结

5. 国家金融安全与资本项目开放

6. 国际金融体系的完善

第5章 新区域主义崛起中的国际贸易

1. 世界贸易重新洗牌

2. 新竞争,新失衡:全球挑战与中国战略

3. 保护主义:“世界问题” 还是“中国现象”?

4. 新区域主义崛起与全球贸易体制变局

5. 自贸新思维:构建面向下一个30年的制度架构

第6章 引进外资:全球化由强变弱之际的新契机

1. 中国利用外资的冲击和转机

2. 外资新政: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政策挑战与创新

3. 反思外资:量与质两方面的再认识

4. 提高外资贡献度:本土化和竞争的关键作用

5. 产业版图:“国进民退”还是“内进外退”?

第7章 海外投资:推动全球化由弱转强的新动力

1. 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中国海外投资

2. “一带一路”:中国发展模式和路径的国际拓展

3. 海外投资、产业升级和全球“新雁阵”

4. 成功的企业国际化战略

5. 海外投资政治学

第8章 货币霸权的削弱与外汇资产管理

1. “美元霸权”与中国巨额外汇财富的形成与挑战

2. 外汇储备还是主权财富:外汇资产管理的变革

3. 外汇资产助力企业“走向全球”

第9章 展望“中国世纪”


精彩书摘

习近平主席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说:“道路决定命运”。的确,道路选择将决定中国经济的命运,也将决定中华民族的命运。经济走向巅峰之路也是民族走向复兴之路。面对变局,中国经济如何稳健前行,顺利登顶?在改革开放30年中面临几次重要关口,中国经济都能充分调动内部力量并借助外部机遇在逆境中突围并上一个大台阶。现在,中国经济又面临闯关时刻——成则走向巅峰,败则陷入停滞。纵观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中国经济史,可以说全球化全面、深远地改变了中国;展望下一个30年,可以预见,中国在继续受益于全球化的同时,也将引领全球化的新浪潮。走向2040——中国经济的前景和发展路径将与全球化的前景和发展路径紧密交织在一起。

认识外部环境对探索“中国道路”的影响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要,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困难。早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际,我就强调全球化将从强势转向弱势参见梁国勇:《 放眼世界着眼亚洲经营东亚》,见人民网,20091116;《弱势全球化时代的挑战》,载《今日中国》,20121109。,这一判断已经为其后金融、贸易和投资等国际经济各领域的情况所证实。值得注意的是,伴随全球化从强势到弱势转变的是世界经济从高速到低速增长的转变,这两方面的转变给中国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首先,面对弱势的全球化格局和低速增长的世界经济,怎样以合理的速度实现长期、稳定增长?其次,由于“逆全球化”倾向和金融风险冲击,中国还面临如何避免重大危机爆发、保住以往发展成果的问题。总体上看,全球化进程和国际经贸关系的演变呈现出更加复杂、多变的格局。国际金融、贸易、投资等诸多领域都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新版图”正在逐步呈现并将塑造中国和世界经济未来30年的演进。具体而言,上述领域面临什么样的重要变化:哪些已经发生,哪些正在发生,哪些即将发生,这些变化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如何,具体实现的途径将是怎样的?如何适应外部变化乃至引导外部变化以实现长期发展目标,这无疑是走向“巅峰”的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探索全球经济,探路中国发展——这正是本书写作的目的。

面对“全球变局”,如何规划“中国道路”?显然,根本出路在于经济活动向高技术和知识含量、高附加值和价值链高端的持续升级。随着具有“三高”特征的新经济活动增加,传统的低端经济活动将出现比重上的相对下降乃至数量上的绝对下降。微观主体经济活动的这种一加一减的变化在中观、宏观层面表现为经济的转型——两者相互伴随,互为因果。政策上,需要对前述“传统转型”,特别是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与四个方面的“新转型”予以通盘考虑,必要时可以考虑指定或设立超越部门利益的专门机构协调推进。具体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要求对高效率、高附加值、高可持续的“新经济”做加法,对低效率、低附加值、环境社会代价大的“旧经济”做减法,以寻求更高效、更具竞争力、更有发展后劲的“新均衡”。

中国发展的路径选择是建立在对目标、自身状况以及国际合作和竞争格局客观认识的基础上的。不可否认,伴随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更多的价值创造和获取必然意味着更激烈、更国际化的竞争。在中等收入区间前行,中国将面临发达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夹击”:在低附加值领域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在高附加值领域与发达国家竞争。前者是“比较优势”之争,收入提高意味着优势下降;后者取决于“竞争优势”,随着企业实力的增强而增强。人口结构、要素供应、制度因素都是影响中国产业和价值链格局长期重构的重要因素。自动化程度提高、机器人广泛运用的技术因素可以平衡因生产成本提高造成的撤资和产能外移的全球化因素,这对于保持和加强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地位至关重要。这既是工业化从数量到质量升级的一个重要问题,也与前述中国经济整体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密切相关。

从全球政经互动的视角看,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且与美国经济的差距逐渐缩小。伴随中国经济崛起的是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而一个新兴大国的出现和上升难免引起守成大国的防范和遏制。对中国而言,全面崛起既是自新、自强和自我突破,也是向其历史辉煌地位的回归。然而,对西方来说,这是15世纪以来世界历史上首次有“非西方文明”获得如此地位,也可能意味着西方逐渐削弱的开始。即使不考虑意识形态和国际关系,文明的差异也意味着不安和忧虑是客观存在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捍卫其全球领导地位的努力是全方位的,其经济影响也已经展现了出来。新的国际合作和竞争格局将深刻地影响中国发展的路径选择,中国经济的顺利前行也需要一个全新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战略。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中国面临从积极参与到主动推动、从接受规则到制定规则的现实选择。同时,与美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成为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必然要求。

探索中国发展的新路径,首先需要将问题置于一个历史的、全球的视野中,从技术、制度、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在构建这样一个观察维度之后(第1章),本书探讨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及其与中国发展的关联,分析了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共同面临的变局、动态和前景(第2章)。然后,本书分别从宏观经济(第3章)、国际金融(第4章)、国际贸易(第5章)、吸引外资(第6章)、对外投资(第7章)、外汇资产的管理和运用(第8章)等方面阐述了国际经贸与中国发展的关系。在对全球化与中国经济面临的“30年之变”进行分析的同时,这六章也从不同角度对下一个30年做出了展望。本书第9章将视野拓展到经济之外,探讨了一些可能对经济发展和国家崛起产生影响的重大问题,并展望了一个可能到来的“中国世纪”。

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高度融合:与外部世界的经济关系影响到中国对于国际市场和资源的利用,关系到贸易、投资、货币、金融、科技等诸多领域,涉及商品、资金、信息、知识和人员的国际流动,乃至国际旅游、置业、留学、移民等很多问题。国际经济关系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的渠道和机制异常复杂。本书选取了中国与世界经济之间的金融、贸易、投资等主要“接口”,探讨了这几个方面世界经济呈现的新格局,中国经济面临的新问题,以及宏观决策者的新对策。除此之外也有其他一些领域(例如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发展融资、企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政策等问题)对中国具有重要影响,政策意义重大,但本书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并未独立列出,而是分别融入相关章节当中进行探讨。

中国经济的未来关乎每个中国人、每一个中国家庭和每一家中国企业的未来。对个人和家庭而言,2040年的中国经济是怎样的,未来20多年中国经济将如何发展,和世界的关系将如何演进,这关系到国人明天的经济福祉以及今天的经济决策,涉及职业、置业、理财、资产配置等很多方面。在这样长的时间维度上给读者以实实在在的帮助,这是作者的希望。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对大量信息的罗列价值并不大——重要的是对关乎重要问题的重要信息的充分搜集、有效提炼以及清晰呈现;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读者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超越周期性问题看到结构性问题,超越短期波动看到长期趋势。同样,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对相关知识的堆砌其实也没有多大意义——理论是分析的工具,应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应知其所长,亦知其所短。这样才能根据对具体问题的分析需要,选取适当的理论工具,达到深入研究、科学决策的目的。比信息和知识更重要的是思想,比思想更重要的是思想何以产生——这也正是作者力求在书中呈现的。

“新路径”需要“新思考”。跳出中国看中国,立足世界看中国,涉及中国和外部世界的比较,对两者相互关系的探索,以及对其相互影响的分析。以后两者为侧重点,希望这本书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认识我们的国家、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面临的道路。

梁国勇



中国经济2040:全球变局与中国道路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中国经济2040:全球变局与中国道路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经济2040:全球变局与中国道路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中国经济2040:全球变局与中国道路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读了一些感觉非常实用

评分

书不错,京东快递小哥态度很好,非常棒!

评分

书不错,京东快递小哥态度很好,非常棒!

评分

评分

物流快,质量高,内容好!值得拥有!

评分

京东的物流其实很不错的,可惜要退出了

评分

买来送客户的。客户说很喜欢,京东配送也是杠杠的。下次还来!推荐!

评分

京东配送,速度赞一个。

评分

经典书籍要一直好好学习。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中国经济2040:全球变局与中国道路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