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开创者之一,保罗?克鲁格曼在这本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了收益递增、运输成本和历史上的偶然性事件如何共同塑造了现实的经济地理格局。保罗?克鲁格曼在书中表达的这一思想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主流经济学的内容,而且对于我们理解当代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产业集群和劳动力流动等现象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和纽约市立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目前还担任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咨询顾问。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他是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开创者之一。
目录
第一讲 中心和外围…………………………………………1
第二讲 地方化………………………………………………41
第三讲 地区与国家…………………………………………84
附录A 中心—外围模型……………………………………123
附录B 历史和预期…………………………………………137
附录C 劳动市场共享………………………………………146
附录D 区位基尼系数………………………………………151
参考文献………………………………………………………160
索引……………………………………………………………165
译后记…………………………………………………………183
精彩书摘
《地理与贸易/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
为了弄清楚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来考察一个复杂一点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假设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设想有这样一组产品,该组产品中的每一种产品既是人们需要的最终产品,也是在生产该组中其他产品时所需要的投人品。具体来说,我们假设在这样一组产品中的某种典型产品的总销量是10个单位,而这个总销量中的4个单位是卖给了该组中其他产品的生产商。这样一来,我们就必须假设为了生产这10个单位的产品,需要4个单位的中间投入品,而这4个单位的中间投入品又是来源于相同的产业。请注意,通过假设每个产品既是最终产品又是中间产品,我就有充足的理由认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具有同等的可贸易性。
现在,假设有两个可能的生产地区,每个生产地区都分摊一半的最终需求,也就是说,每一种产品的销量中有3个单位是在同一个地区完成的。那么,在这种情形下,任意一家厂商将会希望落户于何处呢?很显然,答案取决于其他厂商的决策。如果所有其他厂商都落户于东部地区,那么在10个单位的产品总需求中就会有7个单位产生于东部地区(3个单位的最终产品需求加上4个单位的中间产品需求),这将激励该厂商将自己的生产也安排在东部地区。这样一来,厂商提供的中间产品的所有供给就都来自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中间产品会因此更为廉价,这一事实将进一步激励厂商将其生产安排在东部地区。因此,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的同时存在会促进生产的集中化。当然,在这种情形中也会存在某种激励因素促使厂商将其生产搬迁到靠近最终需求所在的地方,而这种激励因素会推动生产背离集中化。
……
地理与贸易/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