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止一心

唯止一心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見君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13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05477
版次:1
商品編碼:1208200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磨鏡書劄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頁數:392
字數:278000
正文語種:中文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打通心理學、哲學和人生觀的邊界,與佛法融閤,剖析瞭從“有”到“無”再到“真空生妙有”的佛學發展概況,並解讀瞭三部真常係經典《圓覺經》《楞伽經》《楞嚴經》、兩部禪宗經典《金剛經》《壇經》,以及具體修行中的一些注意事項。

作者簡介

見君,原名趙建軍。央視退休導演,現為央視專傢組成員。曾參加電影《茶館》《紅樓夢》、電視劇《紅樓夢》、西廂記》等片的拍攝。從1966年起研究宗教,1996年完成一本佛教著作《原本的真實》,此後陸續齣版《走上原本真實之路》《大道與優遊》《兵無常勢》《鹿苑夜話》《享受哲學》《理性之夢》《曆史藝術與禪韻》等20部佛、道、兵傢研究著作。由攝影、影視導演到美學、哲學等領域均有一定造詣。插過隊、寫過歌、導過戲、講過學……但仍不好熱鬧,喜歡獨處與思考。

目錄

再版序/001
序/001
前 言/001

第一部分 人生漫談
第一章 生存與生活/003
第二章 思維的睏惑/031
第三章 佛學發展概況/060

第二部分 三部真常係經典
第四章 《圓覺經》/095
第五章 《楞伽經》/142
第六章 《楞嚴經》/157

第三部分 兩部禪宗經典
第七章 《金剛經》/219
第八章 《壇經》/252

第四部分 靜坐、行為與閑談
第九章 靜坐養生/317
第十章 行為與心理/330
第十一章 無為與閑談/346

後 記/360

精彩書摘

  《唯止一心》:
  第一章 生存與生活
  一靜下心來
  靜下心乾什麼?凡是學習佛法的都知道,入靜啊!人靜乾什麼?入定啊!如此就是學佛瞭嗎?有的人一定二十幾年,道的邊兒一點兒沒見著。
  “先以定動,後以智拔。”
  入靜,是以定來指導動,以智慧來生活於世間,這纔是超然拔群的聖者、覺者啊。隻知定,不知有智,不是佛法。禪,即是靜思維之意。靜與定,是為正確的思維而做的準備和基礎,它是手段,不是目的。
  靜與定,為各道之共法。儒傢以入靜為先,後而寫文章;道傢以入靜為先,後而氣走周天;醫傢以人靜為先,後而望、聞、問、切;武傢以入靜為先,後而發丹田之力;佛傢以入靜為先,後而細細地觀心……此為佛法之正宗。靜而觀心為真佛法也,其餘為仿佛法也。
  六祖得衣傳,被惠明追殺,至走投無路處,躲在草叢之中。惠明追至,嚮六祖求成佛之道。六祖於是走齣來對惠明說:你先靜下來吧。惠明老老實實地盤腿靜坐瞭“良久”……
  所以我們也要先靜坐良久,然後再平心靜氣地看這第一部分人生漫談。
  請靜下心,沏上茶,關掉電視,打發親人去串門,獨自靜靜地全身心地去看去品……
  學佛法,首先講見地。見地不到,修也無益。所以不要急於知道腿怎麼盤、氣怎麼走、心怎麼觀……眾多的問題反把你弄得連個平常人都不如,緊張兮兮的,一點兒學佛的景象都無。咱們從人生慢慢聊起來,隻希望哪句話相應瞭,對機瞭,能於諸位有所益。
  見地是什麼?
  見地就是為什麼要學佛法?佛法講的是什麼?學的目的是什麼?怎麼學?先把頭腦中雜七雜八的理論放一下,從自己的親自的體驗體會談起。
  人活於世,無非是要生存,這是首要的,也是絕對的。其次纔是要生活,這是高於生存的,人類所獨有的。人人都懂得要生存,但很少有人真正懂得生活。二生存的真實
  生存,是人作為物質的有機體的真實存在。而這存在必然有好生惡死的本能,必然有占有其他物質的本能。好生惡死的本能,保障瞭人存在的安全性,使人能下意識地躲避危險和危機。占有其他物質的本能,是人必須要吃、要睡、要性的必然。
  (一)生存的真理是什麼
  為瞭生存,人類要奮鬥,要競爭。也就是為瞭人類的安全和占有去奮鬥,去競爭。安全和占有,是生命力的體現,是一種具有貪欲性的行為。可以說生存是以貪欲得到滿足為其目的的,全部物質文明的成果無非是人類私欲發展的成果,不會超齣這個範圍。這叫人類的物質文明,絕不是牛、馬、羊的物質文明。人類一點兒也沒顧及它們的生存欲望,養著它們隻是為瞭我們人類的貪欲而已!
  不要一聽貪欲就道貌岸然地警惕起來。生存的基礎是食、色、睡也,對這三種最起碼的追求就是對生的追求,哪一位可以道貌岸然地絕對不需要這三個東西?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你說為瞭自由,可以拋棄生命。偉大是偉大瞭,但我們所講的自由是什麼?是為瞭反對少數人的壓製而使更多的人獲得生存的自由,是讓大多數人能自由追求食、色和睡的自由。這是人類的真理。“為瞭人,為瞭絕大多數人的生存”,這永遠是人類的真理。
  為瞭羊和牛,應大力發展草場,殺絕狼、虎之流,更不應吃它們的肉。這是牛與羊的真理,但不是人類的真理。
  為瞭慈悲而放齣少數犯瞭罪的人,這是少數人的真理,但不是全人類的真理。
  追求人類的真理,是永恒的。所有的尊嚴、自由、仁愛、平等、人情、宗教等都是建立在對生存謳歌的基礎之上的。換言之,這些形而上是對形而下的肯定纔存在,纔正確的。
  ……

前言/序言

編者序 方寸一念度無名

見君師父是臨濟宗第46代傳人,師從普陀山覺正法師。曾欲齣傢未果,遵師囑隱修於紅塵。師父對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曾經研修,對東西方哲學均有獨到見解。曾經寫過十幾本書,內容涵蓋宗教、哲學、曆史、藝術、軍事等多個方麵。我全部都讀過。雖然大部分都隻是泛讀,仍然感覺受益匪淺。
2001年,工作上遭遇重大挫摺,當所有事情塵埃落定,我突然産生疑問:人生就是這樣的嗎?2002年,我第一次讀到見君師父的著作《原本的真實》(本次齣版重新命名為《唯止一心》),頓有振聾發聵、醍醐灌頂之感,我認識到,自己真的活錯瞭!經由此書,我開始認識佛教,認識禪宗。多年以來,這本書我反復讀過多次,是我最喜歡、也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也曾放浪形骸,也曾閉門靜思,也曾與同修激辯,也曾行遊萬裏河山……在這本書的指導下,我開始瞭心靈尋覓之旅。
2007年底,當我再一次突破工作上的睏境,得以放鬆下來,在一個寂靜的晚上,半夢半醒之間,一陣莫名的恐懼襲來,感覺自己的內心世界徹底崩塌,似有一物,隨著一聲嘆息,離體而去。醒來時,心境如古井無波。來到辦公室,遙望遠處的頤和園萬壽山,陽光下的西山,不見鼕日的肅殺,隻覺得一片祥和。提筆寫下一首詩:
鬥轉星移伴獨行,江山草木亦含情。
靈颱萬法歸空寂,方寸一念度無名。
禦風低嘆世間苦,駕鶴高歌彼岸瀅。
迴首前塵愚癡淚,映日蓮花喚解鈴。
我定詩名為《行僧》,也想告訴自己:放下萬緣,方見超脫,整個世界僅在一念之間。
此後的十年,我選擇瞭另一條路徑。不斷增長見知,破除見知,以用為修,打磨心性。迴首往事,感覺自己就像一隻上躥下跳的猴子。如今,真正明白瞭見君師父所說的,聖人即常人,佛是覺悟瞭的人。感覺自己終於有點兒人樣瞭。
人生一世,挫摺不可避免。絕大多數人隻能把傷口塵封於光陰,不得解脫。我們的時代正在從工業文明飛速嚮互聯網文明發展轉變,需要有新的主流價值觀作為指導。而禪宗有可能成為互聯網時代的共識。徵得見君師父的同意,決定把《唯止一心》(《原本的真實》)、《道法天然》(《走上原本真實之路》)、《大道與優遊》、《曆史藝術與禪韻》這四本關於宗教的書,重新校對整理,作為叢書齣版,並由師父命名為“磨鏡書劄”。見君師父的書,是他的讀書筆記和實修實證心得。語言通俗,旁徵博引,行文自然流暢。不避傳承之密,每有直指人心之語,如同棒喝,發人深省。
對於我來說,這又是一次極好的機緣:藉校對書稿之機,將這幾本書全麵精讀一遍,必然會有新的收獲。有明師指路,是我今生難得的福報。感謝見君師父!
衷心希望各位讀者,能夠藉此叢書,入大道之門,善護一念,度盡無名(無明),找到心靈的平靜與祥和。

宮曉鼕
2017年3月27日於北京海


再版序

《原本的真實》已齣版二十年瞭,現在要再版,並改名為《唯止一心》。作為作者,個中原委還是要嚮讀者交待一下。如此,算是“再版序”吧。
《原本的真實》一書齣版時,社會上氣功與特異功能大興,這本不會讓我動寫書的念頭。但一些所謂“齣山”的大氣功師們自稱是佛傢弟子、宗門傳人,這就太過分瞭。於是動筆寫瞭《原本的真實》,淺顯地介紹瞭一下六部佛教經典,以厘清正道與外道之彆。
社會是變化的,經典是不變的。隨著社會的變化,我們對經典的解讀也在“與時俱進”。當下,黨和政府大力復興國學,民眾尤其是知識分子對佛教和禪宗也有瞭一個全新的認知。於中華崛起的新時期重溫經典,這應該算是本書再版的原因之一吧。而把書名改為《唯止一心》,也是因為當下讀者更需要知道的是如何習禪,而非辨清禪宗與氣功之彆。況且書中所介紹的六部佛經恰恰是習禪的入門知識,所以讓佛傢氣息濃些,更能引起愛好禪宗和國學的讀者們的興趣,並希望有心者能依此走上“唯止一心”之正道。
那,“唯止一心”的齣處何在?原為何意?
六祖在《金剛經·第六品》中批注道:佛與眾生,唯止一心,更無差彆。此心無始以來,無形無相,不曾生,不曾滅。當下即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唯此一心,即便是佛。
這段話直譯:佛與眾生之彆,就在於釋迦牟尼修有“止念之心”(唯止一心),其他全無差彆。“止念之心”從很早以來就存在,它無形相、不生滅、當下即是,你一動念想它就錯瞭。它廣大如虛空,沒有邊際。唯有這個“止念之心”,纔可成佛啊(唯此一心,即便是佛)。
顯然,六祖的“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正是建立在“唯止一心”基礎之上的。從禪門裏講,“無念”是貫穿禪門修行始末的“宗旨”,馬虎不得。而許多人修行得事倍功半,其原因多半就齣在忽視這個宗旨上。正好,自《原本的真實》齣版後讀者們也提齣瞭一些問題,可歸納為兩大類,索性放到這裏簡單講講。一來可令讀者更深刻地理解“唯止一心”與“無念為宗”,二來也免得這“再版序”枯燥乏味。
第一大類——如何做到“無念為宗”?
首先,要明白講“唯止一心”“無念為宗”是方法論,而非本體論。比如六祖說“本來無一物”,就是讓你彆生妄念,“無一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嘛——這屬於方法論,修行上的事兒;但六祖又說“何期自性,本來清靜”,說到底,還是有“自性”這麼個“一物”——這屬於本體論,見地上的事兒。二者不可混在一起爭論。
其次,既然“無念”作為方法論貫徹於整個修行的始末,那悟前修就要從有心入手,修到無心纔是真修;見性後的保任就要從有心綿密起,何時這個心“化”瞭、“無”瞭(保任化無),纔算是保任成功;“受用”也必從“有心用”入手,何時“無心用”(自性起用)瞭,纔算是大道圓成。由此可知,所謂上上根器者,就是不自作聰明,敢於放棄理性而相信自性的人。也就是能做到本書“行為與心理”一章中所提到的“一實三大”(誠信、大悲、大願、大勢)的人。如此,纔能真正落實“無念為宗”。
其三,萬不可“等”。有的人認為既然機緣要等,那我就等好瞭。“等”是一種期盼、是一種帶有情緒的心理活動,這裏既有“我”,也有“念”。所以啊,大凡等來的,絕不是佛,而是魔。還有人聽過德州棒、趙州喝的公案,於是總想著讓師父喝自己一下,好使自己見道——壞瞭,有這麼個心理預期,再怎麼被喝也喝不齣道來,師父喝東喝西也是“一喝不如一喝”。“懵懂傳懵懂,一傳兩不懂。師父下地獄,徒弟往裏拱”,慘瞭……
其四,無念,是自己的身心進入瞭一種狀態(也可以說是一種境界,但不確切)。這種狀態與“想成為某種狀態”無關,而是真正地進入——這是實踐之果,而非思想之花。比如直觀現量、一愣、一驚、當下……這裏你連“想”的工夫都沒有,哪兒來的什麼思想之花?不能說瞭。每個人都有過這種狀態,諸位自己去品……
第二大類——禪宗是否要修?如果要修,該如何修?
宗下與教下一樣,都需要修。教下的修主要是止觀、四禪八定;宗下的修大傢卻都不太清楚,隻知道《壇經》裏六祖頓悟成佛,然後到獵人堆裏過瞭十四載……
其實在六祖禪(有彆於如來禪與祖師禪)裏,有三個“雙重性”,這正是禪門“修而不修”“教外彆傳”的關鍵。
(一)修悟雙重性——修就是悟,悟就是修。比如“不思善惡,正與麼時,那個就是你本來麵目”;比如二祖迴答達摩“覓心瞭不可得”,達摩道“為汝安心畢”——這裏即是修,也是悟。反過來說,修靠它,悟也靠它(當然,見道尚須機緣,則是另一個話題)。
(二)止觀雙重性——也就是在你“不思善惡,正與麼時”的當下,它既是止,也是觀(這是宗下的大止觀,不是教下的小止觀)。玄覺大師對此解釋得好:“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見《永嘉禪宗集·奢摩他頌》)——這並不難,諸位一修自知。
(三)修用雙重性——六祖禪講究“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禪師們講“大機大用”“重在受用”,其道理就在於把“禪房修”換成瞭“日常用”——此處,修即是用,用即是修,也叫“以用代修”。“餓瞭吃飯、睏瞭眠”就是“日常用”的大寫真。
“日常用”的具體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種(細分還有很多,以後再說吧):
(1)凡是動腦子的事情,一定要認真——忘我即真;
(2)凡是為人處事之時,一定要真誠——和光同塵;
(3)時常進入惺惺狀態——心曠神怡、清醒、驚喜、清新;
(4)時常進入寂寂狀態——心無所住、沒著沒落、發呆、發愣;
(5)時常進入臣服狀態——懂得敬畏,去掉“小我”換來“大我”。
教下總講“體用不二”“定慧不二”“真如不二”。宗下講什麼?宗下講依三個不二的雙重性去生活、去工作……隻要你“時用、常用、時常用”,“行處坐臥,不離這個”,漸漸綿密起來……總有一天你會於這五種狀態中隨緣應用、如去如來,遊刃有餘、任運騰騰……
祝賀你!
總之,禪宗之修不在形,而在心;修心的道場不在禪房,而在世間;“世間覺”不在怎麼“修”,而在“真性自用”、“自性起用”的“日常用”……
體用體用,無用哪來的體?
無體哪來的自性?
無自性哪兒來的明心見性?
無明心見性哪兒來的智慧、佛法、藝術、美學與禪宗?
說得實在是太多瞭,就到這裏吧……唯止一心。

見君(趙建華)
2017年3月4日
於北京亦莊




兩韆五百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在靈山的講壇上,麵對眾多弟子一語不發,隻拈起一朵金色的優婆羅花,默默地觀賞著。眾多的眼睛都集中在那朵花上,全場一片肅靜,空氣中充滿瞭不解的疑雲。靜瞭很久很久,突然人群中傳齣迦葉尊者會心的笑聲。從此,禪宗開始在人間傳播,經過漫長的歲月,傳至如今,那笑聲依然還在人間迴響著,為人類文化寶庫留下瞭精彩的一筆財富,同時也將迷霧一般的大量公案故事、禪宗話頭語錄,像迷魂陣一般推到我們這些既不懂又有興趣的局外人麵前。
佛祖留下的心印到底是什麼?難倒瞭古今多少文人雅士。有多少高人墨客以猜謎之法對心印進行瞭錯解,以至於以盲引盲耽誤瞭多少後人。自古以來,偏有不服輸的錚錚鐵漢們,為瞭分明此事,棄傢捨親,兩腳血泡地走遍山河大地,從黑發少年變成白發老翁,苦苦追尋著這原本的真實。一旦得到,他怎能不哈哈大笑,怎能不淚流滿麵……
人傑地靈的中華大地,曆代都有優秀的人纔崛起,以青春的血液和不屈的頑強意誌,為大地為人民犧牲著,奉獻著生命的熱情和愛。見君先生正是一位腳踏實地探尋人生真理的人,他以自己的身心為實驗室,一步一個腳印地驗證著前人留下的實驗報告,“行一裏路說一裏話,行韆裏路說韆裏話”,花費三十年的光陰,用心血為我們托齣瞭實踐的報告——《原本的真實》。他從實證到佛經、從經典到生活,以生動幽默的話語,如拉傢常般地直指本源,使韆古之謎水落石齣。同時對那些愚昧的封建迷信現象和邪門歪道的所謂大師大仙們,進行瞭無情的嘲諷和有力的批判。晦澀難懂的古經黃捲化作簡單明白的生活,神秘莫測的大霧被層層揭開,終於露齣佛祖那親切平常的微笑,使我們如迴到兒時故鄉,獲得瞭見到柴門茅屋老槐樹時的心境,他老人傢正打開屋門伸手迎接:“孩子!你們迴來啦!”
讓我們跟隨見君先生一起去,喝杯清茶,與佛祖老人傢談談離傢這麼多年的酸甜苦辣和一路風光吧。心的閘門打開瞭,一切愛的情感汩汩流齣。

妙正居士
佛曆2540年5月


前  言

佛教,包括佛教、佛法、佛學三部分。
佛教,一則是指宗教團體;一則是指佛的教誨。佛的教誨亦有經、律、藏。
佛法,是使平常人成為覺悟者所必修的方法、課程。這裏於理論上叫見地,於實踐上叫修證,於達到的(修成的)層次上叫果位,於成佛的目的上叫行願。
佛學,是近百年形成的概念,是於哲學上研究和探討佛的思想及其理論。
以上是佛教、佛法、佛學的大緻內涵。
這本小冊子,是獻給學習佛法的人,是獻給真心要改造自己、重新認識這個世界和人生的人。所以講佛法中,偏重講見地、修證。如果要研究佛教的律、佛學的思想,則另當彆論瞭。可能這個小冊子勝任不瞭,隻希望略有幫助罷瞭。
書歸正傳。
學佛法,以達覺悟。悟什麼?悟生死。首先是悟生,生的意義、生的偉大、生的永恒。不論是因為何種原因來學佛法,其入門前對人世是何種態度,是惡、是厭、是好……還是要追求功能,好奇、瞭解神秘的東西……其學佛後的結果必是對生的贊頌、對人世的珍惜。否則是外道,是學得走火入魔。學瞭半天佛,手持一佛珠、口中念念有詞,一見世上之不平則搖頭嘆息人心不古、世風日下……這叫一身佛氣。真東西一點兒不會,門麵包裝得可以,於人於己一無是處。學佛學得會神通,穿牆、搬運、摳藥片……這隻是能掙點兒錢,或於茶餘飯後錶演之用。不客氣點兒說,叫嘩眾取寵,於國於民隻能增加些亂,實在是沒什麼好。這些不叫佛教,叫外道。
真正的佛教,是教人做覺悟的人。覺者,聖人也。聖人即常人也。
彆小瞧瞭這個常人。誰是常人?
常人,是正常的人,是高尚的脫離動物氣味的大寫的人。
常人,是不為欲所亂的人。
人人都不想做常人,都想做超人,或做高官,或當大款,或……
一個監獄的囚犯,透過鐵窗看世界,他纔能體驗到常人的自由和幸福。
一個身患絕癥的人,透過病室的窗戶看世界,他纔能體驗到常人的活力和生機。
一個臨終的人,在萬種欲望於他無緣時,纔真正息下妄念,認識本心,當下便知人生的意義,於是迴光返照,滿麵紅光地……這纔是真正的常人瞭,隻可惜他最後纔明白人生。
佛法,要改變人的觀念。這是世上最難的事兒瞭。不要隻想做超人,那佛法與你無緣。學佛,要敢於承受如囚、如病、如死……要守戒、要定、要忍、要慧……大傢去品、去悟。
死後新生,是基督教說法,重新做人嘛。
道傢講脫胎換骨,顛倒顛,倒顛倒,顛倒即神仙。
佛傢叫轉識成智,一悟成佛。
一句話,由動物性的類猿之人轉變成真正的常人,即佛,即聖人。
佛教發展到中國,産生瞭禪宗。而禪宗是不立文字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為什麼?
諸位拿起我寫的這個小冊子,就是非禪瞭。其道理在於——凡一切依邏輯思維、依概念産生的文字與語言,都是從根本上違背禪意的。
如果不依邏輯思維、不依概念呢,怕是叫禪機、禪的故事、禪的智慧……《指月錄》《五燈會元》《傳燈錄》等都講的是這些,有用嗎?諸位誰靠這些開瞭悟?隻怕是不少人靠這些寫齣點兒小說、武俠傳奇、電視劇……為瞭掙錢而已。
僧問:“什麼是佛?”
師答:“庭前柏樹子。”
絕對地不依邏輯思維、不依概念而點齣瞭什麼是佛。又有幾個人真悟呢?
所以佛法一旦發展到逗禪機(未得言得的戲論),馬上變成一門妝點自己門麵的學問瞭。君不見《紅樓夢》裏的妙玉,禪機逗得賽過寶玉,但一見寶玉心先動,臉也紅,語也無倫次……神迷心亂,這如何叫禪?
那禪到底是什麼?
有什麼樣的方法論,就有什麼樣的世界觀,換言之,有什麼樣的世界觀,那就一定有他自己的方法論和認識論。
這個方法論和認識論到底是什麼?這已不是短短的前言可以講清楚的事兒瞭。
可以肯定的是,學習佛法,就是要掌握佛的方法論和認識論,依靠經典、依靠自己實踐,更靠自己的精進和悟性。
學習佛法不同於學習佛學。佛學是知識,是思想,如同學一門哲學。學佛法,則如同學一門藝術,好比學鋼琴一樣,經論隻是指導,一切重在實踐和體會。多好的教師、多好的教本,你不去練,那有什麼用?同理,多好的佛法,你不去修,隻知氣走周天,腳心發熱……有什麼用?於你的觀念改變,於你的覺悟有什麼用?
所以我這小冊子也實在是個文字禪、野狐禪,眾位大可不必認真,一切還需諸位自己努力,與我無乾。
但我真心地、認真地希望能對學佛法的同仁有所幫助,盡力瞭,也隻是寫齣這麼個小冊子。天資不足,隻好這樣,見笑。
希望諸位學有所成;
希望諸位早日悟道。

見 君
1996年2月
唯止一心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唯止一心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唯止一心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唯止一心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唯止一心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