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性 [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

理解人性 [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著,王俊兰等 译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3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6555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8271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1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理解人性》、《理解生活》是阿德勒逝世80周年新近完整译本,姚以婷X张沛超X郑世彦3位名家倾情导读,随书附书赠精美金句别册笔记本,记录每一天的美好生活。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


《理解人生》是阿德勒焦虑现代都市人自我启发的13堂人性课,不论你处在什么年龄,什么阶段,人性科学都是一门必修课,理解人性能使我们得到更好、更成熟的心理发展。


阿德勒在书中说明了这个事实:我们的经历并不总会使我们变得更聪明。人总会使自己的各个经历殊途同归。一个人不会改变他的行为模式,而是兜兜转转、扭曲自己的经历,直到他们与这经历相称为止。对人类来说,zui难的是认识自己和改变自己。


任何人,如果不精通人性科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将很难使自己和他人变得更好;他的工作会完全只流于表面,而且他会错误地认为,由于事物的外部状态已经该生了变化,所以自己已经取得了重要成就。实际情况已经告诉我们,这样的方法几乎不会使个体做出什么改变,所有貌似的改变都不过只是表面上的变化,只要行为模式本身没有发生改变,那么这一切都毫无意义。


这一次,我们带你真正读懂阿德勒。


内容简介

《理解人生》是阿德勒焦虑现代都市人自我启发的13堂人性课,不论你处在什么年龄,什么阶段,人性科学都是一门必修课,理解人性能使我们得到更好、更成熟的心理发展。


与人性相处,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自我启发之父的13堂人性课

阿德勒逝世80周年全新完整译本

理解个体心理学理论代表作

不论你处在什么年龄、什么阶段,人性科学都是一门必修课

理解人性能使我们得到更好、更成熟的心理发展

阿德勒在书中说明了这个事实:我们的经历并不总会使我们变得更聪明。人总会使自己的各个经历殊途同归。一个人不会改变他的行为模式,而是兜兜转转、扭曲自己的经历,直到他们与这经历相称为止。对人类来说,zui难的是认识自己和改变自己。

任何人,如果不精通人性科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将很难使自己和他人变得更好;他的工作会完全只流于表面,而且他会错误地认为,由于事物的外部状态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自己已经取得了重要成就。实际情况已经告诉我们,这样的方法几乎不会使个体做出什么改变,所有貌似的改变都不过只是表面上的变化,只要行为模式本身没有发生改变,那么这一切都毫无意义。

听阿德勒讲述人性的13堂课,在他人的故事中窥见自己,找寻自己的行动源泉和心灵动态,活出幸福,活得真诚。


作者简介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生于维也纳,现代世界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者,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者,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世界心理学史中无法避开的少数璀璨的心理学家之一,心理学界泰斗级人物。


其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他继承和发扬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念,但其基本观点与之大相径庭。其著作有《自卑与chao越》《理解人性》《理解生活》《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教育》等。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一生阅历丰富,磨难颇多。他在幼年时期患上了佝偻病,看上去又矮又丑,又曾在5岁那年患上肺炎险些丧命,不幸的童年也使得他在兄弟们之间常感到自卑。但生活的挫折并未使他消沉,相反,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chao越自己,1895年,他获得了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成为一名医生;1902年他加入弗氏集团,并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一战期间,他曾在奥国军队当军医,战争结束后退役,随后在维也纳从事儿童心理学的辅导工作。同时,将他的专业技能向大量专业和非专业的人士进行展示和传授。从此名声大振;1926年,他受聘于哥伦比亚大学;1932年,受聘为长岛医学院教授;1935年,在美国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学刊;1937年,他受邀到欧洲讲学,因疲劳过度,心脏病突发离世。


精彩书评

与人性相处,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自我启发之父的13堂人性课

阿德勒逝世80周年全新完整译本

理解个体心理学理论代表作

不论你处在什么年龄、什么阶段,人性科学都是一门必修课

理解人性能使我们得到更好、更成熟的心理发展

阿德勒在书中说明了这个事实:我们的经历并不总会使我们变得更聪明。人总会使自己的各个经历殊途同归。一个人不会改变他的行为模式,而是兜兜转转、扭曲自己的经历,直到他们与这经历相称为止。对人类来说,zui难的是认识自己和改变自己。

任何人,如果不精通人性科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将很难使自己和他人变得更好;他的工作会完全只流于表面,而且他会错误地认为,由于事物的外部状态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自己已经取得了重要成就。实际情况已经告诉我们,这样的方法几乎不会使个体做出什么改变,所有貌似的改变都不过只是表面上的变化,只要行为模式本身没有发生改变,那么这一切都毫无意义。

听阿德勒讲述人性的13堂课,在他人的故事中窥见自己,找寻自己的行动源泉和心灵动态,活出幸福,活得真诚。


目录

目录

导读 活出阿德勒心理学,择你所爱的人生

推荐序一 来自维也纳的心灵教育大师

推荐序二 近看是矮子,远看是巨人

自序

前言

第一部分 人的行为

第一章

精神 ‖002

人的精神生活取决于他的目标。

第二章

精神生活的社会层面 ‖010

每一个自发的行为都始于一种欠缺感,其结果都走向一种满足、安静和完满的状态。

第三章

儿童和社会 ‖016

孩子对生活的热爱总是指向他人的,这种社会感会伴随人终生。

第四章

我们生活的世界 ‖025

我们每个人体验到的都是整个世界中某个非常具体的部分。

第五章

自卑感与力求获得认可 ‖045

获得认可的愿望伴随着自卑感而来,它的目的是使这个个体看起来优于他所处的环境。

第六章

为生活所做的准备 ‖063

所有的困难都会被克服,人类对幸福未来的希冀从未消退。

第七章

性别 ‖086

男性和女性都会得到最适合自己的劳动分工机会。

第八章

家庭格局 ‖110

儿童在家里的地位也许会影响到他与生俱来的所有本能、取向、能力等。

第二部分

性格的科学

第九章

总论 ‖120

性格特征不是遗传来的能力的展现,而是人为坚持了某种特殊惯态而习得的。

第十章

攻击型性格特征 ‖144

一旦个体对认可的追求占了上风,他会用更紧张、更激烈的行动追求这个目标。

第十一章

非攻击型性格特征 ‖178

我们面对的是一些从未伤害过他人但是远离生活、远离人类、避免一切接触而且因为离群索居而无法与其他人合作的人。

第十二章

性格的其他表现 ‖193

通过了解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服务他人、帮助他人以及给他人带来快乐,我们可以轻易地测出他的社会感。

第十三章

情感与情绪 ‖204

情感和情绪与个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体验到情绪。

附录 ‖215


前言/序言

推荐序一

来自维也纳的心灵教育大师

阿德勒于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的郊区。这一时期前后的维也纳可以说是个非凡的地方,光是在心理治疗领域就贡献了六位世界级的大师,分别是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的创始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的创始人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意义疗法(logotherapy)的创始人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1905—1997);心理剧(psychodrama)疗法的创始人莫雷诺(Jacob Moreno,1889—1974);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al theory)集大成者科恩伯格(Otto kenberg,1928—)和自体心理学(self psychology)创始人科胡特(Heinz Kohut,1913—1981);以及聚焦疗法(focusing therapy)的创始人简德林(Eugene Gendlin,1926—)。这六位大师,无一例外是犹太人,其中阿德勒、莫雷诺和弗兰克尔都曾经见过弗洛伊德,阿德勒则与弗洛伊德有过长期而富有细节的交往,可以说这三个人的思想和实践体系都同弗洛伊德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张力,而其中张力最大者莫过于阿德勒。从某种程度上说,阿德勒更可以被划入为教育家一类。

一个人选择或创造什么样的学派,往往与这个人的经历密不可分。阿德勒不像他的前辈及好友弗洛伊德般高大且“高贵”,弗洛伊德尽管有兄弟姐妹,但几乎是被视为独生子般为母亲所宠爱。学业上的不同凡响进一步造就了弗洛伊德坚毅或固执的个性。阿德勒或许是由于本人幼年时经常体验到自卑感,其思想核心之一便是识别出一个人的“自卑情结”以及此人为此所做出的补偿与努力,这或许让出身于草根的读者感到更加亲切。阿德勒作为多子女家庭的一员,对同胞间竞争的动力有着深刻的体会,所以会对出生顺序对人格和动机的影响非常敏感,这对于已经结束独生子女政策,即将迎来“二孩时代”(或许在不远的未来的“多孩时代”)的国人又是阵及时雨。然而这些并不是阿德勒思想最为深刻的地方,在我看来,他最为核心,也最为坚持的对人性的看法就是“人性深深植根于社会之中”这一点。罗伯特·鲁尼恩(Robert Runyon,1984)

在其长文中列表分析了弗洛伊德和阿德勒之间的20点不同,细细读来会让人产生一种“既生瑜,何生亮”式的感慨。弗洛伊德的目光直指人性的深处,窥视晦暗幽冥之处的人性“小九九”,并努力使之大白于天下(荣格在这一点上似乎研究得更深,深到弗洛伊德都大呼“受不了”)。Adler的本意是“鹰”,这只鹰的眼睛似乎总往外看。

阿德勒的诸多提法,如“社会兴趣”“自卑与补偿”“生活风格与生活任务”“家庭序列与出生次序”等,完全不类于高深莫测的弗洛伊德和荣格式“行话”,基本上可以“望文生义”。正是因为如

此,国内的阿德勒研究似乎不怎么火,好像太浅了不值得研究。然而心理治疗流派演化史中受过阿德勒影响的可以列出一份长长的清单,如罗洛梅、马斯洛、艾利斯、霍尼、沙利文、弗洛姆、伯恩等。其中霍尼为国内学界所较早的认识并译介,霍尼在精神分析阵营的内部开辟了新精神分析的路向,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奠基者,并启发了弗洛姆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有学者通过概念的研究,发现霍尼的理论与阿德勒几乎呈现一一对应的关系(Nathan Freeman,1950),由此可见我们重读阿德勒的重要性。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两部书——《理解人性》《理解生活》大致上可以被合称为“个体心理学导论”,它们成书于作者思想的成熟期。文中,阿德勒以演讲体的风格娓娓道来,平实的语言中蕴含了作者对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洞察。无论是从事临床心理的研究者还是家长、老师都可以从中获益。祝各位开卷有益,让我们开启与来自维也纳的心灵教育大师的跨时空对话。


张沛超博士

资深心理咨询师

香港精神分析学会副主席



推荐序二

近看是矮子,远看是巨人

阿德勒是一个矮子,大概比我还要矮一点儿。

我有多高?这么说吧,当初我报考警察,就因为身高不够而落榜。落榜就落榜,我只当缘分不够,总归是没有人骂我的。

可是,当初阿德勒与弗洛伊德分手(阿德勒是第一个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的人)的时候,弗洛伊德就骂他是个“变态”,以及是个“妄想、嫉妒和玩世不恭的矮子”。当然,阿德勒也回敬弗洛伊德

了,他说弗洛伊德是个“骗子”,而他的精神分析就是“垃圾”。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垃圾”,那阿德勒的理论又是什么呢?

1911年,阿德勒被迫离开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同时带走了几位亲密的同事,他们走进了附近的一家咖啡馆,拍桌子决定要成立一个新的团体——自由精神分析协会。他们想要更多的自由,想要打破原来精神分析的框架与束缚。1913年,这个团体更名为“个体心理学学会”。阿德勒开始称自己的理论为个体心理学。

在1914年发行的第一期《个体心理学》杂志中,阿德勒这样写道:

个体心理学这个名字传达了这种观念,心理过程及其表征只有在个体的背景下才能得到理解,所有心理学的真知灼见都源于个体本身。我们当然知道完全理解一个单独的个体绝无可能,但是不能阻止我们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了解个体的整体人格。在各种情况下,我们得问神经症从哪里来,更重要的是向何处去。神经症是源于童年的器官缺陷还是生活的挫折,向何处去就是他的生活计划是什么。

从上面这段文字,我们大致可以看出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一些区别。

弗洛伊德喜欢使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去分析人类的精神世界,例如他把心理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把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而阿德勒强调个体心理学是“一种关注人性的哲学和重视个体整体性的心理学”,他关注的是人格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的起源是童年性欲的压抑和扭曲,而阿德勒认为神经症源于童年的器官缺陷或生活挫折带来的自卑感。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神经症起源这一点上,弗洛伊德和阿德勒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自己的个人经验。

弗洛伊德从小在家中就体验到了俄狄浦斯情结,他曾在两岁至两岁半之间,在一次短途旅行中看到了母亲的裸体并且念念不忘,而阿德勒的两岁时光要悲惨得多,他的早期回忆中充满了无奈与悲伤:

在我最早的记忆中,有一段是身患佝偻病的我缠着绷带坐在一张长凳上,身体健康的哥哥则坐在我的对面。他可以跑,可以跳,可以轻松地在地上四处活动,但对我而言,每个动作既痛苦又费力。每个人都很努力地想帮我,父母更是竭尽心力。当时的我应该是两岁左右。

因为罹患佝偻病,阿德勒直到四岁才会走路。而在五岁那年,阿德勒又经历了一场生死磨难。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有一个大男孩带他去滑冰,可是滑着滑着,大男孩不见了踪影;阿德勒站在冰面上,冻得瑟瑟发抖,后来自己跌跌撞撞地走回了家。这次阿德勒不幸地感染了肺炎,医生认为他已经无望了。但正如你知道的结果,他竟然从死神手里逃脱了,而且阿德勒发誓,长大后他要成为一名医生!

当然,他做到了。阿德勒一直努力补偿他早年的身体缺陷,逐渐成长为一个健康、活跃的小伙子,并且成了一位优秀的眼科医生和内科医生。在结婚前,他写信给自己的女朋友莱莎——一位俄罗斯姑娘,满怀信心地说道:“虽然小时候我患过重病,但现在我很健康,我成为了医生,我战胜了死亡,我有能力和你共创美好未来!”

这身体上的缺陷带来的自卑感也许还好补偿,但是心理上的自卑感就没那么容易解决了。(最初,阿德勒把自卑感与身体上的缺陷联系在一起,后来他扩展了自卑情结这一概念,把任何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障碍,不管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都包括在内。)

正如前面所说,阿德勒有一个身体健康的哥哥——他的名字叫西格蒙德。与身材魁梧、长相英俊的哥哥相比,阿德勒的样貌怎么也算不上潇洒:矮小的身材,又圆又大的头,再加上厚实的额头和宽大的嘴巴。更糟糕的是,西格蒙德在家中备受父母宠爱,大家都认为老大是家里最聪明的、最有天赋的,因此,阿德勒总觉得自己生活在模范大哥的阴影之下。甚至直到中年,他还会小心翼翼地评价这位已是富商的大哥西格蒙德:“一个善良又勤奋的家伙,他一直超过我!”

可是问题的关键恐怕还不在于这个西格蒙德,而在于另外一个西格蒙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据说弗洛伊德的《释梦》一书遭到他人的抨击,而作为粉丝的阿德勒公开发表文章声援弗洛伊德。于是,弗洛伊德就邀请阿德勒来参加他们每晚八点半的星期三学社,其实一开始也就五个人。最初,阿德勒风雨无阻,每周都来参加会谈并且积极发言。当然,弗洛伊德也没有亏待这个勤奋上进的年轻人,1910年,阿德勒被任命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前身即星期三学社)的主席和学会杂志《精神分析杂志》(Zentralblatt für psychoanalyse)的主编。

然而,阿德勒童年的自卑感仍在隐隐作痛、伺机发作,他把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当作要去挑战的“大哥”,对其理论根基提出异议,而这当然是作为母亲最关爱的长子弗洛伊德所无法容忍的。结果是,阿德勒被逐出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日后还不时遭到弗洛伊德那伙人的口诛笔伐。幸运的是,阿德勒离开时不仅带走了几位亲密的小伙伴,还带走了一张极为珍贵的明信片。以后每当有报道称阿德勒曾是弗洛伊德的门生时,他就会拿出这张发黄的明信片,上面写着:

非常令人尊敬的同事先生:

为了探讨我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小组里的同事和追随者每晚在我家八点半开始讨论,它正在给我带来会谈的快乐。……你愿意加入我们吗?……我期望你早日答复是否愿意加入我们。今晚你过得愉快吗?

作为你的同事致以我诚挚的问候!

弗洛伊德博士

阿德勒手持明信片,仿佛在说:你看,当初弗洛伊德邀请我的时候,上面写的明明是同事嘛!

在阿德勒去美国之后,有位年轻的后生经常去听他讲课。有一天,这位后生无意间问起一个问题,涉及阿德勒以前是弗洛伊德的门生,阿德勒当时勃然大怒,满脸通红,声音很大,引得人们纷纷侧目。他宣称自己从来就不是弗洛伊德的学生、门徒或追随者,而一直是一个独立的医生和研究者。(这一举动虽然吓得这位后生不知所措,但他还是从阿德勒那里收获颇多,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名叫马斯洛。)

的确,阿德勒和弗洛伊德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相差甚远。在第一期《个体心理学》杂志上的那一段话中,你可能还看出了他们之间很重要的一点区别:弗洛伊德关注个体的过去,即是什么原因使一个人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他认为帮助病人找出存在无意识中的症结即可缓解,而阿德勒更关注未来,即是什么目标在引领一个人克服缺陷,追求卓越!正如他所说:“我们得问神经症从哪里来,更重要的是向何处去……向何处去就是他的生活计划是什么。”

如果说弗洛伊德是一名寻找病根、医治疾病的良医,那么阿德勒更像是一名教育家,他强调的是一个人如何健康地成长和发展,他关注个体生命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教导一个人如何在世上安身立命。

阿德勒认为,人生在世,每个人都面临着三种重要的关系——工作、社交和婚恋,这三种关系构成了三个问题:如何谋求一种工作,使我们在自然资源的限制之下得以生存;如何找到我们在群体中的位置,使我们能够与人合作,并分享合作的利益;如何调整我们自身,以理解两性的存在和依赖于两性关系的人类繁衍问题。

阿德勒发现,一切人类问题都可以归类到这三个主题之中,而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即反映出他对生命意义的最深层感受。他举例说,假使有一个人,他爱情生活的各方面都非常甜蜜而融洽,他在工作上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他的朋友很多,他的交际范围广泛而成果丰硕。我们就能断言,这样的人必然会感到生活是个富于创造性的历程,生活中充满了机会,而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

阿德勒理论的众多应用之一是叙事取向的生涯咨询。其核心理念是,最初面临的生活挫折或困境会在个体的记忆中形成一种执念,而个体也会因此形成一种生活风格,有时在无意识中将其转换成一种职业,从而克服童年时期的缺陷和自卑,实现生命的完满。

除了那个从小口吃口含石子勤奋练习,后来成为著名演说家的希腊人德摩斯梯尼之外,我再举一例。

作为一个男孩,功夫巨星 理解人性 [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理解人性 [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理解人性 [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理解人性 [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发货迅速,包装精美,质量可靠值得购买

评分

1、事件有大于零的概率;

评分

挺好的,物流真的很快。昨天下的今天就到了,,,

评分

送货快,给孩子买寒假备的,大概翻翻了翻,孩子挺喜欢的,字迹清晰不缺页。很好

评分

1、事件有大于零的概率;

评分

特别棒的书质量没问题,内容更是好~

评分

质量非常好,而且快递无比快,哈哈哈哈,一直支持京东啦,一次满意的购物,看看点心灵鸡汤也是有好处的,推荐给大家哈,比心~???工作之余,静下心来,看会书,喝喝茶,听听歌,也不错,努力成为内外兼修与文韬武略的女子

评分

发货快,还是要支持正版,价格也比较合理。

评分

我的要害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理解人性 [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