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第三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苏童创作精华全景展现。
★苏童亲自编选的读本!全面展现苏童三十余年的创作成就。
★王蒙亲自作序并诚意推荐!
★《苏童自选集》全面完整收录苏童长篇小说《黄雀记》《河岸》,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刺青时代》《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短篇小说《茨菰》《香草营》等篇章,全面反映了苏童的创作成就。一本书读懂苏童!
★书内配有多幅苏童在不同时期和场景下的珍贵插图,在文字之外展现一个更鲜活、更生动的苏童。
★随书附赠精美书签。
苏童的作品以出色的想象力、语言方式、风格气质,对历史的诗性描摹,对生命、死亡、颓废的表现,构筑了与众不同的独具风貌的文学文本世界,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写作的诗学品格,创造了独特的小说美学。本书是苏童的作品自选集。本书精选了苏童的各类代表性作品,包括长篇小说《黄雀记》《河岸》,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刺青时代》《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短篇小说《茨菰》《香草营》,散文《自行车之歌》《河流的秘密》等,全面反映了苏童的创作成就。
苏童,原名童忠贵,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 1983年投入小说创作,代表作有小说《黄雀记》《河岸》《碧奴》《妻妾成群》《刺青时代》等。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英仕曼亚洲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等。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并且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提名第64届奥斯卡*佳外语片,蜚声海内外。2015年8月,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2015年8月16日,《黄雀记》作品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多部作品翻译成英、法、德、意等多种文字。
苏童是新时期30年来*重要的作家之一,研讨苏童的作品是对中国当代文学一个很好的总结。
——复旦大学教授 陈思和
苏童是一个风格作家,这么多年一直在坚持一种属于他自己的风格化的写作。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王侃
苏童的写作融合了古今、打通了雅俗,这就像看苏州园林,精致典雅的南方叙事风格使其成为南方文化的代表性作家,他的创作不同于北方叙事的宏大特点,需要慢慢品读。
——复旦大学教授 栾梅健
苏童独特的虚构和想象能力为读者带来了一个不同凡响的世界,这样的想象力保留了南方神话的魅力,使其成为能复苏南方文化传统的*一作家,在苏童的小说中,直接进入当下的作品不如那些深具想象力的作品好。
——上海大学教授 王光东
苏童以自己20余年的持续性的、纯粹性的小说创作,凭借与生俱来的艺术敏感、艺术创新的勇气,从“先锋小说”始,在长、中、短篇小说创作中,追求精妙而质朴、深邃而瑰丽、梦幻而细腻的小说品质,以出色的想象力、语言方式、风格气质,对历史的诗性描摹,对生命、死亡、颓废的表现,构筑了与众不同的独具风貌的文学文本世界,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写作的诗学品格,创造了独特的小说美学。
——《当代作家评论》主编 林建法
苏童是穿梭在岁月中的空幻的智者,他的复杂的心绪,似乎可以为百年的精神史注解着什么。
——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 孙郁
长篇小说
黄雀记
河岸
中篇小说
妻妾成群
刺青时代
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短篇小说
一个礼拜天的早晨
天使的粮食
神女峰
茨菰
香草营
散 文
自行车之歌
河流的秘密
三棵树
露天电影
一份自传
答自己问
我为什么写《妻妾成群》
附 录
苏童主要作品出版年表
序言
王蒙
新华文轩集团在做一套当代作家的自选集,第一批将出版阎连科、梁晓声、刘醒龙、张承志、王蒙的自选作品,目前签约的则还有熊召政、王安忆、赵玫、方方、池莉、苏童等同行文友,今后还将考虑出版港澳台及海外华语作家的自选作品。好事,盛事!
现在的文学创作并没有太大的声势,人们的注意力正在被更实惠、更便捷、更快餐、更市场、更消费也更不需要智商的东西所吸引。老龄化也不利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推广,因为老人们坚信他们二十岁前读过的作品才是最好的,坚信他们在无书可读的时期碰到的书才是最好的,就与相信他们第一次委身的情人才是最美丽的一样。新媒体则常常以趣味与海量抹平受众大脑的皱折,培养人云亦云的自以为聪明的白痴,他们的特点是对一切文学经典吐槽,他们喜欢接受的是低俗擦边段子 。
孟子早就指出来了,“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他强调的是心(现在说应该是“脑”)的思维与辨析能力,而认为仅仅靠视听感官,会丧失人的主体性,丧失精神的获得。因为一切的精神辨析与收获,离不开人的思考。
当然,耳目也会激发驱动思维,但是思维离不开语言的符号,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思维的艺术,是头脑与心灵而不仅仅是感觉的艺术。文艺文艺,不论视听艺术能赢得多多少百倍更多的受众,文学仍然是地基又是高峰,是根本又是渊薮。文学的重要性是永远不会过时与淡化的。
当代文学云云,还有一个问题,“时文”难获定论,时文受“时”的影响太大。学问家做学问的时候也是希罕古、外、远、历史文物加绝门暗器,不喜欢顺手可触、汗牛充栋的时文。
但读者毕竟读得最多最动心动情最受影响的是时文。时文而晒一晒,静一静,冷一冷,筛一筛,莫佳于出版自选集。此次编选,除王蒙一人而外都是文革后“新时期”涌现的作家,基本上是知青作家。知青作家也都有了三十年上下的创作历程与近千万字的创作成果。几十年后反观,上千万字中挑选,已经甩掉了不少暂时的泡沫,已经经受了飞速变化与不无纷纭的潮汐的考验,能选出未被淘汰的东西来,是对出版更是对读者的一个贡献。以第一批作者为例,阎连科的作品扎根家乡土地,直面历史现实,古朴淳厚,力透纸背。梁晓声身体的不幸造就了他的悲天悯人,深邃追问,碧落黄泉,振撼通透,沉潜静谧。刘醒龙对于长篇小说的投入与追求,难与伦比,乡土风俗,哲思掂量,人性解剖,一以贯之,未曾稍懈。张承志更是富有思辨能力的好手,亦叙亦思,有描绘有分解,他的精神空间与文学空间纵横古今天地,耐得咀嚼,值得回味。我的自选也忝列各位老弟之间,偷闲学学少年,云淡风清,傍花随柳,作犹未衰老状,其乐何如?
我从六十余年前提笔开写时就陶醉于普希金的诗:
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
……所以永远能和人民亲近,
我曾用诗歌, 唤起人们善良的感情,
在残酷的时代歌颂过自由,
为倒下去的人门,祈求宽恕同情。
……不畏惧侮辱, 也不希求桂冠,
赞美和诽谤, 都心平静气地容忍,
看到文友们的自选集的时候,我想起了普希金的诗篇《纪念碑》。每一个虔诚的写者,都是怀着神圣的庄严,拿起自己的笔的。都是寄希望于为时代为人民修建一尊尊值得回望的纪念碑来的。当然,还不敢妄称这批自选集就已经是普希金式的纪念碑,那么,叫路标石就好。几十年光阴荏苒,总算有那么几块石头戳在那里,记录着时光和里程,记忆着希冀和奋斗,还有无限的对于生活、对于文学的爱惜与珍重。它们延长了记忆,扩展了心胸,深沉了关切与祝福,也提供给所有的朋友与非朋友,唤起各自的人生百味。
读罢这套精选集,最大的感受是文字的密度极高,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打磨,没有一句是多余的赘言。苏童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炉火纯青,时而舒缓如水银泻地,时而又急促得像鼓点敲击心脏,这种张弛有度的掌控力,让读者始终被牢牢地吸附在故事的肌理之中。我尤其欣赏他对“异质性”元素的运用,那些看似不合时宜的、略带魔幻的细节,却是构建他独特世界观的关键支柱。它们并非为了猎奇,而是作为一种文学上的象征符号,去探讨更宏大的命题,比如时间、记忆与身份的错位。书中那些场景的描绘,即便只是寥寥数笔,画面感也极其强烈,仿佛一下子就被拽入了那个特定的时空,去感受人物的呼吸和心跳。对于追求文字美感和思想深度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不迎合大众口味,它挑战你的阅读习惯,迫使你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去理解故事背后的潜台词。与其说是在读故事,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智力与情感的深度对话。
评分这部作品集简直是一场文学的奇遇,读完之后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充满隐喻和色彩的旅程。苏童的文字带着一种独特的江南烟雨气,但又不仅仅是描绘风景,他擅长将那种湿漉漉的氛围渗透到人物的内心世界里,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能闻到泥土和水汽混合的味道。尤其是一些短篇,情节的推进不是那种直线型的,更像是在迷宫里穿梭,总是在不经意间触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角落,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回味。比如他对女性角色的刻画,细腻得令人心惊,她们的欲望、压抑和挣扎,都被剥开得一丝不挂,但又保持着一种诗意的距离感。这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后会觉得轻松愉快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中那些复杂、甚至有些灰暗的部分,但正是这种真实感,让作品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我特别喜欢那种在平淡叙述中突然爆发出来的强烈的感官冲击,仿佛作者是用一种旁观者的冷峻视角,却又饱含深情地记录着世间的荒诞与美丽。它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咀嚼,才能品出其中深藏的况味,绝对是值得反复阅读的珍藏之作。
评分这套文集展现了作者在不同创作阶段的探索与沉淀,那种叙事技巧的成熟度令人赞叹。它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集合,更像是一份对特定历史时期和地域文化精神的深度剖析报告。与一些侧重于情节的作家不同,苏童更关心“氛围的营造”和“潜意识的流动”。他构建的那个世界是半透明的,你看到了一些,但更多的是被隐藏在阴影之中的。特别是那些关于童年记忆和家族秘密的片段,处理得极其精妙,它们像幽灵一样游荡在叙事的主线之下,时不时地探出头来,扰乱着清晰的时间线。每次重读,都会发现新的层次和新的连接点,这充分说明了作品文本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对于那些对中国当代文学史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提供了绝佳的样本,展示了一种既根植于本土经验,又具有世界视野的叙事范式。它让你在赞叹其文学成就的同时,也陷入对自身处境的沉思。
评分我必须承认,初读时会有一些地方感到困惑,仿佛作者设置了一道又一道的门槛,需要反复揣摩才能找到正确的钥匙。但正是这份阅读的“难度”,构成了它迷人的内核。苏童的文字里有一种超越时代的苍凉感,他似乎总是在追问“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但他的回答从不是直接的陈述,而是通过构建一个又一个封闭、甚至有些压抑的空间,让人物在其中自我消耗、自我救赎。那种宿命般的悲剧色彩,被他处理得异常克制和优雅,没有歇斯底里的呐喊,只有低沉的叹息。这种克制,比外放的激情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我特别留意到他对语言的陌生化处理,一些词汇的组合和句式的运用,初看略显生硬,但读到最后才明白,这是作者故意为之,用以打破我们对日常语言的依赖,从而更直接地抵达事物的本质。这本书像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需要我们投入时间和耐心去打磨,才能看到它闪耀的内在光芒。
评分阅读体验是极其私人化且具有挑战性的,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和一个老练的对手下棋,每一步都充满了陷阱和反转。苏童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对“模糊地带”的偏爱和精妙的捕捉。他从不给人明确的答案,无论是爱恨情仇,还是善恶对立,都在他的笔下被揉合成一团难以分辨的灰色。这种处理方式,让角色摆脱了脸谱化的标签,变得复杂而立体,充满了人性的矛盾张力。我尤其欣赏他那种近乎于残酷的诚实,他敢于直面那些被社会主流话语所回避的角落,无论是人性的卑微还是欲望的野蛮生长,都被他冷静地记录下来。这种冷静,反而比激烈的批判更具穿透力。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种高歌猛进、主题鲜明的作品,那么这本书可能会让你感到晦涩难懂。但如果你渴望深入文学的腹地,去探索那些光影交错、意义不定的隐秘景观,那么这套精选集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它会长时间地在你脑海中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记。
评分很好,发货很快
评分值得一读的好书。
评分物流很快,书很棒,纸的质地摸着很舒服
评分语文老师要求购买,买了好几本书,应该是正版
评分很好,发货很快
评分买给儿子假期阅读,支持中国文学。
评分不错
评分非常好 以后会继续购买
评分很不错的书,赶上活动,便宜入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