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资中筠先生的音乐生活散记;
内附资先生钢琴独奏CD和珍贵个人照片;
内含资先生终身的“保留节目”;
内容简介
与音乐的关系只不过是少时课余学过六年钢琴,青年时曾以乐会友,老来成为不可或缺的自娱内容,同时也以之念旧游、结新交。其中有一些花絮、趣事以及人生的哀乐、体验。今接受出版社建议,在早已绝版的《锦瑟无端》小册子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内容,续成一本小书,雪泥鸿爪,以飨同好。无以名之,想起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六一”之中我得其三:书一万卷、琴一张、老翁(媪)一个,遂以《有琴一张》为名。——资中筠
作者简介
资中筠,1930年生于上海。1951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退休研究员、原所长。参与创办《美国研究》杂志与中华美国学会。主要著作:《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资中筠集》(学术论文)等。译著:[法]巴尔扎克《公务员》,[美]薇拉·凯瑟《啊,拓荒者》,[英]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等。
目录
从玩具钢琴启蒙
幸遇好老师
个人演奏会
清华园的弦歌雅乐
乐魂冬眠
乐魂复苏
大洋彼岸的琴缘
在上海电视台过把瘾
衰年余兴
随感二则:不算乐评
精彩书摘
《有琴一张》:
从玩具钢琴启蒙
我的父母都不懂音乐,只是有些喜欢。父亲在留学时曾学过小提琴,据母亲说我在襁褓中时,他有时还在我床头拉过简单的曲子,逗得我眼睛随着乐声转。但是等我记事以后,只见到家里有一个布满灰尘的提琴盒,却从未见父亲取出来拉过。母亲学过一点风琴,好像她那个时代当过教师的都学过风琴,仅此而已。所以我并不算从家庭受到过音乐熏陶,父母也没有像方今许多家长那样对孩子学乐器刻意追求。他们心目中还是“惟有读书高”,对我的识字、背古文要抓得早、抓得紧得多。我与钢琴结缘是由一架玩具琴启蒙的。
我从记事起直到上小学只有两件心爱的玩具,玩了许多年,都是父亲从国外带来的。一是一个躺下会闭眼睛,坐起来会哭一声的娃娃;还有一件就是一架放在桌上的玩具钢琴。那是真的按音阶能弹出调子来的,尽管大约全长不到两个八度,而且黑键是画上去的。它伴随我从幼儿到少儿,百玩不厌。渐渐地把学会的或者听来的儿歌在上面试着弹出来,居然能成调。特别是上幼儿园(那时叫“幼稚园”)之后,学会了“do、re、mi……”,更加入门,简单的儿童歌曲,只要会唱,就能在那架玩具琴上大致弹出来,觉得非常好玩,乐此不疲。说是“大致”弹出来,是因为那琴没有黑键,我也完全不懂钢琴的音阶,本能地就把“F”键当作“do”,也就是所有曲子都一律“F”调。所以凡是遇到简谱里的“fa”时(应弹降B黑键),音调就不对头了,我一直惑然不解,就这么凑合着弹,直到后来学了五线谱,与真钢琴对上号,才恍然大悟,记得那感觉真如喊出“尤里卡”一样。
没想到,在玩具琴上练出来的“才能”竞引出了真钢琴:在我小学二年级时,有一次,父亲带我到他的一位姓王的朋友家去玩,看来他比父亲年长,我称他为“王伯伯”。他的孩子都比我大,他家有一架钢琴,是我第一次摸得着的真钢琴,兴奋之极,顾不上客气礼貌,就上去弹我会的歌。一开始没想到琴键是那么重,与玩具琴的感觉大不相同,使好大劲才按出声来。不过好歹能把我熟悉的歌弹出调来。那位王伯伯是音乐爱好者,对我这一“才能”大为赞赏。现在想来实在算不上什么,方今七八岁的孩子已经学过几年琴、会弹不少名曲、技巧相当娴熟的并不鲜见。不过我是第一次摸到真琴,有些稀罕。那时父亲工作没几年,积蓄不多,买钢琴对我家来说还是一种奢侈,学琴也不是当务之急。只见王伯伯力促父亲买琴,让我立即开始学,说否则就耽误了,并自告奋勇愿当导购。父亲只是笑而不语,看来是敷衍他,并未被说动。谁知过了几天,忽然有几个工人抬了一架钢琴到我家,母亲骇然,说我们并未买琴,是不是弄错了。工人说没错,是“王××老爷”让送来的,定钱已付。母亲只好留下等父亲下班回来再问明白。原来是那位热心的王伯伯给挑了一架他认为物美价廉的琴:并不是送我的礼物,而是强迫我父亲买,把账单送到他办公室去了。这样我父亲就被迫提前给我买了琴。有友如此热心,又如此“强加于人”,实在难得。我是真正受惠者。不久抗日战争爆发,王伯伯举家迁内地,后来再无消息,我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
正是由于日本侵略,天津沦陷,打乱了平静的生活,我延师学琴之事就拖了下来。又过了一年多,天津遭水灾,我家暂时迁到上海避难,住在舅舅家,我在那里上完高小才回天津上中学。从初中一年级开始,才正式拜师学琴,离王伯伯强迫购琴已经过去四年,我那年十一岁,如果立志以钢琴为业,稍嫌太迟。好在父母和我自己从来不作此想,也没有太大的遗憾。
不过在正式拜师时,我也不是从零开始。我在天津的耀华小学很重视全面发展,音乐、美术课都很认真。小学三年级的音乐课就教五线谱。也许是得力于玩具钢琴,一般同学视为十分复杂的“蛤蟆骨朵”和那几条线的关系,我在脑海中与琴键一对号,立刻就明白了,恍然大悟之感由此产生。后来在上海上高小时,音乐老师课余开钢琴启蒙课,一星期两次,我也去上过,大约学了一册“拜尔”。不过那位老师本人不是专业出身,教的指法不正规,后来我正式学时,被从头重新纠正了一遍。
写到这里,似乎要给人印象,我从小颇有音乐天赋,如果早开始训练,是可以成才的。我得赶紧声明绝非如此,我绝不属于那种有特殊音乐细胞的人,这一点很早就有自知之明。最重要的是我没有特殊的“音乐耳”,只能辨认简单的旋律,也就是凭听力只能用单音弹出一支曲子,遇到复合的和弦就难以分辨,不能准确地在琴上重复。这固然能够通过学习和训练达到一定的程度,但是比起那些生来就有一副好耳朵的孩子来,差别是很明显的。我家的朋友中有一个男孩,叫袁效先,就是这种天才。他在识谱之前全靠平时听唱片就会弹奏不少中等难度的钢琴曲,当然基本指法是他母亲教的。他后来专业学钢琴,曾达到入选参加国际比赛的水平,可惜健康出了问题,否则是可以卓然成家的。这是一种特殊的天赋,非常人所及。我见到过的幼年刘诗昆也有这个本事,后面还要谈到。
……
有琴一张(内附 CD)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