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寓意畫》24開本,79頁,收錄瞭75幅(組)圖,忠實記錄瞭清末時期的社會百態和老百姓的生存現狀,揭露帝國主義列強對我國的欺壓淩辱和清廷官僚的腐敗昏聵,反映瞭勞動人民被剝削被壓迫的悲慘遭遇等。作品用筆簡練、淺顯易懂、形式多樣,針砭時弊一針見血,讀來意味深長。
此集開篇為《國恥陳列所(品)圖案》係列組畫,共10幅,分彆描繪瞭列強在華勢力範圍的劃分圖、大煙鬼吸食煙土的醜態、婦女受封建製度壓迫的象徵——三寸金蓮以及日本境內的中日甲午戰爭陳列品。如第九和第十圖,畫的是東京帝國博物館陳列著的甲午戰爭時期中國士兵浴血奮戰時用過的槍支和刀戟,每位有良知的中國人讀此畫後無不動容,無不義憤填膺。
清末時期的舊中國風雨飄搖,岌岌可危。外敵入侵,官場黑暗,當權者對外奴顔媚骨,卻在百姓頭上作威作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寓意畫》適時刊齣,既反映瞭報刊編輯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也有喚起民眾、奮發圖強之良苦用心。
此漫畫集承新聞圖畫之風,也涉獵時事政治。就所錄內容而言,可劃分為外患和內憂兩大題材。
內頁插圖
目錄
民國漫畫自序
前言
國恥陳列所(品)圖案
熱度
諮議局權限
無題
考查憲政大臣
國會年限
今日之紳董
自由
進步
中國之現象
兩頭馬
莫宗一是
路事問題
不癡不聾,不作阿姑
無題
大吸力
國民代錶
非此不行
六麵相
對內對外
好筍抽在籬外
狼狽為奸
無題
畫地為牢
掌上玩物
不倒翁
外侮
外國與內國
疑若登天
前虎後狼
無題
節節壓製
官場一斑
方針解嘲
食鹽而肥
頭頭是道
盜鈴
對待國民之政策
官民之彆
中飽
無題
今之所謂良臣
政府之手段
漏卮
無題
財源外溢
光緒通寶
官場之方針
顯宦之腦
新誌士之腦
留學生之腦
廣東人之腦
南洋徵兵之進步
諷世畫
新中國三種人格之目力
科舉時代之能人
依樣葫蘆
畫虎類犬
存古者
不中不西
字學圖畫
男婦二字圖
確無嗜好
禁煙之效果
無題
浦東禁煙之現象
利權外溢
官膏大土
禁止吸煙
奉旨吸煙
無題
無題
新發明解臭蟲藥粉
諷世畫
山陰道上之怪現狀
附錄:
民國時期國外報紙漫畫及國內漫畫傢作品選登
前言/序言
晚清的《點石齋畫報》,開啓瞭新聞圖畫的畫報之風,以圖推廣“新知”,“擴天下人之識見”,一時銷量甚巨,引發各傢報刊紛紛效仿。截至1919年底,畫報數量已達118種之多,絕大多數以圖畫石印或木版的方式刊行。畫報以刊載新聞圖畫、風景畫、戲劇畫、仕女畫等為主,偶有漫畫。其時漫畫常被稱作“滑稽畫”“寓意畫”“諷畫”“時畫”“俗語畫”等。
1909年春,上海時事報館應讀者要求,將1907年至1908年陸續刊行的作品結集齣版,名《戊申全年畫報》,由報館編輯部編印,油光紙石印。時事報館理念超前,不但引入西方先進的石印技術,還在版麵設計上突破瞭傳統木版製圖的印行套路,以圖說文,繪畫精美,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每次齣刊,市民競相購閱,“上海灘大街小巷,無不見其《時事報》的蹤影,幾韆畫報半日即發告罄”,由此可見圖畫報刊在當時受歡迎的程度,同時也反映瞭社會大變革時期老百姓的文化需求。
《戌申全年畫報》於宣統紀元(1909年)仲春齣版,共計36冊,分彆為:第1冊,繪圖苦情小說《羅敷怨》上冊;第2冊,繪圖苦情小說《羅敷怨》下冊;第3冊,繪圖《工界偉人》;第4~6冊,繪圖《偶像奇聞》上、中、下冊;第7~10冊,繪圖《碧血巾》第1-4冊;第11冊,繪圖《短篇小說閤璧》;第12冊,初等《毛筆畫》;第13冊,高等《圖畫範本》上冊;第14冊,高等《圖畫範本》下冊;第15~18冊,《鋼筆畫》第1-4冊;第19冊,萬牲園《動物畫》;第20冊,《寓意畫》;第21~34冊,《圖畫新聞》第1~14冊;第35冊,《圖畫新聞》上捲;第36冊,《圖畫新聞》下捲。其中第20冊《寓意畫》,是目前已知我國曆史上的第一本漫畫專集。
《寓意畫》24開本,79頁,收錄瞭75幅(組)圖,忠實記錄瞭清末時期的社會百態和老百姓的生存現狀,揭露帝國主義列強對我國的欺壓淩辱和清廷官僚的腐敗昏聵,反映瞭勞動人民被剝削被壓迫的悲慘遭遇等。作品用筆簡練、淺顯易懂、形式多樣,針砭時弊一針見血,讀來意味深長。
此集開篇為《國恥陳列所(品)圖案》係列組畫,共10幅,分彆描繪瞭列強在華勢力範圍的劃分圖、大煙鬼吸食煙土的醜態、婦女受封建製度壓迫的象徵——三寸金蓮以及日本境內的中日甲午戰爭陳列品。如第九和第十圖,畫的是東京帝國博物館陳列著的甲午戰爭時期中國士兵浴血奮戰時用過的槍支和刀戟,每位有良知的中國人讀此畫後無不動容,無不義憤填膺。
清末時期的舊中國風雨飄搖,岌岌可危。外敵入侵,官場黑暗,當權者對外奴顔媚骨,卻在百姓頭上作威作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寓意畫》適時刊齣,既反映瞭報刊編輯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也有喚起民眾、奮發圖強之良苦用心。
此漫畫集承新聞圖畫之風,也涉獵時事政治。就所錄內容而言,可劃分為外患和內憂兩大題材。
近代中國社會變遷與時代精神的視覺載體:民國時期報刊漫畫研究 一、 引言:時代的側影與圖像的敘事 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的曆史舞颱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劇烈震蕩與深刻轉型。這是一個舊秩序瓦解、新思想激蕩、民族命運風雲變幻的時代。在這一宏大敘事的背景下,報刊漫畫作為一種新興的、具有強大衝擊力和傳播力的視覺媒介,成為瞭記錄社會現實、反映民心嚮背、推動社會思潮的獨特載體。本書聚焦於民國時期(約1912年至1949年)中國報刊上刊載的大量漫畫作品,旨在深入剖析這些圖像如何摺射齣那個時代特有的社會風貌、政治氣候、文化思潮以及知識分子的精神睏境與擔當。 本書的立足點不在於對某一種特定題材或風格的漫畫進行孤立的審美評判,而是將民國漫畫置於其誕生和傳播的社會曆史脈絡中,探究其作為“時代鏡子”的功能、其敘事策略的演變,以及它對現代國民心智塑造所産生的潛移默化影響。 二、 報刊作為畫廊:傳播機製的革新 民國時期,隨著印刷技術的進步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報紙和期刊的發行量大幅增加,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流渠道。漫畫,以其直觀、幽默、諷刺或抒情的特性,成為報刊吸引讀者、強化信息傳遞效果的利器。 本書首先將梳理民國報刊業的發展概況,尤其關注《申報》、《新聞報》、《民國日報》、《時事新報》以及各類周刊、雜 誌(如《良友》、《萬國公報》等)在漫畫刊載方麵的實踐。研究將涵蓋: 1. 漫畫在報刊中的版麵分配與視覺語言的適應性:漫畫如何從早期的插圖式配圖,逐漸演變為具有獨立批判力量的政治諷刺畫或生活雜談。 2. 漫畫傢的群體生態與職業化:探討以張光宇、張仃、葉淺予、黃苗子、薩乇等為代錶的一批知識分子或職業漫畫傢的成長軌跡,以及他們如何利用報刊平颱構建個人藝術聲譽和社會影響力。 3. 漫畫的受眾與接受效果:分析不同階層、不同教育背景的讀者對漫畫內容的理解程度和情感反應,揭示漫畫在現代性普及中的作用。 三、 政治氣候的“刻刀”:諷刺與批判的圖景 民國時期,政治鬥爭此起彼伏,從北洋時期的軍閥混戰,到國民政府的黨國體製,再到抗日戰爭和國共對峙,漫畫傢們從未停止過對權力腐敗、社會不公和民族危機的針砭時弊。 本部分將細緻考察不同曆史階段,漫畫所承載的政治批判功能: 1. 對軍閥政治與官僚腐敗的揭露:分析那些針對特權階層、不公稅收、司法黑暗的辛辣諷刺畫,它們往往通過誇張變形的手法,將復雜的政治問題轉化為直觀的視覺符號。 2. 抗戰時期的民族動員:重點研究抗日戰爭爆發前後,漫畫如何從溫和的批評轉嚮激昂的宣傳,動員民眾,鼓舞士氣,揭露日寇暴行,展現齣強烈的愛國主義主題。這部分將涉及漫畫的“國傢化”和“大眾化”趨勢。 3. 社會改良的呼籲:考察漫畫傢對舊式婚姻、陋習、文盲以及城市貧睏問題的關注,這些作品體現瞭知識分子試圖通過藝術手段推動社會倫理與結構性改革的努力。 四、 現代都市與日常生活:風俗畫的變遷 除瞭宏大的政治敘事,民國漫畫對日常生活的捕捉同樣細緻入微,構成瞭一幅流動的、充滿張力的民國都市風情畫捲。 1. 摩登都市的符號解析:研究漫畫中對“摩登女郎”、“西裝革履的紳士”、“新式學堂”等現代性符號的描繪與解構,探討它們所反映的都市生活節奏、消費文化以及性彆角色的變動。 2. 傢庭倫理與性彆關係:關注漫畫對傳統傢庭觀念受到衝擊、新式愛情的萌芽、以及女性社會地位提升等議題的幽默或憂思的錶達。例如,對“自由戀愛”的嘗試、對“傢庭主婦”身份的反思等。 3. 文化衝突與身份認同:分析漫畫如何處理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尷尬與融閤,例如對“學西化”的過度模仿、對傳統知識分子(如腐儒)的嘲弄,以及在身份認同迷失期的文化焦慮。 五、 視覺語言的“嫁接”與創新 民國漫畫的藝術價值,很大程度上源於其對西方現代藝術的吸收與本土化的創造性轉化。 1. 西方漫畫技巧的引入:考察達達主義、錶現主義、德國錶現主義版畫(特彆是其強烈的綫條感和陰影處理)對中國漫畫的影響,以及如何將其應用於中國特有的敘事語境中。 2. “國畫綫條”與“西式構圖”的結閤:分析中國畫傢齣身的漫畫傢如何巧妙地將傳統筆墨的韻味融入到漫畫的造型和綫描中,形成一種既有現代感又不失民族性的獨特風格。 3. 漫畫敘事模式的實驗:研究“四格漫畫”(連環畫的雛形)在民國報刊中的成熟,以及單幅諷刺畫如何通過極簡的場景和標誌性的符號,實現高效的信息傳遞。 六、 結論:被凝固的曆史瞬間與未竟的現代性 本書最後將總結民國報刊漫畫在傳播學、藝術史和社會史上的重要地位。它們不僅是藝術品,更是研究民國知識分子心態、社會結構變化和大眾文化形成的重要一手資料。通過對這些視覺文本的深入解讀,我們得以更立體、更富有人情味地理解那個風雲際會、充滿矛盾與希望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中國。它們定格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的憤怒,以及在劇變中對民族未來的深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