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寓意画》24开本,79页,收录了75幅(组)图,忠实记录了清末时期的社会百态和老百姓的生存现状,揭露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欺压凌辱和清廷官僚的腐败昏聩,反映了劳动人民被剥削被压迫的悲惨遭遇等。作品用笔简练、浅显易懂、形式多样,针砭时弊一针见血,读来意味深长。
此集开篇为《国耻陈列所(品)图案》系列组画,共10幅,分别描绘了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的划分图、大烟鬼吸食烟土的丑态、妇女受封建制度压迫的象征——三寸金莲以及日本境内的中日甲午战争陈列品。如第九和第十图,画的是东京帝国博物馆陈列着的甲午战争时期中国士兵浴血奋战时用过的枪支和刀戟,每位有良知的中国人读此画后无不动容,无不义愤填膺。
清末时期的旧中国风雨飘摇,岌岌可危。外敌入侵,官场黑暗,当权者对外奴颜媚骨,却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寓意画》适时刊出,既反映了报刊编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也有唤起民众、奋发图强之良苦用心。
此漫画集承新闻图画之风,也涉猎时事政治。就所录内容而言,可划分为外患和内忧两大题材。
内页插图
目录
民国漫画自序
前言
国耻陈列所(品)图案
热度
谘议局权限
无题
考查宪政大臣
国会年限
今日之绅董
自由
进步
中国之现象
两头马
莫宗一是
路事问题
不痴不聋,不作阿姑
无题
大吸力
国民代表
非此不行
六面相
对内对外
好笋抽在篱外
狼狈为奸
无题
画地为牢
掌上玩物
不倒翁
外侮
外国与内国
疑若登天
前虎后狼
无题
节节压制
官场一斑
方针解嘲
食盐而肥
头头是道
盗铃
对待国民之政策
官民之别
中饱
无题
今之所谓良臣
政府之手段
漏卮
无题
财源外溢
光绪通宝
官场之方针
显宦之脑
新志士之脑
留学生之脑
广东人之脑
南洋征兵之进步
讽世画
新中国三种人格之目力
科举时代之能人
依样葫芦
画虎类犬
存古者
不中不西
字学图画
男妇二字图
确无嗜好
禁烟之效果
无题
浦东禁烟之现象
利权外溢
官膏大土
禁止吸烟
奉旨吸烟
无题
无题
新发明解臭虫药粉
讽世画
山阴道上之怪现状
附录:
民国时期国外报纸漫画及国内漫画家作品选登
前言/序言
晚清的《点石斋画报》,开启了新闻图画的画报之风,以图推广“新知”,“扩天下人之识见”,一时销量甚巨,引发各家报刊纷纷效仿。截至1919年底,画报数量已达118种之多,绝大多数以图画石印或木版的方式刊行。画报以刊载新闻图画、风景画、戏剧画、仕女画等为主,偶有漫画。其时漫画常被称作“滑稽画”“寓意画”“讽画”“时画”“俗语画”等。
1909年春,上海时事报馆应读者要求,将1907年至1908年陆续刊行的作品结集出版,名《戊申全年画报》,由报馆编辑部编印,油光纸石印。时事报馆理念超前,不但引入西方先进的石印技术,还在版面设计上突破了传统木版制图的印行套路,以图说文,绘画精美,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每次出刊,市民竞相购阅,“上海滩大街小巷,无不见其《时事报》的踪影,几千画报半日即发告罄”,由此可见图画报刊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大变革时期老百姓的文化需求。
《戌申全年画报》于宣统纪元(1909年)仲春出版,共计36册,分别为:第1册,绘图苦情小说《罗敷怨》上册;第2册,绘图苦情小说《罗敷怨》下册;第3册,绘图《工界伟人》;第4~6册,绘图《偶像奇闻》上、中、下册;第7~10册,绘图《碧血巾》第1-4册;第11册,绘图《短篇小说合璧》;第12册,初等《毛笔画》;第13册,高等《图画范本》上册;第14册,高等《图画范本》下册;第15~18册,《钢笔画》第1-4册;第19册,万牲园《动物画》;第20册,《寓意画》;第21~34册,《图画新闻》第1~14册;第35册,《图画新闻》上卷;第36册,《图画新闻》下卷。其中第20册《寓意画》,是目前已知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本漫画专集。
《寓意画》24开本,79页,收录了75幅(组)图,忠实记录了清末时期的社会百态和老百姓的生存现状,揭露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欺压凌辱和清廷官僚的腐败昏聩,反映了劳动人民被剥削被压迫的悲惨遭遇等。作品用笔简练、浅显易懂、形式多样,针砭时弊一针见血,读来意味深长。
此集开篇为《国耻陈列所(品)图案》系列组画,共10幅,分别描绘了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的划分图、大烟鬼吸食烟土的丑态、妇女受封建制度压迫的象征——三寸金莲以及日本境内的中日甲午战争陈列品。如第九和第十图,画的是东京帝国博物馆陈列着的甲午战争时期中国士兵浴血奋战时用过的枪支和刀戟,每位有良知的中国人读此画后无不动容,无不义愤填膺。
清末时期的旧中国风雨飘摇,岌岌可危。外敌入侵,官场黑暗,当权者对外奴颜媚骨,却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寓意画》适时刊出,既反映了报刊编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也有唤起民众、奋发图强之良苦用心。
此漫画集承新闻图画之风,也涉猎时事政治。就所录内容而言,可划分为外患和内忧两大题材。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时代精神的视觉载体:民国时期报刊漫画研究 一、 引言:时代的侧影与图像的叙事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历史舞台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烈震荡与深刻转型。这是一个旧秩序瓦解、新思想激荡、民族命运风云变幻的时代。在这一宏大叙事的背景下,报刊漫画作为一种新兴的、具有强大冲击力和传播力的视觉媒介,成为了记录社会现实、反映民心向背、推动社会思潮的独特载体。本书聚焦于民国时期(约1912年至1949年)中国报刊上刊载的大量漫画作品,旨在深入剖析这些图像如何折射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风貌、政治气候、文化思潮以及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担当。 本书的立足点不在于对某一种特定题材或风格的漫画进行孤立的审美评判,而是将民国漫画置于其诞生和传播的社会历史脉络中,探究其作为“时代镜子”的功能、其叙事策略的演变,以及它对现代国民心智塑造所产生的潜移默化影响。 二、 报刊作为画廊:传播机制的革新 民国时期,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报纸和期刊的发行量大幅增加,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渠道。漫画,以其直观、幽默、讽刺或抒情的特性,成为报刊吸引读者、强化信息传递效果的利器。 本书首先将梳理民国报刊业的发展概况,尤其关注《申报》、《新闻报》、《民国日报》、《时事新报》以及各类周刊、杂 志(如《良友》、《万国公报》等)在漫画刊载方面的实践。研究将涵盖: 1. 漫画在报刊中的版面分配与视觉语言的适应性:漫画如何从早期的插图式配图,逐渐演变为具有独立批判力量的政治讽刺画或生活杂谈。 2. 漫画家的群体生态与职业化:探讨以张光宇、张仃、叶浅予、黄苗子、萨乇等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或职业漫画家的成长轨迹,以及他们如何利用报刊平台构建个人艺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 3. 漫画的受众与接受效果:分析不同阶层、不同教育背景的读者对漫画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情感反应,揭示漫画在现代性普及中的作用。 三、 政治气候的“刻刀”:讽刺与批判的图景 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此起彼伏,从北洋时期的军阀混战,到国民政府的党国体制,再到抗日战争和国共对峙,漫画家们从未停止过对权力腐败、社会不公和民族危机的针砭时弊。 本部分将细致考察不同历史阶段,漫画所承载的政治批判功能: 1. 对军阀政治与官僚腐败的揭露:分析那些针对特权阶层、不公税收、司法黑暗的辛辣讽刺画,它们往往通过夸张变形的手法,将复杂的政治问题转化为直观的视觉符号。 2. 抗战时期的民族动员:重点研究抗日战争爆发前后,漫画如何从温和的批评转向激昂的宣传,动员民众,鼓舞士气,揭露日寇暴行,展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主题。这部分将涉及漫画的“国家化”和“大众化”趋势。 3. 社会改良的呼吁:考察漫画家对旧式婚姻、陋习、文盲以及城市贫困问题的关注,这些作品体现了知识分子试图通过艺术手段推动社会伦理与结构性改革的努力。 四、 现代都市与日常生活:风俗画的变迁 除了宏大的政治叙事,民国漫画对日常生活的捕捉同样细致入微,构成了一幅流动的、充满张力的民国都市风情画卷。 1. 摩登都市的符号解析:研究漫画中对“摩登女郎”、“西装革履的绅士”、“新式学堂”等现代性符号的描绘与解构,探讨它们所反映的都市生活节奏、消费文化以及性别角色的变动。 2. 家庭伦理与性别关系:关注漫画对传统家庭观念受到冲击、新式爱情的萌芽、以及女性社会地位提升等议题的幽默或忧思的表达。例如,对“自由恋爱”的尝试、对“家庭主妇”身份的反思等。 3. 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分析漫画如何处理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尴尬与融合,例如对“学西化”的过度模仿、对传统知识分子(如腐儒)的嘲弄,以及在身份认同迷失期的文化焦虑。 五、 视觉语言的“嫁接”与创新 民国漫画的艺术价值,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吸收与本土化的创造性转化。 1. 西方漫画技巧的引入:考察达达主义、表现主义、德国表现主义版画(特别是其强烈的线条感和阴影处理)对中国漫画的影响,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中国特有的叙事语境中。 2. “国画线条”与“西式构图”的结合:分析中国画家出身的漫画家如何巧妙地将传统笔墨的韵味融入到漫画的造型和线描中,形成一种既有现代感又不失民族性的独特风格。 3. 漫画叙事模式的实验:研究“四格漫画”(连环画的雏形)在民国报刊中的成熟,以及单幅讽刺画如何通过极简的场景和标志性的符号,实现高效的信息传递。 六、 结论:被凝固的历史瞬间与未竟的现代性 本书最后将总结民国报刊漫画在传播学、艺术史和社会史上的重要地位。它们不仅是艺术品,更是研究民国知识分子心态、社会结构变化和大众文化形成的重要一手资料。通过对这些视觉文本的深入解读,我们得以更立体、更富有人情味地理解那个风云际会、充满矛盾与希望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它们定格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的愤怒,以及在剧变中对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