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顯微技術(第2版)/全國高等農林院校研究生教材

植物顯微技術(第2版)/全國高等農林院校研究生教材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李和平 編
圖書標籤:
  • 植物學
  • 顯微技術
  • 生物技術
  • 農林院校
  • 研究生教材
  • 細胞學
  • 組織學
  • 解剖學
  • 實驗技術
  • 植物生理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236883
版次:2
商品編碼:1211319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全國高等農林院校研究生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7
字數:41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植物顯微技術(第2版)/全國高等農林院校研究生教材》是據編者近30年的教學、科研積纍及實驗技能整理而成。主要介紹瞭植物顯微技術中廣泛應用和實用的內容與方法,包括:植物製片技術(石蠟切片、半薄切片、冰凍切片、超薄切片、冰凍超薄切片、掃描電鏡樣品製備、木材切片)、原位雜交、原位PCR、植物組織化學、GUS及熒光檢測方法、細胞組織分離製片、整體透明技術、胚囊酶法分離技術、整體製片技術,顯微鏡的結構、原理、使用和保養,顯微測量,專用顯微技術(熒光顯微術、相差顯微術、偏光顯微術、微分乾涉顯微術、暗視野顯微術),以及攝影裝置和顯微攝影技術(微距攝影、體視顯微鏡攝影、顯微攝影)。全書圖文並茂,既論述瞭實驗方法與原理,又突齣瞭實驗技術要點,並附有詳盡相關實驗指導,便於教學安排及自學查閱。
  《植物顯微技術(第2版)/全國高等農林院校研究生教材》可作為農林院校植物生産類研究生、本科生各專業的基本教材,亦可供綜閤性大學、師範院校生物係師生及農林科技工作者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二版前言
代序
第一版前言

第一篇 植物製片技術
第一章 植物製片的目的和方法概述
第一節 植物製片的目的、類型和方法
第二節 植物製片的一般流程
一、一般製片的步驟
二、石蠟製片的主要步驟
三、半薄切片的主要步驟
第三節 常用儀器、用具、藥品
一、常用儀器
二、常用實驗用具
三、常用文具
四、藥品及染料的規格
第四節 製片前的準備工作
一、玻璃器皿的清潔
二、實驗計劃、製片日程錶
第二章 石蠟製片法
第一節 材料的選擇與分割
一、取樣
二、植物器官的分割
三、染色體製片取樣
第二節 固定與保存
一、固定的原理和方法
二、固定液
三、固定操作步驟
四、材料的衝洗
五、固定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六、常用器具
第三節 脫水
一、脫水的目的
二、常用的脫水劑及脫水與復水方法
三、脫水時注意事項
第四節 透明
一、透明的目的
二、常用的透明劑
三、透明的方法
第五節 浸蠟
一、浸蠟的目的
二、浸蠟方法和步驟
第六節 包埋
一、包埋劑
二、石蠟的種類
三、石蠟的選擇
四、各級石蠟的配製與包埋前的準備
五、包埋方法
第七節 切片
一、切片機、切片刀種類及應用
二、切片機的組成與使用
三、切片刀的準備
四、蠟塊的分割、修整與固著
五、切片方法與步驟
六、石蠟切片過程易齣現的問題及解決的辦法
第八節 展片與粘片
一、展片、粘片
二、常用粘貼劑及其配製
三、展片、粘片方法及注意事項
第九節 脫蠟與透明
一、脫蠟與透明
二、石蠟製片中常用的脫蠟劑與透明劑
三、脫蠟方法
第十節 染料與染色
一、染色的目的
二、染料的分類
三、幾種常用染料的性質及配製
四、染色原理簡介
五、一般的染色方法
六、染色注意事項
第十一節 封藏
一、封藏的目的
二、封藏劑種類
三、封藏方法
第三章 石蠟製片實例
一、根尖縱切片製片法
二、莖的縱、橫切片製片法
三、葉橫切片製片法
四、花芽縱切片製片法
五、子房縱切片製片法
六、花生子葉橫切片製片法
七、綫粒體製片法——雷加特氏法
第四章 其他切片法
第一節 徒手切片法
一、徒手切片概述
二、徒手切片實例
第二節 冰凍切片法
一、冰凍切片概述
二、冰凍切片機
三、冰凍切片方法
四、冰凍切片注意事項
第三節 滑走切片法
一、滑走切片法概述
二、滑走切片機組成與使用
三、滑走切片法研究木材結構注意事項
四、滑走切片實例
第五章 非切片製片法
第一節 壓片、塗片製片法
一、壓片、塗片製片方法及在植物學研究中的應用
二、壓片製片法
三、塗片製片法
第二節 整體製片法
一、整體透明法
二、蠶豆葉或鴨蹠草葉錶皮製片
三、小麥葉錶皮製片
四、棉胚乳整體製片
第三節 離析法
一、木材解離製片
二、胚囊酶法分離技術
第六章 半薄切片、超薄切片與掃描電鏡樣品製備
第一節 半薄切片和超薄切片法常用試劑
一、幾種常用固定液的配製
二、脫水劑
三、滲透劑
四、包埋劑
五、常用染料
第二節 半薄切片製樣方法
一、半薄切片方法簡介
二、半薄切片製樣步驟
三、半薄切片法在植物學研究中的應用
第三節 超薄切片製樣方法
一、超薄切片製樣步驟
二、超薄切片法在植物學研究中的應用
第四節 掃描電子顯微鏡樣品的製備
一、整體樣品錶麵結構觀察的製樣方法
二、掃描電子顯微鏡製樣中的關鍵步驟
三、掃描電子顯微鏡在植物學研究中的應用
第五節 冷凍超薄切片製樣方法簡介
一、冷凍超薄切片原理
二、冷凍超薄切片方法
三、低溫包埋技術
四、冷凍超薄切片在植物學研究中的應用
第七章 原位雜交與組織化學
第一節 原位雜交技術
一、植物染色體原位雜交技術
二、RNA原位雜交技術
第二節 組織切片原位PCR
一、原位PCR技術的基本原理
二、基本類型
三、原位PCR基本步驟
第三節 植物組織化學
一、核酸的測定
二、細胞內含物的測定
三、細胞壁物質的測定
第四節 GUS及熒光檢測
一、GUS組織化學染色
二、免疫組織化學檢測
三、非免疫熒光標記

第二篇 顯微鏡與顯微攝影技術
第八章 顯微鏡
第一節 顯微鏡基本知識
一、顯微鏡的種類
二、透鏡成像的基本知識
三、光路簡介
四、復式顯微鏡結構原理
五、顯微鏡的參數
第二節 顯微鏡的結構和性能
一、光學係統
二、機械部件
三、推進器和顯微測微尺
四、顯微鏡的保養
五、顯微鏡的維護
第三節 幾種常用顯微鏡簡介
一、復式顯微鏡的原理、結構與使用
二、體視顯微鏡的原理、結構與使用
三、熒光顯微鏡的原理、結構與使用
四、倒置顯微鏡的原理、結構與使用
五、激光共聚焦顯微鏡簡介
六、電子顯微鏡的原理、結構與使用
第四節 幾種顯微技術的應用
一、熒光顯微術
二、相差顯微術
三、微分乾涉術
四、偏光顯微術
五、暗視野顯微術
第九章 顯微攝影成像裝置
第一節 攝影和照相機的發展曆史
一、攝影術的含義和發明
二、照相機的發明和發展
第二節 照相機的類型和結構
一、照相機的類型
二、照相機的主要結構
第三節 照相機的使用方法
一、曝光和曝光量
二、調焦
三、控製景深
四、控製清晰度
五、數碼相機簡介
六、CCD相機簡介
第十章 顯微攝影技術
第一節 顯微攝影技術概論
一、圖像采集
二、圖像存儲
三、圖像處理
四、圖像轉換
五、顯微成像技術的展望
第二節 近距離攝影
一、構圖
二、測光、曝光
三、錶現力
四、近距離拍攝實例
五、消費型相機佳能Power Shot Prol結構功能簡介
第三節 小物體(微距)攝影
一、正確操控相機
二、微距拍攝實例
三、專業數碼單反相機Nikon D200結構功能簡介
第四節 超微距攝影(解剖鏡攝影)
一、超微距攝影裝置
二、超微距攝影實例
第五節 高倍率顯微攝影(顯微鏡攝影)
一、高倍率顯微攝影裝置
二、高倍率顯微攝影實例
第六節 獲得高質量顯微圖像與常見拍攝問題分析
一、相機握持的方式
二、如何判彆一張模糊的圖像
三、顯微攝影采用的器材
四、如何虛化背景、突齣主體
五、如何在暗弱光綫下不使用閃光燈進行拍照
六、怎樣閤理使用曝光補償
七、如何微距拍攝具有大麵積綠色葉片背景的小花
八、怎樣正確使用相機的白平衡
九、解剖鏡下(超微距)攝影如何調光
十、高倍率顯微攝影如何正確調焦
十 一、Photoshop軟件後期處理時如何適度銳化
十 二、Photoshop軟件後期處理時如何去除數碼圖像陰霾
第十一章 顯微圖像分析處理
第一節 顯微圖像處理
一、顯微圖像獲得的幾種方式
二、圖像存儲格式
三、圖像處理方法
四、圖像輸齣方式
五、發錶文章電子圖版的基本要求
第二節 專業顯微圖像處理分析軟件
一、SimplePCI軟件
二、Image-Pro Plus (IPP)軟件
三、MetaMorph (MM)軟件
四、Cytogenetics細胞遺傳學工作站
五、兩款免費的專業顯微圖像分析軟件
六、顯微圖像分析對硬件的基本要求
……

第三篇 植物顯微技術實驗指導

前言/序言

  本教材自1992年齣版以來,我校及一些兄弟院校一直用作研究生教材,深受學生和同行的好評。盡管其間曾經重印,但早已售罄,同行求購詢問不斷,因此我們三年前列齣計劃,修訂再版此書。
  植物顯微技術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的實驗生物學課程。隨著生物學的發展及學科交叉與滲透,植物顯微技術不僅是經典植物科學研究的必備技術,而且已成為現代植物功能基因組學、分子生物學、植物與微生物分子互作等研究的重要技術。因此,在修訂過程中,需要補充增加新內容。為瞭探索積纍經驗,近年來在學校研究生處的支持下,我們對該課程的教學體係、教學條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做瞭相應的調整、充實和改革,以全麵提高教學效果,幫助學生在理解實驗原理的基礎上熟練掌握關鍵技術,培養學生獨立操作及分析問題能力。這些嘗試和實踐為修訂再版這本教材奠定瞭基礎。
  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礎上,根據學科的發展及人纔培養的需要,修改和補充瞭相關內容。修訂後的教材總學時數由原來的80學時改為60學時。第一篇在基本保留原教材特點的基礎上,增加瞭冰凍切片、冰凍超薄切片、掃描電鏡樣品製備、原位雜交、組織化學、整體透明新方法等,修改瞭半薄切片、超薄切片和木材切片的部分內容,第二篇增加瞭OlympusSZX16體視熒光顯微鏡、OlympusBX61研究顯微鏡、激光共聚焦顯微鏡、透射和掃描電鏡、攝影裝置及其攝影技術、圖像處理技術。第三篇實驗指導全部為新增加的內容,這是基於我們在長期教學過程中的經驗和體會組織安排的。實驗指導內容緊扣前兩篇的實驗理論與技術,前後貫通、融為一體,各個實驗內容既可獨立安排,又有密切的相互聯係。這種編排體係便於學生在學習本課程中理論聯係實際、融會貫通、學以緻用,也有利於自學。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承濛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孫濛祥教授審閱,並提齣寶貴意見,深錶感謝。
  本書由華中農業大學研究生處“研究生教育創新工程項目”資助。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趙斌教授、湖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蔡得田教授、揚州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金銀根教授、河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張成閤教授等對本教材的修訂再版給予瞭關注和支持,在此一並感謝!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楊弘遠教授為本書第一版作序,並在再版時予以關心,我們深錶謝忱。本書是第一版的繼承和發揚,值此之際,我們對第一版主編、已故王竈安教授(華中農業大學)錶示深深的敬意!
  本書的第一篇第一章由李和平、龍鴻編寫,第二章由李和平、馮燕妮編寫,第三章由李和平編寫,第四章由李和平、馮燕妮、徐有明編寫,第五章由龍鴻、李和平、陳春麗編寫,第六章由周竹青、龍鴻編寫,第七章由陳春麗、龍鴻、李和平編寫;第二篇第八章由龍鴻、周竹青、李和平、陳春麗編寫,第九章和第十章由龍鴻編寫,第十一章由陳春麗編寫;第三篇實驗指導由承擔植物顯微技術實驗課的教師編寫,文後署名。全書圖版、插圖由龍鴻、馮燕妮拍攝、編排。
  由於我們的水平有限,錯誤和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同行和讀者批評指正。
植物顯微技術(第2版)/全國高等農林院校研究生教材 讀者須知 本書係為高等院校農林專業研究生量身打造的專業教材,旨在係統、深入地介紹植物組織和細胞的顯微觀察與製備技術。 【重要提示】 本簡介旨在說明本書不包含哪些領域或主題的內容,以幫助讀者清晰界定本書的適用範圍和學習重點。 本書內容核心聚焦於植物組織學、細胞學、解剖學的實驗技術層麵,嚴格圍繞“顯微技術”展開。因此,以下領域或主題的內容,未包含在本書的介紹或深入探討範圍之內: --- 一、 宏觀植物學與生態學範疇 本書的關注點始終鎖定在微觀結構層麵,因此,涉及植物宏觀形態、生態適應性、種群動態及群落結構的內容,均不在本書討論範疇內。 1. 植物分類學與係統發育: 本書不涉及植物的物種鑒定、科屬劃分的係統學原理,亦不深入探討植物的進化曆史和親緣關係。相關的形態特徵描述僅作為顯微結構觀察的背景參考,而非主體內容。 2. 植物生態學與群落結構: 關於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物種多樣性指數計算、植物與環境因子(如氣候、土壤)的相互作用機製、群落演替過程等宏觀生態學議題,本書未予介紹。 3. 植物生理學(宏觀層麵): 涉及光閤作用總量測定、呼吸作用速率、水分運輸的整體模型(如木質部導管的宏觀水力學模型)等非細胞或組織層麵的生理過程,本書不進行深入分析。 4. 農作物栽培與田間管理: 關於播種、灌溉、施肥、病蟲害的田間防治策略、作物選育的雜交育種方案等農業生産技術,均不屬於本書的顯微技術範疇。 --- 二、 非植物係統或生物學前沿技術 本書的實驗對象明確限定為植物材料(包括藻類、苔蘚、蕨類、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組織、器官和細胞)。因此,涉及其他生物係統或新興交叉學科的特定技術,本書不予收錄。 1. 動物組織學與病理學技術: 本書完全不涉及動物細胞、組織(如肌肉、神經、結締組織)的固定、染色和切片技術。與動物病理診斷相關的技術流程和染色方案(如H&E染色在動物組織中的應用)不在討論之列。 2. 微生物學與分子生物學技術(非原位應用): 微生物培養與鑒定: 細菌、真菌的純培養、代謝産物分析、形態鑒定等微生物學基礎技術未包含。 分子生物學核心技術: DNA/RNA提取、PCR、基因剋隆、蛋白質純化與電泳(SDS-PAGE)等脫離組織結構的原位觀察的技術,僅在提及細胞內特定物質定位時作為背景知識,不作為核心操作流程講解。 3. 生物信息學與計算生物學: 關於高通量測序數據分析、基因組組裝、生物圖譜的定量分析軟件使用指導等,均不屬於本書的技術範疇。 --- 三、 偏離傳統顯微技術核心的影像學方法 本書側重於經典組織化學染色、石蠟切片、冰凍切片、塗片等製片技術,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光學顯微觀察。對於依賴於復雜儀器係統或高度專業化的影像技術,本書僅作基本原理提及,不提供詳盡的儀器操作指南和故障排除方法。 1. 超高分辨率顯微技術(如STED, SIM): 關於超齣傳統衍射極限的復雜顯微成像技術原理、激光共聚焦顯微鏡(CLSM)的高級功能(如FRET、FRAP)的深度應用,本書僅作為未來技術展望,不作為標準研究生實驗技能進行詳盡闡述。 2. 電子顯微鏡(EM)的深度應用: 雖然本書會介紹透射電鏡(TEM)和掃描電鏡(SEM)的製樣原理(如超薄切片和冷凍乾燥),但不提供高真空環境下的樣品製備細節(如全套的脫水梯度、包埋劑選擇、超微切片機的具體操作參數調整),以及電鏡圖像的後期處理技術。 3. 活細胞成像的復雜探針: 涉及使用多種熒光蛋白(如GFP係列)構建復雜的報告基因係統進行長期活細胞動態觀測、光漂白恢復技術(FRAP)的精確測定方法,本書不作為核心內容深入講解。 --- 四、 輔助性或非直接相關的化學分析 本書的化學部分主要服務於組織和細胞結構的定位與顯色(即組織化學染色)。因此,以下內容未包含: 1. 通用有機化學與無機化學的理論推導: 僅側重於染色劑的化學結構與靶嚮基團的反應原理。 2. 大型儀器分析化學: 如原子吸收光譜法(AAS)、質譜法(MS)在植物化學成分定量分析中的應用,不屬於本書的顯微技術範疇。 3. 化學閤成工藝: 某些特殊染色劑或熒光探針的實驗室閤成步驟或優化,本書不涉及。 --- 總結 《植物顯微技術(第2版)》的核心價值在於為農林專業研究生提供一套全麵、實用、規範的植物組織與細胞的樣本製備、切片、染色和光鏡觀察的實驗技術體係。讀者應預期從中獲得關於植物材料固定、脫水、石蠟包埋、冷凍切片、石蠟切片、徒手切片、常見組織化學染色、細胞器特定染色、以及常規光學顯微鏡操作與圖像記錄的紮實技能訓練。任何超齣上述技術範疇的生物學、生態學、分子生物學或大型儀器分析技術,請參考其他專業教材。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拿到《植物顯微技術(第2版)》時,我抱著一種“姑且看看”的心態,畢竟顯微技術聽起來就有些枯燥。然而,翻閱之後,我纔發現它遠不止是一本枯燥的技術手冊。書中穿插的許多經典案例研究,讓我看到瞭顯微技術在揭示植物生命奧秘中的強大力量。比如,通過對植物細胞壁微觀結構的觀察,深入理解其功能;利用顯微技術追蹤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的細胞變化,揭示其調控機製。這些案例不僅增加瞭閱讀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讓我深刻認識到顯微技術不僅僅是“看清楚”,更是“看明白”。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細胞超微結構觀察的部分印象深刻,對細胞器(如葉綠體、綫粒體、內質網等)的形態、分布及其在植物生理活動中的作用有瞭更深入的理解。書中對電子顯微鏡技術(如透射電鏡、掃描電鏡)的介紹,雖然不涉及具體的實驗操作,但其原理和應用拓展瞭我的視野,讓我瞭解到即使在納米尺度上,顯微技術也能為我們提供寶貴的信息。另外,書中對數據分析和圖像處理的初步介紹,也讓我意識到,現代顯微技術研究早已不是孤立的實驗,而是與信息技術緊密結閤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教授技術,更引領讀者思考技術背後的科學意義。

評分

坦白說,我之前對植物顯微技術有些畏難情緒,總覺得過程繁瑣,結果難以預期。然而,《植物顯微技術(第2版)》這本書的齣版,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書中對不同類型顯微圖像的解讀和分析方法,提供瞭非常有價值的指導。例如,如何通過顯微圖像來判斷細胞損傷程度,如何利用圖像分析軟件來量化細胞學參數(如細胞麵積、周長、形態指數等)。這讓我意識到,顯微技術不僅僅是獲取圖像,更是從圖像中提取有意義的科學信息。書中還專門闢齣瞭一個章節,討論瞭在植物顯微研究中可能遇到的倫理問題和生物安全問題,雖然篇幅不多,但作為一個嚴謹的科研工作者,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也體現瞭教材的全麵性。我非常喜歡書中對質量控製和誤差分析的強調,這有助於我們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避免因操作不當或試劑問題導緻實驗結果的偏差。總而言之,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係統、全麵的植物顯微技術學習平颱,讓我從一個“不知所措”的學習者,變成瞭一個“胸有成竹”的實踐者。

評分

我一直對植物的生長發育及其分子調控機製很感興趣,而《植物顯微技術(第2版)》這本書,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將我的研究興趣與先進的顯微技術巧妙地結閤在瞭一起。書中對活體細胞觀察技術,如相差顯微鏡、DIC顯微鏡的介紹,讓我瞭解到即使不經過復雜的固定和染色,也能觀察到植物細胞的動態變化,這對於研究細胞分裂、質流運動等過程至關重要。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熒光蛋白標記技術在植物研究中的應用,例如利用GFP標記特定的蛋白質,然後在活體植物中進行熒光顯微觀察,從而追蹤蛋白質的亞細胞定位和運動。這簡直是現代植物生物學研究的利器。書中還提到瞭光遺傳學技術在植物研究中的一些初步應用,雖然這部分內容可能更偏嚮於前沿領域,但它為我們這些研究生指明瞭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嚮,非常有啓發性。本書的寫作風格也很有特色,它並非簡單地羅列技術步驟,而是通過大量的圖片和圖示,讓抽象的技術變得生動形象。對於我這樣一個視覺型學習者來說,這樣的呈現方式非常有效。

評分

這本《植物顯微技術(第2版)》真是讓我眼前一亮,作為一本麵嚮全國高等農林院校研究生的教材,它在內容深度和廣度上都做得相當齣色。首先,我非常欣賞它對顯微技術基本原理的梳理,從光學原理到各種顯微鏡(如光學顯微鏡、熒光顯微鏡、共聚焦顯微鏡)的構造、成像方式以及適用範圍,都進行瞭詳盡的介紹。這為我理解後續的實驗操作打下瞭堅實的基礎。更重要的是,書中對於不同植物組織(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的製備流程,如固定、漂白、脫水、包埋、切片、染色等,都有非常細緻的圖文講解。我特彆喜歡它對關鍵步驟的細節強調,比如在固定過程中如何選擇閤適的固定劑以最大限度地保留細胞結構,以及在切片時如何調整切片機的參數以獲得理想厚度的切片。這些都是我在實際操作中常常會遇到的難題,有瞭這本書的指導,感覺信心大增。此外,書中還涉及瞭一些高級的顯微技術,例如免疫熒光技術和原位雜交技術在植物研究中的應用,這些內容對於我未來的科研方嚮提供瞭寶貴的參考。整本書的語言清晰易懂,盡管涉及專業知識,但通過圖解和實例,使得復雜的技術變得相對直觀,非常適閤我們這類初涉顯微領域的研究生。

評分

作為一名植物生理學的研究生,我常常需要藉助顯微鏡來觀察植物細胞和組織的形態學變化,以輔助理解生理過程。這本《植物顯微技術(第2版)》無疑是一本及時雨。書中關於不同植物材料(包括藻類、苔蘚、蕨類、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特異性處理方法,對我來說非常有價值。比如,針對一些細胞壁較厚或組織疏鬆的植物,書中提供的改進型固定和滲透處理方案,大大提高瞭切片的成功率。我特彆贊賞書中對染色方法的詳細論述,從常用的蘇木精-伊紅染色,到針對特定細胞器或物質(如澱粉、果膠、縴維素)的特異性染色,都提供瞭豐富的選擇和操作指南。我嘗試瞭幾種書中推薦的染色方法,發現染色效果確實比我之前自己摸索的方法要好很多,細胞結構清晰,對比度明顯。此外,書中還包含瞭一個重要的章節,是關於顯微鏡的維護和故障排除。這對於我們實驗室來說非常實用,很多時候我們遇到的問題都可以通過書中的提示找到原因並解決,減少瞭對技術人員的依賴。整本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晰,內容翔實,是進行植物形態學研究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