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漢風》收錄瞭錢婉約、關詩珮、費樂仁等國內外知名學者們在漢學不同領域的研究性文章,偏重討論國內著作在海外的翻譯、傳播情況;比如探討中國武俠小說在越南的翻譯與傳播情況,或是引用大量史實、案例分析早起烏剋蘭漢學如何確立與發展,或是研究19世紀傳教士漢學傢花之安筆下的傳統儒傢教義及孝道禮儀。文章引文規範、注釋詳盡、學術性較強,且均齣自國內外知名漢學研究者,可供研究海外漢學傳播的學者們、希望瞭解漢學海外傳播的讀者們參考。
內容簡介
《漢風》主要分為漢學訪談、翻譯史、漢學論稿、東亞漢學、諸國源流、漢學現場、譯學講堂、文化迅情八大部分。內收文章主要以漢學研究為中心,探討漢學在東亞地區、北美地區及其他國傢的起源或發展或翻譯的學術研究情況,並附國外知名學者對中國文學、中國文化的采訪文章。
作者簡介
黃卓越,1988年獲北京師範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94年獲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導師。文藝學博士點學科帶頭人,漢學研究所所長,“BLCU國際人文講壇”主持人。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兼職教授、香港《亞太語文教育學報》國際谘詢委員、中國古代散文研究學會副會長等。曾赴近20個國傢的多所高校訪問並作學術報告;主編瞭《藝術心理範式》、《儒學與後現代視域:中國與海外》、《明中後期文學思潮研究》等多部學術專著。
內頁插圖
目錄
專訪
翻譯與研究:站在中國文學研究的前沿——伊維德教授訪談錄
半個世紀的中國研究——訪澳大利亞漢學傢馬剋林教授
深研儒佛之道——梅約翰教授訪談
翻譯史
德理文侯爵和文學翻譯——翻譯與重譯的文本之間
王韜建構的形象工程? ——“儒蓮”的漢譯名稱及其中國形象
漢學論稿
《中國叢報》早期的“書評”專欄:19 世紀英美傳教士漢學的話語建構
花之安筆下的傳統儒傢教義及孝道禮儀
北美中西比較敘事學理論的建構——以浦安迪的研究為緣起
東亞漢學
石田乾之助的東洋史研究
諸國源流
早期烏剋蘭漢學的確立與發展(19~20 世紀初)
老費的《荀子》翻譯與研究
中國武俠小說在越南的翻譯與傳播
書評
蔔鬆山《中國的美學和文學理論——從傳統到現代》述評
漢學現場
感受中國,書寫中國——訪加拿大著名女作傢李莎·卡爾杜齊
艾羅蒂:與陝北“窯洞”結交的法式浪漫之心
精彩書摘
1954~1975 年,短短20多年的時間,金庸、古龍、梁羽生、臥龍生、諸葛青雲等中國港颱武俠小說作傢的作品大量地譯入西貢,不僅很大程度上影響瞭讀者的文學趣味,而且對整個西貢文壇以及報社、齣版社等媒介機構産生瞭很大的衝擊。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為止,筆者未能找到中國大陸同一時間段的武俠小說在西貢傳播的痕跡。因此,可以推測,這段時間,西貢所傳播的武俠小說都來自中國港颱。最早譯介到西貢的是金庸武俠小說。1960年以前,西貢幾傢齣版社曾齣版過幾部被描述為“中華奇情武俠小說”的越語譯著,可是沒標注齣原著作傢。此類小說內容、情節較為簡單,每本約有400頁,常以邪不壓正為結局。大約在1959~1960 年間,《民願日報》連載名為《藍衣女俠》的中國武俠小說(作者不明),讀者開始明顯錶現齣對此類作品的興趣。另一部名為《呂美娘》的小說也非常受讀者的歡迎,由此再次掀起“中國武俠小說閱讀”的熱潮。1960年,徐慶豐(T Khánh Phng,明鄉人)翻譯瞭金庸的《碧血劍》並在《同奈日報》上連載。 隨後,《民越日報》也連載瞭肥徒(Mp)的譯作《射雕英雄》(原著為《射雕英雄傳》)、《新報日報》登載瞭武纔陸(V Tài Lc)與海鷗子(Hi u T)閤譯的《神雕大俠》(原著為《神雕俠侶》),從此西貢的“ 中國武俠”時代真正來臨瞭。1963年,西貢的一傢齣版社齣版瞭共兩集的《 獨霸群雄》(原著為金庸的《白馬嘯西風》),譯者是三魁(Tam Khi)。同一年三魁還翻譯瞭《小英雄鬍斐》,其原著為金庸的《飛狐外傳》,1964年又推齣《雪山飛狐》的越語版。1964年,光明之路齣版社齣版《屠龍女俠》,即金庸原著《倚天屠龍記》,一共14冊,每冊約有400頁。
這段時間的武俠小說翻譯者均齣身於書香世傢,因此他們的譯作相當到位,再加上作品本身的魅力,變化無窮的情節,使其獲得極高的人氣,深受讀者的歡迎。當時,南方讀者隻要提到武俠小說,第一時間想到的一定是金庸武俠。因此,當時有一種很普遍的說法,就是武俠小說“非金庸莫屬也”。由於語言的障礙,大部分的南方讀者不能直接閱讀金庸小說原著,因此翻譯在其中起到瞭很重要的作用,在南方傳播的也幾乎都是譯著。
……
漢風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