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13
作为“生活儒学”的代表作,本书《爱与思——生活儒学的观念》本来是一个系列讲座的录音整理稿,讲于2005年5月,初版于2006年12月。这个讲座所要传达的,是这样一种观念:中国人的观念、尤其是儒家的观念。本书致力于儒学的“还原”与“建构”,究中西之际,通古今之变,在儒学与现象学的比较视域中,阐明一种本土性、当代性的原创思想:面向生活本身的“生活儒学”思想。本书的宗旨在于:既拒绝西化派的立场、而坚持本土性,也拒绝儒家原教旨主义的立场、而坚持当代性;对于后现代主义、甚至现象学本身,虽然在一定意义上采纳其“还原”的观念、而回归作为存在本身的生活本身,但是拒绝其“后哲学”、“反形而上学”的观念、而努力重新“建构”儒家形而上学、形而下学。此次出版,作者在原书的基础上进行了增补,细化了生活儒学的总体理论结构,增加了《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学——“生活儒学”问答》《形而上学的黎明——生活儒学视域中的“变易本体论”建构》《中国正义论纲要》《生活儒学与中国正义论》《国民政治儒学——儒家政治哲学的现代转型》五篇作者近年来对于生活儒学zui新的研究成果,使得研究更加深入。
1、“生活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和权wei学者:本书作者乃当代中国“儒学复兴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当今儒学重要学派“生活儒学”创立者;中国政治哲学zui新研究领域“中国正义论”提出者;易学重大成果“易经古歌”发现者、诠释者;哲学zui新研究领域“儒学与现象学比较研究”开拓者之一。有关生活儒学的研究,多与作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
2、迄今为止“生活儒学”研究的唯yi专著:此书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2013年度“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其英文本LoveandThought:LifeConfucianismasaNewPhilosophy即将在美国出版。此次收录作者zui新研究成果的增订版,也是首次出版,有助于填补这一市场空白。
为“生活儒学”的代表作,本书致力于儒学的“还原”与“建构”。本书的宗旨在于:既拒绝西化派的立场,也拒绝儒家原教旨主义的立场;对于后现代主义、现象学本身,虽然在一定意义上采纳其“还原”的观念,但是拒绝其“后哲学”“反形而上学”的观念。此次出版,作者在原书的基础上进行了增补,细化了生活儒学的总体理论结构,增加了五篇作者近年来对于生活儒学新的研究成果,使得研究更加深入。
黄玉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当代中国“儒学复兴运动”代表人物之一。著有《生活儒学讲录》等学术作品多部,主编有《儒学与现代社会丛书》等。
第一讲观念的层级(1)
第一节等同与对应:定名与虚位(4)
第二节观念的层级(9)
一、海德格尔(10)
二、老子(13)
三、儒家(17)
第三节是、有、在:儒家“存在”观(27)
一、是:判定形而下存在者(28)
二、有:追溯形而上存在者(32)
三、在:生活(39)
第二讲爱的观念(51)
第一节性(52)
一、性与情:儒家的形而上学架构(53)
二、性与生:儒家形而上学的本源(56)
三、性与主体性(61)
第二节情(64)
一、人之情(64)
二、事之情(66)
三、生活情感(70)
第三节爱(74)
一、本源之爱(74)
二、本源之仁(95)
第三讲思的观念(100)
第一节西方哲学的“思”:认识论困境(101)
第二节中国思想的“思”:爱与思(107)
一、汉语“思”或“思想”的本源性意义(109)
二、思与爱:情感之思(115)
三、思与诗的本源性言说(119)
四、想象·形象·表象:领悟之思(129)
第三节思的建构性:从形而上到形而下(136)
一、形上之思:形而上学的重建(137)
二、形下之思:形而下学的重建(141)
第四讲境界的观念(147)
第一节功夫问题(147)
第二节孔颜乐处(153)
一、安乐(154)
二、有所乐与无所乐(157)
三、乐(lè)与乐(yuè)(163)
第三节境界问题(170)
一、自发境界:在生活(174)
二、自为境界:去生活(177)
三、自如境界:回归生活(181)
附论一:汉语“观念”论(190)
上篇观念是念(190)
一、情感之念(190)
二、意欲之念(194)
三、认知之念(197)
下篇念出于观(200)
一、形下之观(200)
二、形上之观(202)
三、本源之观(204)
附论二:生活本源论(214)
第一节生活本身:生活之为生活(214)
一、生与生生:生—活(215)
二、生活即是存在(224)
三、生活之为浑沦(230)
四、自然:生活自己如此(235)
第二节本源情境:我们在生活中(237)
一、在生活中(237)
二、人生在世:我们在生活中(239)
三、本源之仁:共同生活(242)
四、本源之物:事情(252)
第三节本源结构:在生活并且去生活(258)
一、生活之为际遇:在生活(258)
二、本源之圣:天命的倾听(260)
三、生活之为超越:去生活(265)
四、良能:本源性的能(271)
五、生活之为自由:在生活并且去生活(274)
第四节生活显现样式:生活方式(276)
一、生活之为显现(276)
二、显现样式(278)
三、生活方式的本源(280)
四、文化、历史、民族的本源(282)
参考文献(291)
增补
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学
——“生活儒学”问答(295)
形而上学的黎明
——生活儒学视域下的“变易本体论”建构(328)
生活儒学与中国正义论
——从我研究儒学说起(342)
中国正义论纲要(356)
国民政治儒学
——儒家政治哲学的现代转型(380)
叙说
本书是一个系列讲座的录音记录的整理文本,那是我为四川大学哲学系2004级研究生所作的讲座,作于2005年5月,属于2004—2005学年“哲学专题”春季讲座。讲座每周一次,共作了四次,形成了现在这样的四讲的文本:
第一讲观念的层级
第二讲爱的观念
第三讲思的观念
第四讲境界的观念
现在这个整理文本的标题,跟当时讲座的题目并不完全一样,副标题改变了。当时的题目是:“爱与思——儒家思想的当代阐释”。及至这个文本整理出来之后,主要整理者崔罡崔罡(1979—),男,山西吕梁人,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为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历史研究所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学、历史哲学。——增补本注建议:进一步把它整理成书出版,犹如胡塞尔的《现象学的观念》那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我接受了这个建议,并因此把副标题改成了“生活儒学的观念”。
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虽然只是一个小册子,却是现象学运动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经典文本,然而,它本来也是一个系列讲座的文本。西方哲学史上的许多经典,都是这样的讲座文本。这类似于中国思想史上的许多经典,都是师徒授受的笔录,最著名的如《论语》《朱子语类》《传习录》《大学问》。它们都不是“正式”的论文或专著,但其思想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可以说,这也是中西共通的一种学术传统吧。有鉴于此,我将这次讲座整理成这个文本出版,并定名为《爱与思——生活儒学的观念》。
但是,说到“观念”,却也容易引起误解,立即使人想到西语的idea。确实,在现今的汉语学术话语中,“观念”通常是对西语idea的翻译。在西方哲学中,从柏拉图到胡塞尔,idea的含义虽然屡经演变,但它总会带出整个西方思想的某种共同传统的底蕴,这种底蕴当然是有别于中国思想传统的。既然如此,我们还能谈论什么儒学的“观念”吗?为此,本书特意附录了一篇论文《汉语“观念”论》。这是我刚写完、尚未发表的一篇文章。此文意在说明:汉语的“观念”自有其不同于idea的意谓,因为:当我们用汉语“观”“念”去翻译西语“idea”时,正如伽达默尔所说,翻译即是诠释,此“观念”已非彼“idea”了,它已经带出了汉语之“观”与汉语之“念”的观念。讲座的第一讲第一节“等同与对应:定名与虚位”,也可以说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这个讲座所要传达的,就是这样的观念:中国人的观念,尤其是儒家的观念。本书致力于儒学的“还原”与“建构”,究中西之际,通古今之变,在儒学与现象学的比较视域中,阐明一种本土性、当代性的原创思想:面向生活本身的“生活儒学”思想。本书的宗旨在于:既拒绝西化派的立场而坚持本土性,也拒绝儒家原教旨主义的立场而坚持当代性;对于后现代主义甚至现象学本身,虽然在一定意义上采纳其“还原”的观念而回归作为存在本身的生活本身,但是拒绝其“后哲学”“反形而上学”的观念而努力重新“建构”儒家形而上学、形而下学。这是基于人类整个精神生活的全部观念的三个层级:无物(生活感悟)→形上之物(绝对存在者)→形下之物(相对存在者)。只有这样,才能完整把握儒家的观念。
儒家的观念当然是历史地“变易”的,然而其中自有其“不易”的底蕴,这种底蕴是颇为“简易”的,在我看来,那就是“生活儒学”的观念:“儒学”就是“生活儒学”,“生活儒学”就是“儒学”。关于“生活儒学”,已有较为集中的论述,可参见拙著《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学——黄玉顺“生活儒学”自选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必要特意地标明“生活”这样的字样呢?那是因为:自从原创时期以后、秦汉以来,儒学已经长久地遗忘了生活本身;这就正如轴心时期以后、雅典哲学以来,西方哲学已经长久地遗忘了存在本身。今日儒者的使命就在于:回归生活,重建儒学。这就是生活儒学的使命。
而整个生活儒学的观念,正如本书的标题所示,那就是:爱与思。这就是儒学“变易”中的“不易”、“不易”中的“简易”。儒家将作为存在本身的生活本身视为大本大源,将生活情感尤其是“仁”即“爱”的情感的显现视为源头活水;在这种本源上,通过“思”,去“成己”“成物”,而给出存在者,从而建构形而上学、形而下学。因此,爱首先是作为不忍之心的本源之爱,而递转为作为绝对主体性、实体性、本体的形上之爱,并落实为作为道德情感的形下之爱。所以,思首先是生活本源中的情感之思、生活情感中的领悟之思,而表现为生活感悟的言说方式、诗意的言说;进而是生活感悟中生成的形上之思,而表现为哲学的言说;最终是在这种形而上学的基础之上展开的形下之思,而表现为伦理学、知识论的言说。所以,所谓境界,不外乎是一种回归:首先是从形而下存在者回归到形而上存在者,最终是回归“无我”“无物”的纯真的生活情感。
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儒学复兴的最要紧、最迫切的任务,首先就是详尽地阐明“生活本源”,亦即“生活本身”这个大本大源、源头活水。为此,本书特意附录了另外一篇论文《生活本源论》。这也是我刚写成、尚未发表的一篇长文,意在从本源处更详尽地阐明生活儒学的首要观念。
除两篇附论外,正文文本的整理情况如下:为了便于理解,文本中的第二、三级标题,是在事后的整理、审定中加上的;为了便于引用文献的检索,在整理、审定时加上了夹注(古籍)和脚注(今人著述、译著);第三讲中的各个部分之间的顺序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在最后审定时,还对整个讲座的讲授内容加以了一定的充实。
这次讲座是我未经书面准备的口头讲授,当时由李晓宇李晓宇(1976—),男,四川乐山人,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增补本注录音记录,事后再由崔罡、杨生照杨生照,男,哲学博士,现为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史。——增补本注、王廷智王廷智,男,哲学硕士,现为商界人士。——增补本注等人根据录音进行整理,最后由我本人审定。对他们的辛勤劳动,我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黄玉顺
2006年6月于四川大学竹林村
爱与思:生活儒学的观念(增补本)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爱与思:生活儒学的观念(增补本)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爱与思:生活儒学的观念(增补本)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