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合伙人 美育从妈妈开始

生命合伙人 美育从妈妈开始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戴亚楠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1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464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713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字数:300000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作者用深刻的思考从父母的角度提出了一个中国社会急需正视的深层次家庭关系命题:孩子是我们的生命合伙人。
融合了一个留美外企高管的视野、研究者的严谨和妈妈的感性,作者用独特的角度把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的真谛一一道破。书中呈现给我们一个丰盛的家庭美育盛宴,拓宽了我们对于美育的感知。每个父母都是孩子美的启蒙者。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基于热爱的研究成果,作者深入浅出地全面解读美和艺术在生命及成长中更高层面的意义,更介绍一系列身体力行的家庭美育“实验方案”,在玩乐中探究,创立私密家庭语境,和孩子一起完成和丰富彼此的生命。艺术、自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家庭教育的主场。作者用娓娓道来讲述什么是教育中重要的功课,化解中国妈妈事业家庭难以平衡的焦虑和迷茫,把握家庭教育核心的命门——美的教育。用美和艺术的教育,提升孩子在创感时代的感受力、创造力、幸福力……

? 突破舒适圈,父母也有无限潜能
? 除了生存,更要让孩子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 提升孩子创造力的五大策略
? 轻松区分什么是好的、不好的艺术教育
? 尊重孩子艺术能力发展的时间表
? 创造家庭共有的情感记忆

作者简介

戴亚楠是两个男孩的妈妈,艺术爱好者以及家庭美育的研究者和践行者。她认为美和艺术的教育可以开启和孩子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能力。

创办家庭美育社群蝌蚪同学之前,她有多年海内外企业及教育行业咨询经验,她还是自然体验师和国际认证情商培训师,伊利诺伊大学MBA。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一看到书名,就喜欢了。就知道,是对的人在做对的事。关键词字字都敲在鼓点上:“不外包”“不焦虑”“艺术的熏陶”“环境的启蒙”“陪伴的力量”,和我的三观气味相投,和我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启蒙教育没有太多玄妙,无非就是“爱的教育”和“美的教育”。这两件事做好了,后面的事儿就会越来越省心。希望更多的家长可以成为孩子的“生命合伙人”,希望学校也能有幸成为家长和孩子有时限的“生命合伙人”。
《校长日记:我在美国当校长》作者 留美教育博士钱志龙

作者用自己独到的家庭教育创见,给迷茫焦虑的父母以借鉴,育儿的初衷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让孩子敢于做自己。
著名幼教专家,《教养智能》作者 陈禾

目录

自序:我们的爱超越时间   / 001
导读:写一本看完不焦虑的教育书   / 005

1/ 你最尊贵,妈妈舒服是教育第一要务   / 007
一切从尊重自己的感觉重新开始    / 008
突破舒适圈,父母也有无限潜能    / 014
从集体出走,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 020
你也能像孩子一样感知和爱世界    / 025

2/美的教育,从享受生活开始     / 033
审美水准就是“妈妈的味道”    / 034
除了生存,更要让孩子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 041
用艺术教育塑造完整的孩子    / 047
没有批判思维,人与咸鱼无异    / 052

3/妈妈,你要守护住孩子的创造力     / 059
权威扼杀了创造力       / 060
有创造力孩子的十个特征      / 066
从小培养创造性思维,才能应对不确定的未来 / 072
提升孩子创造力的五大策略    / 076

4/家庭美育能做的比想象更多       / 081
轻松区分好的、不好的艺术教育    / 082
中国的儿童艺术教育在干啥    / 088
艺术启蒙就是一起玩儿和聊    / 094
其实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    / 101

5/尊重孩子艺术能力发展的时间表   / 109
为什么大多数父母的绘画水平停留在10岁    / 110
关于儿童涂鸦,父母了解这些就够了    / 116
引导孩子的艺术兴趣要顺势而为        / 122
12岁是儿童艺术学习的分水岭    / 130

6/和孩子一起发现生活之“美”   / 135
为孩子设计一间“画室”    / 136
逛美术馆是和去超市一样的必需活动    / 141
闭上眼睛看见自然的美    / 147
带着幽默感和孩子解构都市    / 154

7/创造家庭共有的情感记忆     / 161
艺术是和孩子心灵交融的纽带    / 162
和孩子一起创作是种什么体验    / 168
零基础爸妈也能让孩子爱上艺术    / 174
建立秘密的艺术家庭语境    / 182

8/让孩子带我们回归本真     / 189
鼓励就能让孩子走得更远    / 190
无条件的爱不打分    / 197
全身心倾听,心怀孩子般的热情    / 203
感谢孩子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 210

外/五个家庭艺术“实验”   / 217
随时随地的线条游戏(2~7岁)    / 219
我们都是当代艺术家(3~10岁)    / 221
尝尝你的作品(4~10岁)    / 226
符号猎人(3~10岁)    / 228
小小收藏家(3~10岁)    / 230

代后记:你们的世界和我的不一样   / 232
    ——假装N年后给娃的一封信
跋:用心抱抱,你生命中的合伙人   / 235

附件1/1~18岁艺术能力发展时间表      / 238
附件2/家庭艺术教育工具的使用参考    / 241
附件3/用卢浮宫秘籍制订一个完整的家庭
    美育出行计划    / 248
附件4/主要参考文献暨推荐阅读    / 253

精彩书摘

1
你最尊贵,
妈妈舒服是教育第一要务


成年人因“教育”反而失去了自由,追求“标准答案”而忽略自己的感觉和最本真的状态。
教育方式来自于父母的成长环境,反思家庭关系模式,并且永远保有对自己和对孩子的信念。
因为孩子,我们有了机会突破舒适圈,这个过程是成长,更是获得自由的必经之路。

一切从尊重自己的感觉重新开始
突破舒适圈,父母也有无限潜能
从集体出走,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你也能像孩子一样感知和爱世界



一切从尊重自己的感觉重新开始


孩子通过我们而来,却不因我们而存在。他是一颗奇妙的种子,我们勤奋地“耕耘”,他却未必完全按照我们的设计开花、结果。做一个好的父亲、母亲,并非需要把这些生命的种子种植在温室里,而是要掌握气候变化和土质营养,且在天地和他一同汲取自然的精华与养分,舒展自己的人生。这才是上选。就喜欢心理强大的妈妈们说:“我们的孩子总不会差吧!”相信自己的感觉,一切就对了!
我们被养育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如果想逃离这样的“宿命”,对抗并不是方法。回到最真实的状态,给自己、给孩子以信念——你们的独一无二、无与伦比。
你足够完美,你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成为父母本来就是生命中重大的一个变化,我们不想有纰漏,不想留下遗憾,我们孜孜以求地学习各种“理论”,我们膜拜不同的教育流派,希望孩子获得最正宗、最好的教育。我们如此努力,为什么焦虑却成为父母的常态?
“孩子太安静了怎么办?”“太胆小怎么办?”“太活泼了怎么办?”“吃得太少怎么办?”“不爱学习,总撒谎怎么办?”……是我们的孩子不够完美,还是我们习惯性地把目光刻意错过完美?每次在听各种父母讲座之后,无论哪种理念,最后都归结到这样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上,有一次,一个我非常钦佩的教育专家直接回答:“没有办法!”家庭背景不一样,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不一样,这些问题大都要到根源上去找答案,有些或许根本不是问题,有些是深层次的家庭关系问题。如何在简单的几句描述中给一个办法出来?我们着急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个焦躁的节奏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加重了家长的焦虑。
在杰里?比格纳(Jerry J. Bigner)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导论》这本书里,他提到三种基本的家庭教养方式:专制型、放任型和权威型。而这些教养方式大部分来自于个体在儿童期观察自己父母的教养模式。也就是一个人如何被养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如何养育自己的孩子。
在传统的父权社会里,专制型是很多家庭的常态,似乎家长,尤其是父亲的角色就是打击孩子:“你不够好,非常不好!”专制型的教养最终掠夺了儿童的自我精神,抑制儿童正常的情感发展,令他们的自尊心严重受损。
放任型的父母“允许儿童尽可能地管理自己的活动,避免使用控制,同时不鼓励儿童遵守外部定义的标准”(Baumrind,1996)。教育专家普遍认为,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依赖性强,不具有好奇心,并缺乏自我控制。
权威型被认为结合了专制型和放任型的优点,强调儿童在合理限制内的自主性发展。孩子在这种方式养育之下比较独立,拥有良好的自我控制,容易知足,充满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权威型养育鼓励儿童的参与和对家庭规则的遵从,允许儿童参与家庭决策(权威一词感觉不是特别精准,且当成温柔有原则来理解吧)。
这基本的几种教养方式其实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儿童的不同成长期,甚至在父母对于教育理解的不同阶段,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取舍和走向。我想最重要的是,在养育的过程中,秉承“温柔而坚定”的态度,共同制定规则和界限,并且遵守执行。那些焦虑提问的家长应该做的反而是暂时放下问题,回头看一看自己和孩子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状态。只有有意识地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并意识到这些行为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才有可能改变教养的方?式。
日本电影《垫底辣妹》中,十几岁的女主角工藤沙耶加是个学业上彻彻底底的失败者(loser),看上去完全没有希望的人生,却因妈妈和辅导学校的老师呵护和激发,达到了似乎难以企及的大学目标。他们对这个被人人放弃的女生拥有信念,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潜能,是这一“奇迹”能够产生的根本。
中国的教育问题,其实归根结底是父母的问题。焦虑的根源并不是财务或其他压力所致,而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较少有人看着我们的眼睛,认真地告诉我们:你足够完美,你是宇宙间独一无二的存在。所以今天做了父母,我们难以这样和我们的孩子确认:你足够完美,你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不完美才美——真实的父母,是人不是神
孩子最大的命运是他的父母。从遗传的基因到后天养育的方式,家庭才是影响孩子成长最大的因素。我们作为父母已经足够努力,也不必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因为我们并非无所不能、无所不知,让孩子了解我们是普通的人,多一些经验,依然在学习,如此而已。
纽约的设计师朋友杰西(Jessy)思维活跃,在美国生活很久的她,提问非常犀利,并刨根问底。她问我,做妈妈的过程学到最多的是什么?有太多的想法在脑袋里,但我喜欢自己的回答:“学会了放下和继续,忘掉愧疚(guilty)的感觉。”必须忏悔,我也会对孩子大喊大叫,曾经就这个问题,在一个很紧密的妈妈群里,大家一起“痛哭流涕”,我也第一次知道一个朋友严重到因此去了“愤怒管理”的课程……我想,除了我们逐渐学习面对情绪,更重要的是接受真实的自己,不试图做一个完美的人。因为对于自己做错的愧疚感是最要命的一件事,必须放下,也只有放下,然后才能继续前行。
当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状态,看到孩子在和我们互动中的变化和影响,就会迎来越来越放松的阶段,说到底,爱是所有人与人当中最奇妙的现象。“我展露真实的自己,而百分之百地放心,你依然爱我。”无条件的爱才是真爱,而健康的爱是相互的。
当孩子有更多语言可以交流,当共同的经历让我们连接更加紧密,交流更有深度,每天的谈话就是极其享受的时光,他们带来的灵感和对生活的反思比我们给他们的价值更大!
两个妈妈朋友聊到2016年夏天热热闹闹的毕加索展览,这个被行业吐槽,号称史上价值最高的展览吸引了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朝拜”。回忆起这个经历,有个妈妈说:“孩子完全没感觉,我不懂,不知道怎么讲,就很快出来了。”另一个妈妈说:“孩子很开心,指着毕加索的《酒神祭》说:‘妈妈,你喝醉了就是这个样子的!’”两人会心大笑。为什么两个展览带给孩子的体验完全不同?
据我的观察,其实正是两个妈妈的状态影响到孩子的体验。一个因为努力地想获得教育回报,又因为缺乏专业领域的背景而不自信,孩子作为敏感的“探测器”,他们都能精准地感受到这些非语言的信息。而如果能够不设限,和他们一起平等地去“逛”,总是能发现一些有趣的角度,一起笑到人仰马翻。人生无非就是一个个哭和笑的经历,串起我们的生命。父母们,且放下教育,走下“神坛”。
用心体验,你最尊贵——关注和保护孩子的个性
曾经帮一家企业基金会做过一个咨询项目,其中一个部分是带领团队体验自然教育活动。一个很简单的游戏——“我的树”,两个人一组,每个人扶着另一个蒙上眼睛的同伴找到一棵树,触摸、感觉、记忆,然后同伴要摘掉眼罩回去找到自己的那棵树。视觉的缺失让每个人必须调动其他的感觉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去体会和感觉。有趣的是,有一组竟然出现极端现象:蒙住眼睛的人找到了自己的树,而搀扶他的,睁开双眼的同伴,却在相似的树林里搞不清自己到底选择了哪一棵树。分享的时候,他说,他忙着“处心积虑”找一棵不容易找的树,结果自己回头面对树林的时候却困惑了。眼睛会骗人,心却不会。
最近几年,我在一所大学里教授非营利组织管理相关的课程,课上最怕听到的问题就是这一句:“老师,定义是什么?考试会考吗?”在这类的课堂里长大,我对老师提到一个事物必提定义,甚至要背诵定义的教学方式深恶痛绝。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世间唯一存在的个体,我们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角度和看法?或许给出的“定义”是全面和完美的,但当一个个体不理解,积累的经验和体验不足的时候,理解也是不完全的,甚至是片面和偏颇的,甚至进一步固化和局限了思维。这些定义的“知识点”限制了我们的思考,阻碍了我们的探索和发声。
美国的教育体系当然也有各种问题,但在给孩子提供自我表述的机会这点上令人敬佩。这不是关于内向、外向的区别,而是好的老师会尊重孩子特别的观点,尊重原创的想法,这比印在书上的标准答案珍贵一万倍。而真实世界里,每件事当然都有不同的观点,何苦从小告诉他所谓的“一元标准”压制自己内心的想法,而长大后面对多元的世界无所适从?当然,真正尊重儿童的老师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也大有人在,不过在以分数衡量的压力之下,在人数拥挤的班级中,老师们要做到对孩子个性的关注和保护是个极大的挑战。
克里希那穆提说:“全世界独裁的政府、牧师、分析师、心理学家,都关心如何控制、塑造或引导别人的思想,所以,我们的自由非常少……正确的教育应该培养不陷入习惯约束的思维,正确的教育应该培养有活力的思维,而不是只教授知识和经验……”
有一段时间,几位妈妈每周聚在一起画画,每次大家愉快地在朋友圈晒出自己的作品,都会收获很多的赞,同时也会被问到问题:这是什么画?素描?线描?还是……这很像自然教育当中,我们去看到一株植物,自然会问它的名字和科目,却常常忽略掉欣赏它的嫩芽,观察它藤蔓上的茸毛……和事物的连接与关系常被放到不那么重要的层面,因为我们在教育中的训练,尽快地归类,会让我们感到安全。而对孩子们来说不会,因为没有这么多的限制,放下概念,打开五感,全身心地感受,其实才是最好的学习,这个开放的感官所接收到的才是最独特的个体体验,才最为尊贵。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者,而不是考试之后撕书、扔书、憎恨读书的人群。要明确的是,“学习和获取知识并不是一回事,如果一个人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他其实已经停止学习了”。面对众多的理论体系、教育体系、思想体系,甚至宗教,越不束缚你,而是引导你独立探索的,才是越强大的。比如自然,比如艺术,因为它的无限、它的博大、它的能量,让你在它面前不是体会到自己的渺小,而是看到万物各得其所的内在秩序,得到自己也可以成为尊贵自己的体验,看到可以精进的可能。除了赞叹,更有惊喜。

突破舒适圈,父母也有无限潜能


育儿是一个不断突破舒适圈的过程。在自然教育中,突破舒适圈是个核心。比如在冰天雪地的营地里,孩子们一起合作做一个雪屋,去农场伺养动物,完成每天的工作。育儿是家长不断突破舒适圈,虽然很多时候是一种被动的选择。
欢迎来到没有唯一答案的世界,只有不断试探生活和育儿的边界,才能发现更多的可能性,也发掘自己作为父母的潜?能。
不打扰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徐静是一位项目制学习专家,2016年夏天举家搬到硅谷。我在圣何塞附近考察学校的时候,与她再次见面,她的大儿子石头和我家大宝同龄,正在享受着美国小学生无拘无束的时光。石头小时候由于比较瘦弱,吃饭成了家里头等大事,全家几代人都锲而不舍地喂饭,反而让孩子对食物更加抗拒。这也是我的加拿大营养博士妈妈朋友梅丽莎(Melissa)非常不解的地方,为什么中国的家长要举着食物追在孩子后面?石头妈妈终于对全家下了“通牒”,谁也不要再这样喂饭,并且在语言上也不可以再说“太瘦,需要多吃”之类的话。果然,不强迫进食,孩子自然地感到了饥饿,吃饭也就很正常了。到美国之后,充分的运动和加州的阳光明显让几个月没见的石头强壮了许多。
我的类似经历是小时候带着大宝回老家,七大姑八大姨很是喜欢孩子。在出门散步的工夫,学步的大宝跌倒在地,据目光从未远离的我观察,情况并不严重。但我那一众亲戚都向前扑去,并发出怜爱之声,大宝抬起头来四顾观察形势。我张开双臂拦住亲人。这个工夫,大宝已经爬起来,又欢快地向前跑去。我至今记得我阻拦她们的手臂是何其用?力。
看到微信上的一组漫画,几个中国教育的阶段性小目标:小时候要胖,上学要成绩好,长大了赚钱多——非常简单粗暴但精准的总结。它忽略了成长的过程和适应性的需求,是一元标准的极致。
有位妈妈朋友很喜欢转发武志红老师的文章,她的评论大多是关于“中国人的关系中没有边界感”。很多时候,我们作为父母,对孩子也是如此,我们过多地替代了他们的喜、怒、哀、乐、饥渴、疼痛……我们提前一步感受到了,为他们准备好了解决方案,但错过了让他们自己感受,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我们看不得这个过程的一再演练,我们带着“爱”大步跨过边?界。
这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就是我们作为家长和教育者的舒适圈。如何接受“不确定性”?如何生活在“没有唯一标准答案的世?界”?
在既有的观念、习惯体系之下做事固然安全,但如果出于“自我满足”,带着爱的很多举动而要孩子配合,就是对孩子的打扰了。就像大宝很小的时候——第一个孩子的养育总是充满一群看护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想象喂水、添衣、逗趣……孩子的早期专注力就在这些“爱心”中被打扰,直到妈妈幡然醒悟。如果孩子专注于一件事,请不要打扰,如果他在阅读,即便吃饭这等大事也无妨。
我们一边觉得育儿很辛苦,一边通过打扰孩子来增加自己的工作量,何苦呢?各自感觉到自己的需要,需要陪伴的时候满足他,需要独立的时候给他空间。这个境界不是自然习得,只要一直在接近就好了。
慢下来做一点无用的事
世界转得那么快,成功近在咫尺,只需要再多一点努力!忙的日子很容易过,因为可以觉得自己很重要,而和自己相处却是个挑战,慢下来一切会失去平衡?慢下来其实是我们在当下世界需要稍微触碰一下边界的舒适圈。
“人到中年做一点无用的事,‘浪费’一些时间也无妨……”这句话是开始和妈妈们一起画画的朋友说的,完全不是她的风格。我知道她之前是一直忙,目的性非常强的一个职场女强人,她能够每周花几个小时来画画,让我特别意外也非常感动。每个人都是生活艺术家,在越发忙碌的时候,留一点时间给自己。她说:“先慢下来,节奏变了,很多心境、情绪都会变了。”
在和妈妈们分享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总是提出这样“不切实际”的“请慢下来”的说法,被裹挟着前行,恨不能夜夜加班做那些做不完的工作,连度假都要抓紧时间,早晨落地直接去办公室上班,这样的节奏真的很难感受到美 生命合伙人 美育从妈妈开始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生命合伙人 美育从妈妈开始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生命合伙人 美育从妈妈开始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生命合伙人 美育从妈妈开始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不知道怎么样,老婆买的,一天看完了

评分

很好看的书,温馨,好看,豚鼠,希望活动给力点,金耳环肌肤特别不诚恳必须谨慎觉得好分别

评分

推荐这本书

评分

好书 是正品 很划算 还会回购!

评分

书的印刷质量可以

评分

包装不错,内容还没看

评分

书不错,好评

评分

很好看的书,温馨,好看,豚鼠,希望活动给力点,金耳环肌肤特别不诚恳必须谨慎觉得好分别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生命合伙人 美育从妈妈开始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